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大鼓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屬于小鼓定點、月板、三弦、墜琴伴奏長腔說唱形式,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和四板等。
魯北大鼓創(chuàng)始于民國年間,由信陽鄉(xiāng)謝家村說書藝人謝寶華根據(jù)魯北民間傳說融合地方土語唱腔所創(chuàng)。因祖上貧困,謝寶華長期過著賣藝為生的流浪生活,他九歲隨父學竹板,后學大鼓書,謝寶華天資聰穎,嗓音高昂渾厚,十二歲便能自彈自演自己改編的《鞭打蘆花記》《朱元璋放牛》《黑驢段》《火焰山》《豬八戒拱地》等書段,并將此曲藝稱為魯北大鼓書,鄉(xiāng)間普遍都有“十二紅”之說,魯北大鼓以地方土語和民間小調(diào)為基礎,隨后自成一腔,腔調(diào)響亮清脆,夜晚能聽三里地遠,腔調(diào)唱詞在民間廣泛傳唱,是廣泛流傳于山東北部、河北南部民間的曲藝唱腔,年年到胡集書會競技獻藝。
魯北大鼓以唱見長,表演樸實,詼諧幽默,故事性、說唱性較強,主要演唱一些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為內(nèi)容的故事劇和根據(jù)工作需要自編的小段,如《鞭打蘆花記》《雙禿鬧房》《羅成算卦》《朱元璋放?!贰渡底幼哂H》《紅月娥做夢》《朱買臣休妻》《金陵府》《烏龍傳》《斗爭孫燒雞》《雪夜救親人》等,劇中人物多出現(xiàn)一些令人心酸的哭腔和令人發(fā)笑的語言,讓人在輕松中受到教育,它的表演特點是細致、幽默、輕松,尾音冗長,給人以享受感。表演者善于將風俗習慣、待人接物禮節(jié)、紡線、做鞋、推土、挖溝等勞動場面藝術性地表演出來,對觀眾和聽眾極具吸引力。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文藝思想指引下,魯北大鼓藝人謝寶華開始說新、唱新,自編自演了《張大娘訴苦》《張開明獻地》《斗爭孫燒雞》《雪夜救親人》等書段,演出了破除封建迷信、科學種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歌頌新人新事書段400多個。
河南信陽鄉(xiāng)黨委、政府從保護傳統(tǒng)文化,挖掘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高度,投巨資對魯北大鼓存世資料進行了搜集、挖掘、整理,并從天津、河北、德州等地請回已停演20多年的謝寶華傳承弟子,經(jīng)過連續(xù)幾個月的搶救式復唱排練,幾近失傳的藝術瑰寶得以重綻光彩。
(來源:德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