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教育強國的征途上,到底何種人才才是適應并推動新的歷史性變革的優(yōu)秀人才?教育強國的時代命題賦予了“五育”嶄新的價值意蘊:育人的根本在立德,唯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人才,才能擔當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強國的新教育生態(tài)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對“五育”的深刻意蘊和時代新解進行闡釋,在幸福比成功重要,素養(yǎng)比分數(shù)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新育人理念下提出:堅持立德樹人,深化德育內(nèi)涵;進行學科滲透,培養(yǎng)智慧型創(chuàng)新人才;強化規(guī)則意識,弘揚體育精神;以美育美,點燃美育熱情,涵養(yǎng)美學素養(yǎng);“家—?!纭睌y手合作,重塑勞動情境,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基本結論。
關鍵詞:教育強國;五育;價值意蘊;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4)04-0104-06
收稿日期:2024-04-06
基金項目:2023年度本科和高等繼續(xù)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陜西省高校教師數(shù)字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23ZZ019)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成琳,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fā)展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學校課程與教學研究;
吳婷婷,女,陜西西安人,教育學博士,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學校課程與教學、教師教育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保?]這是我國邁向新歷史征程和現(xiàn)代化國家發(fā)展道路時對教育事業(yè)的最新要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教育事業(yè)取得的新歷史性成就、教育變革的深刻詮釋,是加快教育強國的社會和教育生態(tài)建構,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指示。
一、教育強國是“五育”新價值意蘊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持續(xù)充實的新教育及社會生態(tài)
黨的十八大以來,將教育目的重新提升高度,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2]。
“‘強國’一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一共出現(xiàn)了19次。在總的目標上,提出了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保?]并具體提出了包括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在內(nèi)的幾個強國建設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diào)要推進教育數(shù)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種培養(yǎng)目標很快在基礎教育層面得以落實。“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聚焦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新課標從重視課堂重新回歸育人本質,凝練培養(yǎng)學生所需的核心素養(yǎng),從知識本位邁向學生本位,新時代“五育”思想更強調(diào)育人應先育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倡教育的多元化、開放化。新“五育”思想旨在推動教育從簡單的并存走向深度的融合,這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對新時代培養(yǎng)人才的新要求,并進而賦予了“德智體美勞”新的價值意蘊。
二、教育強國賦予“五育”以新的價值意蘊和不斷充盈的內(nèi)涵
(一)德育:功德者,施功名功,歸己約德;惡盡約功,善滿稱德
中國哲學的特色是儒道互補多元共生,鑄就華夏文明,孕育中華智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從古至今都著重培養(yǎng)道德。道德教育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公明確地將“天命”與“德”聯(lián)系在一起??鬃拥乃枷胫蟹磸吞岬降谋闶恰叭省保叭省笔瞧涞赖陆逃暮诵?,包括了所有做人的道理,“仁”的最高品質便是一種克制自我,主動順應社會的行為。此時,與“天命”相關外在的“德性”逐漸內(nèi)化為個人的“德性”,修身之意便更為明顯。而后在民國教育中,蔡元培認為“修身,德育也”[5],提出修己、自制、自省便是培養(yǎng)自我道德的內(nèi)在方法,他要求人們在道德修養(yǎng)中要有自我監(jiān)督的能力。
在教育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吸取歷史共識,“立德樹人”不僅在乎作用自身,使得自身道德合格,而更在乎作用自然、作用世界、作用他人。德育不僅是為學生單純灌輸?shù)赖陆袒?,而是強調(diào)“德育”大于“道德”。二者的區(qū)別在于:道德的內(nèi)在邏輯植根于“律己”,而德育的培養(yǎng)邏輯則在“惠他”。因此,道德教育只是德育中的一個分支。新“德育”要求:一是在社會實踐層面,強調(diào)培養(yǎng)“介入型”公民意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強調(diào)教育工作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學校在構建德育課程時,應平衡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適當增加一些實踐性內(nèi)容,幫助其形成服務他人的、社會共同體的道德精神。二是政治理論層面,時代性、發(fā)展性地解讀“仁義禮智信”,培養(yǎng)正直、誠信、團結協(xié)作等價值觀、愛國觀和歷史觀,使其活化并作用于當下,將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放在首要的位置,堅持以德為先,以德塑魂。
(二)智育:明白一切世相為“智”、了解一切事理曰“慧”
“育”的核心價值在于“涵養(yǎng)”品格,這種品格不僅僅是智力的高低,而且是內(nèi)在心智的開啟。當下,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智”從關注外顯層面的智力水平,更多地轉向對內(nèi)在的認知和覺慧的喚醒。智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習知識、言行舉止、政治理論等才能,還需培育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孔子認為“智”強調(diào)“學而知之”,認為學的整體是德性與知性相結合,更加注重的是心性修養(yǎng)。
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2021年,教育部頒布了“雙減”政策,將學生從浩如煙海的既定知識的學習中松綁,走向“智”的啟迪和“慧”的創(chuàng)生。2022年,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yǎng)”,強調(diào)教育改革既要改變教育價值觀,又要改變教育的知識觀、課程觀、學生觀、育人觀,從而重塑新教育生態(tài)。而如今,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當前最缺乏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溝通合作的能力?!敖裉煳覀兊慕逃晳T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已有的知識,不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辨精神,致使創(chuàng)新人才缺少生長的環(huán)境與氛圍?!保?]比起按部就班照教材教授知識,新“智育”最重要的是如何教會學生擁有基本的良知和判斷——即“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后者更為重要和可貴。教會學生“有所不為”是一個涉及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人生哲學的深層次教育目標。這樣的智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智慧。
(三)體育:以“人”為本、強身修性、內(nèi)外兼修是為“體”;體性之育、體用之育,是為“體育”
孔子推崇外在體魄之“勇”,更強調(diào)內(nèi)心涵養(yǎng)之“性”?!墩撜Z·八佾》有言:“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保?]這就是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人爭,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射箭了,比賽前要相互作揖,射箭比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這就是君子之爭??梢姡鬃釉凇绑w育”之教中更關注內(nèi)在的“仁”與“禮”,是在內(nèi)在仁禮之下的“體性之育”,體育習得的不僅是健康的體魄、勇猛的能力,更是這一外形下的“體性”和“體用”。類似于今天所說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在教育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體育的重點不在“體”,而在“育”。新“體育”應重新詮釋“贏”的價值邏輯——這一邏輯具有雙重意蘊:那就是“基于體面的‘輸’+遵守規(guī)則的‘贏’=贏”的雙重評價邏輯,這種“雙贏”都值得驕傲、肯定和鼓勵,這種“贏”才是教育強國新時代背景下體育的內(nèi)涵和旨向,構成了新體育的精神內(nèi)核。體、教融合就是把競技人才的培養(yǎng)(體)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教)之中。當“體”和“教”融合發(fā)展充分反映本質作用時,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凸顯的作用將匯入其中為其助力?!緟⒁娎顮帲〗鹌G《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研究》,收入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專題報告(學校體育分會)》,2022年,第573-574頁。】
如果每個人都只追求顯而易見的成功,卻不敢冒險嘗試可能失敗的事物,那么創(chuàng)新將無從談起。體育的成功,是要教會孩子們不僅要遵守規(guī)則地去贏,更要懂得并學會體面而有尊嚴地輸,二者同樣值得尊重。在體育活動中,向學生滲透“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引導學生自信自強,學會尊重對手。強身修性、內(nèi)外兼修的是“體”的內(nèi)核,體育的價值應更多地呈現(xiàn)為體性之育、體用之育,而非簡單的身體鍛煉。新體育應是建立在強健體魄基礎上“本自具足、向外而行”的實力與旨趣的和諧統(tǒng)一。
(四)美育:以美育美,將“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融入新時代育人工程的全過程,鑄就中國人的獨特文化信仰和精神意志
孔子認為樂教不僅是音樂教育,更是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鬃拥摹皹方獭辈坏⒅匾魳返男问矫溃P注音樂的內(nèi)容之善,而“盡善盡美”就是孔子“樂教”審美追求的終極目標。[8]“在孔子的美育思想中,‘仁’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仁’是其美育的思想基石,是指示燈,并進而也是其評判標準?!保?]只有具備了仁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感受美的本質,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美;只有以仁為基礎,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美的教育,培養(yǎng)出具有審美素養(yǎng)和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人才。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在吸收西方康德、席勒思想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美育思想相結合而形成的,蔡元培更偏重于討論美的體驗,即“美感”。蔡元培強調(diào)美育應該是協(xié)調(diào)感覺和理性,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凈化情感的目的。
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2年,我國開始全面推廣施行美育中考,將美育納入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美育新格局。新“美育”,已超越了“美”和“育”的本身,被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和精神追求來看待。在一定程度上,美育可以替代宗教而發(fā)揮精神引領的作用和價值。我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新時代美育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底、土壤,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性倫常、愛國情懷、文化自信、人道精神,在感知美、欣賞美、鑒賞美、“浸漫式”的美育過程中啟發(fā)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培養(yǎng)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趣、眼界和能力。以美啟真、以美儲美,將“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融入新時代育人工程的全過程,鑄就新時代優(yōu)秀中國人的獨特文化信仰和精神意志。
(五)勞動教育:以勞動改造世界,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培養(yǎng)具有新時代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shù)纳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
黑格爾認為:“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持久性的東西,這正是因為對象對于那勞動者來說是具有獨立性的。”[10]這是對于早期勞動思想的哲學思考,但其弊端便是將勞動的內(nèi)涵抽象化了。馬克思克服了黑格爾的抽象性理論,將勞動當作人的對象化的活動,強調(diào)勞動是人在對象中確證自己本質力量的實踐,不僅指出勞動使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而且強調(diào)“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1],并認為勞動在實質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前提,勞動首先是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其次,勞動也是一種樂生的方式,“生產(chǎn)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xiàn)自己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chǎn)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chǎn)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保?2]這是現(xiàn)代勞動教育的基本思想內(nèi)涵。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根據(jù)國家發(fā)展前景提出“一個人要貢獻社會,一定要手與腦締結大聯(lián)盟。然后,可以創(chuàng)造,可以發(fā)明,可以建設國家”[13]。這樣,對勞動教育的認知不僅深刻體現(xiàn)了實踐與認識的緊密關系,更關注其對完全發(fā)展的“人”創(chuàng)造性的育養(yǎng)價值,提出了勞動教育是探索真知、發(fā)展全人不可或缺的途徑。但當前的教育現(xiàn)實是,對成績和排名的過度關注,導致勞動教育不斷式微,在“五育”中處于從屬地位,被漠視、被邊緣化的現(xiàn)象日趨嚴重。為此,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情,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重新定位,強調(diào)勞動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是立德樹人、啟智生慧、強健體魄、培育美感的基本通道,是彰顯“五育”綜合、立體育人價值的基本體現(xiàn)。
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需要在對“身體、技能、心理”培養(yǎng)的基礎上,通過增加生活“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以勞動作為基本途徑來進入世界,通過勞動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首先,勞動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構建和諧關系——與自然、與世界、與他人、與自我和諧融洽的關系。其次,關注“技”的教育,超越簡單的機械操作技能的認知,要讓青少年敬自然、有章法、循規(guī)律、能連貫,會活用?!傲己玫募妓嚾缤L在身上一般,是與主體合一的屬性?!保?4]14最后,對于心理層面的灌輸,也是極其重要的。勞動造就的身心健全,是希望人們能夠追求一種幸福感,要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德?!耙钊雽W生的年齡和身體特征,培養(yǎng)學生身體的勇敢、精益求精的精神、服務生活的精神、合作互助的精神、關愛奉獻的精神以及逐步使學生形成對‘好的勞動’的判斷力,促使學生正確理解勞動的時間和強度?!保?4]15
三、教育強國背景下“五育”的實踐路徑
(一)德育實施:創(chuàng)新德育內(nèi)涵,堅定立德樹人
首先,應該把德育放在至關重要的核心位置,真正實現(xiàn)以德育塑造人、德育成就人的時代使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學生的內(nèi)心,從而切實地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教育強國背景下的學生應把握時代脈搏,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通過教育與生活的實踐,彰顯“五育”新理念,激發(fā)愛國情懷,培養(yǎng)出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其次,結合國家意志和民族文化,深化德育教育的內(nèi)涵,推動德育從純粹的課堂理論向生動的社會實踐轉變,在成人與成才的過程中切實體驗并領悟德育的價值。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應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將習近平思想與新時代精神、強國意志有機融入德育內(nèi)涵,自洽自育、根植現(xiàn)實、作用當下,積極挖掘生活性主題,努力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利用環(huán)境濡染育人,使學生能在實際情境中領悟德育的真諦,從而自育育人、自覺覺他,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行為習慣和誠信高尚的道德情意。
(二)智育實施:進行學科滲透,注重增智開慧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情境當中,教師往往受限于固化的思維模式。他們通常認為課堂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將教學活動局限于教室內(nèi),單純地將智育等同于知識傳授。隨著“雙減”落地、新課標的實施,教育強國理念的不斷深入,學校應當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應對新教育生態(tài)構建中的挑戰(zhàn)和機遇,深入探索學科知識與思維創(chuàng)造及與其他領域的交匯點,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由知識到智慧、由習得到創(chuàng)新的飛躍。打破學科固有的疆界,轉化學習的方式,關注培養(yǎng)教會學生如何自學,使得終身學習成為可能。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將習得知識的重點放在質疑和發(fā)現(xiàn)之上,從而養(yǎng)成“有疑則有思,無疑亦存疑”的智育邏輯。
(三)體育實施: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弘揚體育精神
1917年4月,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diào)感情,因而強意志。”[15]蔡元培也曾說過: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由此可見,學生通過體育學科的學習,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身體素質,推動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還能通過積極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或者比賽,深入理解和掌握體育運動中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逐漸塑造出獨特的價值追求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師應采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將其內(nèi)化于心。首先,行為示范。身為教師,一言一行皆為學生所效法。教師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面的行為榜樣,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培育規(guī)則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石。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逐步強調(diào)體育精神的重要性,包括尊重對手、遵守規(guī)則、公平競爭等方面,使學生逐漸理解到輸贏并不是體育活動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展現(xiàn)自己的品格和態(tài)度。在比賽結束后,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支持,幫助學生分析失敗原因,適當?shù)亟淌谝恍┓e極的情緒管理方法,比如深呼吸、放松訓練等。通過正面的反饋,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培養(yǎng)學生面對失敗時也能保持自信和勇氣,從而將“贏”的雙重邏輯植根于學生的內(nèi)心,讓他們在今后成長的道路上能坦然面對失敗,淡然面對成功。
(四)美育實施:以美育美,點燃美育熱情,涵養(yǎng)美學素養(yǎng)
“美育”一詞源于希臘語(Aisthetikcs),由德國美學家鮑姆加登(A.G.Baumgarten)提出,美學與以認知為基礎的邏輯學、以義理為基礎的倫理學并列為哲學的基礎范疇之一。在我國先秦時期,孔子倡導的“里仁為美”“盡善盡美”,老子尊崇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道法自然”,孟子倡導的“充實之謂美”等,都是我國早期美育哲學的源頭。這些思想的共識是:美育不是美本身,而是基于美、發(fā)展美、創(chuàng)造美的哲學體系,美的終極追求是“以美育美”的思想性、“以美創(chuàng)美”的實踐性,美育的終極價值在于用美學之建構提升人類文明的程度,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我國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推進美育評價改革,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xié)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16]可見,我們要注重審美的熏陶和保持對美好事物的鑒賞力,選擇、利用人類文明的各類藝術作品、深入探討分析,點燃學生的審美熱情。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學習和認識自然之美、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形式美及其作品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升學生審美的觀察力和領悟力,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接觸人文社會,了解風土人情,在切身實踐中涵養(yǎng)美學素養(yǎng),從而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
(五)勞動教育實施:“家—?!纭睌y手合作,重塑立體育人的勞動情境
家庭環(huán)境是教育的土壤,當下的父母不愿意讓孩子面對苦難,對孩子的愛大都表現(xiàn)為給以豐厚的物質、尋求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校教育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主要場域,勞動教育的實施在學業(yè)競爭和資源競爭的面前,往往浮于表面,勞動課程被定義為體力勞動本身,屬于基本學科課程的選修范疇之內(nèi),而非人生教育的必須課程。為此,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出現(xiàn)不愛勞動、不想勞動的慣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少年勞動教育,強調(diào)“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17]。為了以勞動教育樹時代新人,勞動教育應與其他四育緊密相連,使勞動教育成為成長的題中應有之義。首先,要優(yōu)化整合勞動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的啟動路徑多元化,著重培養(yǎng)勞動能力和勞動情感,可以從養(yǎng)成勞動習慣和錘煉勞動技能入手,增強勞動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學校、家庭、社會應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家長應當積極響應學校的勞動教育計劃,社會應向學校提供政策幫服和資源供給。從而形成“家—?!纭睌y手合作的立體育人網(wǎng)絡,讓全社會達成勞動教育的共識:勞動是一種培養(yǎng)自主性、道德品質的活動,是五育的基本路徑和重要內(nèi)容。鼓勵孩子積極鏈接社會、鏈接生活,在獲得“經(jīng)驗”和“體會”的過程中深化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總之,教育強國,強在內(nèi)涵,根在教育。教育強國賦予了“五育”以新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內(nèi)涵,一方面為“五育”的持續(xù)充實和發(fā)展提供保障和條件;一方面又以廣博的眼界和生命力重塑“五育”的價值體系,重構著我國教育的基本生態(tài)。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教育強國的內(nèi)在要求和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3.
[3] 黃海軍,鄧友超.教育強國 強在內(nèi)涵[N].光明日報,2018-06-12(13).
[4] 吳婷婷,唐瀟,毛哲茹.構建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態(tài)[N].中國教育報,2023-11-16(06).
[5] 蔡元培.國學精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254.
[6] 宋佳東.重視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N].光明日報,2013-04-01(16).
[7] 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2.
[8] 郎松雪.孔子“樂教”的審美闡釋及其當代美育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160.
[9] 高鵑.淺析孔子儒學中的美育思想[J].漢字文化,2021(8):190.
[10]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30.
[1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
[12]恩格斯.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13]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5.
[14]婁雨.什么是“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論勞動之于“體、技、心”的教育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20(8):14.
[15]毛澤東.體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9.
[16]高鵬.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動青少年全面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12-13(05).
[17]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02).
[責任編輯 唐健君]
O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Five-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CHENG Lin1, WU Tingting2
(1. Schoo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Teachers College, Xi’an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 and of the Party.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education is who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On the journey to a strong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we need to reflect on this question: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who are adaptable of adapting to and promoting the new historic changes? The mission of the era —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 has endowed the “Five-Education” with new value implications. Specifically, the foundation of nurturing individuals lies in moral education, and only new talents who hav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five aspects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diligence can undertake the roles of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Five-Education” under the backdrop of China’s transforming to the new educational ecology of enhanc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t also provides new interpretations to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that happi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uccess; literacy more important than score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more important than possessing skills. With these new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substantial contents; scientific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wisdom; awareness of rules and sportsmanship should be amplified in education; aesthetics edu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by igniting individuals’ enthusiasm and literacy for aesthetic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school-commun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represen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s that fosters diligence.
Key words:" enhanc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Five-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practic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