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專著,是研究巴蜀地區(qū)歷史的重要史料。通過對《華陽國志》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從漢魏到兩晉,巴蜀地區(qū)由于受政治因素及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呈現(xiàn)出獨特的社會文化特色,其中婚姻方面的特色有女性重貞守節(jié)、財婚風氣盛行、實用色彩濃厚、內部通婚等特點。
[關 鍵 詞] 《華陽國志》;漢晉;巴蜀;實用型婚姻;財婚;內部通婚
一、引言
《華陽國志》記述了從遠古到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期間西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戰(zhàn)爭、地理、民族、物產、人物等多方面的內容,是研究西南地區(qū)地方史和民族史的重要史料。因此學術界對《華陽國志》展開了廣泛研究,并呈現(xiàn)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特點。目前,學術界主要從版本源流、校注譯注、語言文學、歷史資料、作者思想等方面對《華陽國志》進行研究,并且取得豐碩成果。僅從歷史資料這一角度來看,主要涉及民族、民俗、人物、文化、地理等方面,對《華陽國志》中涉及的婚姻問題鮮有單獨論及。另外,關于漢晉巴蜀婚姻問題的研究,主要有薛瑞澤等人對三國婚姻問題研究中提及的蜀漢婚姻問題,單獨對漢晉巴蜀地區(qū)婚姻問題的研究較少。故本文將以《華陽國志》為中心,對漢晉時期巴蜀地區(qū)的婚姻特點進行探討,以便對漢晉時期巴蜀地區(qū)婚姻狀況和女性地位有更全面的認識。
二、漢晉巴蜀地區(qū)婚姻特點
(一)女性重貞守節(jié)
《先賢士女總贊》為巴郡、蜀郡、廣漢郡、犍為郡、漢中郡、梓潼郡等郡五十三位婦女立傳,[1]開創(chuàng)了地方志為女性立傳的體例。所載女性傳記中,既包括一批賢德之女,如陽姬的父親因罪入獄,陽姬為其申冤;趙媛姜丈夫盛道觸犯法律,趙媛姜代替丈夫受死;李文姬父親被免職,兩位哥哥被罷官,她擔心李氏有滅門之災,于是“匿弟燮,隨父門生王成亡命徐州”,后來遇大赦,李燮得以返回故鄉(xiāng);陳惠謙為丈夫張亮則為官建言獻策,阻止侄子學習仙道。對這些賢孝、有德才之女,常璩表現(xiàn)出對她們的賞識和贊美。除了對賢德子女的記載,所載女性傳記中,一半以上記述的是貞節(jié)烈女的故事,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是在丈夫死后終身不嫁,侍奉公婆,撫育訓導子女。如任安的母親姚氏很早就成了寡婦,立志守節(jié),撫育任安;安眾縣令程祗的妻子李穆姜,在丈夫死后撫養(yǎng)六個繼子;蜀郡常靡在丈夫家人死后,收殮了其家人的遺體,并且“養(yǎng)遺生子,立美成家”。對這些守寡后不嫁撫養(yǎng)教育子女,甚至撫養(yǎng)繼子繼女的女性,常璩也表現(xiàn)出對她們的贊美之情。
另一類是通過一些極端方式以及法律手段守貞、守節(jié)。如袁福、杜慈、韓樹南等在丈夫死后自盡殉情;公乘會的妻子張氏割耳斷發(fā)、陳助割喉、殷紀配斷指、周度割鼻等,她們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抗拒再嫁,從一而終;張昭儀、姚妣、姚饒等為避免遭辱以死明志;還有羅貢、彭非等向政府控訴家人逼迫自己再嫁。面對通過自盡、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來守貞節(jié)的女性,常璩一方面表現(xiàn)出對她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那些強勢逼嫁的批判和強娶的控訴,同時對那些通過向政府申訴而反抗父兄逼嫁的行為,常璩也表現(xiàn)出對她們膽識的稱頌。
之所以這一時期女性如此注重貞節(jié),并且表現(xiàn)得無所畏懼,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隨著漢中央王朝對巴蜀地區(qū)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原文化在巴蜀迅速傳播開來,兩漢時期, 地方官學、私學、游學等共同構成了巴蜀地方教育體系。[1]儒學思想的廣泛傳播,也使傳統(tǒng)儒家觀念思想中的忠義、孝悌、賢明觀念等進入女性教育體系。廣漢人王遵的妻子張叔紀賢惠有教養(yǎng),侍奉婆婆,教育兒子王商,廣漢周干、古樸、彭勰、漢中祝龜為其作頌,曰:“少則為家之孝女,長則為(家)〔夫〕之賢婦,老則為子之慈親。終溫且惠,秉心塞淵,宜謚曰孝明惠母。”[5]可見女性從少時到老年,社會為其制定了一整套行為準則:少孝、長賢、老慈。另外,董仲舒提倡的三綱五常中的“夫為妻綱”;劉向作《列女傳》,主張女性“終不更二”;班昭作《女誡》,倡導“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都從觀念上加強了對女性行為規(guī)范的束縛。
第二,除了從觀念上加強對女性的束縛外,統(tǒng)治階級也對女性守貞節(jié)的行為持鼓勵和贊揚態(tài)度。政府對女性守貞節(jié)的行為或立碑、或畫像、或贈予榮譽稱號、或賞賜財物或免除賦役以資鼓勵,但主要以立碑、畫像為主。如李正流丈夫楊文去世后,父親欲讓其改嫁,李正流自沉,“太守五方為之圖像”。武陽人儀成早亡,在丈夫的棺材入墓的那一天,謝姬吞下毒藥而死,與丈夫同葬,“縣以表郡,郡言州,州上尚書。天子咨嗟,下詔書:每大赦,賜家帛四匹、蜀谷二石”[5]。這種官方認同使女性重貞守節(jié)的行為更加成為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以致她們不惜失去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聲譽,獲得社會的認可。
(二)婚姻的實用性
漢晉巴蜀地區(qū)婚姻的實用性首先體現(xiàn)在政治方面,統(tǒng)治階級多以婚姻關系為紐帶,或結交政治同盟,或團結下屬,以形成強有力的政治共同體。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為荊州牧,為鞏固孫劉聯(lián)盟,孫權將其妹嫁于劉備,為了結交盟友,又為了荊州地盤,就算知道是個圈套,劉備依然答應了與孫權締結這段姻親關系。但劉備又忌憚孫夫人,后還吳。建立在這種政治基礎之上的婚姻,因具有極強的功利性,所以當雙方目的都達成之時,這種婚姻的破裂勢所必然。[4]劉備入主益州后,法正勸諫劉備納劉瑁之寡妻吳氏為妻,劉備雖以倫理道德為由拒絕,但為了得到原劉瑁和吳氏家族政治支持,劉備聽從勸說納吳氏為夫人,劉備又通過這段婚姻獲取了新的政治資源。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后被立為皇后,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立皇后張氏,車騎將軍飛女也”[5];建興十五年(237年),張皇后去世,“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敬哀皇后妹也”[5]。 又有諸葛亮子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6]。關羽之子關統(tǒng)“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6]。費祎子費恭“尚公主,偉長女配太子璿為妃”[6]。通過與大臣締結姻親關系,使之成為蜀漢政權強大的后盾和支持者,極大地穩(wěn)定了蜀漢內部的政治局勢。
除了靠締結婚姻關系來維持政治的穩(wěn)定之外,締結婚姻關系還帶有其他方面的目的。東漢末年陳留人吳懿隨益州牧劉焉入蜀,“焉聞相者相陳留吳懿妹當大貴,為瑁聘之”[5]。很明顯,劉焉并不是看中吳懿妹妹的美貌,也不是才華,而是相信相師讖言,欲借吳氏“大富大貴”之相興旺其家族。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親征劉備,劉備戰(zhàn)敗,東海大商人麋竺“進妹為夫人,及客奴二千,金銀寶貨資之”[5]。麋竺通過妹妹的這層關系得到了他的政治靠山,劉備也通過姻親關系得到了財力上的支持,得以重整旗鼓。
個人才能也是擇婿的標準之一。東漢時期,太尉李固遇害,其少子李燮得以逃命到徐州,做酒家傭十余年,酒家并不嫌棄目前李燮酒家傭的身份,而是看中李燮未來可期,前途無量,后來果然在漢靈帝時拜安平相,遷河南尹。同樣,因為才華出眾而被選中為婿的還有西晉時期的何攀。時任益州刺史的王濬,促成滅吳戰(zhàn)爭,何攀參與王濬的軍事,頻繁出使洛陽,司空裴秀認為何攀才能出眾,將女兒嫁給他。這種擇婿方式,是否得到自己女兒的肯定我們不得而知,但既想為自己的女兒尋找一個好的丈夫,又想為自己的家族尋找一個靠山的目的顯而易見,也許后者更加重要一些。
(三)財婚風氣的盛行
《華陽國志》對巴蜀地區(qū)經濟、物產等方面的記載不勝枚舉,如《漢中志》載漢中郡:“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5]。又有梓潼郡:“土地出金、銀、丹、漆、藥、蜜也”[5]。《蜀志》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牦、犀、象、氈、毦,丹黃、空青、桑、漆、麻、纻之饒……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jié)代熟,靡不有焉”[5]?!赌现兄尽份d:“郡土(大)平敞,(有)原田,多長松,皋有鸚鵡、孔雀,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5]。秦始皇平定六國后,又不斷遷徙豪強大族到蜀地?!妒裰尽份d:“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于蜀。資我豐土,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才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5]。漢安縣“有鹽井、魚池以百數(shù),家XRidzTo5UtcKOBsuZGHUMw==家有焉,一郡豐沃”[5]……可見,巴蜀地區(qū)不管是動植物資源,還是礦產資源都相當豐富,為婚娶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人們家資豐厚,藏富于民,“蓋亦地沃土豐,奢侈不期而至也”[5]。
巴蜀地區(qū)財婚風氣盛行,不光耗費大量資財,而且排場更是宏大。史載“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5]?!凹奕⒃O太牢之廚膳,歸女有百兩之(徒)從車”[5]?!赌现兄尽分杏涊d了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說卓家“歲取千匹”“貲累巨萬億”,史載“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7]。雖然這段婚姻并沒有得到女方父親的支持,但仍付出了巨大的嫁資。孫權之妹嫁予劉備后,也有“侍婢百人”,雖然這場婚姻帶有政治目的,但“侍婢百人”作為陪嫁是毋庸置疑的。
巴蜀地區(qū)奢侈之風盛行,除了巴蜀地區(qū)本身富有之外,也有社會習俗的傳承。常璩稱:“原其由來,染秦化故也”[5]。另外,魏晉時期,奢侈之風盛行,如《晉書》載:“人性無涯,奢儉由勢。今并兼之士亦多不贍,非力不足以厚身,非祿不足以富家,是得之有由,而用之無節(jié)。蒲酒永日,馳騖卒年,一宴之饌,費過十金,麗服之美,不可貲算,盛狗馬之飾,營鄭衛(wèi)之音,南畝廢而不墾,講誦闕而無聞,凡庸競馳,傲誕成俗”[8]。這就影響了當時的婚姻禮俗,促成了財婚風氣的形成。[9]
(四)地區(qū)內部通婚
地區(qū)內部通婚是巴蜀地區(qū)婚姻的另一個特色。根據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華陽國志》所載人物的婚配地域大多局限在巴蜀地區(qū)之內,有的為同郡之內通婚,如蜀郡郫人何玹適蜀郡成都人趙憲、犍為郡南安人謝姬適犍為郡武陽人儀成;漢中郡南鄭人劉泰瑛適同為漢中郡南鄭人的楊矩;漢中郡成固人楊禮珪適漢中郡成固人陳?。粡V漢郡雒人龐行適同為廣漢郡雒人姜詩……《襄陽耆舊傳》載:“龐林婦,同郡習禎妹……”[10];有的為相鄰郡通婚,如犍為郡楊進適廣漢郡王博、梓潼郡文季姜適廣漢郡王敬伯、犍為郡杜慈適巴郡虞顯……
閉塞艱險的地理環(huán)境和不發(fā)達的交通,局限了巴蜀地區(qū)人民的婚姻范圍?!栋椭尽份d:
郡境廣遠,千里給吏,兼將人從,冬往夏還,夏單冬復。惟逾時之役,懷怨曠之思。其昏婚喪吉兇,不得相見解緩補綻。下至薪菜之物,無不躬買于市。富者財?shù)米怨氄邿o以自久。是以清儉,夭枉不聞。加以水陸艱難,山有猛獸,思迫期會,隕身江河,投死虎口。咨嗟之嘆,歷世所苦。天之應感,乃遭明府,欲為更新。童兒匹婦,歡喜相賀,將去遠就近,釋危蒙安??h無數(shù)十,民無遠邇。恩加未生,澤及來世。巍巍之功,勒于金石。乞以文書,付計掾史。人鬼同符,必獲嘉報,芬等幸甚。[5]
所以當時的巴郡面積過大,人口眾多,難以治理,地理位置艱險,山高水深,交通不便,而且山有猛獸,人們生活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閉塞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也使巴蜀地區(qū)人民的婚姻范圍受到限制。西漢末年以來,從公孫述據蜀到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再到西晉末年入蜀的關隴六郡流民建立的成漢政權滅亡,巴蜀地區(qū)重新歸于東晉統(tǒng)治之下,巴蜀地區(qū)長期處于割據狀態(tài)下。除了政治聯(lián)姻外,如孫權為加強與劉備的友好關系,將自己的妹妹進獻給劉備,普通百姓多在巴蜀地區(qū)內部通婚。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常璩為一方女性做傳,開創(chuàng)了地方史志為女性立傳的體例,既有對她們悲慘經歷的同情,也有對她們賢德品質的稱頌,顯示了對女性的重視。通過對《華陽國志》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到,受儒家傳統(tǒng)婦女觀影響,巴蜀地區(qū)婦女普遍重視貞節(jié);在婚姻關系中,女性處于從屬地位,不管是結婚還是改嫁,更多的還是聽從家族的安排,鮮有選擇的權利,有的甚至被當作籌碼來實現(xiàn)國家和家族的目的,感情倒是成了婚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因素。另外,受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響,漢晉巴蜀地區(qū)婚姻還呈現(xiàn)出財婚盛行和地區(qū)內部通婚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彭華.常璩與《華陽國志》述論 [J].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54-68.
[2]李桂芳. 淺析儒學的傳播與漢代巴蜀地方教育的發(fā)展[J]. 文史雜志,2012(5): 22-25.
[3]黃小莉.漢晉巴蜀女性文化探究:以《華陽國志》中女性傳記為中心[J].社會科學前沿,2021(6):1543-1549.
[4]薛瑞澤. 蜀漢婚姻的特色 [J]. 文史雜志,2001 (3): 72-73.
[5]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6]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8]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魏向東.論魏晉南北朝財婚風氣及其影響[J].江蘇社會科學,2002(5):161-165.
[10]習鑿齒.校補襄陽耆舊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