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文學自誕生以來,便受到英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從對英國文學的借鑒及對英國文化的承繼兩方面,分析了美國文學中的英國文化元素,并探討了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建構與發(fā)揚。
[關 鍵 詞] 美國文學;英國文化;英國文學
美國文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層面的美國文學特指殖民地時期以來的美國文學,廣義層面的美國文學則涵蓋了北美印第安人創(chuàng)作的印第安傳統(tǒng)文學[1]。本文中研究的美國文學,為狹義的美國文學。美國文學與英國文化,特別是英國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方面美國的建國者來自英國;另一方面兩國有著共同的語言,共享盎格魯-撒克遜文化[2]。在不同歷史時期,美國文學中英國文化元素有一定的差別,這和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逐漸生成緊密相關[3]。
一、美國文學中英國文化元素的表現(xiàn)
(一)美國文學對英國文學的借鑒
美國文學脫胎于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中的英國文化元素,首先表現(xiàn)為英國文學元素。
亦步亦趨模仿英國文學,是殖民地時期以及建國早期美國文學的重要特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英國開始流行宏大的英雄敘事,后逐漸演化為盎格魯-諾曼時期的傳奇,喬叟時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雄敘事成熟的標志。英雄敘事深受殖民地時期美國作家的喜愛,他們套用英雄敘事的模式,根據(jù)美國的地緣特征,創(chuàng)造了一種“仿英雄敘事(mock—heroic)”的寫作方式,福萊姆(Richard Frame)的敘事詩《賓夕法尼亞短述》便是“仿英雄敘事”的產(chǎn)物?!顿e夕法尼亞短述》參照英國傳奇《賈文和綠衣騎士》,開篇便是“我也來給大家講講”,用“也”字表明了《賓夕法尼亞短述》與《賈文和綠衣騎士》的關系[4]。
哥特文學也是美國文學中英國文學元素的典型案例。哥特文學屬于浪漫主義文學的分支,或者說是浪漫主義文學中的特殊流派,被視作“黑色浪漫主義”,以恐怖、離奇、怪誕的寫作手法為基本特點。英國是哥特文學的發(fā)源地,在1764年出版的《奧特龍多堡》中,英國作家瓦爾普(Horace Walpole)為作品添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開辟了哥特文學的先河;而后,在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等作家的帶動下,哥特文學蔚然成風。哥特文學傳入美國后,在美國作家群體中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布朗(Charles Brown)、歐文(Washington Irving)、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等美國早期作家,均創(chuàng)作了許多哥特文學作品。其中,尤以愛倫·坡的成就最顯著。愛倫·坡的系列小說,如《厄舍古屋的倒塌》《陷坑與鐘擺》《紅死魔的面具》《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等,不僅延續(xù)、發(fā)展了英國哥特文學恐怖、怪誕的風格,更將恐怖敘事的重點從外部環(huán)境,如陰森古堡等轉移到人的內(nèi)心,推動了哥特文學的新發(fā)展。在《美國小說的愛情與死亡》一書中,評論家萊斯利(Fiedler Leslie)指出“真正的美國小說始于哥特小說,只要美國小說不絕,哥特小說就不可能滅亡”[5],這就充分肯定了英國哥特文學對美國文學的巨大影響。
美國詩歌的形成與發(fā)展與英國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早期美國詩人大都受到英國詩歌的深刻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朗費羅生活于19世紀,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涵蓋抒情詩、敘事詩、歌謠、詩劇等多種體裁,代表作品有《夜吟》《歌謠及其他》《路邊客棧的故事》等。朗費羅在詩歌領域的巨大成就,為其贏得了“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職業(yè)詩人”的美譽[6]。朗費羅既是美國詩歌的奠基人,也是英國詩歌在美國傳播與演化的標志性人物,英國詩歌對朗費羅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從詩歌題材的角度而言,英國具有濃厚的保守主義傳統(tǒng),家庭、宗教、自然等是英國詩歌的主要題材。朗費羅創(chuàng)作了不少類似題材的詩歌作品,如《家》《人生禮贊》等?!都摇芬浴癝tay,stay at home,my heart ,and rest”開篇,表現(xiàn)了游子對家的眷戀。《人生禮贊》具有濃厚的基督教文化氛圍,作品中的“Dust thou art , to dust returnest”,更直接引用了上帝對亞當?shù)恼f話。從詩歌體裁的角度而言,在長期的發(fā)展中,英國詩歌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詩體,如四行詩、八行詩、十四行詩、三行連句單韻體詩、六行連句體詩等。四行詩是英國詩歌的代表體裁,主要包括aabb、abab、abba、abcb四種形式。名家眾多,如彭斯(Robert Burns)、布萊克(William Blake)等。朗費羅創(chuàng)作了許多四行詩,如《天使的足跡》(abab)、《四月的一天》(abab)、《白天已結束》(abab)、《金色的夕陽》(abcb)等[7]。從詩歌句法的角度而言,英國詩歌特別是傳統(tǒng)英國詩歌,高度注重句法的嚴整性,用韻以頭韻、行內(nèi)韻為主。朗費羅的詩歌參照了英國詩歌的句法,語句的順序、詩行的排列以及單詞的拼寫都極為規(guī)范。
(二)美國文學對英國文化的承繼
文學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則是文學的內(nèi)核。早在19世紀,英國文學批評的領軍人物阿諾德(Matthew Arnold)便高度重視詩歌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認為“詩歌作為生活的批評最終將取代宗教哲學”[8]。歷經(jīng)瑞恰茲(Ivor Armstrong Richards)、利維斯(F. R. Leavis)等人的發(fā)展,文化批評成為英國文學批評的一條重要脈絡,文學史家伊格爾頓更旗幟鮮明地指出“文學就是現(xiàn)代的道德意識形態(tài)”[9]。英國文學有許多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這些文化傳統(tǒng)被美國文學所承繼,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1.追求解放的傳統(tǒng)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擁有絕對的權力,整個社會籠罩在教會的陰影下。文藝復興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拉開了人的解放的大幕。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作家,如莫爾(St.Thomas More)、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等,均高呼人的解放,鞭撻教會對人性的束縛[10]。美國文學承繼了英國文學人的解放的傳統(tǒng),殖民地時期的戰(zhàn)斗文學成為美國尋求解放、獨立的時代強音。
2.人文關懷的傳統(tǒng)
胸懷天下、關懷蒼生,是古希臘羅馬文學的寶貴品質。古希臘羅馬文學雖然以神話故事、英雄傳說為主,但其內(nèi)核卻指向人間、指向現(xiàn)實。包括英國文學在內(nèi)的歐洲文學,均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并繼承、發(fā)展了古希臘羅馬文學中人文關懷的品質。脫胎于英國文學的美國文學,承繼了英國文學人文關懷的傳統(tǒng)?;羯#∟athaniel Hawthorne)的小說《通天鐵路》以英國17世紀作家班揚(John Bunyan)的名作《天路歷程》為藍本,結合當時美國技術功利主義濃厚的文化氛圍,通過諷刺基督徒利用科技手段朝圣,表現(xiàn)了對科技力量異化人性的隱憂。
3.勇于批判的傳統(tǒng)
勇于批判,即用文學來批判社會中的不公,發(fā)揮文學在社會中的作用,是英國文學的重要傳統(tǒng)。兩次工業(yè)革命后,英國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并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同時,英國國內(nèi)矛盾重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下,工人權益得不到保障,過著悲慘的生活,上層社會則紙醉金迷。18世紀30年代以來,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逐漸成為英國文學的主流,以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為代表的作家,以辛辣的諷刺藝術揭露了英國繁華表面的亂象與潰敗。如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狄更斯通過大衛(wèi)悲慘命運的呈現(xiàn),展現(xiàn)了英國議會的腐朽、司法的黑暗和民眾的痛苦。英國文學勇于批判的傳統(tǒng)被美國文學所承繼,從19世紀的馬克·吐溫(Mark Twain)到20世紀的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皆以文學為武器批判美國現(xiàn)實社會。
二、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建構與發(fā)展
美國文學自誕生以來便面臨著主體意識建構的問題,而如何協(xié)調與英國文學、文化的關系,則是影響美國文學主體意識建構的核心因素。在《論美國文學》一文中,伍爾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根據(jù)美國作家對英國文學、文化的態(tài)度,將美國作家劃分為兩大陣營——“擁戴英國”作家陣營、“擁戴美國”作家陣營,前者以劉易斯(Sinclair Lewis)等為代表,后者以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霍桑等為代表?!皳泶饔钡淖骷遥瑢⒂膶W作品奉為圭臬,通過學習、模仿英國文學來創(chuàng)作美國文學;“擁戴美國”的作家,則有著較強的本土意識,希望割裂美國文學與英國文學的聯(lián)系,凸顯美國文學的主體意識[11]。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建構便是在主動疏離英國文學、文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
殖民地時期是美國文學主體意識萌芽的時期,當時的美國文學以模仿英國文學為主流,但也涌現(xiàn)了一些立足美國大陸實際情況的作品,如史密斯(John Smith)的《關于弗吉尼亞的真實敘述》、布雷福德(William Bradford)的《普利茅斯種植園記事》。史密斯是一名老兵,1607年帶領著104名英國人,在弗吉尼亞建立了第一個永久英國殖民地——詹姆斯敦。他將自身在弗吉尼亞的所見所聞編寫為《關于弗吉尼亞的真實敘述》,用質樸且富有情感的語言,將新大陸描繪為充滿機會的富饒之地,并介紹了印第安部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布雷福德為第二任普利茅斯總督,曾參與制定《五月花公約》。他創(chuàng)作的《普利茅斯種植園記事》,翔實記錄了英國早期移民在新大陸改造、征服自然、創(chuàng)立文明的歷史。從文學性的角度而言,這兩本著作均缺乏優(yōu)美的辭藻和精妙的技法,卻以自然清新的語言,為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建構埋下了伏筆。
“波士頓傾茶事件”后,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日趨尖銳,殖民者不再承認自身是英國的子民,而是謀求美國獨立。與此同時,美國的社會思潮趨向激進化,并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美國作家深刻認識到,隔斷與宗主國英國的聯(lián)系,是加速美國獨立進程的必由之路,而美國主體文學意識的建構,則是隔斷與宗主國英國聯(lián)系的客觀需要,因此,美國文學有了明確的本土化訴求。有“美國體制之父”之稱的潘恩(Thomas Paine)1776年出版了《常識》一書,鼓動美國新大陸與英國舊世界決裂,不僅對獨立戰(zhàn)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為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建構吹響了號角。
19世紀以來,盡管英國文學、文化在美國仍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否定英國文學對美國的影響,發(fā)掘美洲大陸傳統(tǒng),強調美國文學的獨立性成為一股潮流。其中,歐文、庫珀(James Fenimore Cooper)、愛默生是代表性人物。他們不再唯英國文學、文化馬首是瞻,而是著力印第安元素、本土民間傳說、美洲大陸自然景物來構建美國文學主體意識,強化美國精神。在《美國學者》提出構建國族文化的任務,并對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12]。
三、結束語
美國文學對英國文化先后經(jīng)歷了仰視、平視、疏離等不同階段,殖民地以及建國早期的美國文學,受英國文化影響巨大,英國文化元素隨處可見。19世紀以來,隨著美國文學主體意識的構建成果,英國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參考文獻:
[1]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第1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劉宏,于麗錦.美國文學的源起及其 “歸化 ”與 “異化”[J].開封大學學報,2009,23(4):46-48.
[3]李領娣.從前景到背景:美國文學中的英國形象透視[J].名作欣賞,2018(17):113-116.
[4]唐文.美國幽默文學發(fā)生的地緣意識[J].社會科學家,2016(12):137-141.
[5]Fiedler Leslie. 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M].Dalkey Archive Press,1998:124.
[6]Lay Parini,Brett 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64.
[7]柳士軍.談英國詩歌對朗費羅創(chuàng)作的影響[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35-37.
[8]Arnold M. The Study of Poetry [C].Essays in Criticism:Second Series,New York: The Mamillan Company,1924:15.
[9]特里·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0.
[10]孔來信.淺談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tǒng)和文化氣質[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2(9):115-116.
[11]Virginia Woolf.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 3. ed.Andrew McNeillie[M].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88.
[12]鄧杉.美國文學主體意識探源[J].學園,2018(20):143-144.
作者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