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輩子托爾斯泰,每每看見這個美髯公,就讓人想到很多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執(zhí)拗的性格。其實那不是執(zhí)拗,而是一個作家的堅強信念。托翁是一個大地主,有錢人,占有大片土地,但他一手造成了自己孩子的貧困,妻子索菲亞最后甚至與他勢不兩立。他們的根本分歧是索菲亞要過一個地主家庭的正常日子,而托爾斯泰越來越覺得“坐擁財富”是人生的一種恥辱??斓?2歲生日時,他甚至在日記中寫下“羞恥,羞恥,還是羞恥”。最后他終于背著一個布口袋,里邊裝著最簡易的生活用品,逃離家庭,走向不可知,直至死亡。托翁的執(zhí)拗,讓他的文學作品具有了豐沛的生命與精神注腳。
還有一個叫特蕾莎的修女,說了這樣一段震撼人心的話——如果有一百個兒童在挨餓,而你只有能力喂飽其中一個,那就喂飽一個吧。不要擔心你無力喂飽的那九十九個,如果你只是擔心,那么最后什么都做不了。今天就做吧,到了明天,那個孩子就餓死了。
我覺得托爾斯泰與特蕾莎做的都是一樣的事情。托爾斯泰想把一個家庭的財富分出去,那是杯水車薪;特蕾莎先喂飽一個孩子的做法,也是杯水車薪,重要的是他們在行動。文學到底有什么用?這是一個人們永遠都在探討的話題。托爾斯泰給了人類文字與行動的雙重回答。而特蕾莎一直就在那里默默地做。文學應該從這兩個維度找到有關“用處”的答案。
(小 種摘自《民族文學》2024年第7期,〔俄羅斯〕扎哈羅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