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昱清
畢業(yè)中學:成都市第七中學
錄取院校:復旦大學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yōu)楸苊鉀_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化沖突為談晤 以坦誠迎共鳴
馬克思曾說,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人際交往中,因為觀點、立場、知識水平的差異,我們常常與人發(fā)生矛盾和沖突。這雖對坦誠表達自我提出了挑戰(zhàn),但更給人們相互深入了解造就了機遇。
面對沖突,暫時的緘默只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沖突與爭吵固然可怕,但我想更可怕的是我們?yōu)榱嘶乇軟_突而拉遠了彼此間的距離,導致沒有一個問題被看見、被解決。我們雖然可以暫時逃避表面上的爭吵帶來的不快與憤怒,卻要承受內心長久的疏遠和煎熬。正如《藺相如與廉頗列傳》中,藺相如一時的相避并未能真正平息廉頗的怒火,而若藺相如哪次避之不及,爭斗必然一觸即發(fā)。只有廉頗理解了他的苦心,上門負荊請罪,二人相談甚歡的那一刻,兩虎相斗的僵局才得以真正化解。
誠然,若我們大膽表達自己,必然會帶來觀點的碰撞。但坦誠交流,迎來的就只有沖突嗎?非也。
坦誠交流,亦可化干戈為玉帛。古人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痹跊_突之下,其實有一條人與人之間深層心靈交流的小徑,只要我們能撥開逃避和畏懼的迷霧,就能將沖突轉化為一次拉近彼此距離的機會,我們才能更全面更立體地讀懂對方,看到對方眼中不同的世界。在當代年輕人“斷親”的社會問題下,若能帶上一份相互尊重的誠意,家長嘗試理解孩子學業(yè)和工作的壓力,年輕一輩能夠讀懂家長想讓其少走彎路的苦心,那坦誠也不失為緩解彼此矛盾的一劑清潤良藥。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每個人生而不同,交流的目的并不是要同化彼此,讓世界只有一種聲音。但我想,真正的相遇或許就是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毫不相同的我們也可以在某一時刻同頻,交響,共鳴。
而如何做到這樣真正的相遇?在我看來,既不能一味沉默,也不能毫無保留,不妨借用中國代表在萬隆會議上的那句話——求同存異。人際交往如此,文明之間的交流亦是如此。當代中國提倡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各國共商全球性議題,共建經濟走廊,共享發(fā)展成果,正契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題中之義。
在相遇的旅途上,不僅要遇到別人,遇到世界,還應遇到更好的自己。害怕沖突,本質上是害怕沖突帶來的麻煩與情緒。不妨轉換視角,把沖突看作自我與外界的交互和磨合,坦誠交流,理解差異,在此基礎上相互尊重,彼此借鑒,攜手同行,才能終迎共鳴。
近年來全國高考作文題以思辨類材料作文為主,要求我們緊貼材料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由此及彼地分析問題,重中之重是展現思辨性——我的理解是要以聯系的觀點多角度、穿透性地分析問題。
接下來就以2024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題為例分享一下我的審題方法。
首先將材料分層,根據材料的情境進行聯想。
本題設置的情境是與他人相處中自我表達的選擇。我們可以由此聯想到一些相似的觀點,比如卡內基曾說:“人際關系的質量取決于你的相處方式?!边@有助于為我們文章的觀點提供論據。
其次是聚焦關鍵詞,厘清關鍵詞之間的關系。
在構思寫作時,先鎖定提取關鍵詞——“避免沖突”“不愿表達”“坦誠交流”“真正的相遇”,然后思考:不愿表達能否真正地避免沖突?坦誠交流帶來的是否只有沖突?何謂真正的相遇?如何走向真正的相遇?從這些問題中梳理出文章的框架。
最后拓展文章的深度、廣度,揣摩核心概念的言外之意。
一方面要對接社會,站在時代高度回答現實問題。例如我當時就聯想到社會熱點“斷親”問題正是親人之間表達與交流障礙的體現;另一方面要多方分析比較,挖掘觀點背后的邏輯和內涵。
接下來,我想為大家做一些高中作文復習經驗分享。
相信很多同學和我一樣,經常在考場上出現絞盡腦汁而下不了筆的痛苦。曾經的我借鑒了很多優(yōu)秀作文,嘗試套用模板來寫作,也曾短暫地緩解了這樣的問題。因為在考場上留給我們審題構思的時間有限,要在短時間內生發(fā)思路,就需要我們平時加強審題訓練,積累常用寫作模板,如二元思辨作文常用的二者互為前提、二元對立統(tǒng)一,等等。但光知道套用模板寫作是不夠的,因為套用幾次模板后我發(fā)現,脫離了寫作模板,沒有了例文參考,我只會笨拙地做內容填充。后來我想明白了,模板寫作并不能表達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行文寫作才會感到生硬無趣,重復無聊。后來我漸漸喜歡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國內國際政治新聞動向等,同時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并加以思考,才使文章有了自己的思想,行文寫作也慢慢變得言之有物。
要想使文章寫得生動,內豐意滿,就必須注重材料的積累和應用,以我的經驗,一般是按各大主題整理相應的名言詩句、歷史典故和社會時事熱點等,這有助于讓我們在看到類似的主題情境時快速生發(fā)觀點。在素材的使用上,可以盡量把名言詩句及有助于表達自身觀點的哲理性文字放在文章最顯眼的地方。同樣的材料在很多議題上都可以重復運用,但要學會多角度切入分析,構建材料與作文主題的關系。
列提綱時,頭腦中要有大概的框架結構,厘清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并在實際寫作時用恰當的語句進行銜接,這樣能夠使行文的邏輯框架清晰,更容易在作文的思辨性上加分。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觀點要明確,最好能與文章標題互相呼應。
我認為議論文得高分的關鍵是要展現自己的思維密度。寫作時最忌諱的是過于緊張而導致大腦一片空白,停留在對主題概念翻來覆去、不知所云的解釋上,與其如此,倒不如先聯想相關現實的例子,再從具體的事例論述過渡到更深層的哲理辨析,或者套用常用的思辨作文模板,如時與空、情與理、主與次等,在原有的材料基礎上找到新的論述角度進行延伸拓展。
以上是我對高考作文復習的一些拙見,希望能夠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