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多感官的體驗,人們通過感官和身體來認知和體驗世界。當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注重讓觀眾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展品,讓更多與視覺不同的感官參與展覽。觀眾在多感官的展覽中不僅是認知的主體,更是體驗的主體,多感官在博物館中的運用因此得到更多發(fā)展的機遇。為了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多的展覽空間開始采用互動體驗技術,注重展覽形式的豐富多樣。在五種感官中,嗅覺在博物館展覽中運用得最少,以此為出發(fā)點,通過案例分析、總結和歸納,探討其在體驗式展館中的組織和策劃,并研究嗅覺在展覽體驗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通過結合與嗅覺緊密相關的線索,來打造個性化的結構順序,實現(xiàn)讓身體和感官體驗更加生動而有效的目標。
關鍵詞:嗅覺;感官體驗;互動裝置;展覽設計
一、從視覺體驗向多感官體驗的轉(zhuǎn)變
公元前340年左右,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人的五感的概念并沿用至今,作為基礎的人類知覺分類。在此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于1966年提出新的五種感官理論,他認為人類感官系統(tǒng)是在主動地搜集信息,而非被動接收信息。當前,學者們對人類感官系統(tǒng)的理論探索仍在進行,并將其做出進一步的劃分,更加細致地對應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感官體驗的方式被分成了兩大類:直觀體驗與聯(lián)覺體驗。其中,聯(lián)覺體驗是將接收到的物理現(xiàn)象轉(zhuǎn)化為神經(jīng)信號,各種復雜體驗隨之帶來心理感知,從而形成對事物的最終判斷。僅依靠觀看來了解展覽內(nèi)容既是單一的,也是片面的。在五種感官中,視覺是最基礎也是最直接的感官體驗,也因此在觀展方式中居于主導地位。
在目前的多感官運用中,視聽結合的方式最為常見,而嗅覺參與展覽的程度最低。從展覽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在傳統(tǒng)的“參觀準則”形成之前,展品是可被觸碰、嗅聞的,這也說明了在很早之前學者們就意識到了多感官的體驗有助于對信息的了解。隨著觀展意識的普及,博物館開始以玻璃展柜限定觀眾與展品的距離,限制觀眾的行為。大英博物館在18世紀初期以門票等形式提醒觀眾,不要觸摸任何展品;到19世紀初期,通過建造古希臘神廟樣式的建筑來強化觀眾的參觀認知,最終形成博物館初始的“參觀準則”。19世紀中期,舊金山探索館作為美國第一個科技類展館,將過程性內(nèi)容融入科技類博物館,為多感官展覽體驗奠定了基礎,嗅覺等體驗方式才重新進入展覽的范圍。
如今,嗅覺體驗在多種類型的展覽里均有應用,尤其在自然、科普類展覽里最為常見。當展覽向觀眾科普宇宙的組成時,通常運用圖文展示或者視頻播放。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展示了氣味探究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比如研究人員運用氣體嗅探機來探測月球上的水源所在。在歷史場景類展覽中,嗅覺體驗成為盡可能還原以前生活的有力幫手。嗅覺參與學習能顯著提高記憶力,因此在親子互動展覽中結合觸摸等方式,能夠帶給兒童多維度的體驗。
相較于觸覺與聽覺,嗅覺在展覽中因多方面原因難以得到大規(guī)模運用。最主要的是實現(xiàn)技術,從依賴展品自身的氣味到合成適合展覽氛圍的復雜氣味,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是氣體擴散范圍的控制與嗅聞裝置的設計與實施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因為存在主觀性的因素,所以難以調(diào)試出適合全部觀眾的氣味。此外,同一氣味在展覽中造成的嗅覺疲勞也會對觀展質(zhì)量產(chǎn)生影響。每個人對事物和空間的體驗都是多樣的,人們對于事物和空間形態(tài)的感知,是所有感覺器官綜合作用的結果。雖然在使用上存在著種種限制,但嗅覺體驗仍是觀眾探索展覽的有利途徑。
二、展覽空間中嗅覺體驗的特點
空間對嗅覺體驗的影響是直接的,同時也是易被忽視的。用于展覽的空間大多滿足以下的需求:幾何空間、統(tǒng)一顏色的墻壁、可控光源。上述要素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對展覽的干擾,因此此類空間也會盡可能做到“無味”。然而,完全無味的空間是不存在的,任何材料或者人類活動都會帶來氣味的殘留。同樣,空間的面積大小、高度也會影響氣味的擴散與滯留時間。
嗅覺的特點將嗅覺體驗與記憶、情感連接到了一起。嗅覺的特點可概括為適應性、差異性以及階段性三種。適應性使人在短時間內(nèi)接受氣味的存在。而每個人對于同一味道的感知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面對同一氣味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或體驗,因此嗅覺存在差異性和階段性。氣味對空間的影響不在于尺度,而在于氛圍與場域的塑造。嗅覺體驗的重要性不在于氣味本身,而在于通過氣味向觀眾傳達展覽的理念,給觀眾帶來更加深刻、沉浸的體驗,加強觀眾與展覽之間的連接。
(一)加強情感體驗
獨特的氣味有助于觀眾對展覽印象的形成,“展覽氣味”作為展覽的一部分,在構建觀眾對展覽的記憶的過程中起到隱性的作用,有利于加強感動、歡愉、悲傷等情緒,實現(xiàn)與觀眾的互動。氣味帶來的情感體驗被運用到展覽中,起到一個“預告”的作用。當人們談到博物館的“情境化”時,這里的“境”本身就指三維的場域,具有空間感。“情融于境”就是指博物館提供的場域消弭了觀眾與展覽的無形界限。這個場域不涉及參觀目標,將觀展的過程輕松化,并且將觀眾的感受與展覽信息的傳達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個體的不同,每個人獲得的體驗都不盡相同。
例如,倫敦碼頭區(qū)博物館中的氣味部分讓人想起碼頭本身——木材、海洋空氣、汗水,以及茶葉倉庫和碼頭工人的家——“在火上烘干的外套的味道,煙草的味道”。在針對博物館與觀眾體驗的相關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大多數(shù)觀眾而言,展覽帶來的“真實感”比歷史真實更加重要。展覽呈現(xiàn)的內(nèi)容,通常是通過歷史研究,將素材復原,以想象填補空白的區(qū)域“創(chuàng)作”出來的,更為豐富的感官情景帶來的是更強的沉浸感,觀眾在此時體驗的是場景氛圍。
(二)加深參觀記憶
當觀展結束后,觀眾會回憶起什么?一個月后,觀眾又能想起哪些與展覽相關的內(nèi)容?人體的感知是體驗物品背后文化意義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嗅覺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作為遠感的嗅覺,其記憶保留時長比其他感官都要長。這種感知方式具有的回憶功能,使觀眾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與自己、展品展開對話,有效地激發(fā)探索心理,使展覽內(nèi)容變得立體豐滿。
情感會影響觀眾對于展覽內(nèi)容的判斷與記憶,展廳空間中的氣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展的心理走向。2021年的“感知香奈兒”香水展以香味為引線串聯(lián)起整個展覽。作為廣為人知的品牌,如何在知名度較高和顯著性較強的情況下推廣更深層的品牌內(nèi)涵與精神是該展覽的難點所在。
(三)助力無障礙設計
自1974年無障礙設計被首次提出以來,面向不同人群需求的設計都在逐步完善。五感體驗在展覽設計中的運用,能使各年齡段觀眾、特殊需求群體盡可能完整地體驗設計內(nèi)容。嗅覺體驗與觸覺體驗同樣可以作為視障觀眾體驗感提升的手段。第38屆“國際盲人節(jié)”展出了很多裝置,包括概括不同城市氣味的裝置、不同石材氣味的裝置等。展覽是基于視覺體驗的設計,對于視障觀眾來說難以直觀感受其理念,而嗅覺體驗的加入彌補了這一空缺。
三、嗅覺體驗在展覽空間中的運用
嗅覺體驗在藝術展覽中與其他展覽中占據(jù)的地位并不相同。一些藝術展覽將氣味作為作品來呈現(xiàn),嗅覺體驗的重要性不亞于觀看;而科普類、歷史類等展覽中使用嗅覺體驗的數(shù)量較少,嗅覺也只是作為組成部分而存在,并不是展覽的主體。嗅聞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聯(lián)結觀眾與展覽的手段。
(一)藝術展覽中的嗅覺體驗
1.嗅聞作為展覽的主體
馬歇爾·杜尚被認為是第一個運用嗅覺的藝術家。1938年,他將咖啡烘焙后的香氣運用到位于巴黎的超現(xiàn)實主義展覽中,掀起藝術家把多維度感官運用在作品中的熱潮。人們對于氣味的初步描述通常只有“好聞”與“難聞”兩個選項,忽略了氣味構成的復雜程度與個體的喜好差異。藝術家詹妮弗·費舍爾與吉姆·多羅拔尼克共同創(chuàng)作了“氣味極限”的展覽,旨在打破氣味有限的觀點,引發(fā)觀眾對于地域差異、生活空間等多元化的思考。
2.嗅聞提升多維的體驗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天氣計劃》于2003年在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展出,該作品涵蓋了嗅覺、觸覺、聽覺、視覺等多感官體驗方式。造霧機、鏡面鋁箔與燈光配合打造出倫敦少有的晴天,天花板上的鏡面在擴展空間感的同時可供觀眾觀察自己的觀看行為,氣味方面則由蜂蜜、糖以及芳香劑混合而成,配合朦朧霧氣,將該作品中夢幻感的部分進一步提升。
(二)主題展覽中的嗅覺體驗
區(qū)別于藝術展覽,在主題展覽中嗅覺體驗是作為過程性的手段,而非展品。確定展覽中氣味的發(fā)生方式是設計實踐必不可少的步驟。
1.身體互動式
一些展覽中嗅覺的體驗方式主要依靠身體的活動進行,需要觀眾低頭或擠壓、打開裝置進行嗅聞,大致可以分為拿取-嗅聞、氣味容器、嗅聞-品嘗、內(nèi)部嵌入等。通過視覺或觸覺的引導,觸發(fā)觀眾的體驗,帶給觀眾更多的參與感。
巴黎香水博物館是致力于介紹“氣味”的,互動內(nèi)容囊括了大部分的身體互動式嗅覺體驗。展覽以不同的體驗方式向觀眾呈現(xiàn)香水的研發(fā)、制作過程以及所用原料。捏-聞的裝置設置了三個獨立氣味出口,分別展示了三種構成大家認知中的玫瑰氣味的分子,直觀展現(xiàn)了氣味的復雜性?!稓馕痘▓@》是該展覽最著名的裝置,該裝置以牽?;樾螒B(tài)來源,并進行元素的簡化,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形態(tài)考慮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觀眾可以在靠近擴香口的位置嗅聞到內(nèi)部置入的香氣,錐形的造型有效在小范圍內(nèi)進行擴香,又避免了因氣味擴散面積過大造成的氣味糅雜而給人帶來不適感。
除了以拿取裝置或展館內(nèi)置外,嗅覺體驗也可作為提示類的線索。無論是香甜氣息給人帶來甜蜜的味覺聯(lián)覺,還是榴蓮等食物給人帶來的反差感,從中都可看出,嗅聞是人類品嘗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在日本合味道紀念館“我的合味道工廠”展區(qū)中,觀眾可以自己組合泡面的材料,制作獨一無二的泡面。沈陽味覺博物館從生理科學、人文歷史、藝術審美三個維度出發(fā),介紹了味覺感官。在味覺森林部分,運用三十多根白樺木打造出室內(nèi)森林的效果,樹芯上的金屬圓孔展示的是“東北味道”,展現(xiàn)了晚香玉、冷杉等東北本土的自然元素氣味。
2.展品發(fā)散式
依靠展品自身的氣味是最早、最傳統(tǒng)的嗅覺體驗方式。藥材、花草等強氣味的物品被放置在開放性的環(huán)境中,其中蘊含的嗅覺分子足以讓觀眾很快察覺到。該方式多用于科普類展覽,并且適用于以親子教育為目的的展覽。在“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中展出了制香常用的原材料,觀眾通過嗅聞再結合講解,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制香文化。
3.空間彌散式
作為塑造展覽氛圍的良好手段,將氣味通過內(nèi)置裝置和新風系統(tǒng)在展廳內(nèi)進行傳播,配合情景再現(xiàn),可多方位還原當時、當?shù)氐纳睢?臻g彌散式中通常使用單一的氣味,主要用于主題明確的展覽,有助于提高展覽辨識度。1999年的德國施泰德藝術博物館就嘗試過這種方式。策展人將啤酒花與葡萄酒的氣味提取出來置入管道中,再輸送到展覽場地,這場介紹食物的展覽因氣味的加入更加具有真實感。德國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展示目的之一就是引導觀眾反思戰(zhàn)爭,基于這個理念,館內(nèi)設置了各種可以嗅聞“歷史氣息”的裝置。區(qū)別于令人舒適的芳香,在這個館內(nèi)可以聞到硝煙與泥土的氣味,提醒觀眾戰(zhàn)爭的殘酷與平靜生活的可貴。
三、結語
體驗性展覽設計,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信息傳遞,將觀眾從信息被動接收方轉(zhuǎn)化為主動參與者。嗅覺體驗是當代展覽互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既可以加強觀眾對信息的獲取,又能提升觀展的愉悅程度,對于特殊需求觀眾來說更是一種人文關懷。從傳播效果的角度來看,嗅覺體驗進入展覽,觀眾在生理與心理層面形成共鳴,從而產(chǎn)生更長久的記憶,將傳播時效盡可能地延長。但如何有效提升嗅覺體驗的趣味性和互動方式的多樣性仍面臨著挑戰(zhàn)。當前,觀眾對以視聽為主導的展覽模式逐漸失去興趣,傳統(tǒng)的展覽模式無法予以觀眾多樣化的展覽體驗。觸覺與聽覺在展覽中的體驗模式已經(jīng)為大家熟知,而嗅覺體驗仍有待開發(fā)。雖然氣味的特性導致了其展示的難度,但是嗅覺體驗仍是觀眾探索展覽的有利方式,體驗經(jīng)濟的興起促進了嗅覺體驗設計的發(fā)展,為嗅覺體驗的展示形式提供了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王祖遠.“五感”激發(fā)為中心的展陳設計策略:以日本感覺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20(1):65-71.
[2]王思怡.多感官體驗在博物館展覽營造中的理論與運用:以浙江臺州博物館“海濱之民”展項為例[J].東南文化,2017(4):121-126.
[3]王思怡.多感官博物館學:具身與博物館現(xiàn)象的認知與傳播[D].杭州:浙江大學,2021.
[4]生楓凱.淺議交互體驗技術在博物館陳展設計中的應用[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6):33-34.
[5]杜宇靜.探究博物館空間中“真實感”的互動體驗設計[J].今傳媒,2022(1):97-100.
[6]王思怡.《多感知博物館:基于觸摸、聲音、嗅味、空間與記憶的跨學科視野》:突破博物館傳統(tǒng)展陳設計的新理念[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8(6):437-438.
作者簡介:
李藝蓓,碩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展覽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