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瓏融
出生地:四川內(nèi)江
小 學:內(nèi)江市第十小學校
中 學:四川省內(nèi)江市第二中學(初中、高中)
高等院校:鄭州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
藝術實踐: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具備資格),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印社社員。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第九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第一屆當代中青年篆刻藝術雙年展、第二屆“衛(wèi)夫人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屆 “四堂杯”全國書法大展、全國首屆“卓筒井杯”書法篆刻大賽;作品榮獲第三屆四川藝術節(jié)四川文華獎美術獎篆刻優(yōu)秀獎。
癸卯十一月末,冬山如睡,呵氣成霜。這是我于河南求學的第四個寒冬。記得初至中原時,干燥的氣候雖令我略感不適,但并無礙于我對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及書法藝術氛圍的向往和追求。求學路漫漫,我亦萬分有幸且感恩受教于我最為崇敬的師父,許老師。
師父提及龍門古陽洞整修養(yǎng)護已至尾聲,一旦完成,重啟之日或需再等七十年,我們深入學習考察造像碑刻不可錯過這大好時機。對于書法篆刻專業(yè)的學生,這更是一段千載難逢的特殊經(jīng)歷,正宜好好珍惜。憶及此前暮春時節(jié)與友共游龍門石窟,雖似走馬觀花,已對那磅礴的石刻藝術心生敬畏。而今,能隨師父及師兄們深入古陽洞,更是滿懷激動與崇敬之情。
寒風凜冽,帽子圍脖一樣不落的我,臉上也被凍得如刀刮,師父說:“總要先苦后甜,學習和生活大多如此?!笔前?,路途中的經(jīng)歷會讓到達變得更有意義。踏入古陽洞,一佛二菩薩莊嚴正壁,四壁窟頂?shù)窨堂懿?,千余尊造像蔚為壯觀。腳手架層層而上,仿佛引領我們穿越千年時光,直抵歷史的深處。師父詳述古陽洞的歷史,它是魏孝文帝為祖母馮太后所造,碑刻題記之多,堪稱石窟之最,“龍門二十品”中的19品便藏于此,是書法研習者的朝圣之地。聽聞此處,我更是膜拜。
攀爬至腳手架第三層,“龍門二十品”即在眼前,《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等,每一鑿痕都承載著千年的滄桑,傳遞著文化的密碼。師父一塊一塊細細地看著,教導我們:“碑刻不僅為學書者提供范本,更是我們學印者的靈感之源,特別在于邊款創(chuàng)作之中,不論精巧工穩(wěn)或蒼茫肆意,其筆法刀法都值得我們反復體會琢磨……”說著,師父雙手合十,頷首低眉,輕撫碑石,那份對文化傳承的虔誠恭敬,是書者深沉的情意,也是對學生無聲的教誨?!褒堥T二十品”之外,多有大大小小的題刻令人眼前一亮,頗有意趣,師父還說,“心誠則靈,這樣才可感受這千百年來古人的智慧和精髓?!?/p>
行至頂層,光線漸暗,大家彎著腰仰頭,用手機照著亮,看著四周石壁上滿鑿的佛像,昏暗中肅穆而深沉,如若穿越千古時空。師父感慨萬千,稱此為平生幸事。而對我一小屁孩兒來說,何嘗不更是萬般幸運,心中皆為感激涕零。
匠心致傳承,筆墨寫春秋。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令人肅然起敬,也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