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作為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載“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絜以小繩,剖以刀……”這里的角,是指動物的犄角,多數為牛角或羊角,這時候拔罐被稱為“角法”。將角的頂端打一小孔,將其底部放置在需要進行治療的部位,然后用嘴從小孔吸出空氣形成負壓,吸住后,用泥土或者蠟將小孔封嚴。
到了秦漢時期又出現了陶罐,于是角罐和陶罐并行使用。
隋唐時期,拔罐療法取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此時出現了竹罐。由于竹子取材方便,同時經濟實惠,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唐代大醫(yī)家甄權在《古今錄驗方》中詳細記載了竹罐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但是竹罐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竹罐容易受氣候干濕的影響出現裂隙而漏氣,同時竹罐不透明,不能準確觀察到患者施罐部位的皮膚變化。
竹罐在拔罐歷史上使用的時間最久,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元代在竹罐的基礎上出現了藥罐。明代《外科啟玄》中不僅記載了藥罐的煮法,還詳細記載了用藥罐吸出膿液的方法:“用此苦竹筒子五七個,長一寸,一頭留節(jié),削去青皮,令如紙薄,隨看瘡瘍大小用之。藥煮熱竹筒一個,安在瘡口內,血膿水滿了,竹筒子自然落下。再將別個熱竹筒子仍前按上,如此五七個吸過,使用膏藥貼之。如膿多未盡,再煮一二遍,竹筒更換吸,膿盡為度。”煮罐就是將竹罐放在熬好的中藥湯液中進行熬煮,使竹罐具有藥效,以求“藥”“罐”結合收到良好的療效。
清代以來,火力排氣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操作方法簡單,“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于患處”,就是將紙點燃后放進罐子腹中,消耗罐內的氧氣,然后取出余紙并及時將罐扣在皮膚表面的拔罐方法,由此清代醫(yī)家正式提出了“火罐”一詞,沿用至今。此時罐的材質也發(fā)展為瓷質。但是瓷罐的缺點較多,如易碎、攜帶不方便、質量大、不利于觀察效果等。
隨著玻璃生產技術的進步,玻璃制品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從此出現了沿用至今的玻璃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