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本體論研究到跨學科研究

        2024-08-14 00:00:00金柄珉
        藝術廣角 2024年4期

        摘 要 金柄珉的學術研究大致經歷了從文學史本體論研究到比較文學的研究、從跨界敘事研究到中韓文學交流史的研究、從文獻資料的發(fā)掘與整理到構建國際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三個階段。本體論研究堅持中國的學術視角和價值觀,從中發(fā)現(xiàn)了比較文學的新課題,要做到本體論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互動、互證,以及互補??缃鐢⑹碌难芯渴侵许n文學交流史研究的基礎,由此發(fā)現(xiàn)東亞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與價值重建,發(fā)現(xiàn)中韓共同話語與相互認知為基礎的中韓合作的現(xiàn)代東亞的精神價值。大型文獻資料的發(fā)掘、整理與研究,需要建立國際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協(xié)同創(chuàng)新是產出重大學術成果的基本保證。堅守知識人的良心與良知是實現(xiàn)人格獨立、學術自律的根本前提;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實現(xiàn)西方理論的本土化和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非通用語文學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獨,主動與主流學界對話,還需要小題大做、宏觀細作,追求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的統(tǒng)一。

        關鍵詞 本體論研究;比較文學研究;跨界敘事研究;國際科研團隊;學術自律

        學術研究是大學教師的神圣使命,大學教師通過學術研究,不僅向學生傳授人類的知識和文明,還為人類社會生產新知識和發(fā)展新文明。驀然回首,我在大學任教已經46年,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學術研究始終是我無悔的選擇和永恒的追求。然而,我并不認為,我的學術研究對人類的知識生產和文明的傳承帶來了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若把人類的學術研究比作一座“金字塔”,有無數(shù)的天才學者是這座“金字塔”的設計者和構筑者,他們在學術研究上一路探索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我不敢說我的學術研究能夠成為建構這座“金字塔”的一塊小小的基石。在此,我僅僅是把我的學術研究經歷和心得記錄下來,并匯報給諸位學術同行,以期增進學術前后輩之間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我的學術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從朝鮮—韓國文學史本體論研究到中韓比較文學研究;二是從中韓跨界敘事研究到中朝/韓乃至東亞文學交流史研究;三是從文學史基本文獻整理到組建國際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

        一、從朝鮮—韓國文學史本體論研究到中韓比較文學研究

        1978年,我從延邊大學朝文系畢業(yè)并留校,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教員。過了半年,我便到中山大學中文系進修了一年半的時間。在此期間,我在著名學者吳宏聰先生的指導下,通過各門課程學習和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開拓學術視野,也系統(tǒng)閱讀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和基礎文獻,打下了良好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基礎。不過這僅僅是我學術研究的準備階段,并未正式進入學術研究階段。1982年9月,我作為教育部公派研究生赴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博士院攻讀副博士學位,并于1985年4月獲得文學副博士學位,隨即于當年7月回國。回國后,國務院科技干部局把我安排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但由于學校要求我回到母校,我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到延邊大學工作。因為在當時,國家把朝鮮的副博士學位當作我國的博士學位來看待,所以由國務院科干局負責我的工作安排。朝鮮沒有博士研究生學位課程,獲得副博士學位后從事相關工作,一旦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有了創(chuàng)新性學術著作時,可以申請博士學位,實際上獲得博士學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當時,駐平壤中國大使館同意我回國后撰寫學術專著,再去朝鮮申請博士學位。延邊大學朝鮮語言文學學科于1986年獲批博士點,所以從1987年9月起,我?guī)煆泥嵟旋埾壬谘舆叴髮W攻讀文學博士學位,并于1990年6月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從攻讀副博士學位起,我才正式開啟了朝鮮—韓國文學史學術研究生涯,到了攻讀博士學位時,我才算是走上了自己特有的學術道路。在這段時間,我研讀了大量與朝鮮文學史有關的作品和基礎文獻,以及相關學術成果。在朝鮮李東源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副博士學位論文《對朝鮮近代小說的歷史考察》(1984),在中國鄭判龍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兼論與清代文學的關聯(lián)》(1990)。接下來,先后出版《申采浩文學研究》(1988)、《韓國近代過渡期文學研究》(1992)、《朝鮮文學史(近現(xiàn)代)》(1994)、《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2001)、《朝韓現(xiàn)代文學史》(2021)等著作。在上述本體論研究成果中,我始終堅持以下兩點學術追求:

        一是堅持中國學者的學術視角與價值觀。朝鮮—韓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目的在于通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增進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人文交流。然而中國的朝鮮—韓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不能照搬朝鮮或韓國出版的文學史的基本內容、敘述體系以及價值觀,必須堅持中國的學術視角和價值判斷標準。當然,我們所追求的學術視角和價值觀是以世界性視角和普世性價值觀為前提的。為了建構中國的學術視角和價值觀,我努力探索和發(fā)現(xiàn)朝鮮—韓國文學史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揚長補短,注意規(guī)避其研究局限性。朝鮮的文學史著作一般由多人共同撰寫,其優(yōu)點在于較為全面地集合了各種研究成果,但學者個體的獨創(chuàng)性卻被忽視或削弱。而韓國的文學史著作大多由個人撰寫,這雖然突出了作者個體的學術視角,但并沒有很好地吸收各種研究成果的優(yōu)長。尤有要者,朝鮮和韓國的文學史著作中,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往往出現(xiàn)文學史的歷史語境和場域被忽視的現(xiàn)象。比如,朝鮮的文學史著作把抗日革命文學視為文學發(fā)展的主流,而把無產階級文學作為其支流,且把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學視為反動文學進行否定,甚至將其排除在文學史體系之外。韓國的文學史著作也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曾出現(xiàn)過批判和否定無產階級文學的錯誤做法。于是,我在撰寫近現(xiàn)代朝鮮—韓國文學史著作時,努力克服朝鮮—韓國文學史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局限性,尊重文學史實,以客觀的態(tài)度還原文學史的歷史現(xiàn)場,整合左右翼文學資源,并率先將文學批評作為主要章節(jié)進行系統(tǒng)闡述,構建全新的朝鮮—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體系,同時堅持在朝鮮—韓國文學與世界近代文學的對話和比較的視野中,呈現(xiàn)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生成流變軌跡,揭示文學團體及作家作品的地位和價值。因而,《朝鮮文學史(近現(xiàn)代)》不僅深入論析了朝鮮—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及其特征,而且彰顯了中國學者獨立的學術判斷力。該書出版后廣受好評,30年來在國內外先后5次再版,并一直被國內外大學指定為教材或參考書。

        二是發(fā)揮中國學者的特色和優(yōu)勢。從國內朝鮮—韓國文學史領域的著作來看,有不少是對朝鮮—韓國文學史的體系略加改寫,或者對內容進行刪減而出版的。嚴格意義上講,這不能說是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著作,而是對國外文學史著作的“翻譯”,或說不好聽的話就是“抄襲”。我想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中國學者完全有能力在這些領域寫出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特色的學術著作。我1988年就出版了《申采浩文學研究》專著,并于1990年出版了《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兼論與清代文學之關聯(lián)》一書,它們在國內外朝鮮—韓國學界引起積極的反響,學界普遍認為這兩部著作體現(xiàn)了中國學者的特色和優(yōu)勢?;仡櫰饋?,從《申采浩文學研究》的寫作歷程來看,我在選題之初就明確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特色和優(yōu)勢。盡管申采浩是韓國近代著名歷史學者和愛國作家,但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當時在朝鮮并不提倡對他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而在韓國還看不到他的文學遺稿(其遺稿收藏在朝鮮人民大學習堂,即國家圖書館)。申采浩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期在華的韓國獨立斗士,也是著名學者和作家,他在流亡中國期間,創(chuàng)作了近30萬字的文學作品。我在朝鮮留學期間,在朝鮮人民大學習堂和中國駐平壤大使館文化處的幫助下,對申采浩文學遺稿進行全面整理與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我聚焦于揭示他的中國體驗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著力分析他的文學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與中國語境、中國體驗的關聯(lián),還有詩歌、小說文本的中國時空敘事和思想藝術特征。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在1988年推出了《申采浩文學研究》一書。此書一問世,在國內外引起較大的反響。國內外有不少學者認為我是申采浩文學研究的開拓者或是權威人士,這雖是謬贊之詞,但也算是對我這項研究的肯定和鼓勵。而我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成為首次研究申采浩文學遺稿的學者,這固然受益于身為中國留學生的獨特身份,為我后續(x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并成就了我的研究特色和優(yōu)勢。此后我在《申采浩文學研究》的基礎上,陸續(xù)發(fā)掘出申采浩在北京創(chuàng)辦《天鼓》雜志、在華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活動等重要史料,并發(fā)表論文多篇,進一步闡述了申采浩在東亞認知、中韓合作、近代想象等方面的文學和思想貢獻,使得這一研究更加完善。不僅如此,我還是國內外第一個將朝鮮18世紀后期的北學派視為文學流派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學者。對我來說,把北學派視為文學流派進行研究,這與我作為中國學者的問題意識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通過研究我闡釋了北學派所提出的“北學”的歷史文化意義,即北學是指學習中國清代先進文化(包括傳播于中國的西方文化)而言的本質特征,進而通過研究闡明了其作為文學流派的事實論據(jù),即對北學派文人的中國體驗與清代社會認知、北學派文人與中國文人的對話與交流、北學派文學與中國清代文學關系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論證。由于把北學派視為與中國關聯(lián)的文學流派進行研究,本立而道生,這使我能夠在北學派文學研究中提出新的學術性見解,對北學派的形成與發(fā)展以及北學派文學的思想、形式、性質、地位、價值等作出新的符合歷史事實的學術判斷。這些研究成果贏得了朝鮮—韓國學界的高度認可。我的《申采浩文學研究》和《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先后在國內外出版,并作為具有高度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成果,榮獲韓國學術界的兩大重要獎項——“庸齋學術獎”和“人文學術獎”。特別是《朝鮮中世紀北學派文學研究——兼論與清代文學之關聯(lián)》一書,被首爾大學選為“海外韓國學研究百年成果展覽”的主要成果之一,彼時中國共有兩項學術成果入選,另一項是吉林大學著名的考古學專家王健群教授的《好太王碑研究》(1984)。此外,我還主持編撰了《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一書,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研究成果,該書也獲得了學界的高度肯定,論者認為這是世界首部把朝鮮半島的南北文學整合在一起撰寫的“南北統(tǒng)一文學史”。

        我在深入開展文學史本體論研究時,經常發(fā)現(xiàn)朝鮮韓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內在聯(lián)系,由此,我便發(fā)揮中國學者的優(yōu)勢,努力開拓中韓比較文學新的學術領域。我的比較文學研究思路可以說是從我撰寫博士學位論文過程中得到的啟發(fā)。正如前述,我若未對北學派文學與清代文學的關聯(lián)問題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則根本無法界定北學派文學的性質。我開展中韓文學比較研究時的主要學術關注點是借此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在東亞文明形成中的巨大輻射力和張力,以及在東亞文明多樣性建構中朝鮮—韓國文學的作用。更具體地說,是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在東亞文明圈的地位和價值,以及發(fā)現(xiàn)朝鮮文學在東亞文明圈的文化多樣性發(fā)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價值。在這一研究領域,我先后出版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成果《朝鮮文學的發(fā)展與中國文學》和國際合作課題的成果《韓國實學派文學的發(fā)展與中國關聯(lián)研究》(上、下),以及《朝鮮—韓國文學的近代轉型與比較文學》等著作。這些著作用比較文學的理論與方法,系統(tǒng)地研究了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中韓文學關系,闡明了其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我在中韓比較文學研究過程中,根據(jù)研究對象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比較文學理論與方法,從而呈現(xiàn)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并實現(xiàn)了問題發(fā)現(xiàn)到理論重構的研究目標。

        首先,重視跨學科比較文學研究。我是通過《論洪大容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意識——以〈醫(yī)山問答〉為中心》《申采浩的主體性哲學與人生實踐》等論文,努力推進朝鮮—韓國文學與哲學的跨學科比較研究。前者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宇宙時空觀為基礎,重新審視洪大容對話體小說《醫(yī)山問答》中所展現(xiàn)的自然科學思想,指出了其地動說理論和文化意識對擺脫文化中心主義、樹立“華夷一也”世界觀的作用,進而揭示了洪大容的哲學思想在18世紀后期東亞思想史上所具有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后者是闡明申采浩的主體性哲學與文學的關系,指出其早在朝鮮亡國之前就批判日本“大亞細亞主義”的思想先驅地位。

        其次,重視比較文學的類比學研究。通過中韓文學的類比學研究,探討屬于漢文化圈的中韓文學的潛在文化對話,闡述東亞知識話語的譜系與建構過程。這方面的主要論文有《樸趾源小說與魯迅小說的比較研究》《互文與張力:中朝文人題畫詩文的跨文本價值——以黃云鵠所輯〈完貞伏虎圖集〉為中心》等。前者是把18世紀后半期韓國著名作家樸趾源的小說《虎叱》《廣文傳》《樸氏夫人傳》與魯迅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愤M行比較研究。通過兩位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比較,揭示了樸趾源和魯迅在儒家文化批判和塑造性格分裂的下層人物形象上的共同點與差異性,指出了相隔百年多的中韓作家之間潛在的文化對話和深層的思想共振。后者是以互文性的理論,通過討論中韓詩人對晚清黃云鵠的《完貞伏虎圖集》的題畫詩文,分析了中韓詩人的社會批判意識與倫理意識的相互認同及其特征。

        再次,通過中韓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深入探討中國文學對朝韓文學的發(fā)展產生的影響,著力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在傳播中的變異與朝鮮文學在接受中的創(chuàng)新。主要論文有《朝鮮北學派文學與清代詩人王士禛》《梁啟超與朝鮮近代小說》等。前一篇論文闡明了王士禛的“神韻說”對朝鮮北學派文學形成的決定性作用及對詩歌創(chuàng)新的影響。在論文中力避王士禛詩歌與北學派詩歌單獨作一對一的比較,著力揭示北學派詩人對王士禛及其“神韻說”的接受過程中的整體特色,并分析各自在接受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個性特點,以及北學派在中國文學接受中所表現(xiàn)出的本土化特征和創(chuàng)造力。在后一篇論文中,提出了梁啟超的小說理論和政治小說對韓國近代小說發(fā)展的巨大影響,以及韓國文學在接受過程中所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力。

        概言之,我開展中韓比較文學的研究,主要是以本體論的深入研究為基本前提,在本體論研究中無法解釋的部分就在比較文學研究中得到新的解釋,以此實現(xiàn)文學史本體論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的互補、互動、互證。我做中韓比較文學研究,從未忽視或放棄對文學史本體論的研究。我的申采浩文學研究、北學派文學研究持續(xù)了40余年,通過比較文學的研究并對其不斷作出新的解釋,固本強基,步步為營,注意從這個學術根基出發(fā),逐漸延展出新的學術議題。

        二、從跨界敘事研究到中韓文學交流史的研究

        大學教授應該有自己明確的學術研究方向,更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研究領域的拓展就是對主體生命空間的拓展。同時,拓展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對負責培養(yǎng)研究生的教授們來說是不可推卸的學術使命,因為導師的使命是在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內進行研究生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我的研究生絕大多數(shù)是在朝鮮中世紀實學派—北學派文學和近代移民—流亡文學領域中完成學位論文,如今他們在國內外韓國學乃至中韓比較學界都展示出獨特的研究風格和影響力,國內有不少學者稱他們?yōu)椤敖痖T弟子”,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他們有著相近的研究方向并就其展開深入發(fā)掘與研究。因此,朝鮮文學史的本體論研究和中韓比較文學的研究使我逐步關注到近現(xiàn)代中韓跨界敘事研究,而對中韓跨界敘事的研究又使我自然而然地關注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史研究。1910年,韓國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由此,對于韓國文學的發(fā)展來說,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空間,即中國是韓國人的政治空間、生存空間、文化空間,這又延展出文學創(chuàng)作的“場所”之意義。韓國文人的中國體驗敘事—跨界敘事是韓國解放前愛國主義文學的主流。從1910年開始,流亡到中國的韓國文人積極與中國的革命先驅進行交流與對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韓文人通過文學交流與創(chuàng)作,積極建構交互主體與共同主體性,進而構建起文學藝術的共同體。我在研究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中韓文人的跨界敘事研究對于探討現(xiàn)代東亞的精神價值具有重要意義。于是,我專心研究近現(xiàn)代在華韓國文人的跨界敘事,即在華韓人流亡文學。我通過七八年堅持不懈地研究,于2021年出版了《近代韓國流亡文人的文學研究》,重點研究流亡中國的韓國代表性文人申采浩、申圭植、趙素昂、柳子明、李斗山等的文學活動與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在華韓國人抗日武裝隊伍——朝鮮義勇隊、韓國戰(zhàn)地工作隊以及東北抗日聯(lián)軍朝鮮人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對韓國流亡文學研究主要是探討其文本所表現(xiàn)出的中國認識和東亞想象,可以從三個方面談其研究成果和特點:首先是對韓國流亡文人文學中的中國體驗、中韓合作,以及東亞認識的探討。首次通過對韓國流亡文學的研究闡述了韓國流亡文人東亞認識的歷史價值,也闡述了在華韓國文人申采浩、申圭植等人在東亞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價值,在東亞現(xiàn)代史上他們兩位是批判日本“大亞細亞主義”的欺騙性、侵略性本質的思想先驅,這與他們在中國獲得的政治體驗、生活體驗和文化體驗是分不開的。其次是對韓國流亡文學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主體性和身份認同的探討。我通過研究提出了韓國流亡文人主體性的多重性、身份認同的復合性特點。與此同時,也闡明了中韓文人的交互主體性、共同主體性特點,指出了韓國流亡文學在中韓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歷史價值。最后是指出了韓國流亡文學在韓國文學史、中韓文學交流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鎮(zhèn)壓,韓國文學在韓國國內幾乎沒有得到發(fā)展的空間,韓國由此迎來了文學發(fā)展的黑暗期。然而,在華韓國文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延續(xù)了韓國民族文學的命脈,由此看來,中國對韓國文學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朝鮮和韓國學者對我和我們的學術團隊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們說道:“在華韓國流亡文學的研究,本應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科研任務。如今,本由我們來做但未做到的研究被中國學者們給完成了,對此,我們需要反思,也需要認真學習中國學者們的學術視角和研究方法?!边@種評價肯定了我們身為中國學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發(fā)揮出的優(yōu)勢和特色,這一點我們應該持續(xù)發(fā)揚。

        我在研究韓國文人的中國體驗敘事過程中感受到研究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乃至東亞文學交流史的緊迫性。因為韓國近現(xiàn)代跨界敘事的研究離不開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中的韓國敘事研究的支撐。因此,我便結合了我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啟動了中韓文學交流史研究,完成了《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3卷)。其中《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綱要》是國內外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1840年至1949年中韓文學交流發(fā)展的學術著作。這部著作的價值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歷史的視角概括了中韓文學交流的發(fā)展階段及其特點,將近代文學交流的特點概括為“歷史過渡性與近代指向性”,將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的特點概括為“多元交叉互動與現(xiàn)代性建構”。二是從跨文化的視角對近現(xiàn)代文人的人際交往和知識傳播及其特點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釋,特別是對中國的張謇、嚴復、董文煥、梁啟超、陳其美、黃介民、柳亞子、魯迅、胡適、巴金、周作人、穆木天等文人,與韓國金永爵、樸珪壽、李尚迪、金允植、申圭植、樸殷植、趙素昂、柳子明、吳相順、申彥俊、李陸史、鄭來東、李斗山等文人的交流和思想對話,及共同話語與相互認知進行了闡述。三是從比較文學視角對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的跨界敘事進行闡釋,指出這些文學文本對構建中韓命運共同體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對郭沫若、無名氏、巴金等數(shù)十名文人反映韓國題材文學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乃至中韓現(xiàn)代交流史上所具有的歷史地位與價值作出客觀評價。四是從文學傳播學的視角考察了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史中文學作品的互譯與批評,闡明了翻譯與批評在中韓文學發(fā)展中對文學資源的共享、文學思想的相互影響等特點,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作家作品在韓國的傳播及影響等。

        如前所述,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研究是東亞文學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國內外學界尚無較完整的有關近現(xiàn)代東亞文學史乃至近現(xiàn)代東亞文學交流史的研究著述。

        近些年,我一邊做中韓文學交流史研究,一邊做東亞文學交流史研究的準備工作。已經先后發(fā)表了《東亞文學的互動與生成》《東亞文學的跨文化研究》《東亞跨文化研究的歷史及其展望》《文明對話:東亞人文交流的歷史與展望——以中國與韓國的人文交流為例》《淺談東亞人文學的研究方法》等諸多學術論文,探討了東亞文學交流中作家的相互接觸與對話、跨界體驗與敘事特征、文學作品的譯介與傳播、文學思潮的流動和相互影響等東亞文學交流的基本規(guī)律與特點。尤其是總結了近現(xiàn)代東亞人文交流的基本經驗,展望了21世紀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構建。上述論文的主要特點在于確立了東亞視角,指出了中國文學在東亞文學乃至東亞文明的形成發(fā)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同時,探討了東亞文學交流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即對東亞視角、東亞精神價值、東亞文明多樣性、中心和周邊等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正是通過建立在大量一手史料基礎上的學術研究,我逐漸對東亞人文學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規(guī)律有了一定把握,并在《文明對話:東亞人文交流的歷史與展望——以中國與韓國的人文交流為例》一文中,對中韓人文交流發(fā)展進行了初步的系統(tǒng)闡述。我認為中世紀中韓人文交流的實質是“天朝禮治下中心與周邊的交流”,其交流特點有三點:一是遵循中心與周邊的相互認知和共同發(fā)展原則;二是堅守官方交流與民間交流并行的發(fā)展路徑;三是構建文獻整理與文化資源的共享機制。而現(xiàn)代中韓人文交流的實質是“主體性的確立與平等對話原則”,其交流有兩個特點:一是多元交叉與多樣性交流;二是全面合作與共同發(fā)展。這些觀點的提出,相信將有助于促進21世紀中韓乃至東亞人文交流。

        三、生命的選擇、永恒的追求

        大學教授要想做好學術研究,應該擁有堅定的志業(yè)意識與學科認同感。每個人做學問的動機和目的并不一致,有的人也許是為了自己的職稱評定而做,有的人是為了個人利益和名譽而做,但真正的學者應該是為了自己的使命感和精神追求而做。做學術研究要有人格和使命感,通過學術研究不僅要實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還要為社會發(fā)展作出有意義的思想探索和道德設計。我有以下三點體會:

        首先,大學教授的良心和良知是做好學術研究的根本前提。有了良心才能真心實意地搞學術研究,有了良知才能通過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知識,并為社會發(fā)展和文明建構做貢獻。我大學畢業(yè)時,曾面臨各種選擇,但出于對繼續(xù)學習的強烈愿望,還是選擇了大學教師這個職業(yè)。我大學畢業(yè)留校后獲得了很多繼續(xù)深造的機會,如到名校進修、出國留學、攻讀博士研究生等等,但我原本只是初中畢業(yè),后又相繼回鄉(xiāng)當農民和入伍當兵十年,基礎知識薄弱,加之雙語寫作的能力有限和工農兵學員身份的先天不足,要想成為一名學者還是困難重重。為了實現(xiàn)目標,我一方面努力提高漢語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一方面盡量彌補在上大學期間沒學過的課程。我于1987年9月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開學那天導師鄭判龍先生贈送我們三位博士生每人一本漢英辭典,他要求我們一定要學好英語,要達到能夠閱讀英語文獻的水平,同時還要求我們加強中文寫作能力,將來的博士論文一定要用中文撰寫才能提出答辯申請。

        我是從小在朝鮮族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小學三年級開始學漢語,所以初中畢業(yè)后的漢語水平還不如漢族學校的小學三年級學生水平。我在黑龍江省寧安縣的農村長大,我們村的老戶是康熙年代從云南遷移來的九戶漢族。20世紀30年代始100多戶朝鮮族移民來到村里扎根,20世紀60年代闖關東的20多戶山東人來村里落戶。我們村有四個生產隊,漢族是第一生產隊,其他三個是朝鮮族生產隊。我們小時候常與漢族孩子們一塊玩游戲、游泳,有的時候還一起到河里捕魚,但是我們村的漢族人從小學習朝鮮語,有不少漢族村民與朝鮮族村民交際時使用朝鮮語,甚至有的漢族人可以用朝鮮語講中國故事。當然,有時漢族人和朝鮮族人之間也用漢語開玩笑,互相叫外號,如“嘎鴨子”“二牤子”“二流子”“老八路”等,但從來不說互相傷感情的話語,如“高麗棒子”“山東棒子”之類。漢族和朝鮮族村民的關系非常融洽,在彼此交往中絕無民族隔閡,甚至彼此都不會意識到民族身份的差別。比如,朝鮮族村民過節(jié)時吃打糕,就送到漢族鄰居家分著吃,漢族村民過節(jié)時吃餃子,也請朝鮮族鄰居一起分享。當時無論朝鮮族還是漢族村民都會殺狗,鄰居們則一起吃狗肉湯,過節(jié)殺豬、殺牛也都是平均分配。在這種和諧的環(huán)境下,我的小學、中學時候反而沒有更多學習漢語的機會,因為漢族鄰居基本都會并且愿意說朝鮮語。后來我參軍到部隊,天天看報學習漢語,那時,我隨身攜帶新華字典和四角號碼辭典,不懂就查,查到就記。因為我漢語不好,指導員苗志才為了讓我能盡快提高漢語水平,要求我天天寫日記,并且每周都要交“作業(yè)”給他,他便認真給我批改。指導員是我的漢語啟蒙老師。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我的漢語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組織上任命我當連隊文書。當時連隊里只有文化程度最高的優(yōu)秀士兵才有資格被提拔為文書,讓我擔任這一職務,這是組織上對我最高的認可和鼓勵,我從內心深處感到了解放軍這所“大學?!钡臒o比溫暖。我在部隊四年間把新華字典上的字幾乎全部查找一遍,有的生僻字查找好幾遍。我在連隊當文書期間,寫過總結報告,也辦過黑板報,寫過批林批孔文章和先進人物通訊,漢語水平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但我從部隊復員后來到延邊大學朝文系學習,老師們用朝鮮語授課,故難以提升漢語水平。后去中山大學進修,我的漢語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遠遠沒達到用中文寫作長篇學術論文的程度。我的母語是朝鮮語,像我這樣的雙語使用者,用漢語寫作就得置換語言的邏輯思維。即便現(xiàn)在,一般來說,用朝鮮文只需半個月的時間就能寫完的論文,用漢文就要花費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在博士研究生階段,為了提高漢語水平,我下決心專門學習千字文、四書五經等經典,并且逼著自己硬著頭皮開始用中文寫論文。當時我把成語辭典、修辭學辭典、描寫辭典、虛詞辭典、古代漢語辭典放在枕邊,不懂或想不起來就查辭典。經過艱苦的努力,在攻讀博士期間我發(fā)表三篇學術論文,全部是用中文撰寫,這就為此后用中文撰寫博士論文增添了信心。與此同時,我是一名工農兵學員,大學畢業(yè)后還要補上很多大學時候沒學過的課程,如中國文學批評史、古代漢語、美學等等。慶幸的是,我在中山大學進修期間有機會補上了這些課程。綜上,我做學術研究盡管有很多先天不足,但是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最終做到了能用中文發(fā)表論著的程度。這些進步與我對學術研究的堅定信念、執(zhí)著追求和堅強的毅力是分不開的。

        我一直在想,學術研究對于我意味著生命的選擇和永恒的追求,更意味著我人生價值的核心。我從1990年博士畢業(yè)后,一直兼任行政工作,歷任系主任、教務處長、師范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務,在行政崗位上服務二十余載。盡管如此,我始終堅持學術研究,并且著書立說,筆耕不輟。很多人問我,在處理繁雜的行政事務的忙碌中,繼續(xù)做學術研究的秘訣是什么?其實我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我從來沒有把行政工作當作第一職業(yè),而是把教學與學術研究當作我的第一職業(yè)。我始終堅信在大學里作為教授的本職工作是教學與學術研究,而行政工作則算是兼職。有了這種明確的學術理念,我就可以擺正行政工作與學術研究的主次關系。與此同時,我還認為大學里的行政管理者——處長、院長、校長,應該作為教授的代表,不僅要維護教授的權益,還要以正確的學術理念與學術實踐引領大學教授的學術研究。

        正是因為堅守這樣的理念和信念,我才能夠在學術研究方面,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我在擔任校長之后,盡管工作繁忙,還是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堅持學術研究,一心想成為學者型校長,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校的學術研究。我為學術研究不斷地尋找空間和時間,我一直堅信,做學術研究是我生命中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一部分,是我與歷史、學問對話的生命時空。對我來說,每周六、周日和節(jié)假日就是屬于學術研究的時間。我還有一項長期雷打不動的學習計劃,那就是要求自己每周至少保證三天晚上的時間用作學術研究,如今我還堅持著這項計劃。我常常想到“出仕途為官,文人本色”和“晝了公事,夜接詞人”等古訓并以此自勵。我當校長的時候,經常要去北京、長春和國外各地,去拜訪領導干部和中外有識之士,為大學爭取辦學資金和資源。我每次出差都帶著電腦和相關著述資料,這樣一來,出差時抽出的時間縫隙給了我寫作的機會。擔任校長期間,我還主持興建了總投資為15億元、總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包括41棟單體建筑物)的校園擴建工程。這是延邊大學歷史上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也是一項天字號工程。在此期間,我在籌措資金、土地置換、工程招標、嚴防偷工減料和腐敗等諸多方面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因而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癥。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到了晚上,我依然堅持讀書,撰寫論文。我深切地感受到,苦悶和痛苦不僅可以通過學術研究來消解,還能提升我對生存的欲望、學術的執(zhí)著和想象力。我在任校長期間堅持學術研究,但也沒有影響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相反學校的教學與科研事業(yè)有了跨越式發(fā)展,在吉林省省屬高校中遙遙領先。說實話,這不是我的自夸,而是客觀事實。這一成績的取得,應該與我作為校長率先垂范,大力提倡開展學術研究密切相關。當然,后來卸任校長之后,我便可以更加專心致志地從事學術研究,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我現(xiàn)在已經年過古稀,精力依舊非常旺盛,這應該與我多年來養(yǎng)成的學術研究習慣有很大關系?;仡櫰饋?,我卸任校長后的這12年所做的學術工作的確不少,值得總結一番。

        其次,知識結構的更新和研究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是做好學術研究的關鍵。我在攻讀副博士學位期間才對學術逐漸開始入門。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堅信學術研究的過程就是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的過程。對于優(yōu)秀的人文學者來說,大約在40歲左右就能夠取得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成果,但僅僅因此而滿足于自身已有的學術水平和能力,就會開始走上學術生涯的下坡路。如果想要守住學術盛年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水平,就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對于研究朝鮮—韓國文學的學者來說,一不小心就會在狹小的學術圈子里成為井底之蛙,也很難與國內主流學術界對話和交流。所以理應主動通過閱讀和參加會議,與理論和方法的生產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的優(yōu)秀研究者進行學術對話的同時,還要與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研究者進行學術對話,積極地去了解中國學術發(fā)展的需求和規(guī)律,努力推進中國學術話語的建構。此外,做好學術研究不僅要建立寬廣的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知識背景,還應積極探索新的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我是研究朝鮮—韓國文學的學者,但早年曾經講授過4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又曾在中山大學系統(tǒng)學習中國現(xiàn)代文學,隨后一直閱讀中國文學史方面的著作,這種經歷使我建立了較為全面的中國文學知識背景。我不僅時常關注朝鮮—韓國文學的前沿研究動態(tài),還會密切關注外國文學研究和中國文學研究的前沿成果。我在研究朝鮮—韓國文學史的過程中,主要從世界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中去闡述朝鮮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和特點,從朝鮮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聯(lián)中去考察中國文學的影響,以及韓國文學的接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撰寫《朝鮮北學派文學與清代詩人王士禛》和《魯迅與燕巖的小說比較研究》等幾十篇中韓比較文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對中國文學知識、中國文學研究動態(tài)與成果的掌握起到了很大作用。

        為了完成北學派與清代文學比較研究的系列論文,我對中國清代文學史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梳理了王士禛“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的發(fā)展脈絡及其在文學史上的評價。因而我能進一步深入地闡明朝鮮北學派文學與清代文學的關系及其特點。另外,我在中山大學學習期間,認真學習魯迅作品,還閱讀了錢谷融、陳則光、林興宅等教授的魯迅研究成果,這些促使我有了將樸趾源小說與魯迅小說進行比較的想法。例如,樸趾源的小說《虎叱》借老虎形象批判了儒家文化的腐朽與墮落,認為人吃人是自古就有的。這與魯迅《狂人日記》中借助狂人形象對儒家文化的批判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我通過兩部作品的比較指出,東亞對儒家文化的反思始于18世紀后半期,而從老虎到狂人形象的演變,體現(xiàn)了東亞現(xiàn)代性文化發(fā)展的進程。樸趾源的小說《廣文傳》中的主人公廣文是一個無名無家的乞丐,在精神上不時地自我陶醉,常說長安的10萬戶都是自己的家,還和孩子吵架時畫一個圓圈,自己進了圓圈還不讓其他孩子進圓圈。不僅如此,廣文看到妓女時還會得意洋洋,飄飄然。這與魯迅小說中的阿Q非常相似。由于我掌握了魯迅《阿Q正傳》的新研究成果,才能夠將廣文與阿Q的人物性格進行深層次比較。通過比較研究,得到新的發(fā)現(xiàn),我認為“老虎”與“狂人”、“廣文”與“阿Q”的出現(xiàn),意味著漢文化圈中兩國代表性作家面向近代的“潛在文化對話”,并提出魯迅才是“反思東亞精神史的集大成者”的觀點。

        人文學者對文學理論和方法論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中韓文學比較研究中,我不僅吸納西方比較文學學者的理論和方法,還注意到中國學者的研究方法的本土化特色及創(chuàng)新性。無論是在本體論研究還是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抑或是在跨界敘事研究和中韓交流史研究中,我都根據(jù)文本的特點選擇和運用文學理論和方法論,且努力做到為我所用,為主體的批評實踐服務,而不是通過我自己的研究來論證某一種理論和方法論的正確性。這無疑是實現(xiàn)西方理論與方法的本土化和創(chuàng)新中國學術話語的基本前提。我覺得在東亞文學研究中不能原封不動地運用比較文學的形象學理論。若對此不加批判地使用,韓國的中國游記研究難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例如,朝鮮北學派作家們在“燕行錄”(游記)中肯定清代市民文化,從而塑造出烏托邦化的中國形象,但他們對清朝皇帝的專制統(tǒng)治和文字獄則頗為不滿,由此刻畫出具有意識形態(tài)化的中國形象。因此,韓國的中國游記呈現(xiàn)出烏托邦化的形象和意識形態(tài)化的形象共存的樣態(tài),這也可以看作是漢文化圈中游記的普遍特征。我在韓國的跨界敘事研究方面,即在華韓國文人的流亡文學研究方面,借鑒了德里達、??碌鹊暮蟋F(xiàn)代主義理論和賽義德、霍米·巴巴、斯皮格瓦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并為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做出不斷地探索。在華韓國人的流亡文學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文化現(xiàn)實為背景,以被壓迫民族的反帝反殖民斗爭為素材,以民族解放和獨立為目標的文學。我在在華韓國流亡文學研究中,借鑒了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闡釋韓國流亡文學中的階級話語、民眾話語、抗日話語的內涵與本質,及其在解構帝國話語中的作用。借鑒后殖民理論,但結合中韓文學交流的歷史場域,分析了韓國流亡文學的主體性的雙重性和身份認同的復合性,指出其在建構中韓共同主體性和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并且深入分析了流亡文學的文化混種性特質,即在華韓國流亡文學中的中韓文化的融合并不是對帝國話語的復述,而是以實現(xiàn)中韓合作抗日為目標。我在實現(xiàn)西方學術理論本土化的同時,努力建構中國的學術話語。尤其在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研究中,努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與范疇,比如東亞視域的三種要素、共同話語與相互認知、同一主題與共同敘事、歷史口述與合作敘事,還有政治共同體與文藝共同體的關聯(lián)等等,以此深入分析中韓文學交流史的歷史場域與文學現(xiàn)象。對文學史的研究學者來說,最忌諱的是對新理論和方法的盲目追隨。如果不加分析地運用,難免被假象遮蔽歷史的真相,并造成藥不對癥、自相矛盾等亂象。

        最后,文獻資料的挖掘和整理是文學史研究學者推出新的研究成果、組建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的根本保證。從事文學史研究伊始,我就重視文獻資料的挖掘和整理,并以此不斷開拓出學術研究的新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朝鮮留學期間,通過我的導師得知朝鮮人民大學習堂收藏著在華韓國流亡文人申采浩在北京時撰寫的文學遺稿,導師還建議由我負責整理與研究申采浩遺稿。為此,1984年下半年完成學位論文之后,我每天到平壤人民大學習堂外國人閱覽室查閱申采浩遺稿,并抄寫下來。用鋼筆抄寫30多萬字遺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拇指和食指長出老繭,需要每周去金日成大學衛(wèi)生所做一次簡單處置。還有一次,為了拍遺稿照片留作原始資料,把遺稿放在人民大學習堂陽臺上拍照,結果照相機和膠卷全部被沒收。幸虧駐平壤中國大使館文化處李老師出面與朝鮮國家教委交涉,取回了照相機和膠卷,得以繼續(xù)查閱和抄寫。我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把所有的遺稿都抄下來,在抄寫遺稿的過程中,獲得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有一遺稿的扉頁上寫了這樣一段文字:“沒有讀者的著作,沒有購買者的美術品,沒有崇拜者的人物?!边@是作為流亡文人的申采浩在北京的一間又冷又黑的小房間里撫慰孤獨和傷痛的記錄,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時最真實的告白。若不是我親自抄寫材料就無法得到這種極其重要的信息。通過對申采浩當時使用的稿紙、字體形狀、語言文字表達等的分析,我寫出遺稿作品的解說,既考證了創(chuàng)作年代,又進行了對作品的文獻學考辨。當時,我在抄寫遺稿與撰寫解說的基礎上,撰寫了《申采浩文學研究》一書?;貒?,于1988年和1990年,分別在中國和韓國出版,1994年又出版了《申采浩文學遺稿選集》。這樣,我首次把我撰寫的《申采浩文學研究》介紹給國內外學界,此后,我所鉆研的申采浩研究在國內外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我于2005年率領延邊大學代表團訪問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時,也抽空去看了人民大學習堂外國人閱覽室。在此,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當年我使用過的桌面上擺放著我的名簽。這讓我激動萬分,不禁想起留學時期那些伏案疾書的日子??上驳氖牵斈昴俏慌畧D書管理員還在,故人重逢,她不無激動地對我說:“21年前金老師那么認真地查找與抄寫資料,看到您手都破出血還在抄寫,我們都非常感動,所以擺上名簽作為永久的紀念?!庇秩纾?0世紀90年代初期,我收集整理收藏在延邊大學圖書館的朝鮮文學史的重要文獻,即收集刊登在《朝鮮語文》和《文學報》上的朝鮮現(xiàn)代文學批評資料,于是在1994年出版了《現(xiàn)代文學批評資料集》(8卷,400萬字)?;趯Τr現(xiàn)代文學基本文獻資料的挖掘和整理,我給研究生開設了一門新課——“朝鮮—韓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并于1994年撰寫《朝鮮文學史(近現(xiàn)代)》,我深深感到,一種文學史新體系的建構、一門新課程的開設,離不開基本文獻的發(fā)掘和研究,否則,所謂新觀點的提出就是無稽之談。

        我卸任校長之后,學校為我的學術研究成立了東亞跨文化研究中心。從此,我有充足的條件為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做準備,即對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乃至東亞三國文學交流史的研究。為了有效推進新領域的研究,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存光教授攜手,2014年出版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韓國資料叢書》(10卷)。以此為基礎,2016年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并以重大項目為平臺,組建由20多名中青年學者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團隊成員大部分是我的博士生,大家同心協(xié)力,著力于分工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與協(xié)同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作為階段性成果,2021年出版了《“韓國近代文學與中國”資料叢書》(16卷),在此基礎上完成重大項目的標志性成果《中韓近現(xiàn)代文學交流史資料叢書》(16卷),以及《近現(xiàn)代中韓文學交流史》(3卷)。我們的科研團隊成員以收集和整理文獻資料為基礎,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多項;作為重大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在國內和學術刊物上發(fā)表100多篇學術論文。目前,我為了推進東亞文學交流史的研究,啟動收集文獻資料工作,作為準備階段的成果,出版《東亞文論叢書》(5卷)。收集和整理文學史基本文獻資料是文學史研究的必要工作,重要的是大型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離不開建立國際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通過團隊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fā)展,來提升學科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長期的學術研究實踐告訴我們:在文學史研究的學術殿堂里,沒有“大國文學”與“小國文學”、“優(yōu)秀文學”與“落后文學”之分。我也堅信“非通用語文學”的“通天”不是不可能,關鍵在于能否瞄準前沿、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砥礪前行。我們要主動匯入中國學術主流,積極與研究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的學者進行有成效的對話,努力從邊緣走向中心。與此同時,做好小語種文學的學術研究,必須要“預流”學術,堅持在扎實的語言和歷史研究基礎上做精深的探索,學會小題大做、宏觀細作;要戰(zhàn)勝“小語種文學研究”的委屈、孤獨和苦悶。我們應當堅信做學問不僅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更是發(fā)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當發(fā)現(xiàn)自我的時候,就是新的學術研究之始;當超越自我的時候,就是取得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之時。

        【作者簡介】

        金柄珉:延邊大學特聘資深教授。

        (責任編輯 任 艷)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综合| 日本少妇春药特殊按摩3|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人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亚洲啪啪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恐怖片|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免费黄网| 国产优质女主播在线观看| 风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欧美老妇与禽交| 国产精品亚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情侣视频| 在线成人爽a毛片免费软件| 日韩A∨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一级av大片在线观看| 成人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人妻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aⅴ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中文岛国精品亚洲一区| 射进去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久久婷婷国产五月综合色| 精品人妻av区乱码色片|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久久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抽插丰满内射高潮视频| 美女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色天香精品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