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客觀世界中的同一對象可以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狀態(tài)形式,借助不同的途徑與方法可以表達同一對象的不同狀態(tài)形式。對于某一個圖形,人們可依憑感受經驗,做出不同的解釋和表達。對某一事物的完整、真實的認識是通過多種方式共同完成的,單方面是無法獲得其“真實”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一般主要表現(xiàn)為“在其中”式及記憶式。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對于世界的感受時,沒有必要對事物進行完整、真實的再現(xiàn)。
關鍵詞:形式;物質觀照;繪畫創(chuàng)造
一、無窮的世界與形式
客觀世界中的同一對象可以呈現(xiàn)多種不同的狀態(tài)形式,借助不同的途徑與方法可以表達同一對象的不同狀態(tài)和形式。
面對客觀對象,人腦可以做出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人腦的發(fā)展使人對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進行研究,人腦甚至把人腦本身作為研究對象。理論家為我們制定了一套套理論,把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分為宏觀的與微觀的、客觀的與主觀的等等。
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兩個極端反映是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人類具有一種天賦本能的追求狀態(tài),即向往永恒、無限、自由、和諧、博大。中國古代的“太極圖”就是這種追求的體現(xiàn)。藝術是反映人生天賦本能的追求狀態(tài)的一種形式。
夏夜,當我們來到田野、躺在草地上歇息,遙望星空,眼前是一片閃閃發(fā)光的星辰,好像發(fā)光的塵埃,而我們身旁的小草、樹木枝葉的倩影歷歷在目,清涼的空氣滋潤著我們的喉管、肺腑、心田,舒柔的晚風吹拂著我們,四周不時傳來昆蟲動聽的鳴叫,我們被大自然的生機觸動。從上面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感覺(生理、心理、知覺)與大自然所發(fā)出的信息之間在穿梭、交流。此時此刻,巨大的恒星如同灰燼,小小昆蟲發(fā)出的微弱的鳴叫成為動聽的聲音。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源于兩個因素:一是感受者與感受對象的距離關系(或觀察角度關系),二是感受者的心境(心理結構狀態(tài))和被感受對象所帶來的心理感受。在此,我們不必以科學家的身份去追求那些恒星、生物、氣流和聲音所謂的真實價值,僅僅討論作為感受者,面對客觀對象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即感受形式)。
第一,大自然中的任何一個事物都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圖1所示,A為客觀對象,圖中任何一點都可以是A的表現(xiàn)形式,B為被觀察者感受到的某一種形式。
所謂觀點,即事物被觀照的某一點。藝術對于世界的感受與表現(xiàn)都只能是片面的,并且藝術不可能也沒必要對客觀對象進行全面、詳盡而周到的闡述。
第二,觀察者與客觀對象之間的距離、位置、角度關系不同,同一對象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形式就不同。如圖2所示,即觀察者與客觀對象關系不同,所呈現(xiàn)的形式就不同。
第三,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結構、心境會導致觀察者產生不同的感受形式。如圖3所示,圖中A為觀者,B為感受對象,x1、x2、x3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c1、c2、c3為不同的感受形式。
再如某平面中的矩形,人們在不同的透視角度觀察,可以把它們看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圖4中的各個圖形都得之于矩形,由矩形變化而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人們對于各種形式的感受,因此,并無必要去證明并說明圖4中任何圖形為矩形。對于圖4中的某一個圖形,人們可依憑感受經驗,做出不同的解釋和表達。
圖5中,a被認為是一個矩形的透視變形圖,b的圖形被認為是一個三角形被切去一部分而剩下的另一部分圖形,c被認為是一個圓形中四個點的連線所組成的一個形狀。
如此種種,觀者的觀念、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可以對同一對象做出更多不同的解釋和表達形式。故觀者的觀念、心理狀態(tài)、感受經驗等對于獲得什么樣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形式具有重要影響。
我們感知和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是觀察,我們觀察自然、感覺世界的位置、角度不同,觀察者與觀察對象的關系不同,能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即不同的感受形式:
朦朧感覺:通過遠看、遙望、眺望所產生的感受是模糊的,對象表現(xiàn)得不明確具體,猶如攝影時鏡頭焦距不準所得的圖像。
清晰感覺:通過普通視覺、正視、瞧見看準時,觀察對象表現(xiàn)得比較清楚、具體。
細致感覺:通過近視、靠近看、仔細看、仔細瞧,在這種情況下,事物的主體突出,次要部分被削弱,甚至被拋之腦后。
局部觀照:只能看到對象的局部,無法感知整體,能注意到物象肌理的組織原則。
立體觀照:可以從正面、背面、側面、剖面、前面、后面、頂面、底面等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綜合觀察感受。此項形式也可稱整體觀照。
“在其中”式:即“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很難獲得正確認知,可能對事物進行扭曲,對細節(jié)可能夸張、強化。
記憶式:這也是表現(xiàn)客觀對象的一種方法,有時亦表現(xiàn)為歪曲事實的狀態(tài),它具有隨時間的推移而消損、受舊有經驗阻礙、信息失真、被思維和想象過濾等特性。這是間接觀照,比上述直接觀照更為復雜,受心理結構狀態(tài)影響更強。
對某一事物的完整、真實的認識是通過以上各種方式共同進行的,單方面觀照是無法獲得其“真實”的,否則可能如盲人摸象,不同人各執(zhí)其理,各爭其道,互相矛盾。由于認知水平不同,人們所得的觀點往往不同,所以要進行某種順暢的交流,就必須把意識統(tǒng)一到同一個層面上來。大自然的復雜變幻,使人們感受事物的途徑也豐富多樣。繪畫這門藝術,就是人們?yōu)榱双@得廣泛、充分的精神交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重要途徑。
二、繪畫的創(chuàng)造與形式
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表演進行時的感受狀態(tài)、感覺形式是什么樣的?一般主要表現(xiàn)為“在其中”式及記憶式,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對于世界的感受時,沒有必要在畫幅內對事物進行完整、真實的再現(xiàn)。請注意,藝術家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是其自身對客觀對象的形式感受,而并不是客觀對象本身。藝術家對于事物某一細節(jié)(某個部分或某個方面)進行描繪、刻畫,甚至歪曲、夸張、強調、解釋等表現(xiàn),就足以顯示出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
太陽在向太空發(fā)射著無窮的光線,有那么一束光,萬里迢迢來到地球,被一位觀察者感受到了,那么人們從這束光中就可以知道這時太陽的狀態(tài)和呈現(xiàn)的亮度,知道其就是這個樣子,人們無法窮盡也不必到處去搜羅太陽的其他所有光線,認為太陽一定是那個樣子。然而,人們的確曾經深刻感受到了太陽的無窮變幻。從清晨到傍晚,從酷暑到寒冬,從沙漠到雨林,從高原到平原,從高峽到平湖,從高山到深谷,從地平線到井底,從遠古到今晚,太陽無時不在變化著,已不知太陽為人們編織、凝聚了多少故事,留下了多少情節(jié)。因此,很難說清,是藝術創(chuàng)造統(tǒng)一與變化在太陽的光線之下,還是太陽的光線統(tǒng)一與變化在藝術的作品里。
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是個復雜的過程,繪畫作品本身則是這個過程的物質體現(xiàn)。繪畫通過對一些有效材料的組織、凝固,來完成對作者的意識、精神的解釋。寫作亦是如此,寫作的物質材料是文字,文字所表示的是概念,概念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并且反映著客觀物質世界。
客觀世界物質之間,不斷產生發(fā)展、變化,進行著無限的運動,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著。人腦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就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狀態(tài)對人腦產生作用的結果。在一定范圍內的兩個看起來極不相融的事物,我們可以在更大的范圍中找到它們的聯(lián)系;對于兩個聯(lián)系密切的事物,我們亦可在其間開溝設障。這都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即意識之能動性。
人的意識不像鏡子一樣簡單、刻板、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而是可以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意識的活躍度決定著意識、思維能力所能涉及范圍的廣泛、深刻程度。思維的活躍性、意識的能動性在于其可以超越時空,可以選擇取舍,可以組織、概括、強調、省略,可以隨心所欲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
客觀現(xiàn)實則不然,其是依照一定的規(guī)律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有順序且持續(xù)不斷,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在一種更大的宇宙力與場的作用下,不可逆轉地、以不同的形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進行著自生自滅的運動。人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改造只能在其意識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實現(xiàn)。人類的一切活動本身就是客觀世界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這種客觀世界的具有意識能動性的有機生命的運動形式是一種復雜的形式。藝術便是這一復雜運動形式的產物。藝術是人的意識、精神活動作用下客觀物質運動變化的結果。
現(xiàn)在,對繪畫藝術這個事物進行分析。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一件作品中對事物發(fā)展全過程的所有因素進行全面闡述。當然,文章往往是越透徹越好。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觀點或一個主題,或者圍繞一個事物的某個點、某個線索、某個方面、某個部分去展開。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這樣。正因如此,藝術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各具特色的面貌和豐富多彩的形式。
對于要真正欣賞藝術作品的觀者來說,最好是作為一個藝術的實踐者。觀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所采用的感受方式主要是記憶式。相對于創(chuàng)作者,觀者在進行藝術審美感受活動時是輕松的。觀者無需經受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于意識之外的人體上所感受到的艱苦(這種艱苦必會影響作者的意識及創(chuàng)作),只需憑自己的感受經驗和思維想象活動(即意識能力)對作品(物質形式)進行審慎評判(意識活動)。一旦作品中的感受形式觸發(fā)觀者內心中(意識中)的經驗、記憶、想象、審美觀念等,便能夠引發(fā)共振,使觀者的情感、觀者被意識所控制的身體組織亦得到與作者相似或相應的搏動,并在這種搏動之中得到陶冶。
三、結語
某一客觀物象可以呈現(xiàn)許多不同的狀態(tài)形式,而對同一狀態(tài)形式又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這給作者與觀者之間的交流帶來了麻煩,所以需要一種共通的語言作為媒介。人們既要保持對大千世界豐富形式的感受能力,又要保證彼此之間順暢地相互交流。在眾多的不同的表達方式之中,我們選擇哪種作為最佳表現(xiàn)方式,是影響藝術語言及其社會化高度、深度和獨特個性的形式、風格的重點與關鍵。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繪畫構圖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蔣躍.繪畫形式語言與創(chuàng)作研究[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劉江寧,豫章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