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8歲時看了此生的第一本課外書。那是一本小學生模范作文選,書中第一篇文章名叫《秋夜》,里面寫道:“皎潔的月兒升起在天空?!碑敃r的我非常感動,因為我看到了“皎潔”這兩個字。從前我看著月亮柔和的光芒,卻不知道該怎么形容它。原來月亮的明亮叫作“皎潔”,而不是“光輝”“燦爛”這些用來形容太陽的詞?!梆崱弊詈?,干干凈凈,清爽明亮,但又不會刺激你。
命名是什么?命名就是使世界擬人化,用人的本質(zhì)特點去理解這個世界。想象一下,一個嬰兒剛剛出生時,這個世界對他而言是陌生的。但是,隨著他開始學說話,開始知道命名,知道讓他吃得飽飽的人是媽媽,知道用一雙大手過來抱他的人是爸爸,那么這個世界就變得離他更近了。命名讓這個世界不再陌生。
我們不但需要命名,還需要修辭,需要對事物加以修飾,需要有更美的理解。同樣描述一杯水,能不能有更美的說法呢?同樣討論一個月亮,能不能有更好的理解呢?這些都是文學的任務,都是文學施展的空間。
《阿Q正傳》中最讓人替阿Q嘆息的,就是他向吳媽求愛失敗了,因為他不懂得命名,也不懂得修辭。在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忽然給吳媽跪下,說:“吳媽,我想和你困覺。”這樣說話就不是愛情了。如果有了文學,如果阿Q像徐志摩那樣說“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性質(zhì)就會發(fā)生轉(zhuǎn)變,阿Q的命運可能也就改變了。
(若 子摘自山東文藝出版社《一堂好課》一書,本刊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