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辨析下面句子前后兩個分句的意思,能把老外考得淚流滿面、抱頭鼠竄: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單身的來由:原來是喜歡一個人,現在是喜歡一個人。
有人把這稱作“漢語十級考試”的題目,我猜,它們多半是段子手有意為之。不過,這兩個句子,單看字面,確實容易讓人一頭霧水,還以為說話的人結巴了。但擱在母語是漢語的人這里,只要口頭說出來,自然分得清清楚楚,重點全在“少”和“一”兩個字上。
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聲調,聲調是漢語用來區(qū)別意義的重要手段。而4個聲調之外,還有輕聲。輕聲既可以出現在詞語中,也可以出現在句子里。漢語里,有時候輕聲和非輕聲是對立的,有區(qū)別意義的功能。比如“東西”“買賣”“大意”“冷戰(zhàn)”“造化”這些詞,后一個字是否讀輕聲,意思完全不同。又比如上面兩個考倒老外的句子,也因為讀音輕重不同,會產生微妙的歧義。
之所以出現輕聲,跟人的本性有關。人是會偷懶的動物。只要對方能聽明白,能省力的地方都會盡量省力。人說話的時候,不會對每一個語音片段平均用力,而是根據交際的目的把力氣重點花在需要突出的語言片段上。這就造成了一段語流當中能量的不均衡分布。人正是用這種輕重音的調節(jié),一方面讓自己的嗓子盡量多歇一會兒,另一方面突出焦點。圍繞著經濟原則和省力原則,人類語言就如同走鋼絲的表演。行車導航儀系統(tǒng)中那個提醒你“前方200米掉頭”的女聲很像小學老師的呵斥,而一些可以自動朗讀的有聲電子讀物,也往往生硬得讓人不忍卒聽。這都是因為人工智能語音往往是“一根筋”,目前尚未掌握好輕重對比。
(楓林晚摘自商務印書館《回鍋肉和香菇菜心的語言等級》一書,本刊節(jié)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