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是德國的一名平面設計師,他總能找到聊天的話題,所以如果你想找人參加聚會,那他會是最佳人選。與此同時,他也喜歡獨自待在家里,享受一些安寧和平靜。
貝爾正好符合中間性格(ambiversion)——他并非徹底的外向型(extroversion)或內向型(introversion),他并不屬于我們常說的“e 人”和“i 人”,而是介于兩者之間。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i 人從獨處中獲取大部分能量,而e 人從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能量;i 人更容易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壓力,而e 人會享受他人的陪伴。但對貝爾來說,這些情況不是絕對的,有時他與別人在一起時會感到舒適和放松,但在另外一些時候,他也會為社交感到緊張。
貝爾并不是個例。柏林洪堡大學研究者延斯·阿森多夫表示:“90% 的人都介于內向型與外向型之間。那些偏外向的人也會喜歡獨處,內向的人也會與他人互動?!睋Q句話說,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是“a 人”。
那么“a 人”這種中間性格有什么好處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亞當·格朗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企業(yè)的客服中心,中間性格員工的平均銷售收入高于外向型或內向型性格的同事。這些中間性格的人更能適應不同的溝通對象。他們熱情而自信,足以讓人信服——但不會表現(xiàn)出過度興奮的狀態(tài)。相反,他們會聽取顧客的意見,并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
同時,也有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與外向型學生相比,生物專業(yè)中內向型和中間型的學生在學術上通常表現(xiàn)得稍好一些。中間型的人可能結合了兩種極端性格的特點,他們可以像內向者一樣專注于學習,但又能像外向者一樣與同學社交。
盡管對中間性格的贊譽頗多,但相關的科學研究相對匱乏,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在明顯的內向型或外向型性格上。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按照定義,中間性格通常沒有特別顯著或令人難忘的特征。但忽視中間性格的人可能會帶來問題。
如果人們不理解中間性格的存在,就會將自己和他人簡單地歸類為極端的內向型或外向型。這樣的話,他們可能更加確信性格是天生的,并且是僵化不變的。人們因此會失去對人類復雜性的認識,而每一個人幾乎都充滿了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
而且,性格并非一成不變的。一項關于152 項縱向研究的分析發(fā)現(xiàn),我們在內向—外向等性格維度上的定位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人格特質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趨于穩(wěn)定,但直到50 歲之后才會達到最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無論一個人是什么性格,最好的選擇是強調他們性格中積極的一面。心理學家的建議是“如果想要快樂,你首先應該接受自己”。
貝爾就是一個例子,他很高興自己既不是極端的“e 人”,也不是極端的“i 人”。在工作中,他可以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和6 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直到11 歲才有自己的房間,所以他習慣于被很多人包圍。然而,貝爾仍記得小時候他是如何努力為自己尋找獨處時間的。當家里人忙于其他事情時,他就會帶狗狗一起散步。如今,當他想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時,仍會選擇親近大自然。“我不太關心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我最關心的是能不能隨性自在地生活。”他說。
(摘自“環(huán)球科學”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