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明,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監(jiān)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參與制作影視作品《天上菊美》《鄧小平遺物故事》《絕代芳華》等。出版有散文集《行走的達(dá)蘭喀喇》《少點精致的俗相》。
在綿陽工作期間,我家就在涪江邊。
從我家出門,向東走百米,折向北,再走百米,就是涪江。
涪江,滾滾東流,波瀾不驚。
清《蜀水考》記載:“涪水源出松潘衛(wèi)風(fēng)洞頂興龍泉?!薄芭d龍泉在衛(wèi)東六十里,源出雪欄山風(fēng)洞頂黃龍寺后?!毖谏郊囱氻?,位于四川省松潘縣境內(nèi)。
涪江全長六百七十千米,流域面積三萬六千四百平方千米,在綿陽境內(nèi)長約三百八十千米,占了全長的百分之五十七,在綿陽境內(nèi)的流域面積約兩萬零兩百三十平方千米,正好是綿陽的占地面積。涪江貫穿整個綿陽市,再經(jīng)遂寧市,流到重慶的合川,注入了嘉陵江。
如果把綿陽比作一個人,涪江就是其身上的一根動脈血管,而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芙蓉溪、凱江等就是其身上的靜脈血管和毛細(xì)血管。這樣,涪江就把綿陽最末端的肢體和最末梢的神經(jīng)都連了起來,全部覆蓋了。涪江,是綿陽名副其實的母親河。由于涪江的滋養(yǎng),綿陽一直是比較富庶的。劉備第一次來綿陽,就情不自禁地大聲感嘆:“富哉!”
行走、佇立或者安坐江邊,除聽低沉而不息的流響外,我總是不停地找尋著江中的浪花。如果,一條江太過平靜,沒有浪花,沒有流響,是會讓人覺得有點單調(diào)乏味的。
北望涪江,有兩處景致一定會爭相躍入眼簾的。一處是富樂山,一處是越王樓。
富樂山雄踞涪江岸一千八百多年,越王樓也超過一千三百年。
富樂山和劉備有關(guān)。
劉備是公元211年的冬天來到綿陽的(綿陽古稱涪縣、綿州、涪城)。他是從荊州來的,走的是水路,大概是先長江,再嘉陵江,再涪江。也有說,劉備到了閬中就走旱路了。但無論如何,這條水路和涪江分不開,因為涪江在合川匯入了嘉陵江。劉備是逆流而上的,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己的立錐之地,借了荊州暫住,還不敢奢望來綿陽??墒瞧腥苏?,他做夢也夢不到。請他的人是劉璋。劉璋是東漢末年的宗室、軍閥,繼承了父親劉焉的益州牧職位,繼續(xù)統(tǒng)治益州。劉璋統(tǒng)治期間,益州發(fā)展得很好,綿陽也發(fā)展得很好。劉備感嘆“富哉”就是對劉璋統(tǒng)治時期的一個很客觀的評價。
劉璋不善于應(yīng)對戰(zhàn)亂,卻偏偏處于一個戰(zhàn)亂年代。馳騁疆場的大男人最怕不知彼,劉璋卻不但不知彼,甚至也不知己。本來自己實力還是很強大的,但北面曹操一威逼,就害怕了,就聽從了謀士的意見,請劉備入益州,妄圖借助劉備的力量抵抗曹操。劉備來到綿陽,劉璋從成都趕過來給他接風(fēng)。在今天看,這也是很夠意思的禮節(jié),而且劉璋還帶了不少重要人物,以示隆重?zé)崃摇㈣把缯垊涞牡胤皆诟粯飞缴?,只不過,這山那時不叫富樂山,叫東山,也叫旗山。喝酒喝到高興處,劉備感謝劉璋,大加夸贊劉璋:“富哉,今日之樂乎!”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你把益州搞得好啊,你看看涪江兩岸這么富裕,真是太了不起了,真是功莫大焉。今日能和你在一起飲酒是我一生最快樂的事情了。
雖然,劉璋和劉備是宗親,但估計他一點不了解劉備,更不知道就連曹操都認(rèn)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爾”,不知道劉備是位不得了的人物,把劉備的恭維奉承當(dāng)成了心里話,以為劉備真的為了兩杯酒高興成了這樣。
劉備確實是真高興,但確實不是為了兩杯酒。劉備高興,是因為自己被請到了益州。這是比天上掉餡餅還好的事,相當(dāng)于散步時被一塊鉆石絆了一下腳,能不高興快樂嗎?估計劉備一生最快樂的事就是這一件了。
不久,劉璋就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原想借虎御敵,現(xiàn)在養(yǎng)虎成患了。
借了這次盛情邀請,劉備輕而易舉地?fù)碛辛艘嬷?。從他進(jìn)入綿陽那天算起,十年后的5月,即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了,定國號為漢(后人俗稱蜀漢)。史學(xué)家把這一時期統(tǒng)稱為蜀漢三國,因為除了漢,還有魏和吳。
蜀漢政權(quán)存在了42年后滅亡了。公元263年8月,魏國決定向蜀漢發(fā)動戰(zhàn)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但是并不順利。9月,魏軍主力遭到姜維強烈阻擊,進(jìn)入僵持狀態(tài)。無奈之下,鄧艾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越過幾百里荒無人煙的地區(qū),鑿山開路,順涪江而下,奇襲江油關(guān)。11月大破綿竹,繼而攻占涪城(綿陽),進(jìn)逼成都。兵臨城下時,后主劉禪掛出了白旗,蜀漢一命嗚呼。
劉備逆涪江而來,建立了蜀漢。鄧艾順涪江而下,消滅了蜀漢。不知道涪江是垂愛劉備,還是偏向鄧艾?這些姑且不論吧,有一點是不可否認(rèn)的:除了涪江,歷史上沒有一條江和一個政權(quán)如此緊密聯(lián)系,歷史上也沒有一條江完整見證了一個政權(quán)從興起到消亡。
涪江滾滾,三國的故事、蜀漢的興亡,當(dāng)是滾滾涪江中最為耀眼的浪花,那么洶涌、那么澎湃,那么蕩氣、那么回腸,不由得不讓人駐足、仰望,垂淚、喝彩。
也許,人們從來不曾想到,就是這段短暫的蜀漢歷史,徹底改變了綿陽的身份和地位,使它從一個僻壤窮鄉(xiāng)脫胎換骨成一個具有皇家血脈的龍興之地。
綿陽,幸甚焉哉!
從富樂山,目光西移,可見雄偉壯觀的越王樓。
越王樓是唐代名樓之一,據(jù)說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并稱“唐代四大名樓”。
越王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個兒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所建。李貞在綿陽的時間是公元656年至661年,滿打滿算只有五年時間。這五年,他做了些什么,我也不想去翻騰了。但他修了越王樓,人們記住了。據(jù)說他是一位很有膽識很有謀略很勤奮的王。他做了綿州刺史后,和他哥哥、當(dāng)時的皇帝說,綿陽很重要,鎮(zhèn)守綿陽就是鎮(zhèn)守大西南,一定要讓邊關(guān)感受到唐王朝的威武強大,一定要讓百姓一睜眼就看到皇恩浩蕩,一定要讓唐王朝的山河壯美壯大?;谶@樣的目的,他想修個越王樓,請皇帝支持?;实勐犓f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想法。為了表示支持,皇帝還給他下?lián)芰俗銐虻膰鴰煦y兩。從選址到完工,越王樓建了三年。
越王樓建在涪江邊上,俯瞰著涪江。不,涪江護(hù)佑著越王樓。
對于李貞建的越王樓,第一個高屋建瓴地給予高度肯定真切贊賞的是杜甫。杜甫專門為此寫過一首詩,題目叫《越王樓歌》,原詩是:
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樓下長江百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
君王舊跡今人賞,轉(zhuǎn)見千秋萬古情。
這首詩前半部分贊美了越王,后半部分贊美了越王樓修得好。修樓的人雖然沒法欣賞了,但他給后人留下了一處了不起的建筑,留下了一處表達(dá)感情的去處,否則,人類共同的情感何以延續(xù)呀!
可惜,唐朝末年,著了第一把火,越王樓被燒毀大半。元朝進(jìn)行修復(fù)后,明朝著了第二把火,將其徹底燒毀。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新世紀(jì)初重建的,我見證了全過程,大概前前后后用了六七年時間吧。今天,我們再次登臨,除了感受杜甫的那種深意外,也真切感受到修建越王樓絕不僅僅具有的歷史意義!
最是無情帝王家,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李貞也是命途多舛的,曾被逐出李家,不能姓李,只能姓虺。虺,是專指蝮蛇、小蛇、蜥蜴類動物。他死后若干年才改了回來。他的命運就像他修建的越王樓,幾次修建,幾次被燒。
越王樓建成后,杜甫、李賀、李商隱、陸游等都來過,留下不少詩篇。
駐足涪江,令我稍稍納悶兒的是,李白雖然老家就在涪江邊上,而且他24歲才離開江油,肯定登過越王樓,但好像沒有留下一首寫涪江的詩、越王樓的詩。不知道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和講究?不過他寫過涪江邊的美景,“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倒是從他寫下來的那天起,就一直被人傳誦,直到今天,而且還要像這涪江之水,永遠(yuǎn)流淌下去。
涪江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浪花洶涌飛濺?有多少文人聆聽抒懷?又有多少英雄往來馳騁?我實在是難以回答。
凝望涪江,越過富樂山,越過越王樓,我的思緒不由得停留在涪江之畔另一處特別的景致上——九院,一個披肝瀝膽的英雄群體。
但,他們不是飛濺在涪江的浪花,他們是閃爍在涪江上空的星。他們靚麗了涪江,靚麗了長江,靚麗了中華大地。站在江邊,我聽著流水的聲音,仿佛聽到了從那里發(fā)出的穿透靈魂的聲音。
鄧稼先:茍利國家,不量禍福,不問生死。
王淦昌:我的祖國正在遭受苦難,我要回到祖國去為她服務(wù)。
彭桓武:回歸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錢學(xué)森: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1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1940年郭永懷赴美國留學(xué),美方要他填一張調(diào)查表,其中一項是“你為什么要到美國來?”他寫道:“到美國來,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去報效祖國?!绷碛幸豁梿枺骸叭绻l(fā)生戰(zhàn)爭,你是否愿意為美國服兵役?”他答到:“不?!?/p>
……
國有疑難,斯人可賴!國有疑難,斯人可賴!這是涪江東流,發(fā)出的聲聲回響。
綿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和國運相連得如此緊密。
涪江東流,流過滄桑歲月,流過風(fēng)雨煙霞,流過天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