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用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武漢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收治的108例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及心理復原力變化情況。結果:干預后,兩組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量表(HH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康納-戴維森心理復原力量表(CD-RISC)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對提升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和自我效能感有積極意義,同時有利于提升患者社會支持水平,提高其壓力適應和調節(jié)能力。
【關鍵詞】 髖關節(jié)置換術 同伴支持小組模式 自我管理效能 社會支持 心理復原力
Impact of Peer Support Group Mode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CHEN Yiping, LI Zhaowen, CHEN Ruwei, CHEN Siqing, CHEN H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25): 0-08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peer support group mod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Method: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admitted to Wuhan Orthopaedic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er support group mode intervention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Hip function,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Harris hip function scale (HHS),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 (GSES),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Connor-Davids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eer support group mode interven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hip func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stress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Hip Joint replacement Peer support group mode Self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 Cross Infection Control Office, Wuhan Orthopaedic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han 430079,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25.019
髖關節(jié)是驅動下肢運動的重要關節(jié),也是人體第二承重關節(jié),跌倒、撞擊等均易導致髖關節(jié)損傷,尤其是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負重較大、活動度變差且易罹患骨質疏松,導致其髖關節(jié)疾病發(fā)生率較高[1]。此外,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發(fā)展,髖關節(jié)疾病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這給我國社會醫(yī)療系統(tǒng)帶來重大挑戰(zhàn)。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糾正髖關節(jié)嚴重疾病或損傷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礙等有積極意義,已成為目前治療嚴重髖關節(jié)疾病的常見手段[3]。但由于該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患者常面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4]。目前臨床著重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康復的護理,忽略了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同伴支持小組模式是一種康復干預方式,通過組織具有相似經(jīng)歷或類似困擾的個體形成小組,以互相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共享和經(jīng)驗交流[5]。在醫(yī)療領域,同伴支持小組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慢性疾病、康復和心理健康管理中,其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疾病或健康問題,減輕心理壓力,增加社會支持網(wǎng)絡,并提高康復質量和效果[6]。基于此,本研究將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應用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護理中,旨在觀察其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1月—2022年12月武漢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收治的108例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歲,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2)具有一定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語言溝通困難,無法有效參與同伴支持小組活動;(2)有嚴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進行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3)合并腫瘤等惡性疾病,影響康復過程;(4)已參與其他康復干預研究或項目。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4例。本研究經(jīng)武漢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經(jīng)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1)傷口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手術切口情況,每日檢查患者有無滲血滲液及紅腫熱痛等,定期囑醫(yī)生更換敷料,同時囑患者保持傷口處皮膚清潔干燥。(2)疼痛管理:指導患者通過看電影、聽歌等轉移注意力,并遵醫(yī)囑使用止痛貼、鎮(zhèn)痛泵等藥物。(3)康復訓練:根據(jù)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循序漸進地教會患者踝泵運動、股四頭肌力量訓練、行走訓練等術后康復鍛煉方法。(4)健康教育:通過口頭教育方式向患者講解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并及時解答患者疑惑。
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主要方法為,(1)組建同伴支持小組:研究者在患者入院時收集患者年齡、性別、居住地等基本信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及患者意愿為患者選擇合適病房,以病房為單位組建同伴支持小組。(2)形式:①面對面互動,由研究人員負責組織,以“康復進展和挑戰(zhàn)”“康復活動和鍛煉”和“情緒管理和心理支持”等為主題,以病例介紹方式引入,以提問方式鼓勵各小組成員進行開放式討論,分享彼此對情緒管理、患肢康復管理等的看法、意見及疑惑。討論過程中組長和研究人員積極引導,鼓勵情緒低落患者積極訴說、彼此安慰,相互鼓勵;鼓勵小組成員積極提問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由其他小組成員進行積極答疑解惑,研究人員給予監(jiān)督,對提問及回答正確者給予口頭、物質獎勵;鼓勵性格外向的患者分享個人經(jīng)歷,幫助組員之間尋找情感共鳴,激勵其他成員堅持康復和克服困難等。每周1次或每兩周1次,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會議頻率。②情感課堂,由研究人員負責組織,在談話間進行,以聊天形式引導小組成員說出近期發(fā)生的不愉快事件,針對該事件與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分析不良情緒產(chǎn)生原因,并通過引導小組成員回憶、講述既往快樂的事情的方式營造愉快氛圍,使患者在此氛圍下逐漸消除負性情緒。每周1次,在病房內(nèi)進行。③可視化互動,組建微信群聊,每日在微信群推送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運動與飲食、康復鍛煉與心理調節(jié)等方面內(nèi)容的圖文和視頻信息,并每日在組長領導下集中閱讀、學習,同時鼓勵患者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并相互幫助、支持和監(jiān)督。④團體活動,鼓勵小組成員之間進行棋牌類、電競類團體游戲,并定期舉辦電影日,于宣教室播放勵志類電影,鼓勵小組成員一同觀看,并在觀看后相互交流觀后感。⑤康復計劃,護士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內(nèi)容包括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康復鍛煉等方面。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jiān)督運動鍛煉完成情況,督促小組成員積極進行飲食管理、康復鍛煉,并及時對需要幫助的組員提供適當幫助。(3)定期評估和反饋:進行定期的評估,以了解試驗組成員的康復進展和干預效果。收集成員的反饋意見,包括對同伴支持小組活動的滿意度、感受到的支持程度及康復過程中的變化和挑戰(zhàn)。(4)持續(xù)支持和跟進:在干預期間和干預結束后,提供持續(xù)的支持和跟進,確?;颊咴诳祻瓦^程中得到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及時回應成員的需求和問題,并協(xié)助解決康復中的困難。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髖關節(jié)功能:于干預前后采用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量表(HHS)評估兩組患肢功能,HHS包括關節(jié)畸形(0~4分)、功能(0~47分)、疼痛(0~44分)及活動(0~5分)4個方面內(nèi)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0.87[7]。(2)自我管理效能。干預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的自我管理效能進行評價,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1~4分,總分4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0.87[8]。(3)社會支持:在干預前后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對兩組社會支持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主觀支持(第1、3、4、5條目)、客觀支持(第2、6、7條目)和支持利用度(第8、9、10條目)3個維度,其中第1~4和8~10條目評分為1~4分,第5條目分A、B、C、D 4項計總分,每項1~4分,第6、7條目有幾個來源就記幾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社會支持情況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0.87[9]。
(4)心理復原力:干預前后采用康納-戴維森心理復原力量表(CD-RISC)評估兩組的心理復原力,該量表包括忍受消極情感(7個條目)、能力(8個條目)、接受變化(5個條目)、精神(2個條目)和控制(3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心理復原力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0.89[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試驗組男28例,女26例;學歷:初中至高中21例,大學24例,大學以上9例;病程2~8年,平均(5.57±1.31)年。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學歷:初中至高中21例,大學24例,大學以上9例;病程2~9年,平均(5.75±1.64)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2.2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HHS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HHS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自我效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GSES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社會支持比較
干預前,兩組SSRS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SRS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心理復原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CD-RISC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D-RISC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手術,其主要目標是減輕患者的疼痛、恢復關節(ji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日?;顒拥闹匦禄謴蚚11]。但即使手術成功,患者在術后康復過程中仍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zhàn)和困難。故為了提高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康復效果和心理健康,采用適當?shù)母深A方法至關重要。常規(guī)護理方法主要側重于物理康復,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以及在康復過程中互相支持和互動的重要性[12]。同伴支持小組模式通過將患者組成小組,在一個支持性和互助的環(huán)境中共同面對挑戰(zhàn)、分享經(jīng)驗和提供情感支持。該模式強調同伴之間的相互支持、鼓勵和理解,以促進患者的康復和心理健康[13]。
顏莉珈等[14]研究表明,同伴支持對提高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關節(jié)功能有積極意義。本研究干預后試驗組HHS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對改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有積極意義。分析原因,術后早期康復鍛煉有利于減輕患者關節(jié)疼痛,改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15]。但傳統(tǒng)功能制護理多注重對患者康復鍛煉的健康教育和指導,缺乏對患者的監(jiān)督,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康復鍛煉效果不理想,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較差。本研究應用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并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jiān)督,這有利于督促患者積極進行康復鍛煉,進而改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
劉雨妍等[16]將同伴教育應用于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護理中,結果發(fā)現(xiàn)同伴教育對提高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自我效能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的試驗組GSES得分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分析其原因為:同伴支持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助提供了一個平臺,患者可以分享彼此的康復經(jīng)驗、成功策略和應對方法。這種經(jīng)驗和信息的共享能夠增加患者的康復知識和技能,提高其對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同時,同伴支持為患者提供了情感支持和身份認同的環(huán)境,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同伴的理解、鼓勵和支持,這種情感支持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和孤獨感,增強他們應對康復挑戰(zhàn)的心理彈性和復原力[17]。此外,通過與同伴交流和互動,患者能夠觀察到其他成員的康復進展和成就。這種社會比較和激勵效應可以激勵患者更積極地參與康復活動,提高他們對康復目標的期望和努力程度。最后,同伴支持小組活動幫助患者建立新的社交網(wǎng)絡,擴大其社會支持系統(tǒng),獲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進而提高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袁穎等[18]通過研究同伴支持在截肢患者康復中的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同伴支持有利于提升截肢患者社會支持水平,提高其重返社會的信心。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的試驗組SSRS各項得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分析其原因為:既往研究表明社交回避、缺乏社交體驗的患者自我接納程度較低,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較低。本研究應用同伴支持小組模式鼓勵患者與其他成員相互分享各自經(jīng)歷、挑戰(zhàn)和情感體驗,在分享中共情并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從而獲得友誼支持,這有利于增加患者對康復過程中的情感需求的滿足,提高患者自我接納水平,進而提升其社會支持水平。同時,本研究鼓勵小組成員之間進行棋牌類、電競類團體游戲,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提高患者社會交往能力,進而提高其社會支持水平。心理復原力指個體面對壓力時的適應和反彈能力,反映患者心理彈性和健康水平[19]。既往研究表明,同伴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的試驗組CD-RISC得分高于對照組,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對改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心理復原力有積極的影響。分析其原因為:同伴支持小組提供了一個情感支持和認同感的環(huán)境,患者能夠與其他成員分享他們的經(jīng)歷、挑戰(zhàn)和情感體驗。這種情感支持能夠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和焦慮,增加他們面對困難時的情緒調適能力[21]。同時,同伴支持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鼓勵和啟發(fā)能夠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積極心態(tài),通過同伴的激勵和正向反饋,患者能夠更好地面對挑戰(zhàn),增強應對逆境的能力。此外,參與同伴支持小組活動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新的社交網(wǎng)絡,并增加社交支持和歸屬感。與其他成員建立聯(lián)系和互動,能夠提供額外的社交支持,增強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心理資源和復原能力。
綜上所述,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干預對提升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自我效能感有積極意義,同時有利于提升患者社會支持水平,提高其壓力適應和調節(jié)能力。
參考文獻
[1]江海亮,梁健銘,陳晴,等.直接前方入路與后外側入路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早期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骨與關節(jié)外科雜志,2023,16(1):31-36.
[2]程婧,宋紅,李蕾蕾.知識可視化多維健康教育在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6):47-50.
[3]郝睿軒.五項維度針對性護理對膝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關節(jié)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2,31(12):1730-1733.
[4]陳晨,陳園園,劉欣怡,等.心理彈性在揚州市肺癌患者社會支持與益處發(fā)現(xiàn)間的作用分析[J].醫(yī)學與社會,2022,35(11):101-105.
[5]付冉冉,王瓊,閻淑芹,等.同伴支持小組模式對膀胱癌根治術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4):125-127.
[6]劉金鳳,江秋霞,劉娟,等.同伴支持小組教育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23,22(2):39-42,45.
[7]霍婷婷,區(qū)智鳳,黃泳梅,等.信息化的情景互動式健康宣教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12):1806-1810.
[8]葉菁菁,張詠梅,謝倩倩,等.基于行為改變輪理論的健康教育與康復鍛煉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1,48(6):1132-1135,1148.
[9]呂永慧,陳立紅,許華亮.住院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心理一致感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軍事護理,2022,39(11):65-68.
[10] BUMBERGER A,BORST K,WILLEGGER M,et al.Specific knowledge and resilience affect short-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following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22,142(6):1229-1237.
[11]吳佳玲,黃沛冠,謝春花,等.基于時效性激勵理論的適應性護理在老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軍事護理,2023,40(5):58-61.
[12]陳月柳.家屬協(xié)同康復護理對人工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7):1031-1033.
[13] MIRBAHAEDDIN E,CHREIM S.A Narrative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eer support role implementation in mental health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J].Adm Policy Ment Health,2022,49(4):596-612.
[14]顏莉珈,張靜.同伴支持為主導的多元化社會支持干預在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1,18(5):172-175.
[15]肖美慧,王琴,劉儻,等.奧塔戈運動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2,47(9):1244-1252.
[16]劉雨妍,陳娜娜,朱紅燕.同伴教育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自我效能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9,36(12):2478-2480.
[17]許倩,高學軍,張巧紅,等.同伴支持為主導的健康教育對老年胸腰椎骨質疏松骨折術后患者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20,36(8):758-761.
[18]袁穎,李素云,張春麗,等.同伴支持在截肢病人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21,35(13):2367-2370.
[19] TROY A S,WILLROTH E C,SHALLCROSS A J,et a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 affect-regulation framework[J].Annu Rev Psychol,2023,74:547-576.
[20]歐慶連,李顏,陳麗霞,等. 同伴支持教育聯(lián)合思維導圖護理對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病恥感及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8):89-91.
[21] PINKS D, WARREN-JAMES M, KATSIKITIS M. Does a peer social support group intervention using the cares skills framework impro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motion-focused coping in paramedic students?[J].Australas Emerg Care, 2021,24(4):308-313.
(本文編輯:馬嬌)
*基金項目:湖北省衛(wèi)生健康委科研項目(WJ2019M167);湖北省武漢市衛(wèi)健委科研基金資助項目(WX21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