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年,西漢宣帝劉詢統(tǒng)治時期,北匈奴的單于郅支不滿漢朝扶持南匈奴的單于呼韓邪,殺死了漢朝的使者谷吉。隨后,郅支率兵向西逃到了康居(古西域國之一,領土大致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和中亞部分地區(qū)),不斷在西域擴張自己的勢力,殘殺西域人民,掠奪諸國財產(chǎn)。
公元前36年,漢元帝劉奭(shì)統(tǒng)治時期,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奉命出使西域。行軍途中,陳湯與甘延壽商議討伐郅支,甘延壽認同他的觀點,準備上奏請示。陳湯認為上奏的話,事情不一定能被準許,于是趁甘延壽生病的時候,假傳朝廷旨意,調(diào)集漢朝在車師(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地區(qū))地區(qū)的屯田軍隊*,并對西域諸國發(fā)出征召令。一聽說要討伐郅支,15個西域國都派兵前來助戰(zhàn),共聚集4萬大軍,形成了漢胡聯(lián)合部隊。
公元前36年冬季,漢胡聯(lián)合部隊分成了6路縱隊,直進到闐(tián)池(今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伊塞克湖)西岸,陳湯與當?shù)氐目稻邮最I飲酒為盟。當?shù)厝嗽购捋ぶУ臍埍?,把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匈奴人的信息盡數(shù)告知了陳湯。漢胡聯(lián)軍勢如破竹,直逼都賴水(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塔拉斯河)河畔,在距單于城1.5千米處扎營。
漢胡聯(lián)軍從天而降,郅支措手不及。所謂的單于城只是一座外面有兩層堅固木城的土城,聯(lián)軍發(fā)動攻擊后,匈奴人全力抵抗,但他們的軍隊僅有3000人,面對漢胡聯(lián)軍,堪稱以卵擊石。
聯(lián)軍對木城發(fā)動火攻,經(jīng)過一天一夜的激戰(zhàn),成功攻破了單于城,一舉擊殺郅支,斬殺北匈奴閼氏(音yān zhī,指王后)、太子、名王以下1500多人。
郅支伏誅后,漢朝宗室大臣劉向?qū)Υ藨?zhàn)給予高度評價:“……縣旌萬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蹦闲倥膯斡诤繇n邪聽聞此事,只身前去長安朝覲漢元帝,表示自己“愿守北幌,累世稱臣”,并自請為婿。漢元帝賜婚呼韓邪與宮女王昭君,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的由來。自此,南匈奴的命運徹底與漢朝綁在了一起,漢朝的匈奴邊患得到了解決。
公元23年,王莽*命手下將領王邑、王尋出兵鎮(zhèn)壓反抗新朝統(tǒng)治的綠(lù)林軍*。莽軍兵力雄厚,以10萬大軍包圍了綠林軍的重要城池昆陽(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當時的綠林軍將領、后來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奉命突圍出城,去各地召集援軍。
待劉秀率援軍返回昆陽時,王莽的大軍已將昆陽圍得水泄不通。劉秀帶來的援軍數(shù)量不多,就算加上守城的部隊,與莽軍相比也處于絕對的劣勢。如果盲目地與其作戰(zhàn),堪比飛蛾投火。
經(jīng)過反復考慮,劉秀決定擒賊擒王。他從援軍中抽調(diào)精壯將士,組成了敢死隊。他們決定進攻莽軍的統(tǒng)帥部,大隊人馬則緊隨其后,一舉搗毀敵人的指揮中樞,使敵人陷入混亂。同時,守城部隊配合出擊,就可以造成內(nèi)外夾攻的有利局面。
攻擊敵人的時刻到來了。劉秀親率3000名勇猛強壯的敢死隊員,從昆陽城東迂回到城西,來到莽軍中營的附近,出其不意地發(fā)動猛攻。
莽軍統(tǒng)帥王邑和王尋不清楚這支部隊的意圖,便命令各營不許擅自行動。二人親率1萬人馬前去迎戰(zhàn),認為足以應付來敵。豈料劉秀手下的敢死隊員狂風一般撲了過來,刀劈槍挑,勇不可當。莽軍其余的部隊沒有接到出擊的命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劉秀的敢死隊和后援部隊進攻?;鞈?zhàn)中,王尋被殺,王邑逃跑。莽軍失去了統(tǒng)帥,頓時亂成一團。
昆陽守軍見援軍旗開得勝,信心倍增,立即打開城門,吶喊著沖了出來,配合援軍夾攻莽軍。莽軍見勢不妙,向江邊倉皇逃竄,此時正是河水暴漲的時節(jié),淹死者不計其數(shù)。王邑最終只帶走了幾千殘兵敗將。劉秀在這一戰(zhàn)重創(chuàng)莽軍,為綠林軍入關(guān)和新莽政權(quán)的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757年,安史之亂*時期,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將領尹子奇率10萬勁旅進攻?。╯uī)陽(今河南省商丘市轄區(qū))。唐朝將領張巡此時正駐守睢陽,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jù)城固守,擊退敵軍攻城20余次。見士兵疲憊,尹子奇只得鳴金收兵。
當夜,尹子奇軍隊的士兵們剛準備休息,就聽睢陽城頭戰(zhàn)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激戰(zhàn)。張巡卻“只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卻又一直緊閉城門。尹子奇的軍隊被折騰了一整夜,將士們疲乏至極,終于倒在地上呼呼大睡。
這時,只聽城中一聲炮響,張巡率領守兵沖殺出來。敵軍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張巡和將士們一鼓作氣,斬殺50余名敵將、5000余名士兵,敵軍大亂。
張巡急令部下擒拿敵軍將領尹子奇,但他從未見過尹子奇,這人此時又混在亂軍之中,無從辨認。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們把秸稈削尖,當作箭射向敵軍。
敵軍不少人中箭,本以為自己就這樣丟了性命,沒想到中的是秸稈箭,頓時心中大喜。他們以為張巡軍中已經(jīng)沒有箭了,只能拿秸稈充數(shù),爭先恐后地向尹子奇報告這個好消息,沒想到無形中也暴露了尹子奇的位置。
張巡立刻辨認出了尹子奇,急令手下的部將、神箭手南霽云放箭,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頓時鮮血淋漓。中箭的尹子奇?zhèn)}皇逃命,眾將士看到主將中箭,負傷逃走,立刻也如潮水般潰敗。
“擒賊擒王”一詞,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弊置嬉鉃橄胍驍橙耍詈孟茸プ橙说氖啄X,比喻行事要抓住要領。
它也是《三十六計》的第十八計,在擒賊擒王的策略中,“王”意指國家、軍隊和各種組織機構(gòu)的首領或核心,是開展集體行動的指揮調(diào)度中心,也是組織機構(gòu)發(fā)揮整體力量的樞紐和關(guān)鍵。因此,想要消滅或瓦解敵人,就應把攻擊重心放到“王”身上?,F(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軍事術(shù)語“斬首行動”,可視為“擒賊擒王”的最新版本。
王及其代表的重要目標多會受到嚴密的保護。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很多名將之所以能擒賊擒王,不僅要靠“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勇氣、“迅雷不及掩耳”的行軍速度,有時還會將引蛇出洞、聲東擊西等計策作為輔助,以達到一擊命中的目的。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攻敵要害,才能瓦解敵方的整體力量,取得勝利。
你還想了解哪些謀略?請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君,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讀!
屯田制,指官府組織人員開墾和耕作田地,多在邊陲和內(nèi)地無主荒地上實行。漢武帝劉徹時期,為開墾荒地、儲存糧食、防御外敵,漢朝開始在西北邊境實施屯田,分為軍隊耕作的軍屯和普通百姓耕作的民屯。后世朝代繼承了這一制度,明朝又招攬商人屯田,稱為商屯。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可以看作屯田制的延續(xù)。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西漢末年外戚(漢元帝皇后之侄)。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自立為天子,國號為“新”,依托《周禮》等儒家經(jīng)典進行改制,史稱“王莽改制”。歷史上,關(guān)于王莽的爭議極大,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改革家”,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拙劣的政治野心家、篡位的亂臣賊子。王莽的改革一味托古,雖有進步性,卻也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很快,全國掀起了反莽的浪潮,23年,王莽被農(nóng)民起義軍所殺。
新朝末年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軍,因駐扎在綠林山(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北部),得名綠林軍。后世引用“綠林”一詞,泛指聚集在山林反抗官府或搶劫財物的團伙。
節(jié)度使是唐朝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可統(tǒng)領邊防軍鎮(zhèn),威權(quán)極重,既掌控兵權(quán),也兼管民政和財政。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后期,朝廷政治混亂,軍備多集中在邊關(guān),形成了外重內(nèi)輕的局面。755年,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叛唐;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之后反唐叛亂的“主角”是安祿山的同鄉(xiāng)、支持者史思明,因此歷史上將這場叛亂稱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歷經(jīng)8年,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節(jié)點。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shù)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