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信感知一體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是6G 熱門的研究技術之一。針對通感一體化的演進路線,介紹了關鍵技術的3 個方面,即通信輔助感知、感知輔助通信和通感聯合優(yōu)化,并針對特定問題給出了特定方案。結合感知服務的特征,提出系統(tǒng)提供感知服務所需的感知功能實體,并提出在面向6G 的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中實現上述感知功能實體的潛在方案,包括感知功能實體在核心網、基站和終端中的分配,以及通感一體化基站架構。通過關鍵技術和系統(tǒng)架構的聯合設計,全面而詳細地展示了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優(yōu)越性和實際可實現性。
關鍵詞:通感一體化;關鍵技術;6G;感知服務;系統(tǒng)架構
中圖分類號:TN929. 5 文獻標志碼:A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文章編號:1003-3114(2024)03-0461-08
0 引言
通信感知一體化,即通感一體化,由于其潛在的廣闊市場和可行的技術背景[1-3],在國內外的研究熱度越來越高。國內,IMT2030(6G)推進組持續(xù)3 年發(fā)布白皮書和通感一體化相關研究報告[4-7],最新的白皮書指出通信感知作為6G 的新興業(yè)務,通感設備有望在2040 年達百億級,市場滲透率達10% [4],因此潛在市場廣大。國外,One6G 于2023 年10 月發(fā)布了《6G Techlogy Overview》,其中通感一體化不僅被列為七大關鍵技術之一,同時也是另一關鍵技術“太赫茲頻段”的重要內容之一[8]。此外,ITU 2023 年11 月通過的《IMT 面向2030 及未來發(fā)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中也將通感一體化作為六大典型場景之一,感知能力作為6G 的一項基本能力[9]。2024 年,3GPP RAN 也即將啟動通感一體化研究項目。
通感一體化的核心在于利用通信和感知的一體化獲得分離的獨立系統(tǒng)不具備的增益。一方面,現有通感一體化的關鍵技術研究聚焦于理論與性能界、信號處理、物理層權衡和資源分配、多天線聯合預編碼、硬件設計等方面[10-12]。但從通感一體化的核心來看,關鍵技術仍需針對特定問題開展更具體的研究,以形成全面系統(tǒng)且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業(yè)界和學術界正在探討面向5GA 和6G的通感融合系統(tǒng)設計和網絡架構[7,13-20]。其中,基于5GA 的網絡架構研究較為收斂,IMT2020(5G)推進組2022 年11 月發(fā)布的《5GAdvanced 通感融合網絡架構研究報告》歸納了3 種潛在基于5GA系統(tǒng)的通感融合網絡架構[19]。IMT2030(6G)推進組2023 年10 月發(fā)布的《6G 通感融合系統(tǒng)設計研究報告》,圍繞6G 通感融合系統(tǒng)設計對6G 網絡架構和功能的影響及其他方面進行了分析[7]。面向6G的通感融合系統(tǒng)設計仍處于探索階段。
1 通感一體化關鍵技術探討
通感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的目標是基于現有5G 及未來6G 通信系統(tǒng)的優(yōu)勢提供精準感知服務、基于新增的感知功能輔助通信性能的提升以及基于二者的協(xié)同,從而提高系統(tǒng)的整體資源利用率。因此,從通信輔助感知、感知輔助通信和通感聯合優(yōu)化3 個方面展開研究。
1. 1 通信輔助感知
通信輔助感知是指利用現有及未來通信系統(tǒng)中的一些節(jié)點和技術加以改進,從而輔助該系統(tǒng)中感知功能的實現?,F有通信系統(tǒng)中最常見的通信節(jié)點包括基站和用戶,基于此演進出通感一體化感知的6 種模式,即基站單基、基站雙基、基站-用戶雙基、用戶-基站雙基、用戶單基以及用戶雙基。本質上,這6 種模式可歸為傳統(tǒng)雷達領域的單基雷達和雙基雷達,在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中,可定義為單基感知技術和雙基感知技術。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場景需求,可獲得綜合這二者的多站感知協(xié)同技術。
單基感知技術是指感知系統(tǒng)中的發(fā)射機與接收機位于同一位置,發(fā)射機發(fā)射的感知信號被待感知目標反射后,被與發(fā)射機處于同一位置的接收機接收并做感知處理。具體包括基站單基和用戶單基。用戶單基受用戶本身硬件限制,如天線數較少,比較適合近距離、目標稀疏的場景。而基站單基模式由于其天線多、發(fā)射功率強,因此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在基站作為通感一體化發(fā)射端時,通信和感知都采用傳統(tǒng)的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波形。在通信方面,它攜帶數據和抗多徑的能力強,在感知方面,盡管目前缺乏相應的大帶寬功放技術以適應OFDM 的高峰值平均功率比,但可采用ZadoffChu(ZC)序列來獲得較低的峰值旁瓣比,從而提升感知的性能。相應地,通信接收端為傳統(tǒng)用戶,感知接收端為發(fā)射基站,感知接收算法可采用復雜度低的周期圖算法,也可采用高精度同時高復雜度的多重信號分類(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旋轉不變技術估計信號參數(Estimation of SignalParameters using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ESPRIT)算法等。
實際室內測試中,利用基站實現通感一體化,基站同時進行單基感知和與用戶進行下行通信,測試配置參數如表1 所示。進行以人為感知目標的目標檢測,測試軌跡如圖1 所示,最終可實現小于0. 1 m的距離精度、小于1. 5°的角度精度以及100% 的檢測率,同時單通信用戶的峰值速率可達1 Gbit/ s。測試時采用收發(fā)天線物理隔離來降低自干擾,當收發(fā)天線完全使用同一套天線時,自干擾會表現為零距離的準靜態(tài)偽強目標,會造成被測試的真實目標被掩蓋,可采用文獻[3-4]中的射頻消除器和非線性數字消除器來消除自干擾。
雙基感知技術是指感知系統(tǒng)中,在空間上處于不同位置的天線進行發(fā)射和接收感知信號。由于雙基系統(tǒng)發(fā)射機發(fā)射的感知信號被與其不同位置的接收機所接收,因此,與單基系統(tǒng)的最大不同是雙基系統(tǒng)需要保持時間、空間以及相位的同步。雙基模式具體包括基站雙基、基站-用戶雙基、用戶-基站雙基以及用戶雙基。其中,基站-用戶雙基、用戶-基站雙基以及用戶雙基這3 種模式都涉及位置靈活多變且數目較多的用戶,發(fā)射機需要通過通信告知其位置和其他相關信息,如用戶ID 號。而基站雙基模式利用了通信的雙基站分別作為感知發(fā)射機和感知接收機,發(fā)送基站同時可與覆蓋范圍內的用戶進行傳統(tǒng)通信,這種模式做感知的好處在于基站是事先部署好的,即位置互相已知,便于后續(xù)感知信息的求解。
與單基感知不同的是,利用通信雙基輔助感知的距離和速度分辨率不是固定的,主要受發(fā)射機和接收機與感知目標所成的夾角影響,對比如表2 所示,其中,c 為光速,B 為帶寬,β 為感知目標與收發(fā)機之間的夾角,λ 為波長,Tc 為發(fā)送所有OFDM 符號的總時長。雙基模式所獲得距離為從發(fā)射機過感知目標到接收機的整體距離,要獲得感知目標到接收機的真實距離信息,可利用感知到的整體距離、到達角和已知的兩個基站的位置,構建出橢球模型或橢圓模型,從而求解獲得。雙基模式所獲得的速度為感知目標在收發(fā)機夾角平分線上的分量速度,要進一步獲得感知目標的真實速度,可利用復合雙基模式,即利用發(fā)射基站單基獲得的速度與基站雙基獲得的速度共同求解獲得。雙基模式下,發(fā)射機和接收機間的視距徑對感知目標的測量而言是一個強干擾,可通過串行干擾消除來降低該徑對感知測量的影響。
多站感知協(xié)同是指各站單獨利用觀測數據對目標進行感知,也可以將感知數據傳給數據融合中心,讓數據融合中心完成目標感知。它包含多個單基感知或雙基感知。目前常見的感知結構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兩種。在集中式結構中,各站直接將所有感知數據傳送到數據融合中心進行處理,它的感知性能最佳,但通信開銷和計算量較大;在分布式結構中,各站對各自感知數據進行預處理,再將處理后的數據送到數據融合中心,由數據融合中心最后處理。雖然感知性能有所下降,但其通信量小、可靠性高、成本相對低廉。多站數據的融合與處理方案可通過人工智能模型進行學習和訓練,從而獲得高效可靠的模型。多站協(xié)作感知節(jié)點的選擇策略依賴于感知目標的位置,如通過粗測就近選擇周圍節(jié)點進行精測;也可進一步依賴雙基的不同分辨率選擇更加合適的站點,如選擇距離分辨率高但發(fā)送基站離感知目標較遠的雙基節(jié)點,從而解決多站感知協(xié)同所具有的計算復雜度高、多站點間高通信量傳輸以及測量結果時延大等問題,進一步提升一體化系統(tǒng)的性能。
1. 2 感知輔助通信
感知功能可以獲取更豐富的用戶信息、環(huán)境數據等,這些將為通信提供先驗信息,例如利用無線感知所獲得的環(huán)境信息,可以提升通信性能或降低通信開銷,并與人工智能/ 機器學習技術結合,有效提高無線頻譜效率。感知輔助通信的關鍵技術包括通信與感知資源融合提升系統(tǒng)性能、感知輔助通信波束管理以及環(huán)境感知輔助通信信道狀態(tài)信息獲取。
通信與感知資源融合提升系統(tǒng)性能,是指通過帶寬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通感互相輔助,在總帶寬不變和感知性能不下降的情況下,提升通信的傳輸速率性能。如文獻[21]中,其優(yōu)化目標為在滿足最小感知信號與干擾加噪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Noise Ratio,SINR)和最大發(fā)射功率限制的約束下,最大化通信的頻譜效率。
感知輔助通信波束管理,是指利用感知獲得終端和環(huán)境信息,輔助通信選擇或獲取最優(yōu)波束,以達到降低高頻段通信波束管理中的反饋開銷和波束管理時延的目的。如文獻[22]中,利用路側單元對道路上的行駛車輛的回波進行角度估計,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來預測下一時刻的車輛波束方向,輔助下一時刻路側單元與車輛間的下行波束賦形,該方案實現了高精度和低延遲的波束配對與波束追蹤,并保證了極高的波束預測性能和可靠性。
環(huán)境感知輔助通信信道狀態(tài)信息獲取,是指從感知的如距離、速度、角度等信息中提取除通信直接可用的信息,如信道狀態(tài)信息(多普勒擴展、時延擴展、角度擴展等),從而輔助通信的決策、調度等。例如,在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中,利用感知回波獲得環(huán)境中散射體角度信息,并進一步通過最小二乘法提取出散射體角度譜信息,將該信息融合入傳統(tǒng)的歸一化均方誤差(Normalized Mean Square Error,NMSE)估計器,從而輔助通信NMSE 信道估計如圖2 所示,相比傳統(tǒng)純通信NMSE 信道估計,通過感知散射體角度譜信息輔助的通信NMSE 信道估計增益能提升2 ~5 dB。
1. 3 通感聯合優(yōu)化
通感聯合優(yōu)化是通信輔助感知和感知輔助通信的最終階段。與它們相比,通感聯合優(yōu)化不再是保證通信和感知中某一個需求不下降的前提下,去優(yōu)化另一需求性能,而是期望在資源共享的情況下,如基本的共享相同的國際移動通信頻段,通過優(yōu)化算法或其他方式能同時提升二者的性能,從本質上展示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優(yōu)越性,促進6G 系統(tǒng)的資源復用增益與性能提升,展示其綠色環(huán)保與高效可靠性。通感聯合優(yōu)化的關鍵技術可包括大時空尺度聯合調度和通感空分復用。
大時空尺度聯合調度是指在大時空尺度下不同場景中通信和感知對時頻空資源的需求差異較大的情況下,通過時間、頻域、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通感互相輔助,在總時頻空資源不變情況下,提升通信傳輸速率和感知性能。大時空尺度是指遠超傳統(tǒng)通信建立和傳輸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如時間維度上,寫字樓內白天通信功能占主體,而對感知的需求不太突出,晚上人員下班,可能更需要通過感知檢測樓內的環(huán)境,因此如果白天晚上的通信感知資源分配始終一致的話,整體的系統(tǒng)性能會比較低;同樣,不同空間也會存在該問題,通過建立優(yōu)化函數,配置不同時空下的通感一體化資源分配方案,能有效提升系統(tǒng)的效率。
空分復用是指針對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中的感知和通信雙需求,利用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和混合預編碼等技術,實現通信和感知在空域上的高效復用以及二者間的干擾抑制,從而滿足未來6G 高頻帶多天線的需求。由于通信和感知對波形的要求不同,通信和感知使用不同的數據流,即通信使用傳統(tǒng)調制,感知使用ZC 序列;并利用混合預編碼和多用戶干擾消除技術,生成具有雙波束方向且性能良好的一體化信號,整體流程如圖3 所示。
仿真時,基于38. 901 的CDLD 信道加入感知目標,發(fā)射端載頻為3. 5 GHz,子載波間隔為30 kHz,共624 個子載波,帶寬為18. 72 MHz,通信目標和感知目標分別在29°和75°的方向上。在通信接收端進行傳統(tǒng)解調、感知接收端利用一維周期圖算法進行測距后,可得到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通信性能和感知性能,如圖4 所示,通信塊誤碼率隨著信噪比的升高會變得非常低,感知利用累積分布函數曲線可獲得3. 64 m@ 90% 的距離準確度,證明了該空分復用方案能很好地實現同時通信和感知的一體化需求。
2 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架構設計探討
5G 及之前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功能和架構設計主要是面向通信連接的,6G 移動通信系統(tǒng)提供新的感知服務,因此,系統(tǒng)架構設計首先需要識別面向感知服務的系統(tǒng)需要支持的功能。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架構設計需要考慮如何實現一體化系統(tǒng)相比于通信和感知獨立的系統(tǒng)獲得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增益。
2. 1 感知服務功能識別
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新增與通信不同的感知服務,在感知服務的參考模型中,感知服務客戶端可以從感知服務器請求感知對象的感知信息,感知服務器由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實現,根據感知服務器中的內生感知單元和第三方感知單元獲得的感知數據確定感知對象的感知信息,并將其提供給感知服務客戶端[20]。其中,內生感知單元通過接收系統(tǒng)內配置的感知信號獲得感知數據,感知信號包括專用于感知的信號以及同時用于感知和通信的信號。
感知服務器,即面向感知服務的系統(tǒng),需要包含的主要功能實體如圖5 所示,圖中以總線形式來概括感知功能實體之間的交互。感知功能實體是邏輯上的功能實體,可能存在多個功能實體由一個設備實現。
2. 1. 1 感知服務開放功能實體負責與感知客戶端交互,以使其獲取感知服務
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控制感知任務的執(zhí)行以實現基礎感知功能。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可根據感知任務確定感知方法、感知所需的資源、感知單元以及感知數據處理功能實體。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控制無線感知資源調度、感知信號發(fā)送、感知信號接收、第三方感知以及感知數據處理功能的執(zhí)行。
感知數據處理功能實體對感知數據的處理包括對原始感知數據(包括感知信號的接收數據和第三方感知獲得的感知數據)處理得到中間結果感知數據,以及對中間結果感知數據處理得到最終結果感知數據。
感知信號發(fā)送需要使用無線感知資源。無線感知資源調度功能實體根據對無線感知資源的需求確定感知信號發(fā)送使用的無線感知資源。
2. 1. 2 感知單元包括感知信號發(fā)送功能實體、感知信號接收功能實體以及第三方感知功能實體
業(yè)界對6G 感知的需求和應用場景已經開展研究[23]。根據感知的應用場景可以看出,6G 感知服務多種多樣,其多樣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 感知對象可能分布在各個區(qū)域,例如入侵檢測場景中,感知對象在各個需要檢測的區(qū)域附近,又如車聯網感知場景中,感知對象在各個公路;② 感知服務包括在不同范圍內感知,有廣域的感知服務,也有局域的感知服務,例如在無人機檢測場景中,檢測范圍為較大區(qū)域的低空,又如十字路口障礙輔助感知場景中,檢測范圍為較小的路口區(qū)域;③ 感知服務包含多種感知業(yè)務類型,例如檢測定位跟蹤類、環(huán)境重構類、模式識別類、感知輔助通信。
為了滿足感知服務多樣性的需求,對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有如下考慮:分布的感知對象需要分布的感知單元進行感知,分布的感知單元需要系統(tǒng)中存在分布的支持感知任務管理和感知數據處理的功能實體。相比于集中的部署,分布部署可以降低對集中的功能實體的計算、存儲、連接資源的要求。由于感知服務包括在不同范圍的感知,可將一個較復雜或范圍較大的感知任務分解成若干個較小的感知子任務,每個感知子任務由獨立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完成,再將各感知子任務獲得的感知信息整合可以得到最終的感知信息。感知子任務還可以組合復用以完成不同的感知任務。感知服務包含多種感知業(yè)務類型,不同類型的感知業(yè)務可由不同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負責。
基于以上感知功能實體的感知服務基本流程如圖6 所示。
2. 2 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架構設計
6G 網絡“三層五面”智簡賦能體系架構將6G網絡分成服務與能力開放層、網絡功能層和基礎設施層[24]。沿用該體系架構,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網絡功能層需要增加上述感知功能實體?;A設施層的無線信號處理單元和無線資源,向上述感知信號發(fā)送功能實體和向感知信號接收功能實體提供資源。通信功能也由基礎設施層的無線信號處理單元和無線資源提供。因此,可以考慮通過如下設計路線實現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相比于通信和感知獨立的系統(tǒng)獲得增益:① 將用于感知功能和通信功能的資源共享部署,可以降低部署和維護成本,復用連接資源,例如用于感知和通信的無線信號處理單元共同部署在基站和終端中,感知功能可復用基站與終端之間的連接;② 用于感知功能和通信功能的資源進行共享并聯合優(yōu)化,可以降低資源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例如無線信號處理單元和無線資源在通信和感知之間可不同程度地復用。
結合上述識別的感知功能實體和系統(tǒng)設計路線,對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架構設計有如下考慮:根據用于感知功能和通信功能的資源共享部署的設計路線,感知信號發(fā)送/ 接收功能實體、第三方感知功能實體由基站或終端來實現。根據用于感知功能和通信功能的資源進行共享并聯合優(yōu)化的設計路線,無線感知資源調度功能實體由基站或終端實現,可與無線通信資源調度聯合考慮。分布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可由分布的基站、終端以及下沉的核心網網元實現。核心網中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可將感知任務分解成若干個較小的感知子任務,感知子任務由分布的基站、終端以及下沉的核心網網元中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實現。不同類型的感知業(yè)務可由不同網元中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負責,例如檢測定位跟蹤類的感知業(yè)務可由核心網、基站、終端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負責;環(huán)境重構類的感知業(yè)務可由核心網、基站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負責;模式識別類的感知業(yè)務可由基站、終端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負責;感知輔助通信的感知業(yè)務可由基站的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負責。感知數據處理功能實體可通過核心網中的感知數據處理網元或分布的基站、終端來實現。
表3 為一種感知服務功能實體到網元映射的示例,表中“空白”代表感知功能實體未映射到網元,即該感知功能實體的功能對該網元不適用;“√”代表感知功能實體有映射到網元,即該網元需要實現該感知功能實體的功能。其中,感知服務開放網絡功能、感知任務管理網絡功能和感知數據處理網絡功能為核心網中的網絡功能。多個網絡功能也可能合并為一個網絡功能,即多個感知功能實體映射到一個網絡功能。
由表3 可以看到,一方面,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基站和終端在感知服務中可能承載多種感知功能實體;另一方面,同一種感知功能實體可能承載在不同的網元中,在面向6G 的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接口設計和協(xié)議設計等方面需要考慮以上特征。
基站可能承載多種感知功能實體,包括感知任務管理功能實體、感知數據處理功能實體、無線感知資源調度功能實體、感知信號發(fā)送/ 接收和第三方感知功能實體。圖7 給出了一種實現上述感知功能實體的通感一體化基站架構。由于本文聚焦于支持感知服務的設計,因此,基站集中式單元(CentralizedUnit,CU)、基站分布式單元(Distributed Unit,DU)-通信(同5G 基站DU)的現有功能及其之間的接口沿用5G CUDU 分離的gNB 架構。
該基站架構中新增基站感知集中單元用于實現感知任務管理功能、感知數據處理功能。該基站架構中還新增既支持通信功能也支持無線感知功能的基站DU-通感,以及只支持無線感知功能而不支持通信功能的基站感知分布單元。其中,無線感知功能包括無線感知資源調度功能、感知信號發(fā)送/ 接收功能、第三方感知功能、一定的感知數據處理功能。根據基站DU-通感和基站感知分布單元支持的功能,表4 給出二者分別適用的情形。
該基站架構中的基站分布單元是可能存在的幾種基站分布單元,根據場景用例、需求、成本等因素,標準化和實際應用中并不一定全部存在。
表5 給出了該基站架構中新增的接口的說明,該表主要考慮基站邏輯節(jié)點之間的端到端信息。
3 結束語
針對通感一體化的演進路線,從3 個方面介紹了通感一體化關鍵技術,即通信輔助感知、感知輔助通信和通感聯合優(yōu)化,并詳細闡述了每種技術的一些方案設計,體現出通信感知一體化給6G 帶來的增益。結合感知服務的特征,對系統(tǒng)提供感知服務所需的感知功能實體進行了詳細地分析。探討了感知功能與通信功能資源共享部署和資源共享與聯合優(yōu)化的設計路線與感知功能實體的潛在分配方案與基站架構。指出基站和終端在感知服務中可能承載多種感知功能實體,以及同一種感知功能實體可能承載在不同的網元中的架構特征。通過關鍵技術和系統(tǒng)架構的聯合設計,全面而詳細地展示了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優(yōu)越性和實際可實現性,為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的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ZHANG J A,LIU F,MASOUROS C,et al. An Overview of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Joint Communication
and Radar Sensing[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2021,15(6):1295-1315.
[2] LOU J P,LIU R Q,JIANG C X,et al. A Unified Channel
Model for Both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in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2023 IEEE
98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23Fall).
Hong Kong:IEEE,2023:1-6.
[3] WEI Z Q,QU H Y,WANG Y,et al.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Signals Towards 5GA and 6G:A Sur
vey[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3,10(13):
11068-11092.
[4] IMT2030(6G)推進組. 6G 典型場景和關鍵能力[R].
北京:IMT2030(6G)推進組,2023.
[5] IMT2030(6G)推進組. 6G 總體愿景和關鍵技術白皮
書[R]. 北京:IMT2030(6G)推進組,2023.
[6] IMT2030(6G)推進組. 通信感知一體化評估方法研究
報告[R]. 北京:IMT2030(6G)推進組,2023.
[7] IMT2030(6G)推進組. 6G 通感融合系統(tǒng)設計研究報
告[R]. 北京:IMT2030(6G)推進組,2023.
[8] one6G. 6G Technology Overview[R]. Athens:one6G,
2023.
[9] ITUR WP5D. Recommendation M26100: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30 and Beyond[R]. Geneva:ITUR WP5D,2023.
[10]YU Z Y,HU X L,LIU C X,et al. Location Sensing and
Beamforming Design for IRSenabled Multiuser ISAC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22,70:5178-5193.
[11] LYU Z H,ZHU G X,XU J. Joint Maneuver and Beam
forming Design for UAVenabled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J]. IEEE Translations on Wireless Com
munications,2023,22(4):2424-2440.
[12]LIU F,LIU Y F,LI A,et al. CramérRao Bound Optimiza
tion For Joint Radarcommunication Beamform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2022,70:240-253.
[13]李沸樂,楊文聰. 5GA 通感融合網絡架構及演進研究
[J]. 郵電設計技術,2023(5):33-38.
[14]王友祥,裴郁杉,黃蓉,等. 6G 通感算一體化網絡架構
和關鍵技術研究[J]. 移動通信,2023,47(9):2-10.
[15]楊艷,張忠皓,李福昌. 6G 通感一體化組網理念及關鍵
架構研究[J]. 移動通信,2023,47(9):11-16.
[16]姜大潔,袁雁南,周通,等. 面向6G 的通感算融合服
務、系統(tǒng)架構與關鍵技術[J]. 移動通信,2023,47(3):
2-13.
[17]楊艷,張忠皓,李福昌. 通感一體化融合架構及關鍵技
術[J]. 移動通信,2022,46(5):52-55.
[18]索士強,許盛浩,曾婷,等. 面向6G 的通感空口融合無
線電接入網方案[J]. 電信科學,2022,38(9):71-76.
[19]IMT2020(5G)推進組. 5GAdvanced 通感融合網絡架
構研究報告[R]. 北京:IMT2020(5G)推進組,2022.
[20]未來移動通信論壇. 通感一體化系統(tǒng)架構與關鍵技術
白皮書[R]. 北京:未來移動通信論壇,2023.
[21]HE Z Y,XU W,SHEN H,et al.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for ISAC:Joint Beamforming and Power Optimization[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23,41(9):2920-2935.
[22]MU J S,GONG Y,ZHANG F P,et al.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enabled Predictive Beamforming with
Deep Learning in Vehicular Networks[J]. IEEE Commu
nications Letters,2021,25(10):3301-3304.
[23]IMT2030(6G)推進組. 6G 感知的需求和應用場景研
究[R]. 北京:IMT2030(6G)推進組,2023.
[24]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全域覆蓋場景智
聯-6G 網絡體系架構白皮書[R]. 北京:中信科移動
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