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tǒng)的民法單行法立法模式和“物債不分”的立法特點容易造成學生“碎片化”的民法思維?!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后,“物債二分”貫徹于整個民法體系,《民法典》的體系化要求和“物債二分”的規(guī)定需要更新傳統(tǒng)的物權法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拔飩帧钡恼n堂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民法知識體系和養(yǎng)成良好的民法思維?!拔飩帧闭n堂教學需要從概念、具體規(guī)則、應用場景、案例教學等展開,這是一種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從理論到應用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民法典;民法思維;民法教學;物權法;物債二分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583(2024)-0044-04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ivil Law Thinking of“RealRights and Debt Dichotomy”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Property Law
LU Zhi-qiang
(School of Law,GuizhouMinzu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legislative model of single line civil law in China and the legislative characteristic of“no distinction between property and debt”can easily lead to fragmented civil law thinking among students.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rule of“real rights and debt dichotomy”was implemen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civil law system.The sys-tematic requirements of the Civil Code and the rule of the“real rights and debt dichotomy”need to update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of property law.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real rights and debt dichotomy”is conducive to helping students build a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civil law and cultivate good civil law thinking.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real rights and debt dichot-omy”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rom concepts,specificrules,applicationscenarios,casestudies,etc.This is a research and teaching method that goes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from general to special,and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keywords:civilcode;civil law thinking;civil law teaching;propertylaw;real rights and debt dichotomy
從歷史沿革和比較法視角觀察,我國民法理論與立法主要借鑒了德國民法,而“物債二分”是德國民法的重要特征。[1]“物債二分”的民法思維貫徹于以德國為典型代表的大陸民法體系,可以說“物債二分”是我國民法研究和課堂教學中繞不開的議題。
一、研究背景
我國傳統(tǒng)的民法單行立法模式的影響。[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頒布之前,我國民事領域立法采取的是“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單行立法模式。這種立法模式會間接影響到高校民法課程的設置。與之相對應的民法課程設置是比較分散的,例如以前的民法總則、合同法、物權法、婚姻法、侵權法等課程都是分開設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也是基于課程設置而專注于民法中某個具體領域。民法單行立法模式導致民法學教學長期以來呈現(xiàn)松散態(tài)勢,這種“零散式”教學不利于學生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民法知識體系。[3]“物債二分”民法思維教學內容處于盲區(qū)狀態(tài)。傳統(tǒng)法課堂教學使得學生的民法知識結構是以單行法為單元的分散結構。不少學生容易混淆相關概念,沒有養(yǎng)成“物債二分”的體系化民法思維方式。以上原因導致學生狹隘和碎片化的民法思維。[4]
二、《民法典》的施行對于課堂教學的要求
《民法典》“物債二分”規(guī)定的要求。2007年我國制定《物權法》的單行法,正式確立“物權”概念并且明確了“物債二分”的區(qū)分原則。[5]2020年頒布的《民法典》在《物權法》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物債二分”,例如《民法典》第114條、第215條、第402條、第429條,等等,可以說我國當前民法中“物債二分”的立法邏輯更加明晰?!睹穹ǖ洹返囊?guī)定要求物權法課堂教學應當涉及“物債二分”內容。
《民法典》體系化思維方式的要求。《民法典》施行之后,高校教師應當形成體系化的教學思維方式,應把整個民商事法律視為一個在《民法典》統(tǒng)率下的完整整體去教學。[6]例如在《物權法》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講授傳統(tǒng)物權法的內容,更需要站在《民法典》體系性視角,把債法內容也納入其中,通過“物債二分”的系統(tǒng)講解讓學生打通民法學習中的“任督二脈”。
我國民法立法的變化使得物權法課堂教學需要更新。物權法課堂教學應當與《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保持一致。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民法典》精神實質并對《民法典》各種制度進行融會貫通,物權法課堂教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物債二分”的民法思維。
三、“物債二分”相關基本概念的課堂教學
基本概念是學習民法的起點。不少學生對于物權、債權、負擔行為、處分行為、物權行為無因與有因等相關概念沒有清晰準確的認知?!拔飩帧闭n堂教學首先需要對不同的概念采取有差異性的講授方法。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基本概念的學習使學生構建起“物債二分”的概念框架體系。
(一)“概念史”的講授方法
“物權”概念史的講授。目的是讓學生在思維里建立起關于物權概念內涵的變化線索與使用場景,了解物權概念與當時政治、社會和文化發(fā)展變遷之間的互動與關聯(lián)。使學生對于“物權”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物權”如何從學說理論演變?yōu)槊穹ǖ渲械膶嵶C法概念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
“物債二分”概念史的講授。19世紀初,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將“對物權”“對人權”抽象為一般意義上的“物權”“債權”,闡釋了兩者的本質:物權為對物的支配、債權為對人的請求。[7]
(二)比較分析的講授方法
“物債二分”從思維層面角度出發(fā)是一種比較分析的邏輯思維方式,因此用比較分析的講授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效果比較理想。教師首先要通過廣泛查閱文獻資料,并系統(tǒng)整理學術觀點,確定比較的內容;其次要對比較對象的差異性進行分析;最后需要作出比較的結論。
1.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別。通過類型化的比較分析講解,使得學生理解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別。物權的權利性質是支配權,而債權的權利性質則是請求權。[8]
2.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區(qū)別。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是“物債二分”制度體系的核心概念。通過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區(qū)分的講解,使得“物債二分”抽象概念具體化,使得學生理解“物債二分”是通過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施行的。[9]
3.物權行為有因性和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區(qū)別。物權行為有因性是指債權行為無效、被撤銷或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轉讓人享有物權請求權性質的請求權。物權行為無因性指的是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原因行為)不生效、無效、被撤銷的影響。
四、“物債二分”具體規(guī)則的課堂教學
民法是法教義學特征比較明顯的部門法。[10]“物債二分”基本原則雖然重要,但是卻不能獨立地發(fā)揮作用。在對學生進行“物債二分”民法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引入民法條文所蘊含的具體規(guī)則。
(一)《德國民法典》條文的規(guī)范性分析
從《德國民法典》第873條和921條的規(guī)定,可以發(fā)現(xiàn)其貫徹了“物債二分”的基本原則。從以上立法條文觀察,德國的物權變動模式采用“物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要件為“債權合意+物權合意+公示生效”。
(二)我國《民法典》條文的規(guī)范性分析
通過對《民法典》第114條的分析,讓學生理解債權和物權的權利性質不同。債權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請求權,只能“請求特定人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物權是支配權,具有向一切人主張權利的絕對性。
《民法典》第215條明確了債權效力和物權效力區(qū)分的原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相關合同自合同(債權)成立時生效,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債權)效力。
《民法典》第402條和第429條的條文并沒有規(guī)定擔保合同無效情形,只是規(guī)定擔保物權設立的條件,這是“物債二分”基本原則在擔保法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抵押合同(債權)是抵押權設立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其生效不以抵押權(物權)的設立為前提條件。當事人未依法設立抵押權的,不影響抵押合同的生效,合同約定的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對當事人有約束力,只是當事人不能主張行使和享有抵押權的權利,即不能主張就抵押物優(yōu)先受償。
五、“物債二分”應用場景的課堂教學
物權變動是“物債二分”規(guī)則最常見的應用場景。[11]債權行為僅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的效力,它不一定能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物權的設立與否也不應當決定債權的效力。債權的效力應當參照《民法典》中關于合同的成立與生效相關規(guī)范進行判斷;物權變動的效力應按照物權變動的主客觀要件進行判斷,即客觀上存在特定的標的物、主觀上當事人之間達成變動物權的合意,同時以公示作為基本表征(但非設立要件)。
教師首先是列舉實例,然后再進行規(guī)則適用的講解。
(一)“一物多賣”實例及規(guī)則適用講解
“一物多賣”實例:甲有套房,甲先與乙簽了買賣合同,尚未辦過戶登記,而后又與丙簽了買賣合同,尚未辦過戶登記。兩份買賣合同是否有效?
“物債二分”原則下的處理方式是承認所有的買賣合同都是有效的(除非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如果沒有經過登記或交付的物權行為,物權就沒有發(fā)生移轉。賣方當事人可以有權選擇其中的一家買方來對物權進行登記或者交付。而沒有進行登記或者交付的其他買方只能基于有效合同的約定,要求賣方承擔違約責任賠償損失。
該實例中,都適用債權設立的規(guī)則,合同各項要件若無瑕疵,兩份買賣合同便都有效。乙丙都能依據(jù)生效的合同請求甲辦登記,辦過戶登記后物權發(fā)生變動。甲去給誰辦登記,誰就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另一方依據(jù)生效的合同追究甲的違約責任。
(二)“無權處分”實例及規(guī)則適用講解
無權處分”實例:甲把乙的房,轉賣給丙,與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這份房屋買賣合同是否有效?
該實例中,適用的是債權設立的規(guī)則,合同各項要件若無瑕疵,買賣合同便有效。丙依據(jù)生效的合同請求甲辦登記,然而因為房不是甲的,辦不成登記。乙若追認,甲獲得處分權,就能去辦理登記,丙取得房屋所有權。乙不追認,若符合相關條件,丙可主張善意取得。構不成善意取得,丙便以生效合同為依據(jù),追究甲不能履行生效合同的違約責任。
六、“物債二分”案例適用的課堂教學
案例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物債二分”民法思維解決實務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教師示范性講解、學生課堂案例匯報、教師對案例匯報進行點評,使得學生能正確運用“物債二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則分析和解決相關的法律實際問題。[12]
(一)教師示范性案例講解
(1)案例選擇。示范性案例:東莞市B商貿公司向某商業(yè)銀行A借款8000萬元,B商貿公司實際控制人C以位于東莞市的某房產提供抵押,商業(yè)銀行A和C雙方簽訂抵押合同后,未辦理抵押登記。8000萬元借款到期后,B商貿公司無力償還債務,商業(yè)銀行A連續(xù)催收未果。2020年,商業(yè)銀行A起訴請求:B商貿公司歸還全部貸款本金8000萬元并支付貸款利息等;B商貿公司實際控制人C在抵押物價值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2)案例爭議焦點的歸納。以不動產提供抵押擔保而未依抵押合同約定辦理抵押登記,抵押合同是否發(fā)生效力?
(3)“物債二分”分離原則的導入?!拔飩帧北容^復雜,涉及理論爭論、立法體例、司法實踐等各個方面。如何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體系中把握“物債二分”實質要義,這就需要教師對“物債二分”分離原則進行總結凝練。分離原則是指債權效力與物權效力應當進行區(qū)分,應當按照各自生效要件判定其是否發(fā)生法律效力。
(4)“物債二分”具體規(guī)則的適用。1)債權層面的效力規(guī)則。根據(jù)《民法典》第143條規(guī)定,本案中的當事人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訂立的抵押合同意思表示真實,該抵押合同也并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抵押合同應當發(fā)生法律效力。2)物權層面的效力規(guī)則。根據(jù)《民法典》第402條的規(guī)定,某商業(yè)銀行A和自然人C雙方簽訂的抵押合同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睹穹ǖ洹返?15條規(guī)定,抵押合同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5)裁判要旨歸納。通過該案例的講解,讓學生理解當前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于類似案件的裁判要旨是“抵押人以不動產提供抵押擔保而未依抵押合同約定辦理抵押登記的,不影響抵押合同的效力。即不符合物權變動規(guī)則而不能發(fā)生物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的效力不因此而受到影響?!蓖ㄟ^最高人民法院裁判要旨的表述,讓學生理解我國司法實務中法官“物債二分”的裁判思路。
(二)學生課堂案例匯報
課堂案例教學不僅是教師進行單向的“知識輸入”,也是學生的“思維產出”過程。課堂案例匯報環(huán)節(jié)的目標在于讓學生在搜集文獻、小組討論、課堂展示的過程中培養(yǎng)“物債二分”民法思維,通過獲得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讓學生體驗到知識收獲的成就感與解決問題的法律實踐智慧。
(1)開放式問題的導入。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通過上述示范性案例講解之后,就該案例進一步設問:“對于東莞市某商業(yè)銀行A和自然人C的抵押合同有效而不動產抵押權未設立時,債權人某商業(yè)銀行A的權利如何救濟?”
(2)學生課堂案例匯報。幾組學生在課堂上匯報了(2017)最高法民終718號、(2017)最高法民終934號、(2018)最高法民申5498號、(2018)最高法民申1189號等的案例。對于“抵押合同有效而不動產抵押權未設立時,債權人權利如何救濟?”的問題,幾個組的學生給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在不能發(fā)生物權變動的結果時,抵押人未履行或瑕疵履行設立登記義務構成違約應無異議,有過錯的當事人應承擔違約責任?!钡盅汉贤瑧獨w屬于債權范圍,抵押權未能有效設立,合同雙方只存在合同債務關系,債權人可以基于有效合同要求“抵押人”承擔賠償損失的違約責任。
(三)教師對案例匯報進行點評
在案例匯報點評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案例匯報的思路。但是案例匯報需要進一步深化。對于“抵押合同有效而不動產抵押權未設立時,債權人權利如何救濟?”問題,學生案例匯報的是債權請求權的救濟方式,但是課堂匯報存在盲區(qū),即在思維中沒有建立起物權救濟方式和債權救濟方式的框架體系。教師需要進一步總結,講解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兩種救濟方式的差別:物權為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原物,而債權一般為損害賠償。從救濟方式的差別進一步深化“物債二分”的內容,使得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樹立起“物債二分”的民法思維方式。
七、結語
新形勢下物權法課堂教學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物債二分”的系統(tǒng)性民法思維,這個過程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拔飩帧毕嚓P概念是課堂教學的起點,而具體規(guī)則是概念之間相互構成有機整體的表現(xiàn)形式?;诜尚袨槲餀嘧儎又械摹耙晃锒噘u”和“無權處分”是“物債二分”主要的應用場景。課堂案例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物債二分”民法思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金可可.債權物權區(qū)分說的構成要素[J].法學研究,2005(1):20.
[2]王利明.民法典時代的教學與研究初探[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2(3):38.
[3]杜承秀,陳鴻濱.民法典時代民法學課堂教學的應對[J].廣西質量監(jiān)督導報,2021(6):231.
[4]王利明.論《民法典》實施中的思維轉化——從單行法思維到法典化思維[J].中國社會科學,2022(3):8.
[5]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0.
[6]王利明.民法典時代的教學與研究初探[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2(3):39.
[7]張鵬.物債二分體系下的物權法定[J].中國法學,2013(6):68-70.
[8]王軼,關淑芳.物權債權區(qū)分論的五個理論維度[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2014(5):5-11.
[9]朱慶育.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49-157.
[10]陳禹希.科學和價值相統(tǒng)一:民法典時代民法學教學的策略應對[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2(4):31.
[11]王軼.民法學如何講道理?以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擇為例[J].中外法學,2023(1):12.
[12]尤佳,李陽.民法案例教學的合理化運用[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89-95.
(責任編輯:徐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