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xué)習(xí)書法,臨帖幾天后,老師就不再提供廉價的毛邊紙,讓我去買宣紙練習(xí)。“買好點的!”他特別強調(diào)。
對著潔白的宣紙,我為難地說:“我的字這么差,這不是挺浪費的?”
“就因為浪費,所以你會下筆慎重,盡管去寫!”老師說。
后來我讀歐陽中石的傳記,看到類似的故事。歐陽中石是兩屆蘭亭獎獲得者,少年時曾師從武巖法師習(xí)書法。
武巖法師很苛刻,對歐陽中石說:“要跟我學(xué)書法,得買我這里的紙?!蹦菚r候,外面的宣紙一毛二一張,而武巖法師的紙要五元一張,歐陽中石不敢在這樣的“天價紙”上寫字,所以從早到晚只是盯著老師看,調(diào)動一切感官去觀察、感受,就是不敢在紙上落筆。
武巖又嚇唬他說,不寫,這張紙就回收了。歐陽中石當(dāng)然舍不得,于是狠狠心寫了,沒想到一下筆就很像范本的字了。他自此懂得了什么叫“臨帖”,懂得了老師“心理戰(zhàn)術(shù)”的巧妙引導(dǎo)——在最貴的紙上才能寫出最好的字。
《蜀素帖》被譽為“中華第一美帖”,寫在珍貴的蜀產(chǎn)絲織物上。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進士出身的林希得到一卷蜀素,將其裝成長卷,用烏絲織欄,工藝考究。二十多年后,林希和一班文士聚會,拿出這卷素,請大家即興題詩。素比紙質(zhì)地粗糙,不洇墨,滯澀難寫,大家圍觀感嘆,都不敢動筆,蜀素再次被收藏。
到了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已任職湖州郡守的林希,邀請米芾到苕溪游覽,臨別時,林希拿出已珍藏四十多年的蜀素,請他題寫。
米芾個性癲狂不拘,他未加推辭,信手便在素上留下了八首詩,成為千古傳世的佳作。絲織品吸水性弱,更顯得米芾的筆跡枯渴自然、頓挫淋漓,書法線條的天然之美,在絲綢和墨汁的滲透融合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
《蜀素帖》一氣呵成,無一處凝滯,無一處撰改,被譽為“天下第八行書”。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是顏真卿的《祭侄稿》,只是寫在極普通的紙上。而且《祭侄稿》行筆中,有錯字直接在原字上重寫的,有畫圈去掉的,有一改再改的,通篇234字,涂抹27字,添改17字,這樣的文字,為何在書法藝術(shù)史上,被推崇到如此高度?
這不得不說起顏真卿寫《祭侄稿》的背景:唐玄宗時期,安祿山發(fā)起叛變,滿朝文武驚惶不知所措,唯有顏真卿和他的堂兄顏杲卿奮起討伐,顏真卿的侄兒顏季明充當(dāng)聯(lián)絡(luò)人。在安祿山攻城的戰(zhàn)爭中,太原節(jié)度使擁兵不救,致使顏杲卿和顏季明罹難,父子均無全尸,顏家人去善后,只尋回了顏季明的頭顱。
顏真卿聽聞此消息,悲憤難抑,于是寫下了《祭侄稿》。他的國仇家恨、縈紆忿激,和胸中燃燒不止的凜凜正氣,全部訴諸筆端。一管微禿之筆,蘸以胸中血淚,所以書寫中不斷有修改涂抹。他不為作書法而書,是為愛為痛而書。
尼采說:“一切文學(xué),余愛以血書者?!?/p>
顏真卿正是以血書《祭侄稿》,于無意中達到了藝術(shù)上的巔峰。
原來文章也好,書法也罷,最深沉真切的情感,才是載寫它最珍貴的紙張。
(源自《知識窗》)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