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40年來,學界關于宋代西北吐蕃史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刊布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宋夏對峙格局下,宋夏關系左右著北宋政府對西北吐蕃的政策走向。學界對涼州、河湟吐蕃政權,沿邊蕃部以及宋夏與吐蕃的三角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廝政權興衰發(fā)展史、部族與家族世系、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社會性質(zhì)以及與周邊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使廝地方政權以豐富的全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北宋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對西北吐蕃進行經(jīng)制,設置蕃官與蕃兵、修筑堡寨、交易商品、開發(fā)土地資源等進一步加強了蕃漢聯(lián)系。西北吐蕃的風俗與文化,以崇尚佛教“尊釋氏”為顯著特征。此外,對熙河開邊的成果亦有不同的認識。學界在以上諸層面著力耕耘與研究,今后隨著實物資料的進一步利用與新的研究視角、理論方法的運用,也將產(chǎn)出新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宋代;西北吐蕃;蕃官制度;經(jīng)濟貿(mào)易;土地開發(fā);風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7-0066-09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宋代西北吐蕃史的研究出現(xiàn)熱潮相關論著堪稱宏富。劉建麗、湯開建和齊德舜等諸位學者對宋代西北吐蕃史研究作了系統(tǒng)梳理,顯示出宋代西北吐蕃地方政權、部族與家族世系、政治與民族關系、經(jīng)濟與社會文化等重要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豐碩成果。(1)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史回顧的基礎上,擬對近40年來北宋時期西北吐蕃史研究成果進行簡要回顧與評述,希望有助于推動宋代西北吐蕃史研究。
一、時代特征與關注層面
學界將北宋西北吐蕃的分布劃分為五個區(qū)域,即陜西沿邊的秦鳳、涇原二路;熙、河、蘭、會、鞏等州;黃河以南的洮、岷、疊、宕、階等州及積石軍;黃河以北的湟、鄯、廓等州;以涼州為主的河西走廊。學界并對上述區(qū)域吐蕃各部族及居地情況進行了考察。(2)
北宋政府經(jīng)略西北吐蕃的時代背景,主要是西夏政權興起,成為影響北宋王朝西北邊疆安全的最大威脅。在這一背景下,北宋政府制定“聯(lián)蕃制夏”策略,將涼州六谷蕃部、河湟吐蕃政權納入拉攏聯(lián)合的范圍。仁宗中期,宋朝在與西夏作戰(zhàn)中接連失敗,使宋朝的有識之士開始重新審視“聯(lián)蕃制夏”策略,遂將經(jīng)略重點轉(zhuǎn)移到沿邊部族上來。學界對北宋西北吐蕃史的關注重點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涼州、河湟吐蕃政權的興衰、政治與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以及政權性質(zhì)與周邊關系等方面;二是關注西北沿邊部族問題;三是討論宋、夏與吐蕃的關系。
(一)涼州、河湟吐蕃政權的地位與作用
學界對涼州吐蕃的研究大體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是涼州六谷蕃部政權的形成與權力結構;二是關于涼州六谷蕃部政權內(nèi)屬部族的爭論;三是涼州六谷蕃部政權與宋朝的關系及其發(fā)揮的作用。(3)本文認為北宋政府實施“聯(lián)蕃制夏”亦或“以夷制夷”策略,將涼州吐蕃政權視為朝廷的藩鎮(zhèn),其目的在于制衡夏州政權。
唃廝啰政權作為西北吐蕃的第二次聯(lián)盟,它的興起和發(fā)展有其深刻的內(nèi)外原因,其內(nèi)因主要為河湟地區(qū)地勢險要土壤肥沃,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為經(jīng)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佛教的興盛為當?shù)赝罗孔逄峁┝司裰е鸬侥廴诵牡淖饔?,進而產(chǎn)生一些較大的勢力集團,如李立遵等;長期的動蕩紛爭,人們渴望和平、安寧,希望出現(xiàn)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唃廝啰政權的興起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以夏州為核心的黨項集團實力膨脹,涼州六谷聯(lián)盟衰微,宗哥族日益壯大,加之北宋政府對其扶植援助是唃廝啰政權興起的外部因素。(4)唃廝啰政權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興起、發(fā)展起來的,秦永章從族屬上分析其與涼州六谷聯(lián)盟同源,“即唐末五代時的溫末人和當?shù)氐耐罗孔鍢嫵闪怂麄兊膶嶓w”。張亞莎基本贊同這一觀點,并指出其民族成分多以蕃化羌人和蕃化漢人為主,顯然不同于真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衛(wèi)藏蕃族,是為吐蕃“別族”。(5)
祝啟源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唃廝啰政權的興衰發(fā)展史,對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性質(zhì)作出深入剖析。(6)我們縱觀唃廝啰政權的興衰史,其實又是一部“盛衰”“分合”交替發(fā)展史(7),這種不穩(wěn)定因素與政權內(nèi)部政治斗爭和政權組織形態(tài)有很大關系。唃廝啰政權興起之時,李立遵、溫逋奇需要找一個原吐蕃贊普的后裔作為號召,“他們不但需要欺騙別人,也需要欺騙自己”,來演自己所需要的政治斗爭。(8)祝啟源指出唃廝啰政權的政體是部落聯(lián)盟,通過盟誓的形式維持對各大小部落的統(tǒng)治和約束。唃廝啰政權的基層組織是部落,王明珂將漢代河湟羌人部落的下層結構依次劃分為次部落、牧團和家庭。(9)在分裂性社會結構中,每個部落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據(jù)部落實力、利益與安全決定是否加入或退出唃廝啰政權。因此,分散化是唃廝啰政權的一個顯著特征。
盡管如此,唃廝啰政權在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學界對此作出評價:它促進了局部統(tǒng)一,改變了西北政治格局;為抵御西夏,牽制西夏兵力發(fā)揮了作用;維護了中西交通,促進了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河湟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增進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10)黃純艷就唃廝啰政權的地位問題指出,宋朝將涼州吐蕃和河湟吐蕃皆視為漢唐舊地,始終以藩鎮(zhèn)待之,對其首領的官職名號除授特別慎重,因為這關乎其名分地位問題,對唃廝啰政權始終未承認其“國”的地位,對“贊普”名號也從未應允。(11)
(二)宋朝對西北沿邊部族的控制與利用
陜西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四路分布著大量吐蕃、黨項生熟戶,李埏將北宋政府對生戶、熟戶不同的管理政策概括為生熟戶統(tǒng)治政策;安國樓把西北沿邊內(nèi)附部族隸屬于正州縣管理的統(tǒng)治模式,稱之為部族體制。他們二人指出熟戶在鞏固西北邊防、抵御西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官其首領,設置蕃兵是對其控制和利用的主要措施。(12)
吳天墀從分析宋對夏戰(zhàn)爭存在的缺點入手,指出沿邊蕃部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李華瑞、杜建錄注意到仁宗時期聯(lián)蕃制夏政策的轉(zhuǎn)向,即由經(jīng)營強盛的遠蕃轉(zhuǎn)向沿邊諸蕃,并認為這一政策轉(zhuǎn)向?qū)λ蜗膽?zhàn)爭的進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宋朝逐漸掌握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13)佟建榮進一步指出,沿邊蕃部在宋、夏間不停地流動,不但對宋夏戰(zhàn)爭的進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且改變了蕃部社會內(nèi)部結構。北宋政府由于對內(nèi)附部族采取“賜田安置”政策和“計口授田”原則,以“戶”為生產(chǎn)單位的組織結構逐漸出現(xiàn),并逐步趨同于內(nèi)地社會。(14)此外,關于宋朝西北民族政策對抵御西夏、穩(wěn)定西北局勢所發(fā)揮的作用問題,有學者持不同意見。姚兆余認為其政策是失敗的,究其原因與宋朝統(tǒng)治者的民族觀念有很大關系,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歧視和懷疑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15)
(三)宋、夏與吐蕃的三角關系
黃純艷認為北宋政府與吐蕃交往的最大目標是聯(lián)蕃攻夏,最基本目標是防止吐蕃與西夏的聯(lián)合,北宋政府對吐蕃的重視程度是隨著宋夏關系的惡化而不斷加強的,北宋政府并不希望出現(xiàn)一個強大的吐蕃政權,也不希望吐蕃被西夏所吞并,由此宋夏圍繞爭奪吐蕃而展開激烈競爭。(16)可以說,北宋政府與河湟吐蕃政權關系的疏密變化,是以制衡西夏為基礎。楊文指出西夏對北宋王朝的威脅和河湟吐蕃對北宋王朝的嚴重依賴,使聯(lián)蕃制夏政策具有現(xiàn)實基礎。(17)學界對北宋政府的聯(lián)蕃制夏政策以及宋、夏與吐蕃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18)其中,李華瑞將宋、夏與吐蕃三者之間的關系歸納為兩點:一是每當宋朝與吐蕃矛盾激化時,西夏便乘機頻繁對宋朝用兵;二是共同抗宋是西夏與吐蕃關系發(fā)展的基礎,因而宋朝與吐蕃關系的發(fā)展直接制約和影響西夏與吐蕃關系的發(fā)展。(19)
關于西夏政權的興起,有學者指出李繼遷反宋和元昊稱帝的性質(zhì)不同,李繼遷反宋屬于“藩鎮(zhèn)”叛亂,而元昊稱帝則屬于“僭逆”行為。元昊稱帝前,北宋政府視西夏地方政權為朝廷的藩鎮(zhèn),在通過軍事手段無法獲勝的情況下,無奈承認其“國主”地位,形成名義上的君臣關系,從而改變了朝廷與藩鎮(zhèn)的關系。還有學者對西夏“叛宋”“僭號”等說法持有不同意見,認為如從拓跋思恭占據(jù)宥州算起到李繼遷時已達上百年,比宋朝建立還早,何來叛宋之理;元昊稱帝后,仍上表稱臣希望得到宋朝的承認,“這本是合乎情理的友好表示,不料卻招來一場橫禍”,落下“僭號”的罪名,宋朝才是宋夏戰(zhàn)爭的肇事方。(20)宋朝自稱是漢唐德運的繼承者,幽燕、西夏、河湟與交趾皆為宋人所言的“漢唐舊疆”,西夏“所有疆土,并是朝廷郡縣之地”(21)。宋人正是在這種理論解說下處理與西夏、吐蕃的關系,因此“名分”至關重要,關乎宋朝“中國”正統(tǒng)地位的解說問題。
二、宋朝對吐蕃的政治、經(jīng)濟政策
(一)政治羈縻與蕃官制度
廖隆盛將北宋政府對西北吐蕃的政策劃分為懷柔羈縻、聯(lián)蕃制夏和開拓時期三個階段。他認為北宋政府對西北吐蕃的態(tài)度視對夏態(tài)度的變動而轉(zhuǎn)移,對西北吐蕃的交往充分顯示其“以夷制夷”和“財貨外交”的特征。楊文進一步將北宋政府經(jīng)略河湟地區(qū)的民族政策進行了細化。他指出,北宋初期(宋太祖、太宗、真宗)分別實行“敦信保境”“無意疆理”和“聯(lián)蕃制夏”政策,中期(仁宗、英宗)進一步實施“聯(lián)蕃制夏”政策,后期及末期(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采取“撫戰(zhàn)結合”“漢法制蕃”的民族政策。(22)關于河湟吐蕃的政治地位問題,黃奮生指出北宋政府給唃廝啰的政治待遇基本與本部功臣一樣,從解除禁止軍用物資輸出方面看已把河湟地區(qū)視為“邊郡”。黃純艷從考察宋朝對唃廝啰政權使用漢唐地方州郡舊稱內(nèi)臣化的冊封及官銜構成出發(fā),強調(diào)河湟等地區(qū)為“漢唐舊疆”,這既是建構宋朝“中國”正統(tǒng)地位的需要,也是建構朝廷與藩鎮(zhèn)關系的理論解說。(23)
北宋政府對西北吐蕃部族首領建立起一套蕃官管理制度。安國樓從蕃官的除授、承襲、遷轉(zhuǎn)、待遇以及與漢官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他特別關注推行蕃官制的社會基礎。對西北地區(qū)推行蕃官制社會基礎的探討,佟建榮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唐末五代以來,西北地區(qū)的民族融合奠定了蕃官推行的民族基礎;二是宋人對蕃官民族背景的淡化處理是蕃官制出臺完善的主觀條件。(24)此觀點顯然不同于學界對北宋蕃官體制“以漢制蕃”特征和民族歧視政策的已有認識。(25)王道鵬也關注到10—13世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和宋王朝的蕃官制度為西北蕃官的身份認同提供了條件,從整體來看西北蕃官能夠適應在宋代社會中的新身份,能夠積極融入國家。高建國以《高世忠墓志銘》為中心,揭示了蕃官群體融入宋朝社會時的一體意識和對儒家文化的高度認同,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必然趨勢。(26)
(二)經(jīng)濟貿(mào)易與土地開發(fā)
由于游牧經(jīng)濟與農(nóng)耕經(jīng)濟存在天然的互補性,雙方格外重視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交流。有學者將北宋政府與西北吐蕃的貿(mào)易形式劃分為貢賜貿(mào)易、邊境貿(mào)易、城鎮(zhèn)市場貿(mào)易等類型。(27)李云泉根據(jù)宋代朝貢貿(mào)易盛衰情況將其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北宋前期統(tǒng)治者從營造政治氛圍出發(fā)鼓勵發(fā)展朝貢貿(mào)易,南宋統(tǒng)治者則從實際需要出發(fā),逐步限制朝貢貿(mào)易的規(guī)模,而更加注重經(jīng)濟效益。魏明孔、杜長順指出,朝貢作為一種特殊的貿(mào)易形式,在古代周邊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往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朝貢貿(mào)易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它是一種“特權貿(mào)易”,受益的只是周邊民族中的上層統(tǒng)治者,下層民眾并沒有得到實惠。(28)黃純艷解析了朝貢貿(mào)易中回賜的構成,認為宋朝在貢賜貿(mào)易中仍秉持“厚往薄來”原則,對貢賜貿(mào)易的態(tài)度更趨務實,把貢賜貿(mào)易作為維持朝貢體系的重要手段。(29)
茶馬貿(mào)易是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學界對茶馬貿(mào)易的研究出現(xiàn)熱潮,重點圍繞宋代茶馬貿(mào)易興起的原因、貿(mào)易形式、特點、作用和意義等方面展開討論。(30)魏明孔對歷史上西北地區(qū)的茶馬互市予以分期,并對不同時期的基本情況、特點和歷史影響作出簡要概括。(31)黃純艷、王曉燕特別關注宋代茶馬貿(mào)易體制的建立與調(diào)整,對榷茶制度、管理機構、價格體系以及運輸和賞罰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在這一研究旨趣的引領下,學界加強了對宋代茶馬貿(mào)易制度和法制建設方面的探討。(32)
有學者探討了北宋陜西沿邊弓箭手屯田制度和興衰過程,認為西北地區(qū)的弓箭手屯田別具地域特色,并取得顯著成效,促進了北宋沿邊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33)李蔚從西北屯田的組織管理機構、土地來源、生產(chǎn)者、特點和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考察,指出宋代西北屯田的效益很不理想,但鞏固了西北邊防,特別是在宋仁宗宋夏交兵時期,為迫使元昊媾和、納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柳依對宋代西北屯田土地和生產(chǎn)者的來源有所推進。(34)
楊作山將北宋西北屯田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認為北宋政府在熙河開邊前屯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熙河開邊后在熙、河、湟、廓等地的屯田以失敗告終。安國樓關注到北宋后期隨著開邊疆土擴大,土地買賣禁令的廢弛,長期以族帳為單位的土地占有模式和界限逐步被打破,部分蕃官得以占有大量土地,以及出現(xiàn)跨部族、跨地區(qū)的蕃人地主或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生改變。佟建榮在安國樓提出的蕃部大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而將蕃部的土地占有制劃分為部落首領大土地占有制和個體族帳小土地占有制兩種形態(tài),并考察了陜西沿邊蕃部的封建租佃制的形成與發(fā)展。指出蕃部租佃制的實行,尤其是“蕃漢租佃”與“官蕃租佃”的發(fā)展,為西北蕃漢民族融合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蕃漢經(jīng)濟往來進一步增強,蕃民的族群意識日益淡化,逐漸融入到宋朝的國家社會當中。(35)
三、西北邊防與熙河開邊
(一)蕃兵的設置與作用
蕃兵的組建與發(fā)揮的作用歷來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關于蕃兵設置的時間,王曾瑜、顧吉辰均認為,宋朝為應對西夏戰(zhàn)爭的需要,在宋仁宗中期設置蕃兵,王曾瑜將設置蕃兵的時間提前到宋真宗時期。陳武強亦持宋仁宗中期才設置蕃兵的觀點。(36)任樹民認為正式建立蕃兵的時間是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其主要依據(jù)是此年宋政府在陜西沿邊四路公布蕃兵法。(37)劉建麗則將蕃兵設置時間提前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早于安國樓所推測出現(xiàn)附屬宋朝蕃部兵員的淳化五年(994)。(38)其實,陜西沿邊熟戶和歸附宋朝的部族,北宋政府可通過調(diào)遣部族首領的方式利用蕃部武裝力量,這說明宋初就存在蕃兵,只是沒有“蕃兵”這個名稱而已。
關于蕃兵的族屬,任樹民從蕃落分布地域情況分析,其主要為吐蕃,而環(huán)慶、鄜延兩路的黨項則是次要來源。(39)趙炳林認為蕃兵由羌人、吐蕃、回鶻和氐族組成,他所言的羌人即指黨項。(40)學界對蕃兵的招募、編制、訓練、給養(yǎng)、獎罰等制度內(nèi)容以及蕃兵的戰(zhàn)斗力和地位作用問題也有深入研究。此外,程民生指出蕃兵是少數(shù)民族的民兵,屬于鄉(xiāng)兵,并分析了鄉(xiāng)兵的特點、類型、階級構成及對國防所作出的貢獻。刁培俊從北宋弓箭手戍守捍邊、耕墾備戰(zhàn)、戰(zhàn)斗御敵、軍事工程等方面歸納其軍事作用,并特別提示弓箭手作為鄉(xiāng)兵的一種,對其發(fā)揮的作用不宜評價過高。(41)
(二)堡寨的修筑與功能
北宋西北地區(qū)修筑了大量的堡寨,其軍事戰(zhàn)略功能是修筑堡寨的重要考量因素。對于北宋西北地區(qū)堡寨的研究,呂卓民主要從陜北地區(qū)修建城寨與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進攻的關系,城寨的分布以及城寨所發(fā)揮的歷史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42)有學者考證了隴山左右和河湟地區(qū)宋代堡寨分布情況,特別是陳守忠實地考察了上述地區(qū)堡寨的具體位置,并在文獻與田野,古名與今地之間論證自己的判斷。(43)
關于堡寨的功能,前田正名提出保安軍順寧寨作為宋朝外交機構駐地,與西夏保持著特殊的關系。劉建麗將堡寨具有的作用歸納為沿邊的“藩籬”、蕃民屯田與聚集地以及蕃漢互市的場所。程龍將北宋西北地區(qū)堡寨的軍事功能定位于與后勤補給相關的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金勇強從商業(yè)化的視角考察西北沿邊堡寨,探析了堡寨商業(yè)化形成的背景、特征、存在的弱點及其歷史意義。杜芝明、黃純艷指出在沿邊地區(qū)修筑堡寨,依此實施點狀控制,因而堡寨具有了模糊疆界的性質(zhì)。馬巍認為林木資源需求是宋政府在秦州修筑堡寨的主要原因,而保障林木砍伐利益和運輸安全是堡寨的主要軍事職能。(44)此外,學界還圍繞修筑水洛城和古渭寨背后的政策走向以及堡寨職官管理體制進行探討。(45)
(三)熙河開邊
北宋政府熙河開邊對西北地區(qū)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李麗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交通等方面分析了北宋政府發(fā)動熙河之役的原因。在“恢復”或“收復”漢唐舊疆的視域下看待熙河開邊,有助于理解熙河開邊的深層原因。鄧廣銘指出,王安石的政治抱負是通過變法改制,“為天下理財”獲取大量財富,用來扭轉(zhuǎn)“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局面,以先復河湟再平西夏,最終制服契丹為目的,實現(xiàn)漢唐疆域規(guī)模的再度統(tǒng)一。程兆奇從“恢復”意志分析北宋君臣盲目聯(lián)金,從復仇心理觀察南宋君臣執(zhí)意聯(lián)蒙,指出“恢復”意志、復仇心理的形成是由于宋朝優(yōu)崇士人強化正統(tǒng)觀念、華夷意識高漲的結果。黃純艷認為宋初太祖、太宗以戰(zhàn)敗契丹建立一元化統(tǒng)治秩序為目標,雍熙戰(zhàn)爭后逐步放棄華夷一統(tǒng)話語,“漢唐舊疆”逐步成為對外開拓的主要話語,至仁宗朝其內(nèi)涵主要包括幽燕、西夏(含其吞并的河西等地)、河湟吐蕃和交趾。宋神宗拓邊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扭轉(zhuǎn)受制于遼、夏的屈辱局面,還包括恢復河湟和交趾,因此“神宗開邊是一個恢復‘漢唐舊疆’的整體計劃”。劉子健則指出,王安石的外部擴張策略是贊同在西部、南部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擴張領土,但反對攻擊西夏和遼朝。(46)
關于熙河開邊的過程,陳守忠和祝啟源已論之甚詳。(47)對熙河之役的評價,學界分歧較大。持肯定意見的學者認為熙河開邊取得成功,在對夏戰(zhàn)略上扭轉(zhuǎn)了被動局面,開拓河湟側擊西夏屬于主動防御,是正義的一方,將分散的吐蕃諸部納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經(jīng)濟文化得到發(fā)展,其進步性是顯而易見的。(48)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熙河、河湟戰(zhàn)役并沒有改變宋夏戰(zhàn)爭格局,其作用是有限的,面對遼、夏長期威脅,熙寧開邊并沒有達到扭轉(zhuǎn)屈辱局面的目的,從戰(zhàn)爭的正義性上也無法肯定。(49)如果我們站在恢復“漢唐舊疆”整體計劃的角度來評價熙河之役,其結果不言自明。盡管如此,熙河開邊對河湟地區(qū)各方面的發(fā)展來說,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50)此外,對熙河開邊的主角人物王韶,學界也較為關注。王可喜對考證王韶生平事跡做了基礎性工作。彭向前考察了王韶《平戎策》的軍事思想。廖寅通過揭秘王韶早期史進一步指出王韶軍事思想的兩大來源,推測《和戎六事》應為《平戎策》的一部分,“和戎”與“平戎”的對象并不相同。(51)
四、家族世系與風俗文化
對西北吐蕃家族和相關人物的研究,也是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有學者對“唃廝啰”這個名號是否為青唐國主的王號以及青唐國主稱“王”或“國王”還是“王子”展開爭論(52),還對唃廝啰的身世、族屬以及出生地等情況進行考證。(53)
20世紀80年代,湯開建和顧吉辰對唃廝啰家族世系人物關系進行討論,并對家族重要成員進行編年事輯,使得北宋時期的唃廝啰家族世系傳承、人物關系和相關人物的活動軌跡愈加清晰。(54)祝啟源揭示了從北宋崇寧年間唃廝啰政權解體到清王朝滅亡這一歷史時期的唃廝啰家族傳承脈絡。洲塔在祝啟源的基礎上,整理出自吐蕃王朝朗達瑪始到現(xiàn)今趙法祖的唃廝啰家族世系表。(55)齊德舜對唃廝啰家族從宋至今千年來世代相襲的歷史予以系統(tǒng)性研究,內(nèi)容涉及世系傳承、政治、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其研究成果集中體現(xiàn)在四部著作中。(56)
南宋時期的一方墓志銘引起學者對唃廝啰之兄扎實庸嚨家族世系的關注(57), 特別是屈斌從文本生成角度對墓志銘進行重新解讀,認為其家族后人通過改寫墓志方式來塑造“忠義”形象,淡化“異族”身份,以便獲取“宋人”社會的認同。(58)此外,學者對吐蕃大族包家族的由來、居地與遷徙、世系傳承及與宋朝的關系展開深入研究(59), 對西北名將曹瑋家族也給予較多關注,齊德舜專門將真定曹氏家族與唃廝啰家族進行對比研究。(60)
關于宋代西北吐蕃的風俗與文化,崇尚佛教“尊釋氏”是其顯著特征。有學者在宋代西北吐蕃佛教發(fā)展的原因、佛教對其地方政權的影響、僧侶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北宋政府利用佛教的政策等方面做了基礎性研究工作。(61)北宋政府充分利用西北吐蕃崇尚佛教的風俗,派遣漢僧智緣前往熙河地區(qū)招撫蕃部,朱麗霞認為智緣招撫蕃部取得很大成功,齊德舜卻認為智緣在熙河開邊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62)除了“尊佛”“重僧”外,劉建麗指出吐蕃人還有“傳箭”“和斷”“盟誓”“踏歌”“尚白”等風俗。在劉建麗研究的基礎上,任樹民進一步豐富對各種風俗文化的論述,并認為在沿邊吐蕃部族中漢藏歷法及法律同時并用。(63)王道鵬探討了北宋西北熟戶的邊臣祠神信仰問題。(64)
五、余論
本文對北宋時期西北吐蕃史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簡要述論,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虞,且牽涉方面眾多,難以面面俱到。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近40年來,北宋時期西北吐蕃史研究取得了顯著成就,現(xiàn)有研究成果為繼續(xù)推進宋代西北吐蕃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與啟發(fā)。
一是樹立整體意識,明確北宋政府“聯(lián)蕃制夏”、熙河開邊以及恢復“漢唐舊疆”的時代背景,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具體問題。
二是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繼續(xù)深化、細化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可對北宋政府管理蕃部的中央及地方機構、招撫與安置蕃部的具體措施;西夏對沿邊蕃部爭奪與侵擾;蕃部的心態(tài)、生計與安全;蕃民的日常生活及蕃漢邊民的互動;唃廝啰政權的自我定位與對宋朝的態(tài)度等諸多層面進行深入研究。
三是挖掘新材料,在運用傳世文獻的同時對實物史料給予更多關注,進一步加強對石刻、器物等實物資料的利用。例如《宋故馮府君墓志銘》中墓志主人馮從易的從商經(jīng)歷,有助于深化認識市易司的作用及商人的政治地位;又如《崇寧銅鐘銘》鐘銘陰刻部分出現(xiàn)包拱、包震、包遵、包藺逋叱等漢名及漢蕃結合的名字,可對西北地區(qū)包氏家族的研究提供實證。(65)
四是深入挖掘藏文史料,除《安多政教史》等可資利用外,盡可能多的搜集藏文史料。
五是注重實地調(diào)查,如對西北地區(qū)風俗人情、歷史遺跡、交通要道等進行實地考察,對傳世文獻進行印證。今后隨著宋代西北吐蕃史研究的推進,必將激發(fā)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視角和新的理論思考,產(chǎn)出新的研究成果。
注釋:
(1) 劉建麗等:《宋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百年研究綜述》,《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湯開建:《宋金時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自序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12頁;齊德舜:《〈宋史·吐蕃傳〉箋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頁。
(2) 湯開建:《五代宋金時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中國藏學》1989年第4期;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61—138頁;陳慶英等:《西藏通史》(宋代卷),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頁;陳守忠:《北宋時期分布于秦隴地區(qū)的吐蕃各部族及其居地考》,載《宋史論略》,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155頁;洲塔等:《甘肅藏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159頁。
(3) [日]前田正名:《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陳俊謀譯,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56頁;[日]巖崎力:《西涼府潘羅支政權始末考》,王鉞、湯開建譯,《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顧吉辰:《五代北宋初期西涼府族帳考》,《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4期;湯開建:《關于公元八六一年至一〇一五年涼州地方政權的歷史考察》(上),《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湯開建:《關于公元八六一年至一〇一五年涼州地方政權的歷史考察》(二),《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湯開建:《關于〈五代北宋初期西涼府族帳考〉一文中的若干問題》,《甘肅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杜建錄:《潘羅支與河西吐蕃》,《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錢伯泉:《涼州六谷蕃部的興衰》,《甘肅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趙學東:《略述西涼府六谷聯(lián)盟與北宋之關系》,《蘭州學刊》1986年第3期;趙學東《論涼州六谷部的興起及其與北宋的關系》,《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158頁;白麗娜:《論五代宋初的涼州六谷蕃部聯(lián)盟》,《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4) 李蔚等:《論唃廝啰政權興起的原因及其歷史作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4期;祝啟源:《唃廝啰政權形成初探》,《西藏研究》1982年第2期;湯開建:《關于唃廝啰統(tǒng)治時期青唐吐蕃政權的歷史考察》,《中國藏學》1992年第3期;陳慶英等:《論唃廝啰政權的興起》,《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5) 秦永章等:《唃廝啰及其族屬考述》,《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張亞莎:《11世紀西藏的佛教藝術——從扎塘寺壁畫研究出發(fā)》,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255頁。
(6) 祝啟源:《唃廝啰——宋代藏族政權》,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 湯開建:《關于唃廝啰統(tǒng)治時期青唐吐蕃政權的歷史考察》,《中國藏學》1992年第3期;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89頁;齊德舜:《唃廝啰家族世系史》,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1頁。
(8) 羋一之:《青海歷史概況》(初稿),青海省文物管理處青海師范學院政史系1980年鉛印本,第68頁。
(9) 祝啟源:《青唐盛衰:唃廝啰政權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171頁;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54頁。
(10) 李蔚等:《論唃廝啰政權興起的原因及其歷史作用》,《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4期;湯開建:《關于唃廝啰統(tǒng)治時期青唐吐蕃政權的歷史考察》,《中國藏學》1992年第3期;齊德舜:《唃廝啰家族世系史》,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91—95頁。
(11)(16)(29) 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34—35、218—226、397—424頁。
(12) 李埏:《北宋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生熟戶》,《思想戰(zhàn)線》1992年第2期;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37—54頁。
(13) 吳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65頁;李華瑞:《北宋仁宗時期聯(lián)蕃制夏政策述論》,《河北學刊》1989年第6期;李華瑞:《論宋夏爭奪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斗爭》,《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杜建錄:《宋夏對峙與沿邊蕃部》,《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
(14) 佟建榮:《宋夏沿邊蕃部人口流動考論》,《西夏學》第1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60頁。
(15) 姚兆余:《論北宋對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
(17) 楊文等:《試論西夏政權對北宋經(jīng)略河湟區(qū)域民族政策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18) 胡建華:《北宋前期“以夷制夷”政策初探》,《中州學刊》1988年第1期;李華瑞:《北宋仁宗時期聯(lián)蕃制夏政策述論》,《河北學刊》1989年第6期;楊作山:《北宋時期西蕃與西夏關系述評》,《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杜建錄:《宋夏對峙與沿邊蕃部》,《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李華瑞:《論宋夏爭奪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斗爭》,《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李華瑞:《北宋朝野人士對西夏的看法》,《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李華瑞:《論西夏聯(lián)遼、聯(lián)吐蕃抗宋》,《固原師專學報》1998年第5期;祁琛云:《北宋前期朝野對聯(lián)蕃制夏策略的非議及其原因》,《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張雅靜:《北宋前期宋夏關系對北宋吐蕃招撫政策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陳慶英等:《宋代西北吐蕃與甘州回鶻、遼朝、西夏的關系》,《西藏研究》2013年第5期;韓小忙等:《“聯(lián)蕃制夏”抑或“以夷制夷”?——北宋前期趙宋對西北遠蕃民族政策的再認識》,《寧夏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19) 李華瑞:《論西夏聯(lián)遼、聯(lián)吐蕃抗宋》,《固原師專學報》1998年第5期。
(20) 李華瑞:《北宋朝野人士對西夏的看法》,《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張翼之:《宋夏關系略論》,《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
(21) 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90“元符二年四月辛卯”條,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2114頁。
(22) 廖隆盛:《北宋對吐蕃的政策》,《“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楊文:《北宋經(jīng)略河湟民族政策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23) 黃奮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 1989年版,第160頁;黃純艷:《宋朝對境外諸國和政權的冊封制度》,《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24) 安國樓:《論宋朝對西北邊區(qū)民族的統(tǒng)治體制》,《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佟建榮:《北宋西北蕃官略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25) 顧吉辰:《宋代蕃官制度考述》,《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4期;杜建錄:《宋代屬戶史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安國樓:《論宋朝對西北邊區(qū)民族的統(tǒng)治體制》,《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陳武強:《試論北宋西北邊區(qū)的蕃官行政法制》,《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26) 王道鵬:《宋朝西北蕃官的身份認同研究——以國家、文化、地域等認同為中心》,西北大學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高建國:《盡忠報國:宋朝一位蕃官的仕宦與文化認同》,《西北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27) 湯開建:《關于公元十——十三世紀安多藏族部落社會經(jīng)濟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38頁。
(28) 李云泉:《略論宋代中外朝貢關系與朝貢制度》,《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魏明孔等:《歷史上西北民族貿(mào)易與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1頁。
(30) 賈大全:《宋代四川同吐蕃等族的茶馬貿(mào)易》,《西藏研究》1982年第1期;陳泛舟:《北宋時期川陜的茶馬貿(mào)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白振聲:《茶馬互市及其在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3期;湯開建:《北宋與西北各族的馬貿(mào)易》,《中亞學刊》第3輯,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39—164頁;杜建錄:《宋代沿邊市馬貿(mào)易論述》,《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林文勛:《宋代四川與吐蕃族地區(qū)的貿(mào)易》,《思想戰(zhàn)線》1992年第1期;呂維新:《宋代茶馬貿(mào)易》,《農(nóng)業(yè)考古》1998年第2期;張雪慧:《試論唐宋時期吐蕃的商業(yè)貿(mào)易》,《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
(31) 魏明孔:《西北民族貿(mào)易述論——以茶馬互市為中心》,《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2)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86頁;王曉燕:《官營茶馬貿(mào)易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48頁;況臘生:《古代茶馬貿(mào)易制度》,《理論界》2008年第4期;況臘生:《淺析宋代茶馬貿(mào)易制度》,《蘭州學刊》2008年第5期;方文逑等:《宋代官營茶馬貿(mào)易制度的建構》,《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3期;陳武強等:《宋代茶馬互市的法律規(guī)制》,《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孟虎軍等:《北宋與安多藏族的茶馬貿(mào)易》,《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33) 殷崇浩:《北宋弓箭手屯田制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魏天安:《北宋弓箭手屯田制度考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魏天安:《宋代弓箭手營田制度的興衰》,《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李清凌:《試論北宋的弓箭手田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程民生:《略論宋代西北鄉(xiāng)兵》,《晉陽學刊》1993年第6期。
(34) 李蔚:《試論宋代西北屯田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柳依:《宋代對吐蕃居地的土地開發(fā)》《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
(35) 楊作山:《試論北宋在西蕃地區(qū)的屯田》,《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安國樓:《宋代民族邊區(qū)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與邊區(qū)的開發(fā)》,《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佟建榮:《宋夏沿邊蕃部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36)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9頁;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5頁;顧吉辰:《宋代蕃兵制度考述》,《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李華瑞:《北宋蕃兵設置時間考》,《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4期;陳武強:《宋代蕃兵制度考略》,《西藏研究》2008年第4期。
(37)(39) 任樹民:《北宋西北邊防軍中的一支勁旅——蕃兵》,《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38) 劉建麗:《略論宋代蕃兵制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安國樓:《論宋代“蕃兵”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40) 趙炳林:《論宋代蕃兵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甘肅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41) 程民生:《略論宋代西北鄉(xiāng)兵》,《晉陽學刊》1993年第6期;刁培俊等:《北宋弓箭手的軍事作用》,《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42) 呂卓民:《西北史地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9—147頁。
(43) 周宏偉:《北宋河湟地區(qū)城堡寨關位置通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2期;宋秀芳:《宋代河湟吐蕃地區(qū)歷史地理問題探討》,載《藏學研究論叢》第五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198頁;陳守忠:《河隴史地考述》,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224頁;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4) [日]前田正名:《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陳俊謀譯,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561頁;劉建麗:《北宋的秦州蕃部與堡寨》,《西北史地》1995年第1期;程龍:《論北宋西北堡寨的軍事功能》,《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金勇強:《北宋西北沿邊堡寨商業(yè)化研究》,《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西南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黃純艷:《宋代的疆界形態(tài)與疆界意識》,《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馬巍:《伐木、置寨、開疆——從采辦木材看宋初秦州堡寨體系的建立》, 《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45) 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后期對夏戰(zhàn)爭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5—45頁;李永磊:《從古渭寨到通遠軍——北宋御夏政策轉(zhuǎn)變的個案分析》,《西夏研究》2011年第1期;上官紅偉:《北宋經(jīng)略秦州蕃部土地問題簡論》,《寧夏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周燕來等:《北宋西北堡寨職官管理體制初探》,《求索》2009年第8期。
(46) 李麗:《熙河之役原因初探》,《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第117—127頁;程兆奇:《略論宋代的“恢復”情結》,《史林》2001年第3期;黃純艷:《“漢唐舊疆”話語下的宋神宗開邊》,《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美]劉子健著:《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張鈺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0頁。
(47) 陳守忠:《王安石變法與熙河之役》,《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祝啟源:《青唐盛衰:唃廝啰政權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137頁。
(48) 趙滌賢:《試論北宋變法派軍事改革的成功》,《歷史研究》1997 第 6 期;李華瑞:《宋夏關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202頁;陳守忠:《河隴史地考述》,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114頁;陳守忠:《王安石變法與熙河之役》,《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馮瑞等:《王韶〈平戎策〉及其經(jīng)略熙河》,《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49) 王曾瑜:《王安石變法簡論》,《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祝啟源:《青唐盛衰:唃廝啰政權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2頁;霍升平等:《論熙河之役》,《固原師專學報》1993年第3期;楊作山:《北宋時期秦州路考略》,《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黃純艷:《宋神宗開邊的戰(zhàn)爭責任與政治解說——兼談古代東亞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歷史邏輯與現(xiàn)代話語》,《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50) 湯開建:《宋〈岷州廣仁禪院碑〉淺探——兼談熙河之役后北宋對吐蕃的政策》,《西藏研究》1987年第1期;姚兆余:《北宋神宗時期對熙河地區(qū)的開發(fā)》,《開發(fā)研究》1994年第6期;任樹民:《王安石與北宋西北開發(fā)》,《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安國樓:《北宋后期西北邊區(qū)的開拓與經(jīng)營》,載朱瑞熙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第10輯,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355頁;安國樓:《論北宋西北開邊以后的民族關系》,《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蒲文成:《宋代河湟開發(fā)述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王曉燕:《王韶經(jīng)營熙河管窺》,《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方新蓉:《從宋人對“熙河之役”的評價看宋與吐蕃之間的關系》,《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王連旗:《論王韶對西北地區(qū)的開拓經(jīng)營》,《塔里木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王志斌等:《論熙河開邊與西北蕃漢民族關系》,載周偉洲主編:《西北民族論叢》第1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17—130頁。
(51) 王可喜等:《王韶行年考》,《古籍研究》2006年第1期;彭向前:《試論王安石對〈平戎策〉的修正》,載姜錫東等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159頁;廖寅等:《一個“好戰(zhàn)分子”形象的塑造——〈宋史〉王韶早期史揭秘》,載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30輯,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3—15頁。
(52) [日]鈴木隆一文,秦永章譯:《“唃廝啰”——青唐吐蕃王國的王號》,《西藏研究》1990年第2期;湯開建:《唃廝啰是青唐國的王號嗎?——與鈴木隆一先生商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張秀清:《也談“王子”是青唐吐蕃的王號》,《西藏研究》2008年第6期;劉鳳強:《從贊普到王子:河湟吐蕃“王子”稱號新探》,《西藏研究》2023年第1期。
(53) 祝啟源:《青唐盛衰:唃廝啰政權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2頁;錢伯泉:《唃廝啰生于高昌磨榆國辨正》,《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秦永章等:《唃廝啰及其族屬考述》,《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旺多等:《唃廝啰身世的幾點考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54) 湯開建:《唃廝啰家族世系考述》,《青海社會科學》1982年第1期;湯開建:《再談唃廝啰家族世系的幾個問題——答顧吉辰同志》,《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顧吉辰:《就唃廝啰家族世系的一些問題與湯開建同志商榷》,《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
(55) 祝啟源:《唃廝啰后裔史跡稽考》,載《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79頁;洲塔等:《甘肅藏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138頁。
(56) 參見齊德舜:《唃廝啰家族世系史》,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齊德舜:《〈宋史·吐蕃傳〉箋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齊德舜:《從贊普到土司:唃廝啰家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齊德舜:《宋代吐蕃部族研究》,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23年版。
(57) 唐嘉宏:《一個宋代墓志銘的研究——關于角廝啰的歷史》,《青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1期;湯開建:《唃廝啰家族世系新考》,《宋金時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1—239頁。
(58) 屈斌:《形象塑造與身份認同:〈趙郡王墓志銘〉的文本解讀》,《宋史研究論叢》2015年第2期。
(59) 湯開建等:《宋、金時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何威:《岷州包家族考述》,《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齊德舜:《從贊普到土司:唃廝啰家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58—167頁。。
(60) 湯開建:《北宋御邊名將——曹瑋》,《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張其凡:《庸將負盛名——略論曹彬》,載鄧廣銘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1984年年會編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7—527頁;汪天順:《曹瑋與北宋西北邊防整飭》,《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湯開建:《論曹瑋——兼談宋真宗時期的西北御邊政策》,《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齊德舜:《從贊普到土司:唃廝啰家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32—250頁。
(61) 祝啟源:《試述唃廝啰時期的文化與宗教》,《甘肅民族研究》1985年第3—4期;[日]巖崎力著:《宋代河西藏族與佛教》,李大龍摘譯、梁景之校,《民族譯叢》1990年第2期;湯開建等:《宋金時期安多藏族部落佛教的興盛及其原因》,《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62) 朱麗霞:《智緣及其與北宋熙河地區(qū)漢藏關系》,《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齊德舜:《北宋相國寺僧人智緣生平史籍考辨》,載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24輯,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29—340頁。
(63) 劉建麗:《宋代吐蕃風俗述略》,《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任樹民:《宋代緣邊吐蕃風俗文化嬗變之考略》,《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64) 王道鵬:《神為人用:宋代西北邊臣祠神的塑造與演變》,載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19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548—565頁。
(65) 《宋故馮府君墓志銘》,載楊海東編著:《臨洮金石錄》,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6頁;《崇寧銅鐘銘》,載汪楷主編:《隴西金石錄》,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8頁。
作者簡介:張向耀,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責任編輯 劉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