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的發(fā)明:16世紀(jì)-20世紀(jì)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
施愛東"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尷尬的帝王龍
龍在中國歷史上,概括來說是扮演了三種角色:第一個角色,龍是帝王的象征,即“帝王龍”;第二個角色,龍是國家的象征,即“中國龍”;第三個角色,龍與每一個中國人聯(lián)系起來了,即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早期典籍中,龍通常是作為給神仙、帝王代步的交通工具出現(xiàn),如韓非子說,“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秦漢時期,龍的地位得到提升,與帝王身世發(fā)生聯(lián)系。秦始皇有“祖龍”之稱。漢高帝劉邦的出生,則被渲染為劉邦的母親“被蛟龍踞其上,已而有孕,遂生高祖”。元朝,龍成為皇家專屬,受到下官百姓的尊崇?;实鄯Q真龍?zhí)熳樱弁跏兰曳Q龍族。能否使用龍紋,是尊貴身份的象征。這是龍的第一個角色——帝王龍。
帝王龍源自龍的模糊性和神秘性——龍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皇帝的通天神獸。
雖然下官百姓尊崇龍,但是皇家并不崇拜龍。皇家是在利用龍、控制龍,從而達到加強和鞏固皇權(quán)的目的。所以,龍在帝王家族的地位是尷尬的,一方面是親密可靠的祥瑞寵物,另一方面是任勞任怨的全能奴役。
封建時代是有避諱制度的,對神靈的避諱尤其嚴(yán)格。但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從未對龍有過任何避諱。元代忽必烈在位的1270年,刑部正式下發(fā)通告,從制度上確立了龍與帝王世系的排他關(guān)系:民間不許織造有日、月、龍、鳳圖案的布匹,如果有之前織好的,一律加蓋官印。之后,這條規(guī)則被明清兩代延續(xù)下來。然而,即便不允許民間使用龍紋,以龍為名的物什在民間還是俯拾皆是。牛蓑衣叫龍具,蹣跚老人叫龍鐘,大蝦叫龍蝦,食品類還有龍抄手、龍須面等。
中國龍的起源
龍的第二個角色,龍是中國的象征,即“中國龍”。民俗學(xué)研究者施愛東在《中國龍的發(fā)明:16世紀(jì)-20世紀(jì)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一書中說,帝王龍向中國龍的轉(zhuǎn)換,是龍的階級屬性向國家民族屬性的轉(zhuǎn)換。
中國龍是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稱呼。也就是說,中國龍這個稱呼或者說概念,不是在書齋里憑空發(fā)明的,而是在中外文明碰撞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
西方人為何用龍指代中國呢?主要原因是,明清皇帝的巨大權(quán)力給西方傳教士留下深刻印象,構(gòu)成了他們對古老東方國家的第一印象。由此,代表皇帝的龍,便成為西方傳教士眼中中國的代名詞。
更為直接的原因是,龍足夠獨特。在16世紀(jì)以前,一些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接觸到了龍的圖案,這種形象是中國特有的,在歐洲找不到對應(yīng)物。最初,由于龍的外形看起來很像蛇,傳教士便用蛇Serpientes來指代中國的龍。直到17世紀(jì),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才把中國人的龍文化介紹給歐洲。這時,西方才用Dragon來對應(yīng)中國的龍。在歐洲,龍多是海怪之類的惡魔。而在中國,龍是皇帝的紋章。為了區(qū)分此龍與彼龍,歐洲人會在Dragon前面加一個限定詞China或者Chinese,翻譯過來就是中國龍,這也是中國龍最早的源頭。
雖然這些傳教士都是偶像崇拜的反對者,但都客觀地介紹了龍在中國的地位以及龍紋的使用狀況,并未刻意將龍丑化為海怪或妖怪。這樣的介紹,讓那些原本就醉心于東方神秘文化的浪漫貴族心馳神往。17世紀(jì),巴黎出現(xiàn)了仿制中國的以龍為圖案的絲織衣物;18世紀(jì)的歐洲貴族階層,更是掀起了一股“龍旋風(fēng)”,模仿中國園林風(fēng)格建造龍居、龍泉之類的私家園林。
18世紀(jì)末,中國國力下滑,西方人開始丑化中國龍形象。比如,19世紀(jì),歐洲人在當(dāng)時流行的漫畫里創(chuàng)造了一個叫“滿大人”的形象。滿大人穿著清朝官員的衣服,拖著長辮子,留著八字須,抽著鴉片煙。他的神態(tài)或是自高自大,或是奸詐狡猾,或是驚慌失措。滿大人之后,在歐洲的漫畫界又出現(xiàn)了“辮子龍”。"清朝官員頭上的大辮子,和龍的條狀外形類似,在西方人看來這都是落后野蠻的象征。臃腫的中國龍身體上,長著滿大人的頭,肥頭大耳,拖著大辮子。
龍的傳人
龍的第三個角色,就是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無比自豪地說“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這背后,意味著中國的崛起,是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當(dāng)年,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意識到,必須要把民眾力量聚集起來。于是,他們翻閱上古文獻,考究了龍、鳳、獅、虎、熊、象,甚至植物,想找到中華民族的圖騰。
在這個過程中,龍能否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有不同的聲音。因為龍的形象備受爭議。首先,龍與帝制時代緊密聯(lián)系,被看成是落后的。其次,中國龍被西方人反復(fù)丑化,形象并不好。再次,龍是想象出來的,并不清楚龍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學(xué)者們展開了拉鋸戰(zhàn),還沒有來得及達成共識,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了,確定圖騰這事順勢擱下了。
真正讓龍的命運得以逆轉(zhuǎn)的是1978年年底。正值改革開放雄心勃勃準(zhǔn)備走向世界的中國,亟須一批勵志故事、勵志歌曲以振奮人心,《龍的傳人》恰逢其時地唱出了人們久違的“龍感覺”。
《龍的傳人》歌詞里在龍前加上一個“巨”字,首先賦予其偉大的身軀和無窮的力量,再將“拿破侖睡獅論”中的“沉睡”“喚醒”諸概念移植到巨龍名下,將長江黃河以及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等中國意象融入巨龍名下,不僅賦予巨龍以中國符號的身份,還將每一個中國人都定義成龍的傳人,有效地將大陸、臺灣、港澳,以及所有的海外華人牢牢地系于—體,呼應(yīng)著中華崛起、巨龍騰飛的時代主題。
隨著《龍的傳人》一次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龍便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著中國,告訴世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