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蘋果公司第一代麥金塔電腦在發(fā)布會上亮相。但哪怕強如喬布斯,這臺電腦在設(shè)計上也有瑕疵:它在加載的時候,只讓指針光標變成一個表盤,此外沒有任何提示。
想象一下,你想玩一款電腦游戲,但是點擊圖標之后,電腦沒有任何回應(yīng)。你感覺有點焦慮,考慮要不要再點擊一次。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出故障了還是在加載下一關(guān),你甚至不知道電腦是否在運行,你能做的只有等待。
但這不是當(dāng)時蘋果電腦特有的問題,事實上,當(dāng)時還沒有哪個廠家知道該如何解決用戶等待過程中產(chǎn)生的焦慮。
直到一年后的人機交互大會上,年輕的計算機博士布拉德·邁爾斯才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解決辦法,那就是——設(shè)置進度條。
邁爾斯做了一個小實驗。他找來兩組學(xué)生分別在有、無進度條的情況下操作電腦,最后有86%的學(xué)生反饋他們喜歡有進度條的設(shè)計。甚至他們根本不在乎進度條準不準確,只要有一個提示在那里,就可以安心地坐在電腦前等待。
人們在使用電腦時,每個操作都需要得到一個視覺反饋,這種反饋的存在可以提高用戶對等待的忍耐力。專家表示,只要超過1秒沒有反饋,使用者就有退出程序的可能,而進度條的使用能大大降低用戶退出程序的可能性,延長他們等待的時間。
提供進度信息還可以讓人們在做任務(wù)時提升準確率,減少反應(yīng)時間,并且更有干勁,所需的休息時間也會更少。
進度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進度條到底準不準呢?幾乎不準,因為程序加載進度很難計算,只能估計。
如果最后實際的加載時間比事先估算的時間長,怎么辦呢?把進度條卡在99%就行。所以你會看到很多程序進度卡在最后的1%上,即使整個任務(wù)的剩余進程遠多于1%。
但正如上面說的,進度條是不是準確根本不重要,有個進度條在,人就會安心很多。
(楓林晚摘自微信公眾號“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