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交談是最淺層次的溝通,諸如孩子上學之前,打招呼說:“媽媽,我上學去了”;放學后,孩子進門時說:“媽,我回來了”。除此之外,孩子只顧寫作業(yè)或做其他事情,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類似的溝通可以說是最淺顯層面的交流,父母與孩子無話可說,因此根本無從了解孩子。
陳述事實是溝通雙方進行信息交換,談事實,不摻雜感情,盡量不卷入某個話題中。諸如,“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等。
從親子溝通的角度舉例,如果孩子告訴媽媽:“媽,我們老師讓您在卷子上簽字?!比缓缶驮僖膊徽f別的內(nèi)容,媽媽問的時候,孩子選擇回避的態(tài)度,那么停留在這一層面的親子溝通,說明親子之間存在較大的隔閡。
在這一層次的溝通中,雙方分享各自的觀點、意見、看法、想法,比較客觀,但仍然缺少感情交流。
從親子溝通的角度舉例,孩子和爸爸在討論關(guān)于昆蟲、螞蟻的問題,他們就各自對螞蟻的認知發(fā)表觀點與看法,雙方有互動,但僅限于看法或觀點層面,雙方并未因這個話題而進行深入交流。
這一層次的溝通中,交談雙方開始分享自己隱藏在觀點、意見、判斷、想法之外的真正的感受和情緒。
到了這一層級的溝通,雙方有了信任、理解與關(guān)心等情感流動,彼此之間也更有好感。于是,相互之間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親子溝通的巔峰就是敞開心扉。溝通中,雙方心有靈犀,彼此都感覺對方是最懂自己的人,是完全信任、彼此接納的,彼此都愿意同對方分享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喜怒哀樂。這一層次的親子溝通是和諧的、美妙的、默契的、高質(zhì)量的。
與孩子溝通,家長不要總是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更不能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簽,比如懶惰、笨等,要讓孩子明確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來源:合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