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毕娜昭籽?,清風(fēng)送涼,總有一絲愜意在心頭。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消暑納涼詩,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讀來別有一番情趣。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消暑》中的幾句詩寫出了自己納涼的感受:“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痹娙苏J(rèn)為心靜自然涼。無論夏日多么炎熱,只要靜下心來,端坐院中,微閉雙眼,心平氣和,美美地享受窗下的徐徐清風(fēng),自會有涼意漾出心底,愜意至極??磥恚撵o自然涼確是一劑消暑妙方。
唐代田園詩人王維常于夏夜步入竹林深處,感受微涼浸膚、悶熱消遁的快意。他在《竹里館》一詩中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贝渲袂嗲啵徘贆M陳,林深月明,且歌且吟。這一月夜納涼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品讀他的另一首《納涼》詩,也能感覺到一股涼意沁入心田:“喬木萬余株,清流貫其中。前臨大川口,豁達(dá)來長風(fēng)……偃臥盤石上,翻濤沃微躬。”
宋代的楊萬里則喜歡流連于荷池邊納涼,他在《暮熱游荷池上》中寫道:“細(xì)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fēng)。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細(xì)草微風(fēng),幽深寧靜,一池荷花一池涼,一陣荷風(fēng)一陣香,身處如此美妙清涼的世界之中,所有炎熱和煩悶都隨風(fēng)遠(yuǎn)去。他的《夏夜追涼》則是另一番意境:“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是夜,暑熱難消,明月高懸,竹林深處,蟲鳴聲聲,雖然無風(fēng),可聽到蟲鳴,心中生出一絲涼意。
河畔水邊,自然是古人避暑的好去處。唐代劉禹錫有詩描寫水亭納涼的情景:“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痹娙嗽谥窳炙w、綠蔭小亭納涼,靜聽水聲潺潺,飽覽園中秀色,清涼自生,煩躁自除。南宋大詩人陸游對此也深有同感。他在《橋南納涼》一詩中寫道:“曳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fēng)定池蓮自在香?!毕囊故顭犭y眠之際,詩人獨自一人拄著拐杖來到橋南柳蔭下納涼,斜倚在一張折疊椅上。這里月明風(fēng)清,池中蓮花盛開,置身其中,聞著沁人心脾的花香,聽著船上傳來的悠揚笛聲,感受著微風(fēng)吹來的陣陣涼意,無疑是盛夏酷暑時節(jié)的一種美好享受,令人流連忘返。
夏季的山林,樹高蔭厚,清涼宜人,也是古人納涼的上佳之地。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鄙酵ぞG樹濃蔭,薔薇飄香,微風(fēng)掀動水晶簾,帶來陣陣涼意,真是意趣盎然,余韻悠長。元代詩人釋英,也選擇了這種避暑方式,他在《山中景》寫道:“六月山深處,松風(fēng)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面火塵飛?!濒[市中赤日高懸,而山中樹木青翠,風(fēng)清氣爽,到此消暑,讓人倍感夏日的清涼和寧靜。
宋代詩人梅堯臣喜歡到幽靜的寺院中品茶納涼,他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一詩中寫出了夏日避暑之樂:“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笔⑾?,城里烈日灼灼,而山中寺院古樹參天,花木蔥蘢,長廊在清涼的山風(fēng)吹拂下顯得格外清幽,一點兒也不覺得熱。在這里與老朋友一邊納涼,一邊煮茗品茶才過癮呢。佳茗入口,清以心靜,如此雅致閑適的休閑納涼方式,自然使人樂不思蜀。
夏日品讀古人的納涼詩句,仿佛遠(yuǎn)離了喧囂、浮躁,走進(jìn)一片清涼的世界,令人神清氣爽,心寧而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