教材中的閱讀文本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重要資源。閱讀文本賦予英語學習以主題、情境與內容。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能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主題意義、挖掘其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的特征和語言特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解讀文本就是對文本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等進行深入地解讀。在解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答以下三個問題:第一,what。即文本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第二,why。即文本的深層涵義是什么;第三,how。即文本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出這三個問題,才說明他是真正讀懂、讀透了文本。下面,本文將從文本標題、文體類型和文章結構這三個角度來談談怎樣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一、引導學生從文章標題的角度解讀文本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是文章的線索,可能提示著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體現(xiàn)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也可能語帶雙關,內含隱喻。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初讀文本時,仔細閱讀文章標題,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思考作者這樣擬題的原因,從而抓住文章的線索,明確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以高中英語教材(北師大版)必修一Unit 2 Sports And Fitness的Lesson 1的Reading部分為例。文本的標題為“The Underdog”,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感受來談談對“underdog”這個詞的看法。有的學生將其理解為“落水狗”,是貶義詞,還有的學生按照字面意思,將其解釋為“在小狗下面”。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查閱詞典、進行網絡搜索等方式,查出這個詞的含義,為“弱勢群體、劣勢者,處于下風的一方”。并補充道:“這個詞最早源于19世紀中期國外的非法斗狗活動,用來指輸?shù)魬?zhàn)斗的狗,但它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其中還蘊含著弱者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生結合教師的解釋去閱讀文本,發(fā)現(xiàn)標題“The Underdog”指的就是文本中的主人公Paul,他雖然身材矮小,在籃球比賽中處于劣勢,但他有堅定的意志,有不言敗的體育精神和高超的球技,最終在比賽的危急時刻,帶領球隊取得了勝利。因此,“The Underdog”這個標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表示作者對Paul是贊許的、佩服的。
二、引導學生從文體類型的角度解讀文本
北師大版高中英語的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的語篇類型覆蓋了“新課標”規(guī)定的全部內容,為學生接觸更多真實語境中的不同類型的語篇提供保障。不同類型語篇的結構、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不同。了解不同文體文本的特征,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結構、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從而確定文體的類型,再結合平時積累的與語篇類型有關的知識,深入理解文本。
以高中英語教材(北師大版)必修二Unit 6 The Admirable的Lesson 1的Reading部分為例。文章標題為“A Medical Pioneer”,教材中提示本文的語篇類型為“a news article”,文章的配圖是一份報紙,上面是屠呦呦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獎儀式上的照片。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新聞這種文體所特有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發(fā)生過程,學生閱讀完第一自然段,梳理出了這些內容,并將其繪制成了如下思維導圖(如圖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jù)新聞的文體特征,順利地梳理了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三、引導學生從文章結構的角度解讀文本
文章的結構與文本的組織方式、信息的呈現(xiàn)順序以及作者的意圖息息相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能鍛煉學生提煉信息、理解內容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效率。文章結構分為“大結構”和“小結構”兩個方面?!按蠼Y構”就是不同類型語篇的結構特征;“小結構”表現(xiàn)為語篇中的顯性銜接和連貫手段,如使用代詞、連接詞等來進行指代、連接,或者是文本中的段首句、主題句、過渡句的作用與位置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整體閱讀,把握“大結構”,再細讀文本,理清“小結構”,從這兩個方面分別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析,以理清文章的行文邏輯。
仍以上文中的“A Medical Pioneer”為例。本文屬于新聞報道,結合平時所學的知識,學生知道新聞報道的結構呈現(xiàn)為金字塔的形狀或者倒金字塔的形狀。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查找每段的中心句,總結提煉出每段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生整理出來的文章結構及段落大意如下(如圖二):
教師再提示學生提煉出每一部分的內容,用一個詞來總結,學生總結并繪制出了新聞報道的結構(如圖三):
在初步理清“大結構”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找出與“小結構”有關的內容,學生一下就注意到了文中頻繁出現(xiàn)的表示時間及時間順序的詞,如“on 30 December,1930”“After graduation”“Later”“In 1969”等,以此推測出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屠呦呦的生平事跡的。學生還注意到文中有表轉折的“however”“but”,表順承的“then”,表并列的“and”,還有一些代詞如“they”“she”“it”等,這些顯性銜接和連貫手段都使句子和段落更有邏輯性,讓文章的內容更有條理,令整個語篇更加連貫。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文章結構與表達方式,如并列式結構、總分總結構、總分結構,插敘、順敘、倒敘等敘述方式,以便學生在遇到相關文章時能熟練運用知識進行解讀。
總而言之,學生從多角度解讀文本對于他們了解文本的主題意義、文體風格、結構特點和作者的情感傾向大有裨益。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教師應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傳授給學生解讀文本的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