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每一寸陽光都在雀躍著,召喚我們向自然深處探索。但是,在我們近距離感受祖國大好河山、追蝴蝶與賞山川之前,這里還有一份安全指南等你查收!
許多人都認為越昂貴的戶外裝備,越能保障探險中的安全,因此,在出發(fā)前,有必要升級自己的裝備。
實際上,裝備是對探險、旅游技能的補充,在探險中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若不掌握相應使用技能,專業(yè)的裝備反倒會成為累贅,甚至帶來麻煩。
如何利用好裝備是更為重要的內(nèi)容。以背包為例,我們裝填背包時要遵循重物貼背居中的原則,提高背包重心,這樣在行進過程中才能挺直腰背。我們使用背包時首先要調(diào)整腰帶,將重量分散到胯部及臀部,而肩帶只起到將背包貼近身體、避免背包擺動的作用,因此只需較為靠近身體即可。若格外注重肩帶調(diào)節(jié),則會將大部分重量置于肩膀,讓人感到沉重。
在戶外,不同地域、不同季節(jié),各種災害性天氣都有可能遇到。因此,我們需要提前準備好望遠鏡、防風鏡、指南針、充電寶、登山杖、保溫杯、保溫毯、救援繩、多功能工具刀、高能量食品、急救藥包等用品放于背包。此外,我們還可以穿戴帶有熒光條的衣物,若遇險,方便救援人員快速發(fā)現(xiàn)。
出行計劃中應包括對各階段時間的把控、路線的選擇、所需物資及裝備等,同時還要對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及潛在風險制定應對方案。例如,對可能發(fā)生的外傷,不但要準備急救藥包,還要學習各類傷情處置措施。
當計劃初步完成后,就要根據(jù)計劃收集信息:氣候、地形地貌、各地風俗……同時還要選擇具有資質(zhì)、符合標準的培訓機構,針對不同探險項目進行專業(yè)化的學習。
實際上,并不是戶外探險經(jīng)驗越少的人越容易迷路,容易迷路的往往是那些有一定經(jīng)驗且更自信的人。
迷路往往不是突然發(fā)生的。通常在真正迷路之前,我們就會開始感覺某段路程并不是自己的預定方向。此時,如果依靠經(jīng)驗繼續(xù)前行,周圍環(huán)境可能又回到熟悉的狀態(tài)。在僥幸心理下反復幾次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下的行進速度遠遠落后于計劃,于是便開始想著是否可以通過捷徑突進。于是,真正的迷路便發(fā)生了。
當迷路時,首先要考慮按照原路返回,行動前要評估現(xiàn)處環(huán)境,并向外界求救。
讓急躁的心情緩下來,讓行動的速度慢下來,是應對迷路的第一步。
若無法使用地圖或其他工具辨別方向,可以將曲別針掰直,用其他金屬物去摩擦曲別針的一端,使其具有磁性。摩擦幾十秒后,將曲別針放置在漂浮水面的樹葉上,或用細線將其吊起,那么曲別針就會在地球磁場影響下,緩慢旋轉并指向南北兩方。這時,我們可以觀察太陽的位置來確定曲別針指向兩端的具體方向。
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周邊地型和植物分布來判斷大致的方向。以北半球為例,山的南坡接收太陽光較北坡更為充足,晝夜溫差更大,山石更易因溫度變化而碎裂坍塌,所以通常山的南坡會更陡峭,碎石也更多;而山的北坡,因陽光照射少,會保留更多水分,植被也更密集。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許多書籍和影像資料中,都提及水流是破解迷路困境的有效方法。只要在找到水流后,沿著水流向下游一直行進,就會走到有人居住的地方。這種說法看似正確,但是,若真的這樣施行,我們在沿途可能會遇到河道中的斷崖、瀑布,又或許是地勢極為陡峭的密林。這些地貌在阻斷我們前行、尋找正確方向的同時,更對搜救工作的開展造成極大困難。
因此,在面對復雜環(huán)境時保持謹慎、迷途知返,才是避免迷路狀況發(fā)生的有效措施。
在探險的過程中,有一些植物需要特別注意。例如,蝎麻(又稱蝎子草),全身帶有細微的針刺,一旦被刺傷,將會持續(xù)疼痛超4小時。
若不慎被其刺傷,要立即使用膠帶對傷處進行處理,嘗試靠膠帶的黏性將皮膚中的刺拔除。
除此以外,也需格外注意天南星、曼陀羅等有毒植物。而如何辨別這些有害植物,需要我們在探險前進行系統(tǒng)學習,防患于未然。
蜱蟲(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常隱匿在草叢、田地、森林中,靜靜地等待經(jīng)過棲息地的寄主。人類、野生動物及家畜都是蜱蟲的寄主。蜱蟲通常攜帶多種病原體,通過布滿堅硬倒刺的口器傳播給寄主。吸血前的蜱蟲如針尖般大小,極難被發(fā)現(xiàn),像一個小黑點,一旦蜱蟲順利寄生后,蟲體便會因吸血而變大。
若遭蜱蟲叮咬,人們通常會使用煙熏、火燒、涂抹酒精等方法驅(qū)蟲,甚至直接拔除蜱蟲,但實際上這些行為存在風險,極易刺激蜱蟲,使其通過口器排出更多有害物質(zhì)。甚至,在拔除過程中,蜱蟲口器還有可能斷裂在皮膚中,引起更嚴重的感染。
正確的驅(qū)除方法是使用鑷子,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并緩慢地旋轉,這可以使倒刺在扭動下卷繞在蜱蟲的口器上,不再與皮膚鉤掛。然后再順勢上提,就可將蜱蟲從皮膚上完整移除。但更安全的處理方式還是盡快就醫(yī)。
除蜱蟲外,自然界還存在著更多易對人造成傷害的動物,如野蜂這類帶有蟄刺的昆蟲,它們的尾刺并不像蜜蜂那樣帶有倒刺,可以多次對人發(fā)起攻擊。
所以在探險過程中,我們應該選擇長衣長褲和帽檐帶有紗網(wǎng)的戶外專用遮陽帽,以更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在旅途中,具備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小探險家,一定要和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大人同行,以確保每一段旅途都是安全且愉快的。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