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中的鹽分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作用下,超過土壤對水的耐受能力,造成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不良改變,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甚至絕產的現象。目前,我國鹽堿地改良利用是農業(yè)生產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舉措。在鹽堿地改良利用過程中,應該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同時,加大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鹽堿地改良利用工作的重視力度。本文基于鹽堿地改良利用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措施,旨在進一步提高鹽堿地改良利用水平,保障我國農業(yè)生產安全。
關鍵詞:鹽堿地;改良措施;綜合治理
鹽堿地改良是我國耕地保護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保證糧食安全、提高農業(yè)產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利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土壤鹽堿化已經成為農業(yè)發(fā)展中面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它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甚至會對糧食安全帶來威脅。所以,必須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利用,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1 鹽堿地概述
“鹽堿地”是指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可溶鹽,造成土壤滲透壓升高,作物根系無法從土壤中獲取水和養(yǎng)分,甚至會造成植株水分滲漏,最終導致植株脫水、枯萎而死。在鹽堿地中,含氯或高硫酸鹽,具有高pH值、低有機質、瘠薄、無肥力、形態(tài)不佳、含陰陽離子多,對植物的生長形成有毒害作用。
治理鹽堿地,首先要對鹽堿地進行全面地認識。鹽堿環(huán)境是指無論是水體、地層、大氣還是土壤,以及各種宏觀、微觀的環(huán)境,都含有大量的鹽分。鹽堿環(huán)境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區(qū)域,在中國廣泛存在,包括海濱、平原、荒漠和草原,按其鹽分含量可分為輕、中、重三類。鹽堿地養(yǎng)分匱乏,植物在鹽堿地中生存困難,大部分鹽堿地表層鹽分含量大于0.6%,這極大地限制了綠地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及景觀層次。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使得在鹽堿地上很難進行園林綠化,同時,也制約著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發(fā)展。
2 鹽堿地改良技術
2.1 生物改良技術
生物改良技術是通過種植耐鹽堿的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的自然吸收和調節(jié)作用,降低土壤中鹽離子含量,從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一種方法。生物改良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經濟、高效,并且能夠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通過生物改良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不僅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還能為鹽堿地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促進土壤有機物質的循環(huán)。生物改良技術在鹽堿地改良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存在局限性。主要體現在生物改良技術只能在鹽堿地上應用,無法在其他地區(qū)進行推廣應用,這就限制了生物改良技術在其他地區(qū)的推廣應用。
2.2 化學改良技術
在鹽堿地改良中,化學改良方法是利用化學制劑來改變土壤的pH,從而達到抑制土壤中水分蒸發(fā)和鹽分上升的目的。但是,由于不同種類的化學制劑對土壤的影響存在差異,因此,其應用效果也存在差異。而且在鹽堿地改良中,還需要考慮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重金屬離子在土壤中的分布以及對植物的影響等方面?;瘜W改良技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改善鹽堿地,但是,如果應用不當,也會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在鹽堿地改良中,應根據不同區(qū)域和不同土壤類型選擇合適的化學制劑,并且對其用量進行科學控制,從而達到最佳的改良效果[1]。
2.3 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技術
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是利用土地的綜合開發(fā),將農田建設與水利建設相結合,改善灌溉條件,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鹽。其中,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是解決我國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水土流失嚴重的有效途徑之一。農業(yè)綜合開發(fā)不僅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而且還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2.4 工程改良技術
基于鹽堿地水鹽運動規(guī)律,工程改良技術主要有暗管排鹽、溝渠排水洗鹽等。這些技術通過引導水流將土壤中的鹽分帶出,從而達到降低土壤鹽分的目的。然而,這些技術普遍存在改良效率持續(xù)時間不長,鹽分容易重返表層土壤的問題。這使得鹽堿地的治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針對這一問題,研究者們開始針對不同地區(qū)鹽堿地形成原因及自然環(huán)境條件,嘗試不同的改良工程技術。如在鹵泊灘地區(qū),研究者們將其改排為蓄治理模式。他們合理布設蓄水溝,實現水地共處、和諧生態(tài)。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成功地將土壤鹽分穩(wěn)定控制在耕作層土壤以下,使作物能夠正常生長[2]。
3 鹽堿地改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對鹽堿地改良認識不到位
鹽堿地改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在實際工作中,雖然各級政府都出臺了鹽堿地改良的政策和法規(guī),但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政府對鹽堿地改良的重視程度不夠,還沒有將其上升到戰(zhàn)略性高度,也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的鹽堿地改良技術體系。另外,一些主管干部對鹽堿地改良認識不夠到位,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鹽堿地改良工作中來,甚至個別地方政府在上級領導提出“退耕還林還草”的建議后,在實際工作中并未積極響應。甚至還出現了部分主管干部為個人私利而忽視群眾利益、不顧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盲目種植一些“高效益”農作物等錯誤做法。
3.2 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脫節(jié)
由于鹽堿地改良所需資金較多,對改良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目前,大部分鹽堿地改良工作都是由政府和企業(yè)承擔,但是由于投入資金有限,科研投入不足,因此,相關科研成果轉化較慢,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相脫節(jié)。雖然鹽堿地改良所需資金較多,但是,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存在著土地資源短缺的情況,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并且鹽堿地改良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提高鹽堿地改良效率才是當務之急。
3.3 治理模式缺乏針對性
鹽堿地改良工作在我國開展時間較短,治理模式也多種多樣,但是,在實踐中很多地方都是以經驗和政策為指導,不能根據不同地區(qū)的鹽堿地類型進行針對性治理。例如,在黃河三角洲地區(qū)鹽堿地類型多樣,土壤結構差異較大,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不一。因此,不能以某一種治理模式為指導,應該根據具體的土壤類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良[3]。
3.4 鹽堿地治理投入不足
我國鹽堿地改良投入資金不足,且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資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鹽堿地改良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由于鹽堿地改良見效慢,大部分農戶缺少治理積極性。由于治理投入資金不足,一些鹽堿地得不到有效治理,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還會影響農業(yè)生產的效率和質量[4]。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鹽堿地改良資金投入;同時,利用稅收政策等進行激勵機制,調動農民積極性。
4 對策措施建議
4.1 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
鹽堿地的改良主要是通過改變土壤的結構,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來實現。其中,影響土壤結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土質、氣候、降水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所以,對鹽堿地進行改良時,要先進行土壤調查分析,然后根據土壤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改良措施。通過改良鹽堿地可以有效減少水分蒸發(fā),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從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供肥能力[5]。
有機質是指由生命活動所產生或與生命活動相關的、可被植物吸收利用或在植物體內合成的物質。有機質具有較強的肥效,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對于鹽堿地來說,提高有機質含量可以有效降低其對農作物的影響。因為鹽堿地中大量的鹽分主要是以鹽離子形式存在的,而有機質是一種活性物質,所以在利用有機質進行改良時,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鹽離子數量,從而減少對農作物生長和作物品質產生影響。
除了增加有機質以外,還要注意改變鹽堿地的理化性質。因為鹽堿地大多是因為降水或灌溉引起的,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改善鹽堿地的理化性質。在改良鹽堿地時要注意控制灌溉量以及灌水次數,盡量保持排水系統(tǒng)暢通。因為水是影響鹽堿地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且鹽堿地中一般含有大量鹽分,所以要避免灌溉水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能保證灌溉質量的話,那么可以采用噴灌、微灌或者是滴灌等方式來降低土壤含鹽量。
4.2 控制灌溉水量,實施科學灌溉
我國大部分鹽堿地都是在干旱缺水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水資源缺乏,水資源匱乏導致土壤的含鹽量增高。為了改善這種現狀,我國不斷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灌溉水量,科學灌溉。對于鹽堿地而言,科學灌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含鹽量,減少鹽堿對作物的危害??茖W灌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控制灌溉水量。要根據土壤鹽堿化嚴重程度和作物生長需要來控制灌溉水量。一般來說,對于輕度鹽堿化土壤要采取灌排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改良,而對于中度鹽堿化土壤則要采取噴灌或者是微灌方式進行灌溉。只有對灌溉水量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才能夠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止土壤鹽堿化對農作物造成危害[6]。
第二,要選擇合適的灌水方法和灌水時期。不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時機選擇都會對土壤含鹽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在鹽堿地改良過程中采取漫灌、溝灌或者是滲灌等灌溉方式比較合適。但是,對于那些中度鹽堿化土壤來說,不能夠采用漫灌的方式進行灌溉,只能通過溝灌或者是滲灌等方式來進行灌溉。在進行灌溉時要注意適時適量和科學合理。
4.3 重視生物改良技術,實施科學施肥
鹽堿地改良過程中,應積極采用生物改良技術,促進鹽堿地的改良。其中,生物改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土壤結構改善和作物生長,有效提升鹽堿地的改良效果。通過利用鹽堿植物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鹽堿危害。當前,我國鹽堿地中存在著大量的堿蓬草、堿蓬等植物,這些植物能夠吸收土壤中的鹽分,緩解土壤鹽堿化問題。在鹽堿地改良過程中,可以采取科學施肥的方式對鹽堿地進行改良,通過施加有機肥、化肥等方式實現鹽堿地的培肥改土。其中,有機肥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和肥效作用,能夠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作物生長等。化肥在進行施用時應結合土壤實際情況合理施用,避免施肥量過大造成肥料流失或者施肥不當導致鹽害等問題的發(fā)生。在有機肥和化肥施用過程中應注意掌握用量、時間等要素,避免因過量施肥導致鹽漬化問題的出現。但在有機肥施用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在寒冷地區(qū)使用有機肥。當前我國部分地區(qū)由于冬季溫度低、光照不足等因素影響,會出現有機肥腐熟不充分的現象,影響肥料效果發(fā)揮。因此在有機肥施用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在冬季進行。
4.4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在鹽堿地改良利用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治理方案進行施工。在制定治理方案時,應從土壤鹽漬化程度、土地資源類型、土壤物理性狀等方面出發(fā),明確具體的改良措施。土壤鹽漬化程度較輕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良措施,如通過灌水洗鹽、機械排鹽等方式進行治理。土地資源類型較多時,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改良措施。如在鹽堿地中種植水稻,由于土壤中鹽分含量較高,則需要通過排鹽工程進行處理;在鹽堿地種植馬鈴薯時,由于馬鈴薯對鹽分的耐受性較強,則可以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進行處理。
在鹽堿地改良利用過程中應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原則。通過采用“種綠”策略對鹽堿地進行改良,一方面,可以利用鹽堿地種植各種經濟林樹種,如白皮松、楊樹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種植各種經濟林樹種如桃樹、梨樹等。此外,還可以采取“種草”策略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利用,利用農田周邊的空閑地種植牧草品種如苜蓿、燕麥等。在鹽堿地改良利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合理規(guī)劃土地資源。同時要在鹽堿地周圍規(guī)劃一定面積的綠地景觀帶,增強鹽堿地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
5 結語
綜上所述,鹽堿地是世界性難題,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推進,土壤改良技術逐步得到推廣,為改良鹽堿地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本工程采用了許多改良鹽堿地的措施與方法,有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些則不盡如人意。在實踐中,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多種措施來改善鹽堿地,逐步抑制鹽,逐步改鹽,優(yōu)化土壤結構,以減少后期治理費用,達到土地可持續(xù)利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志軍.鹽堿地綜合治理工程模式及其應用[J].南方農業(yè),2021,15(05):7-9.
[2] 杜良宗,孫三民,譚昆,等.新疆土壤鹽堿地形成的原因及改良措施[J].種子科技,2021,39(03):59-60.
[3] 高倩,盧楠.鹽堿地綜合治理開發(fā)研究現狀及展望[J].南方農機,2021,52(16):153-155.
[4] 童輝,石明吉,張君平.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利用技術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22,7(23):194-196.
[5] 李娟,韓霽昌,張揚,等.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工程模式[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6,14(3):188-193.
[6] 張海鷗,師晨迪.鹽堿地治理技術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