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建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波葉杜鵑 (Rhododendron hemsleyanum) 的組培快繁體系,探究其種子萌發(fā)、增殖壯苗、生根誘導、移栽基質(zhì)等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最佳條件?!痉椒ā窟x擇顆粒飽滿、大小基本一致的種子作為萌發(fā)材料,探究光暗條件以及不同滅菌預(yù)處理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在增殖壯苗和誘導生根試驗中,以種苗培養(yǎng)的繼代苗為外植體,以WPM 為基本培養(yǎng)基,分別采用L9(33) 正交試驗設(shè)計和Box-Behnken 試驗設(shè)計響應(yīng)面法,研究增殖壯苗和生根誘導的最適條件。在煉苗及移栽試驗中,以成功誘導生根的組培苗為材料,煉苗9 d 后移栽至5 種不同的基質(zhì)中,分析波葉杜鵑在不同移栽基質(zhì)中的成活率?!窘Y(jié)果】75% 乙醇處理1 min+1% NaClO 溶液處理10 min 的種子萌發(fā)效果最好,萌發(fā)率為66.67%。種苗生長的最佳培養(yǎng)基為WPM+1.0 mg/L 6-BA;增殖壯苗的最佳培養(yǎng)基為 WPM+0.5 mg/L NAA+1.5 mg/L ZT,pH 4.5,增殖系數(shù)為3.13。在生根誘導培養(yǎng)基中,橫置于培養(yǎng)基表面的莖尖生根良好,植入培養(yǎng)基的莖尖均無不定根形成,且培養(yǎng)40 d 時,植入培養(yǎng)基的外植體基部均腐化變黑;最佳生根培養(yǎng)基為1/2 WPM+0.5 mg/L NAA+1.0 mg/L IBA,生根率達88.00%。移栽基質(zhì)V腐殖土∶V珍珠巖∶V蛭石 = 2∶1∶1 最適合組培苗移栽, 成活率達 80.00%?!窘Y(jié)論】本研究成功構(gòu)建了波葉杜鵑的組培快繁體系,為其他杜鵑花科木本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提供了參考,也為今后開展回歸引種、復壯野生種群和合理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 波葉杜鵑;極小種群野生植物;Box-Behnken;組織培養(yǎng);快速繁殖
中圖分類號: S685.210.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4–390X (2024) 04?0099?11
杜鵑花是杜鵑花科 (Ericaceae) 杜鵑屬 (Rhododendron)植物的總稱,是世界三大園藝植物之一,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稱,也被譽為“花中西施”[1]。全世界約有1 000 種,主要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2]。中國有7 個亞屬約720 種,包括114 個變種、45 個亞種和2 個變型,其中特有種約450 種[3]。中國杜鵑花花色絢麗多彩、花形各異、株型秀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且不乏兼有藥用、食用和保健等應(yīng)用前景的種類[4-7]。波葉杜鵑 (R. hemsleyanum) 為杜鵑屬常綠杜鵑亞屬 (Subgen. Hymenanthes) 常綠杜鵑組 (Sect. Ponticum)云錦杜鵑亞組(Subsect. Fortunea) 常綠植物,是中國特有種,其花為大型白色鐘狀花冠簇生于枝頂,葉片長橢圓形,先端純尖,基部耳狀心形,邊緣波狀,故名波葉杜鵑[8]。課題組多次實地調(diào)查確認:波葉杜鵑目前僅于四川峨眉山殘存163 株,種群內(nèi)的實生苗罕見,自然更新能力孱弱,加之波葉杜鵑的生境條件惡劣、分布區(qū)單一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隨時有滅絕的風險。《中國高等植物受威脅物種名錄》[9]和The RedList of Rhododendrons[10]將波葉杜鵑評為極度瀕危物種,是典型的極小種群野生物種 (plant species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PSESP), 對其開展保護生物學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