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新媒體時代發(fā)展趨勢,理應加大短視頻融合發(fā)展力度,借此促進少兒科普期刊行業(yè)良性發(fā)展。
在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已成為主流媒體形式,受到青少年人群的喜愛。而少兒科普期刊作為培育科學思維、增長見識的關鍵媒介,對少兒受眾往往具有思想引領和習慣培養(yǎng)的價值。推進少兒科普期刊與短視頻有效融合,實則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實現科普刊物的創(chuàng)新改革,以便幫助少兒持續(xù)關注少兒科普期刊作品,增強時代適應力。
為進一步促進融合發(fā)展,從業(yè)者理應從短視頻制作技術、科普素材采集、短視頻傳播渠道、原創(chuàng)共情設計等方面著手,促使少兒科普期刊經過與短視頻的有力融合,逐漸獲得顯著的傳播發(fā)展成果,滿足新時代行業(yè)拓展需求。
優(yōu)選短視頻制作技術
為了促使現代少兒科普期刊與短視頻實現有機融合發(fā)展,必然要求科普刊物改革始終堅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推動兩者全面結合的重要因素和驅動力。近幾年隨著5G技術全面商用,該技術逐漸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而短視頻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在新媒體平臺上發(fā)布并傳播的多元化視頻內容,總體時長相對較短,卻融合了公益教育、搞笑逗樂、社會新聞、廣告投資等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主題,與直播存在明顯區(qū)別和差異性,不僅制作更加簡單,同時還更有傳播意義。
為進一步促進少兒科普期刊與短視頻的深入融合,可以借助5G通信技術,將日常生活中較為簡短的對話和互動以短視頻的方式錄制下來,并且將其與科普類知識進行高效結合。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受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深度沉浸于少兒科普類短視頻中,為兒童的教育和成長,提供正確且科學的技術引導。另一方面,還能用電子化格式長期保存,易于受眾快捷、簡便地提取內容,降低傳統(tǒng)少兒科普期刊生產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引自陳婷婷《少兒期刊沉浸式互動內容的策劃與探索——以lt;作文大王gt;為例》,《傳播與版權》2021)。
除此之外,全面推動少兒科普期刊與短視頻有機融合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XR(擴展現實)技術優(yōu)勢,通過計算機算法,將相關文字、模型以及圖像和視頻等數據信息,以疊加方式投射到現實世界中,使少兒能夠通過對應的介質工具,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待當前所處世界,進而形成并擁有超現實感官體驗。XR技術主要包含AR、MR以及VR,通過將其應用于少兒科普短視頻創(chuàng)作,可以給兒童的體驗帶來強勁真實感,結合專屬配套設備,讓受眾親身體驗不同科普知識背后的趣味性,為兒童提供一個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全新視角,進一步促進兒童對科普知識的深刻解讀與內化吸收。
科學采集科普素材
要想促進少兒科普期刊與短視頻有效融合,應當科學采集適用于原創(chuàng)短視頻的科普素材,得到技術支持后須針對短視頻內容予以優(yōu)化,既要增強短視頻表現力,又要強化短視頻科學思維引領職能,確保少兒受眾觀看此類短視頻作品后充分掌握科普知識。一般情況下,選材環(huán)節(jié)應遵循熱門性、原創(chuàng)性、權威性、聯(lián)合性等多項原則。選入“期刊+短視頻”作品中的科普素材,應合乎少兒科普期刊創(chuàng)作標準,既不違背科普教育職能,同時還要兼顧少兒生活熱門話題,為其展現合乎時宜的新穎內容(引自譚群《利用新媒體手段拓展傳統(tǒng)少兒期刊的欄目空間》,《新聞研究導刊》2021) 。
例如,在“世界濕地日”節(jié)日主題指引下,短視頻制作時應當圍繞自然濕地的形成條件等細節(jié)采集素材,包括關注《讓孩子著迷的第一堂自然課——濕地動物》《人與自然——濕地自然教育》等少兒科普期刊,其中均有可引入短視頻制作環(huán)節(jié)的素材,以生動的濕地動物習性表現以及自然濕地地勢環(huán)境等情境,確保少兒受眾觀看該類選材短視頻后可以加深對濕地科普知識的了解。實際上,此類選材方式是以節(jié)日主題為主,即制作特定日期下的原創(chuàng)短視頻。
另外,科學選材時還可以結合少兒感興趣的話題制作短視頻,讓少兒能夠對科學原理有深層次理解。央視網播放的《趣味科學》以及“科普總動員”節(jié)選片段等均屬于科普意義的短視頻。
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原創(chuàng)的同時也可以適當引入西方科普期刊素材,此種跨國界的短視頻制作方式可以適當增長少兒見聞,使之形成多元化思維,如備受好評的《Ranger Rick Jr》《Hello Magazine》等國外少兒科普期刊。短視頻制作可以借助國外期刊中提到的“環(huán)球動物”“自然聲音”等關鍵詞,合理在短視頻場景內插入原創(chuàng)圖片,從而為少兒提供跨界學習契機,使其從單一了解國內地理布局逐漸延伸為掌握世界地理架構,經過對多類型少兒科普期刊素材的采集和優(yōu)選,有利于提升短視頻作品的感染力。
拓展短視頻傳播渠道
在少兒科普期刊與短視頻融合發(fā)展得到技術支持,且短視頻素材內容得以優(yōu)化的前提下,還要對其傳播渠道予以拓展設計。短視頻作品的傳播力容易受短視頻平臺影響力的干擾,因不同平臺受眾群體與粉絲數量不一致,導致短視頻上傳平臺存在差異時,會削弱傳播效果。要想促進深度融合,應積極拓寬傳播渠道。通常適應短視頻展示要求的平臺包含皮皮蝦、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專屬平臺。此外,還可在騰訊、優(yōu)酷、愛奇藝、B站等可播放長視頻的平臺上穿插宣傳片段,因此類平臺也能通過注冊賬號上傳短時限影像片段,所以在為少兒展示融合少兒科普期刊內涵的短視頻作品時,也可以適當以長視頻平臺為輔助力量。但考慮到多數少兒對短視頻平臺“上拉下滑”便捷功能較為喜愛,因此依舊以短視頻傳播渠道為首選,而且須搭配“微信公眾號”“網站”等鏈接程序擴大傳播范圍。
例如,《環(huán)球少年地理》作為少兒科普期刊,在其融合發(fā)展中未設立短視頻賬號,而是以“環(huán)球少年地理”公眾號為主,少兒可以通過關注該公眾號對“猛犸象”“棕熊”等動物進行全面觀看。至于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則以《小哥白尼》為例,作為備受少兒追捧的少兒科普刊物,專門設有“小哥白尼雜志社”網絡論壇,同時在“神奇動物在抖音”短視頻中圍繞刊物內容對烏賊、章魚形態(tài)特色予以形象化展現,幫助少兒通過觀看抖音短視頻了解動物差異性,而且在其制作的《為什么叫大力神?因為它實在太能裝了》短視頻傳播中已獲得2.4萬個“紅心點贊”。在融合發(fā)展中選擇傳播平臺時,須加強對平臺傳播潛力的綜合分析,還要考慮平臺合作經濟性情況,確保少兒科普期刊企業(yè)同短視頻平臺公司實現共贏,為其融合發(fā)展提供可靠保障,并增加傳播平臺多樣性,以多平臺轉發(fā)傳播方式優(yōu)化融合發(fā)展效果(引自沈劍虹《少兒科普期刊短視頻傳播初探》,《出版發(fā)行研究》2020)。
加強原創(chuàng)共情設計
少兒科普期刊從原有單一性紙張界面展示開始逐漸變化為“立體互動”刊物,如《玩轉科學(哈哈畫報)》刊物,該期刊是以180°可平攤翻閱設計形式賦予少兒受眾沉浸式閱讀體驗。而與短視頻進行有效融合時,應當同時體現短視頻原創(chuàng)作品的共情體驗特征,只有少兒能夠獲得切身代入感,才能深入體會科普知識,并對“期刊+短視頻”作品產生持續(xù)觀看動力。該刊物搭配的《哈哈星球》《哈哈俱樂部》《Talk秀》等欄目均可增強刊物少兒讀者的參與體驗感,促使少兒在與植物對話、與動物互動場景下提高自身科普知識水平。
在全面開展原創(chuàng)短視頻共情設計時,具體可以借鑒《作文大王》刊物融合發(fā)展經驗,即在“大王脫口秀”與“街頭采訪”短視頻展現過程中賦予少兒受眾不同類型的身份角色,幫助少兒深度感知科普主題,而且在觀看脫口秀短視頻時還能利用“彈幕”“留言評論”等形式反饋個人的觀看感受,經過與同齡人或教師、父母群體的相互討論可以產生和諧的情感溝通體驗。同時,在相關短視頻中,可以直接應用二維碼技術指引少兒受眾掃碼后快速進入短視頻觀看渠道,降低短視頻隨機播放風險。
此外,共情設計環(huán)節(jié)短視頻原創(chuàng)者還可以結合刊物內容策劃“期刊表演”短視頻,如根據“當一天小農夫”“這個廚房有名堂”等刊物內容組織兒童以“農夫”“廚師”身份參與短視頻演出活動,將傳統(tǒng)刊物閱讀方式轉化為表演形式,甚至可以在短視頻模仿拍攝情境下鼓勵少兒加入表演場景,營造“身臨其境”的觀看氛圍。由于該刊物可以提升少兒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可以加強短視頻作品原創(chuàng)設計,善于運用共情體驗增加少兒對刊物細節(jié)的了解,適當延長少兒科普學習時間,促使少兒科普期刊在短視頻共情設計輔助下得以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