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由無數(shù)細胞交織的華麗樂章。240種、60萬億個細胞的和諧共鳴,4個大組織、36個器官、8大系統(tǒng)的精妙融合才能共同構建起一個健壯的體魄,但在這之中,總有一種細胞是極為特殊的,它以永動的姿態(tài)在生命之網(wǎng)上縫縫補補,通過不斷再生新細胞、更替老細胞的方式修復損傷的組織器官,續(xù)寫生命的詩篇。在漫漫科研史上,它被命名為干細胞。同時,它也是細胞治療方法的研究起點。
得益于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利用患者自體或異體的成體細胞對組織、器官進行修復的手段,如今已被廣泛用于骨髓移植、股骨頭壞死、惡性腫瘤、心肌梗死等令人聞而生畏的疾病治療中,但在初步明晰了“細胞療法”的機理之后,科學家還試圖將人類認知拓展至更廣大的科學疆域之中,由此便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疑問,諸如人造藥物是否可以遵循細胞傳導規(guī)律,模擬活體細胞治???在此基礎上,又怎么才能讓治病手法變得更加“聰明”一點,即進行“定向投放”而非在機體內(nèi)“遇佛殺佛”?……這一系列相關問題就大致描述出了“南海新星”獲得者、海南大學藥學院教授、青年學者郭羚過往所深耕的一切,同時也是她未來將繼續(xù)堅守的事業(yè)。
2015年,中山大學曾在研究生郭羚心中種下一粒小小的種子?!霸谡n堂上,我偶然看到細胞可以分泌出一個個小囊泡。物質雖小,作用卻大。囊泡在血液中循環(huán)到達目標部位,經(jīng)過一系列信息表達過程‘告訴’身體其他組織機體發(fā)生了何種病變,從而做出應對措施,最終恢復健康。我覺得這個過程簡直太有趣了!”至今回想起來,郭羚的眼睛仍然亮晶晶的。“那時候我就在想,如果讓細胞攜帶上藥物,那是不是就可以利用細胞自身‘聰明’的特性,帶著藥物做‘智能’治療?”不同于微納米藥物可直接被靶細胞吞噬,大體積的細胞載體如何將攜帶的藥物傳遞給靶細胞,這個機理過程仍是未知領域。“若能解析清楚其中過程,細胞藥物就能被設計得更‘智能’。”不過那時的她還不敢奢望,這顆深埋在思維土壤中的小種子破土而出的第一根枝丫,就能在短短幾年之后結成碩果。
走上科研道路后,郭羚一直試圖解析細胞載體遞送各式藥物到靶細胞的背后機理過程。在其主持的廣東省區(qū)域聯(lián)合基金青年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等資助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資助下,她發(fā)現(xiàn),細胞載體遞送小分子藥物、發(fā)揮作用的過程有其特殊性——即便是遠距離也可進行傳遞和運輸,“就像人與人之間的通信一樣”。而困擾過她的背后機理,很快便得到了答案:細胞間隧道納米管。細胞載體可以很“智能”地識別靶細胞,通過搭建細胞間隧道納米管,將其攜帶的小分子藥物、探針或蛋白傳遞給靶細胞,發(fā)揮高效探測或治療疾病的作用。她形象地把這個機理過程稱為細胞載體與靶細胞的“電話”通信,細胞間隧道納米管是連接兩者的“電話線”,小分子藥物、探針或蛋白則通過這根“電話線”實現(xiàn)藥物信息的精準高效傳遞。
這個連接不同細胞的絲狀“電話線”可謂幫助郭羚打開了科研的新局面?!皬?到1難就難在機理不明確,當我們挖掘出了這一點,接下來的項目都可以在這一基礎之上展開?!彼沁@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兩年前,郭羚正式加入海南大學藥學院鋪陳科研布局。今天,她已經(jīng)開始在“南海新星”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qū)項目中延續(xù)前期研究成果,繼續(xù)探討如何工程化干細胞,通過細胞間隧道納米管傳遞活性細胞器發(fā)揮疾病治療作用了。
科研下苦功,藥物更“智能”。這是郭羚的所思所行,也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由路徑。在千變?nèi)f化中堅持內(nèi)心熱愛,即塑造國人健康之體魄,積極投身時代發(fā)展之潮流,她堅信,終有一天,“胞”治百病,或將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