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里,有兩個我覺得從來沒有喪失過赤子之心,從來沒有喪失對音樂的忠誠。他們都是非常成功的藝術(shù)家,一個是魯普,一個是阿格麗琪。
魯普有一次在音樂會上演奏協(xié)奏曲,那天是他五十歲的生日。
第二天,他打電話給我:“聰,你一定要告訴我,你為什么不喜歡我昨天晚上的演奏?”
我說:“我沒說什么呀。”
他說:“我太了解你了,因為我演出后你來后臺,卻不像平常那么熱情?!蔽揖驼f:“音樂嘛,見仁見智,有些地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而已?!?/p>
他跟我說了一句肺腑之言:“聰,你知道嗎?Nobody tells me anything!”
意9WTnSkewHgCXBAKjZLnt+Sy2FlgTEGh/UL0ys0phG4w=思是“大家什么都不對我說”。
他說這話時是很傷心的,因為他已經(jīng)是大師,現(xiàn)在沒有人敢跟他說真話了。
我從他的話想到魯賓斯坦彈的一首樂曲,最后一個音符總是錯的,唱片上也是錯的,因為那個音符他彈奏時看錯了,可是一輩子都沒有人敢告訴他。
這是很可悲的。
魯普知道我是一個真誠的人,如果我表現(xiàn)得不夠熱情,一定是有意見;如果我有意見,他一定要聽,盡管這個意見可能我們爭論到死他都不會接受。
不過,這樣的藝術(shù)家是難得的。大部分成功的藝術(shù)家聽到批評的第一反應(yīng)是反感。
(張 偉摘自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傅聰:望七了!》一書,本刊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