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產動畫電影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創(chuàng)作中進行民族文化表達的探索。近十年來的國產神話題材的動畫電影頗為“出圈”,這些影片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結合時代特點進行了重新講述;在畫面創(chuàng)作中又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技藝和理念,并融合先進的動畫技術,從而營造了獨特的東方美學意境;在主旨表達中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涵,同時注入時代精神,在寓教于樂中喚起大眾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對民族文化的表達,不僅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為影視類藝術作品如何傳遞民族精神提供了參考范本。
關鍵詞:國產動畫電影 民族文化表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近十年來,院線陸續(xù)上映了多部根據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改編的動畫電影,從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到2022年上映的《新神榜:楊戩》等影片,均取得了較高的票房和不錯的口碑,獲得了大多數觀眾的喜愛和業(yè)界的認可。這些改編自傳統(tǒng)神話故事的國產動畫電影,其影片中承載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大眾的關注。
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歷史悠久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內涵博大精深。而國產動畫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將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以大眾傳播的方式將民族文化傳遞給廣大觀眾。在這些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中,傳統(tǒng)故事在動畫電影中被重新講述,熟悉的角色被再次塑造,民族文化與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既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為國產動畫電影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民族文化對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敘事的構建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神話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家喻戶曉,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大眾也耳熟能詳。神話傳說故事和經典人物角色是中華文明的寶庫,也是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到《新神榜:楊戩》,這些口碑頗佳的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結合時代發(fā)展,將傳統(tǒng)民族文化進行了創(chuàng)新型的表達。
(一)神話故事的創(chuàng)新重述
國產動畫電影以傳統(tǒng)神話故事作為基底,或多或少地放棄了原本情節(jié),將故事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編自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雖然也以原著中哪吒成長的脈絡展開故事,然而其中細節(jié)卻不盡相同,新增了靈珠和魔丸的設定。天地間的靈氣與魔氣孕育出一顆混元珠,混元珠具有極大的能量。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出靈珠和魔丸,靈珠將投胎為人并助周伐紂,而魔丸將生而為魔,并在為魔三年之后將被天雷摧毀。正是因為新增的設定,影片將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動力進行了重新演繹;在《白蛇:緣起》中,影片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前移到大眾熟知的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故事之前,講述了白蛇和許仙在西湖相遇之前的故事;《姜子牙》則將故事設定在武王伐紂之后,重新創(chuàng)作了一個姜子牙追尋真相的全新情節(jié)。
近十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中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重新講述,不再是“新瓶裝舊酒”,而是將原本的原料用嶄新的配方和方法釀造了和“舊酒”截然不同的新酒請觀眾品鑒。學者陳建憲通過對“民間敘事到好萊塢”學術史的梳理,總結出了民間敘事的內在規(guī)律,并將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資源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使民間文化資源回歸到現代的生活中。且基于此提出了“元故事”的概念,這一概念認為“元故事”是一個原初模型,該模型揭示了民間敘事深層結構 [1]。在好萊塢影視劇本創(chuàng)作中,有諸多探尋民間文學元故事的理論成果。例如著名劇作家沃格勒以坎貝爾“千面英雄”故事模型為藍本,創(chuàng)造了“英雄之旅”劇本模式,這種劇本模式應用在了許多電影中,這正是民間文學理論成果被推入實踐領域的一種體現。而國產動畫電影中將傳統(tǒng)民間故事作為“元故事”,并回歸到現代生活注入時代特征,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保留了原著中哪吒這一角色反叛的色彩,同時影片中最能引起共鳴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呼喊,符合當下民間集體的情緒和價值審美取向,從而引發(fā)了大眾的共鳴和代入感?!缎律癜瘢簵顟臁分匦卵堇[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將“劈山救母”這一行為不僅歸因在原著中的母子孝道上,而是上升到了一個“萬物循環(huán),周而復始”的哲學思考層面,這一主題的升華,讓動畫電影的故事更加深厚,更能引發(fā)大眾的思考和回味。
傳統(tǒng)民間故事經過時代的不斷打磨,在歷史的傳承中逐漸發(fā)生了演變。而國產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作正是抓住了這種演變的趨勢,并汲取了傳統(tǒng)民間故事的養(yǎng)分,以原本的故事作為基礎,結合時代特征,注入現代思想,重新演繹了新的故事。同時在這些新的故事中,那些大眾所熟悉的人物角色也展現了新的風貌。
(二)傳統(tǒng)角色的時代再造
每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中都有眾多富有代表性的生動角色,孫悟空、白蛇、哪吒、姜子牙這些角色在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而在近幾年的國產動畫電影中,這些角色以熟悉又陌生的樣貌或性格走進了觀眾的視野,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
部分國產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在延續(xù)了原有民間故事中人物特性的同時,并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喜好對傳統(tǒng)角色進行了創(chuàng)新。例如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影片保留了孫悟空的桀驁個性,但是卻設定他法力盡失,這與《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幾乎無所不能的形象截然不同,給觀眾帶來了反差的觀影體驗;在《白蛇:緣起》中,小白依然被塑造成了外表美麗、法術高強、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但是不同于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白蛇“賢妻良母”的特性,而是呈現了一個更有少女感、更加任性、更有“妖氣”的形象,并且小白靈動的雙眸、尖且小的下巴以及纖細修長的身形等外貌特征上的設計,則更加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在《新神榜:楊戩》中,楊戩這一角色的外貌塑造保留了傳統(tǒng)神話中俊朗的特點,但在人物特點的塑造中卻讓他失去了最有標志性“第三只眼”的神力,失去了神的“金身”,人物通過這樣的設定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也讓他在故事中遇到的挫折和阻撓更加具有合理性。
還有部分國產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則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人物的設定,角色順應時代發(fā)展進行顛覆性再造,熟悉的角色加上陌生人物外貌特征或個性,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例如在《白蛇:緣起》中,許宣一改民間故事中懦弱書生的特質,變成了一個陽光爽朗、身姿矯健的年輕男子,并且敢于追愛,對傳統(tǒng)角色進行的反差塑造,更加符合現代女性對于男性審美的喜好;在《姜子牙》中,姜子牙這一角色不再以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模樣示人,而是被塑造成了一個中年男子的形象,并且還給人物賦予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強迫癥”特質:中年形象的姜子牙在影片中也不再經歷“武王伐紂”的故事,而是在追尋拯救蒼生的真諦,以人物的新面貌經歷新的故事,打破了觀眾對《封神演義》的一貫認知,同時人物“強迫癥”的特點也給影片增添了不少笑料,緩和了影片嚴肅主旨的氛圍;在《新神榜:哪吒重生》中,主人公李云祥是有著哪吒殘魂的青年,故事最初李云祥和哪吒并不和睦,后由于李云祥的努力,哪吒改變了對他的看法,最終他們并肩作戰(zhàn),擊敗了東海龍王敖廣,哪吒的殘魂也得以重生,影片通過李云祥和哪吒的沖突,講述了一個反抗強權、尋找自我的故事,更能與現代青年建立共鳴。
學者唐忠會在其著作《動畫電影藝術論》中談到:“動畫影視通過其獨有的審美元素成了藝術和審美‘返魅’的重要媒介,影片中那些怪獸、巨人、幽靈、鬼魂等意象激活的是人類無意識領域里那些不可窮盡的各種感受。”[2] 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者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同時觀眾也正是受潛移默化中民族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對“魅”的審美需求。民間神話故事中的神幻人物角色不僅給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礎,也為動畫角色的塑造賦予了更多可能性。國產動畫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無論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人物本身就具有的特質,還是進行了顛覆性的創(chuàng)造,這些角色背后都蘊含了民族文化的深意,激起了大眾對遠古記憶的懷念之情和對自然奧秘的好奇之心。
二、民族文化在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中美學意境的表達
中國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形象的一種象征,也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在很多藝術領域中,藝術創(chuàng)作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民族文化和藝術傳播載體相結合,并以一種最契合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這些藝術領域中,動畫藝術正是一種可以將虛幻和現實集為一體并靈活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而創(chuàng)作者們正可以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通過動畫藝術表達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美學意境。
(一)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寫意之美
通過寫意化表達呈現出來的意境之美,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精華之一。中國傳統(tǒng)美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便是“意境”。在文藝作品當中,創(chuàng)作者將作品想要表現的情感思想與所刻畫的客觀圖景相融合,相融表現一致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3]。在國產的動畫電影中,畫面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非常重視表達意境之美。
在《哪吒之魔童降生》中,太乙真人用以幫助哪吒學習法術的《山河社稷圖》則極具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美感,它以虛實相生的水墨繪就了一幅仙氣繚繞、氣韻生動的畫卷,營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世外桃源。明代畫家董其昌曾在《畫禪室隨筆》之畫訣中提到:“須明虛實。實者,各段中用筆之詳略也。有詳處必要有略處,實虛互用……畫自奇矣。”[4]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筆墨所著之處則為實,未著之處為虛,中國畫講究“留白”,要“水中看月”,虛實相結合,才能激發(fā)觀者的想象力,才能引人入勝。影片中的《山河社稷圖》呈現出來的畫面,正是有虛有實、虛實相生:天空蔚藍,草原蒼翠,河水清澈,薄霧籠罩群山,太乙真人和哪吒坐于蓮花中央,這意境深遠的畫面正呈現出了一種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空靈之美。
在《白蛇:緣起》中,一開場便是一段令觀眾驚艷的水墨動畫:小白在幻境中刻苦修煉,她的黑發(fā)和白衣在水墨的渲染中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身后桃花花瓣紛紛散落,畫面唯美富有詩意,此時花瓣變成符咒再化成黑色藤蔓,將小白拉向著無底的空間。這段動畫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潑墨畫法,并結合玄妙詭秘的音樂以及與道教相關的符印元素,展現出東方古典美學的卓絕魅力。在影片的結尾,伴隨著一段清亮悅耳大眾熟悉的《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配樂,一幅極具江南風情的水墨長卷鋪陳在觀眾眼前。除了令觀眾印象深刻的開頭和結尾,《白蛇:緣起》整部影片都充滿了非常濃厚的中國山水畫風,例如捕蛇村的青山碧水、山間瀑布,去往寶青坊路上江面的一葉小舟,這些畫面都有著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烙印,散發(fā)著濃郁的中國古典之美。
黑格爾曾有過關于美學方面的論述:“假定藝術作品里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即一種意蘊,一種灌注生氣于外在形狀的意蘊”,并且他還通過引用歌德的言論來加以證明:“古人的最高原則是意蘊,而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5] 中國國產動畫電影的血液里流淌著中國美學的基因,虛實相生的畫面多表現意境美,展現了作品的藝術張力,也體現了民族魅力。
(二)古典與現代融合的奇觀化場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先進的動畫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動畫電影的制作中。近年來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不僅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特點,并在表達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利用動畫技術例如渲染、特效、3D等技術,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創(chuàng)造了令觀眾驚艷的奇觀化場景,并成功地還原了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意象,將國產動畫電影中民族文化的表達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青蛇劫起》中,構建了一個小青歷劫的“修羅城”。“修羅”本是佛教用語,全稱是“阿修羅”,意譯作不端正、非善戲、非天等。阿修羅被視為惡神,屬于兇猛好斗的鬼神。影片中的“修羅城”是一個時空混沌的地方,心存執(zhí)念而無法進入輪回的妖、怪、人等棲息于此。修羅城的設定延續(xù)了佛教中原本的涵義,并在此基礎上,將影片中的修羅城進行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打造:到處是都市廢墟的修羅城,穿著穿露肩短上衣、迷彩褲、馬丁靴的小青,扛著機槍的牛頭馬面,以及大量飆車、械斗的場面,都給觀眾帶來了一種顛覆傳統(tǒng)的視覺震撼。
《新神榜:楊戩》中,影片打造了一個由不同仙島組成的神界,這些仙島均取自于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主要包括蓬萊、方壺、瀛洲。但在具體設定上,由仙島組成的神界又極具現代氣息:蓬萊是神界的商業(yè)中心,建筑極具東方特色;方壺則是娛樂中心,瓊樓玉宇,繁華喧鬧;瀛洲是別有風情的旅游城市,有沙漠綠洲和亭臺樓閣。三座風格各異仙島,營造了一個將古典與現代融為一體的東方玄幻秘境。影片中,還有頗多極具動感的畫面令觀眾感到震撼:在陰暗逼仄的巷子里,楊戩身手敏捷追捕妖怪,眾神亮出元神大戰(zhàn),武打動作流暢絢麗。
德波在《景觀社會》中談到:“景觀(奇觀)的基本特征在于這樣一個簡單事實,即它的手段同時也是它的目的,他是永遠照耀現代被動型帝國的不落的太陽,它覆蓋世界的整個表面但永恒沐浴在自身的光輝之中?!盵6] 可見電影中的奇觀永遠是觀眾喜聞樂見的畫面。動畫藝術作品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制作理念,為大眾構建了一個奇觀化的世界。在先進動畫技術的支撐下,動畫電影創(chuàng)造出了充滿豐富想象力的奇觀化場景,帶給觀眾視覺奇觀盛宴。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通過打造令人震撼的視覺奇觀,不僅表現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題,還細致地描繪了中華民族獨具一格的地域風情。古典與現代的融合是創(chuàng)新的有效手段,在民族文化與時代潮流相連接的情況下,國產動畫電影在吸收和繼承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同時,深入文化結構思考藝術與文化的關系,融入現代精神思想,創(chuàng)作出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現代精神的動畫作品。
三、民族文化在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中思想內涵的傳遞
任何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一定會受到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并反映和傳達當地民族文化中的思想內涵。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在發(fā)展的歷程中產生了數不勝數的民族文化精華,神話故事正是中國民族文化精華的一部分。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以傳統(tǒng)神話故事為藍本,在敘事層面注入了新的思想進行了故事重述,在美學層面通過現代先進動畫技術進行了創(chuàng)新再造。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到《新神榜:楊戩》,這些影片都蘊含著中國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涵,尤其體現在影片中在主旨方面的哲學思考,以及影片內核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傳達上。
(一)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思考
澳大利亞學者格雷姆·特納在其著作《普通人與媒介》中曾談到,一部影視作品通常不會直接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陳述或反思其母文化,而是將其隱藏在作品的敘事結構及其使用的語言之中,這就包括了圖像、神話、習俗和視覺風格[7]。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將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進行重述,通過敘事策略和畫面表達,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在《姜子牙》中,影片的立意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在“個人”和“蒼生”之間的選擇,究竟何為“善”,姜子牙對于“個人”還是“蒼生”選擇的道德困境貫穿影片始終?!皞€人”和“蒼生”之間的矛盾,也是姜子牙和師尊之間對于“善”不同理解的矛盾。師尊認為善若是只困于一人,便不是善而是罪過,而姜子牙產生了“不救個人何以救蒼生”困惑和質疑。《墨子·兼愛中》中有云“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孟子·公孫丑上》也提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都說明了人對于善的追求并非從習得了某行為標準開始,而是從意識達到自我內心開始,從內發(fā)現自己的“仁”才是追求善的起步[8]。影片中姜子牙正是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內心,最終獲得“不救個人何以救蒼生”的感悟,解決了人物在整部影片中的困境和矛盾。二是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思考。影片中的以師尊和十二金仙為代表的高高在上的神,制定了一套統(tǒng)治三界的體系,為了讓世間萬物井然有序,以犧牲狐族為代價發(fā)動三界之間的戰(zhàn)爭,以達到最終統(tǒng)一的“宏大目標”。而這些對世間強行干預的行為,并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商朝罪民困于北海,茍活求生,而北海因戰(zhàn)爭失去生機,只剩一片白雪茫茫,盡顯荒涼?!兜赖陆洝分姓f:“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保鉃椤疤斓厥菬o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弊罱K,姜子牙斬斷天梯,萬物恢復生機,正是表現了《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
《新神榜:楊戩》的立意與《姜子牙》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隨著楊戩一步步揭開真相,最終天眼重開,他頓悟“我要守護的,是萬物的生生不息”,與《姜子牙》的“愿天下再無不公”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順應萬物的觀點進行了思考,中國道家思想講究萬物皆有靈,應當尊重天下蒼生的權利,去順應萬物本來的自然規(guī)律,做到“無為”的境界。國產動畫電影將深邃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蘊含于通俗易懂的故事敘事中,是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延續(xù),也是對當今時代的思考。
(二)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中華傳統(tǒng)美德便是中華文化精髓之一?!叭柿x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很多傳統(tǒng)美德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并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正確導向意義。國產動畫電影對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在故事講述中原原本本傳達中華傳統(tǒng)優(yōu)良美德,讓觀眾品悟傳統(tǒng)美德的含義;二是結合時代特點,相應當代社會需求,在影片中將中華傳統(tǒng)優(yōu)良美德進行了現代化創(chuàng)新。
國產動畫電影通過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有利于增強大眾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認同、保護與傳承意識,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江流兒救下一個被山妖劫掠的小女孩,并因此被山妖追殺,盡管身陷危險,但江流兒卻始終堅持要護小女孩周全,這便是一種“仁愛”的美德,也正是因為這份“仁愛”感動了悟空,最終悟空決定護送他們到長安,而悟空的重信守諾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一部分。在《濟公之降龍降世》中,李修緣為了尋找給母親治病的藥,不惜涉險闖入赤誠山;為了解救被妖怪抓走的伙伴,只身奮戰(zhàn);最后為了拯救人間,舍棄小我,頓悟大愛,化身降龍羅漢。影片對孝、義、愛等中華傳統(tǒng)優(yōu)良美德的體現,使觀眾在觀影后心靈得到了凈化與升華。
國產動畫電影結合時代特點,將中華傳統(tǒng)美德進行現代化的創(chuàng)新,與現代文化相通相融,更加符合新時代道德建設的要求。在《白蛇:緣起》中,影片首先還原了小白在傳統(tǒng)神話傳說中忠貞嫻雅的形象,她重情重義、忠貞不二,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美德的典型代表;其次在此基礎上,影片又賦予了小白勇敢、獨立等更多現代女性特質,把傳統(tǒng)美德與現代精神相結合,更加適應當今社會大眾對道德的需求?!赌倪钢凳馈费永m(xù)了哪吒自強不息的美德,并在新時代語境下賦予了更多的時代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反成見的吶喊。影片將哪吒塑造成了一個與命運做斗爭的勇士,通過這樣的勇士形象,向觀眾傳達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的觀念[9]。
國產動畫電影通過重述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創(chuàng)作生動富有中國美學氣韻的畫面,并將中華傳統(tǒng)美德蘊含在影片的主旨表達中。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10]。國產動畫電影通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讓大眾在觀賞影片的同時,在寓教于樂中學習、傳承傳統(tǒng)美德,并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塑造。
結 語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而這寶貴的民族文化正是國產動畫電影進行創(chuàng)作的沃土。近十年的國產神話題材動畫電影通過汲取民族文化的養(yǎng)分,在創(chuàng)作發(fā)展中走出了一條在表達民族文化方面頗為被認可的道路:通過重述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繼承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美學特征并結合現代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在影片的主旨立意之中傳遞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思想內涵。這些作品通過融匯民族的和世界的,結合傳統(tǒng)的和現代的,彰顯了中國民族文化,喚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大眾增強文化自信。在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的時代中,國產動畫電影在發(fā)展中煥發(fā)著充滿生機的生命力,這也正是依賴于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作為影片中不可撼動的內核。國產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既為藝術作品傳承和表達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探索了新的道路,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陳建憲.元故事的構擬與激活——從民間敘事法則到“好萊塢圣經”[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2): 91-96.
[2]唐忠會.動畫電影藝術論[M].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145.
[3]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修訂本[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674.
[4]蘇剛著.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解析與圖文互證[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42.
[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4.
[6]德波.景象的社會[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58.
[7]格雷姆·特納.普通人與媒介[M].許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2.
[8]楊澤波.何為善:儒家生生倫理學的解讀[J].社會科學,2019(07):119-126.
[9]陳紅梅.傳承與顛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反神話敘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75-182.
[10]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EB/OL].(2019-10-27) [2023-06-08].http://www.gov.cn/zhengce /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萬真利:華南農業(yè)大學珠江學院
責任編輯:朱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