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1935年10月長征勝利到達陜北時,毛澤東同志寫的一首《七律·長征》詩詞。
重讀《長征》,不得不引起深沉的思考,紅軍長征到底有多難?并且找到了基本答案。
長征,是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在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第五次“圍剿”失利后,從蘇區(qū)革命根據(jù)地江西于都集結出發(fā)的一次戰(zhàn)略大轉移。一路經(jīng)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11個省,行程約2.5萬余里,沿途擊潰了敵人多次圍攻和堵截,戰(zhàn)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shù)艱險,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jù)地延安。
回望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自1927年國共合作失敗,“四·一二”和“七·一五”蔣、汪合流,對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左派人士以及革命群眾進行瘋狂屠殺,鮮血染紅了大江南北,驚醒了世人?!皹寳U子出政權”成為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從血的教訓中得出的共識。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百色起義等革命斗爭風起云涌,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之火燃遍中華大地。繼“八七會議”和中共中央六大的召開,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得以糾正,使中國革命之火又重新燃起,在毛澤東的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軍事思想指導下,國民黨一至四次“圍剿”均告失敗,這時黨內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思潮激增,加之不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共產(chǎn)國際代表的不切實際的“瞎指揮”,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jīng)驗主義的全面實施,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和中央高層決策權先后被剝奪,導致中央蘇區(qū)軍民反擊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全盤失利,中央蘇區(qū)根據(jù)地盡失,不得不進行戰(zhàn)略“突圍”,被迫大撤退,走上了漫無邊際的尋找新的革命根據(jù)地之路。
回憶長征,紀念長征,了解長征,賡續(xù)長征精神,方知中國革命前輩們在那中華民族生死攸關、命懸一線的時刻,在國共兩黨決裂戰(zhàn)斗的時刻,要想突出重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兵圍剿,是多么的難。
“長征目的地選擇”之難
長征是國共決斗中,中共武裝戰(zhàn)敗后被迫采取的一次無奈撤退。向哪兒撤?怎么撤?目的地在哪里?不知道!
整個長征的過程,根本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因為沒有地方去,關于長征目的地問題,中央紅軍先后確認了8次,每次更改目的地都是迫于無奈:
1.長征出發(fā)時選定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湘西,以圖實現(xiàn)與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匯合,壯大實力,再謀發(fā)展。但是湘江血戰(zhàn)后,中央紅軍發(fā)現(xiàn),這個目標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已經(jīng)識破了我們這個戰(zhàn)略意圖,在我軍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沿途布下了重重鐵幕和陷阱,如果中央紅軍硬要走下去的話,必將全軍覆沒;
2.在通道轉兵后的黎平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決定以遵義為中心建立川黔根據(jù)地,這是長征途中確立的第二個目的地,可是千難萬難到達遵義以后,才發(fā)現(xiàn)遵義這地方根本就站不住腳,更不能建立根據(jù)地;
3.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新的目的地,那就是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匯合,在川北建立根據(jù)地,這是紅軍長征途中確立的第三個目的地,但是遵義會議后的土城戰(zhàn)役的失敗,宣告中央紅軍到川北建立根據(jù)地已經(jīng)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
4.在一渡赤水后的扎西會議上,確立了去云貴川交界的地方落腳建立根據(jù)地,這是長征途中中央紅軍選擇的第四個目的地,但是當?shù)竭_目的地后,敵人從四面八方涌來,根本沒法待下去,于是趕緊二渡赤水,甩開敵人,重新占領遵義;
5.在再次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在整個貴州建立根據(jù)地,這是長征途中中央紅軍確立的第五個目的地,然而,剛剛決議占領整個貴州,卻因魯班場失利而告吹,于7pGjl2K8qXveLjROPO2sfw==是在整個貴州建立根據(jù)地是不可能的事了;
6.重新確立新的目的地,還是要和紅四方面軍匯合,再次把川西北作為目的地,這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確立的第六個目的地,后來三渡、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奇襲貴陽,巧渡金沙江,借道彝人區(qū),徹底擺脫了國民黨追剿,于1935年6月18日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匯合,貌似好日子就要來了,但是由于張國燾自持兵多勢眾跟中央鬧分裂,于是川西北目的地又泡湯了,中央紅軍帶著7000多名紅軍將士在茫無人煙的草地不得不漫無邊際地向北走;
7.在俄界會議上,中央紅軍確立的目的地是去與蘇聯(lián)交界的地方,這是長征途中中央紅軍確立的第七個目的地,但是這個目的地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地方,只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反正就是和蘇聯(lián)交界的地方,很明顯,如若打不贏就只能出國了,于是中央紅軍一直往北,走啊走,何時是終點,誰也不知道,只知道一直往北走;
8.1935年9月紅軍打下榜羅鎮(zhèn),在坊間的報紙上不經(jīng)意地發(fā)現(xiàn)陜北有徐海東的紅25軍和劉志丹的紅26軍在活動,這樣陜北就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確立的第八個目的地。
1935年10月,紅軍終于到達了陜北,與紅25軍、紅26軍勝利會師,但是初到陜北的中央紅軍吃穿皆成問題。面對如此特殊情況,毛澤東主席曾向徐海東寫了借2500元大洋的借條,借條是這樣寫的:“海東同志,請你部借2500元給中央,以便解決中央紅軍吃飯、穿衣問題。此致敬禮。毛澤東,1935年12月?!贝藭r,深明大義的徐海東當即把供給部長渣國珍找來,一問方知,軍部也只有7000元大洋,徐海東連眉頭都沒皺一下,就說軍部剩下2000元,其余5000元全部給中央,渣部長一聽急了,忙說:“剩下2000元,我們的日子怎么過呢?”徐海東說:“是啊,我們的日子今后怎么過呢?但是你想過嗎?毛澤東主席開口向我們借錢,說明黨中央、中央紅軍比咱們還困難,我們就是不吃不穿,受凍挨餓也要支援黨中央,也要保證他們渡過陜北的第一個冬天。”就這樣,毛澤東主席從徐海東那里借來了5000塊大洋,這筆錢解決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燃眉之急,許多年后,毛澤東主席還惦記著這件事。自此,中央靜下心籌劃中國革命之大計,而陜北(延安)最終才真正成為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目的地。
長途征戰(zhàn)一年,選擇目的地達八次之多,想想該有多么艱難!
“長征高層戰(zhàn)略決策思想統(tǒng)一”之“難”
自1934年10月初,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起,中共中央高層在博古、李德等“左”傾勢力把持下,不但徹底把毛澤東排斥在決策層之外,還徹底否定毛澤東關于游擊戰(zhàn)的軍事思想,且一意孤行地從一開始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轉變?yōu)橥藚s中的逃跑主義,特別是湘江戰(zhàn)役后,失敗情緒一直籠罩在中央紅軍指揮高層。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紅軍戰(zhàn)斗指揮者,照此方法打下去,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不但不能實現(xiàn)原來突圍撤退,與紅二、四方面軍會師的計劃,而且會有被國民黨中央軍、桂系軍閥和川軍合圍而慘遭覆滅的危險,怎么辦?迫于無奈,通道會議上一致呼吁要求接受毛澤東同志的意見,紅軍應分兩路突圍,一路由通道的播陽進入貴州、洪州,向黎平進軍,一路則由當時通過縣城的縣溪進入靖州縣的新廠、平榮,然后再分兩路進入貴州,通道會議是在中央紅軍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中革軍委高級別的緊急會議,“會議決議”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免遭毀滅的厄運,正如后來劉伯承元帥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所說的:“當時,如果不是毛澤東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通道轉兵”明智之舉將永遠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
通道轉兵后,經(jīng)12月13日、14日的激戰(zhàn),15日中央紅軍占領黎平縣城,正當中央紅軍向貴州轉移途中,博古和李德利用手中權力,不經(jīng)中央同意,私自向軍團下發(fā)命令:由貴州東向北再向湘西建立根據(jù)地,這與通道會議決議相左,造成兩種相反的命令,中央不得不在黎平召開會議。會議討論了中央紅軍今后的進軍路線問題,在毛澤東同志極力說服下,大家改變了觀點,《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的決定》放棄了與二、六軍團匯合的原定計劃,決定今后中央紅軍的目的地應該在川黔邊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同時總結了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成熟經(jīng)驗和錯誤教訓。黎平會議采納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確定了進軍貴州的戰(zhàn)略決策,避免了中央紅軍又一次陷入重圍被“消滅”的險境。自此,紅軍開始由被動變?yōu)橹鲃?,它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黎平會議決定了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這次會議是中央紅軍從江西突圍以來召開的一次最高級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軍事路線;中國革命重新走上了執(zhí)行毛澤東正確軍事路線的道路;堅定了中央紅軍廣大指戰(zhàn)員堅持革命到底、必然勝利的信心。黎平會議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問題的首次嘗試,開創(chuàng)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產(chǎn)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揮的先河,使其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對共產(chǎn)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折點。自黎平會議起,毛澤東同志直接參與中央最高層的決策和領導工作。
經(jīng)過黎平會議,李德、博古仍不放棄去湘西建立根據(jù)地的意圖,甚至提出要中央紅軍,一是不過烏江,在南岸打游擊;二是回頭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鑒于中央高層在此問題上的嚴重分歧,問題如不徹底解決,將直接影響到“突破烏江”戰(zhàn)役的進行,后面蔣介石的中央軍薛岳部、川軍廖澤部、黔軍王家烈部及桂軍將會蜂擁而至,紅軍仍有被圍殲絞殺的危險;鑒于此,中央紅軍在到達猴場的當天下午5時左右至次日凌晨,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猴場會議”),會議通過激烈爭論,徹底否定了李德、博古等人回頭東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重申黎平會議決定,作出《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此次會議基本結束了“三人團”對紅軍的指揮權,初步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軍事指揮中樞,“猴場會議”為日后的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奠定了基礎。1935年12月12日至12月31日,半個多月的時間召開了三次中央級別的軍事會議,戰(zhàn)事吃緊,隨時都有被敵人圍剿殲滅的危險,黨內高層既要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又要行軍打仗,中央戰(zhàn)略層面正確決策又何其難?究其原因,是中央紅軍在創(chuàng)建、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中央高層一直存在著不切合中國革命實際情況的“首先攻打大城市,繼而奪取政權的蘇聯(lián)革命模式”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左”傾盲動主義路線。這個以王明、博古及共產(chǎn)國際代表李德所把持的軍事決策權,長征開始即一路突圍,一路爭吵,導致中央紅軍一敗再敗。湘江之戰(zhàn),8.6萬人的部隊死傷大半,銳減至3萬人,本本主義、經(jīng)驗主義、“左”傾盲動主義、“右”傾逃跑主義加上共產(chǎn)國際代表李德的瞎指揮,幾乎斷送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的未來。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紅軍力量遭受重創(chuàng),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迫切要求總結教訓,重新找回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密鑰。根據(jù)黎平會議精神,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同志的努力促成下,改變黨和中央紅軍命運的遵義會議(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終于在1935年1月15日—17日召開了。會議起草了《中央關于反對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決議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的軍事路線,重新肯定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博古“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在黨內長達4年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執(zhí)行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集體的正確領導,終于把黨的路線扭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軌道上來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我們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真正解決自己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它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已從幼年的黨逐步成長為成熟的黨的標志。自此,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逐步走向艱難輝煌的勝利發(fā)展道路。遵義會議因戰(zhàn)事緊迫,決議未通過集體表決,而表決通過與正式執(zhí)行中央政治局決議是在不久后召開的扎西會議上。
1935年2月5日—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境內連續(xù)召開會議;2月8日,《遵義會議決定》獲得通過,決議決定開始形成了以負責黨中央總責的張聞天和紅軍實際最高領導的毛澤東互相配合領導全黨全軍的新格局。扎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xù),它完成了遵義會議未完成的各項工作。
1935年3月10日,紅一軍團駐扎在黔北首鎮(zhèn)打鼓新場。因朱德、毛澤東對攻打打鼓新場的決策產(chǎn)生分歧,隨即在遵義縣第十二轄區(qū)平安區(qū)茍壩,召集駐茍壩的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和部分中革軍委局以上首長開會,專門討論進不進攻打鼓新場問題,會上絕大多數(shù)人反對毛澤東堅持不要攻打打鼓新場的意見,結果在會上經(jīng)表決把毛澤東的前委書記職務給表決掉了。后來毛澤東還是多方勸說,最后決定同意毛澤東的意見,撤銷攻打打鼓新場的計劃。后來偵查員偵查結果發(fā)現(xiàn),打鼓新場已布有數(shù)十萬大軍圍堵,果然是一個陷阱,險些要了紅軍的命,繞過打鼓新場,敵人陰謀不攻自破,這又一次證明毛澤東戰(zhàn)略決策的正確。3月12日,張聞天再次召開會議,提議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政治局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為三人團成員,毛澤東決策,周恩來拍板定奪。
茍壩會議決定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軍事三人小組,完成了遵義會議改變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任務,它是遵義會議的延續(xù)、完善和總結,使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落到實處,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后,一渡赤水,調出川、滇、黔軍尾追其后;二渡赤水,回師黔北,伏擊圍殲國民黨兩個師又八個團;三渡赤水,再占遵義,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調出滇軍,終于擺脫了國民黨處心積慮地布下的天羅地網(wǎng),突圍終于成功。不得不說,四渡赤水是毛澤東用兵如神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應用的典范戰(zhàn)例之一:一、二次渡赤水河是毛澤東構思把“滇軍調出來”戰(zhàn)略計劃的基礎,茍壩會議確立毛澤東為三人團主要成員后,成為其三、四次渡赤水進行大規(guī)模運動戰(zhàn)的組織保障,從而使紅軍由被動變?yōu)橹鲃?。自此,甩掉幾十萬敵軍的重圍,順利渡過金沙江,終于突破重圍,到達四川地區(qū)。
由于部隊連續(xù)作戰(zhàn),疲勞至極,而且有些戰(zhàn)斗,比如土城、魯班場、習水等幾次戰(zhàn)斗打得也不是很好,這就引起了基層的一些怨言,本來在中央和紅軍將領中也有所反映,波及面越來越大,他們根本不了解毛澤東把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巧妙結合在一起的軍事思想,以為“走弓背”是浪費時間,錯失戰(zhàn)機,要走“弓弦”,取捷徑,甚至說,走弓背會把部隊拖垮的,像這樣的領導還行?!紅軍在會理休整期間,以林彪為代表的軍隊高層甚至想換掉毛澤東,讓彭德懷統(tǒng)領,彭德懷拒絕了,這種思想極不利于軍隊高層團結,更不利于中央紅軍以后行軍作戰(zhàn)。鑒于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得不在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嚴肅地批評了林彪要求撤換毛澤東、朱德軍事指揮權和機動作戰(zhàn)的錯誤,從而統(tǒng)一了認識,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鞏固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堅持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
會理會議是長征途中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統(tǒng)一了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思想,進一步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使得遵義會議精神得以延續(xù)。
1935年6月18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后,由于張國燾自持兵多勢眾強于中央紅軍,與中央鬧分裂。1935年9月16日,中共中央舉行最高級別的俄界會議,會議通過《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決定》,決定指出張國燾分裂黨的錯誤性質及其歷史根源,號召紅四方面軍將士忠于黨的團結,要堅定不移地團結在中共中央的周圍,同張國燾錯誤路線作斗爭。俄界會議改變了中央在陜甘建立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確定以游擊戰(zhàn)爭來打通國際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更適合黨和紅軍生存,以便日后更有利于抗日的戰(zhàn)略方針,這對于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保證黨中央北上方針貫徹實施有著重要意義。此次會議上,鑒于周恩來長征途中身體欠佳,無法有效親自在一線帶兵打仗,決定把紅軍指揮權移位,自此,毛澤東代替周恩來確立為紅軍指揮一把手的地位。俄界會議更是中國紅軍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一個轉折點,中國革命和軍隊建設在毛澤東建軍思想和建黨原則指引下蓬勃發(fā)展,中國革命邁上了堅實發(fā)展的快車道。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歷時一年,大小戰(zhàn)役逾百次,克服了突圍行軍難,征戰(zhàn)食品、彈藥供應難;征服人煙罕至的雪山、草地,御寒、宿營難;漫無目的地尋找落腳根據(jù)地更難;自建黨以來,“右”傾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形成的機會主義路線和“左”傾盲動主義路線長期占據(jù)中央最高領導層,加上共產(chǎn)國際的掣肘,本本主義、官僚主義、經(jīng)驗主義等一直在黨內存在,長期影響著黨內思想的統(tǒng)一,因此,黨內要形成真正的“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意識、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行動”更是難上加難。這諸多難事一一擺在了1935年10月22日召開的吳起鎮(zhèn)會議上。吳起鎮(zhèn)會議是榜羅鎮(zhèn)會議和鐵邊城會議的繼續(xù),并使目的地選擇和黨的戰(zhàn)略決策統(tǒng)一得以最終完善的會議。會議決定:1.黨和紅軍今后的戰(zhàn)略是建立西北蘇區(qū),以領導全國革命斗爭,至此,中央紅軍長征宣告結束,中國革命開創(chuàng)了全國大本營放在陜北的新的革命時期;2.這次會議為1935年上旬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順利會師作了充分準備,對團結和匯聚西北革命力量起到了關鍵作用;3.這次會議對黨由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變確定了時間軸。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今日,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一年光陰中,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兩萬余里,縱橫11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chǎn)。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11個省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么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11個省內,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偠灾?,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保ā睹珴蓶|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150頁)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鑲嵌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征。
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一路向前。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和紅軍幾經(jīng)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于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zhí)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保暯娇倳浽趹c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這遠征是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征程,也是產(chǎn)生和證明毛澤東思想的偉大遠征。“長征的勝利,使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把革命事業(yè)引向勝利?!保暯娇倳浽趹c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紅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打土豪,分田地”是紅軍最響亮的口號,是紅軍最樂意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绷暯娇倳洀娬{:“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面對正義和邪惡兩種力量的交鋒、光明和黑暗兩種前途的抉擇,我們黨始終植根于人民,聯(lián)系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以自己的模范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保暯娇倳浽趹c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長征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謀劃全局、把握戰(zhàn)略主動的智慧。有了正確的戰(zhàn)略指導,才能保證革命的智慧化為勝利的行動,從而結出成功的果實。在長征征程中,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zhàn)友們以智慧的戰(zhàn)略思維,把科學理論與客觀實際相結合,進而形成正確的戰(zhàn)略指導,為革命的勝利前行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走的是高山峻嶺,渡的是大河險灘,過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個行程、每一次突圍、每一場戰(zhàn)斗都從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既贏得了戰(zhàn)爭勝利,也贏得了戰(zhàn)略主動。這既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智慧?!保暯娇倳浽趹c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長征,是人類發(fā)展的世界軍史上一場經(jīng)歷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最殘酷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運動戰(zhàn)經(jīng)典之戰(zhàn);長征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千錘百煉、淬火成鋼而后成長、發(fā)展壯大的大熔爐。
長征,培育、鍛煉、成就了一大批革命意志堅強,能征善戰(zhàn)的革命將領和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為日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人才保障。
長征,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使毛澤東的卓越軍事才能得以施展,毛澤東超人的智慧和博大胸懷終于成為挽救紅軍、挽救黨的指導思想。
長征,使毛澤東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黨指揮槍,從嚴治黨的思想體系及團結可以團結一切力量的思想體系基本形成。
長征勝利,再次驗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才能展現(xiàn)其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革命才能勝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本源和保障。
長征的勝利,終于成就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的未來偉業(yè),形成了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輝煌未來。
長征勝利的偉大啟示
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今天我們要傳承紅軍的信仰和理想,在新的長征路上,再創(chuàng)輝煌,就必須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堅定,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不論條件如何變化,都風雨如磐不動搖,自覺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永遠為了真理而斗爭,永遠為了理想而斗爭?!?/p>
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只有掌握科學理論才能把握正確前進方向;只有立足實際、獨立自主開辟前進道路,才能不斷走向勝利?!?/p>
長征勝利啟示我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p>
長征勝利啟示我們:“一個黨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立于時代潮頭,緊扣新的歷史特點,科學謀劃全局,牢牢把握戰(zhàn)略主動,堅定不移實現(xiàn)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
長征勝利啟示我們:“人民軍隊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贏得勝利的根本保證?!?/p>
人民軍隊永遠是國家發(fā)展和人民幸福的力量保障?!皬妵仨殢娷姡姀姴拍車?,要緊緊扭住政治建軍不放松,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永遠做紅軍的傳人,著力培養(yǎng)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努力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shù)倪^硬部隊?!?/p>
回憶長征、紀念長征,就是要從中得到啟示,從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領悟偉大長征所蘊含的寶貴精神,為中華民族在新的長征注入強大的正能量。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激勵和鼓舞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發(fā)憤圖強、奮發(fā)有為,繼續(xù)把革命前輩開創(chuàng)的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的長征路上續(xù)寫新的篇章、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在偉大斗爭的自我革命新時代,在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長征路上,我們要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堅持不懈地全面從嚴治黨,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向縱深推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
(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