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民國30年(1941)的春天,煙雨朦朧,陽雀子在煙雨里嗚叫,男人們披蓑戴笠在田間勞作,女人們在織布紡紗或上山采茶。這里,叫茶葉山,是舊時衡陽西鄉(xiāng)渣江的一個小山村。
茶葉山有一戶謝姓人家,是當(dāng)?shù)氐拇髴簦隹棽忌?,家境殷實,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名叫小玉,上過幾年私塾,知書達禮,當(dāng)?shù)厝硕冀兴坝駜盒〗恪薄kx茶葉山不遠有一個小屋場,叫“魏丫沖”。魏家是織布世家,后到衡陽城里開織布行,便把家產(chǎn)賣給了當(dāng)?shù)匾涣_姓人家,繼續(xù)從事紡紗織布的行當(dāng)。巧的是,羅家也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叫金鎖,女兒叫金鳳。
于是乎,兩家結(jié)了“扁擔(dān)親”,可謂門當(dāng)戶對。為了給兒女成親,兩家織上各種花布10匹,請上當(dāng)?shù)赜忻牟每p師傅上門做了幾天的嫁衣。兩對新人成親那天,雖不是十里紅妝,卻也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第二年,羅家公子與謝家小姐便生育一個兒子,取名羅傳寶,小名“寶徠子”。
然而,好景不長。民國33年(1944)6月,日軍開始從長沙南下入侵衡陽城,對衡陽城開展狂轟濫炸,城里哀鴻一片,尸橫遍街,大量的市民從衡陽城里逃往鄉(xiāng)里躲避戰(zhàn)事。小玉的公公和男人在衡陽城里失蹤了,她遇人就打聽公公和丈夫的消息。別人往鄉(xiāng)下逃,她和婆婆卻帶著3歲的孩子小寶往城里去尋找公公和丈夫。在九里渡,小玉遇到了一個同鄉(xiāng),告訴她:金鎖父子在小西門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炸彈炸死了,他撿到了小玉男人的一只布鞋。
小玉接過那只布鞋,正是她一針一線為丈夫納的“千層底”,不禁傷心欲絕。婆婆得知噩耗后,加上一路忍饑挨餓,患上了“打擺子”,便一病不起。她們只好返回茶葉山,沒過幾天,婆婆便含恨離開了人間。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小玉安葬了婆婆,又在婆婆的土墳兩旁,為公公和丈夫堆了兩座衣冠冢。此時,鄉(xiāng)親們都到山里“躲日本”去了,孤兒寡母只好躲藏在山后的地窖里。同年秋天,日本鬼子攻陷衡陽后繼續(xù)向廣西進犯,娘倆這才回到家,但是房子被鬼子燒了。
一天,茶葉山來了一支國民黨部隊,約有四五十人,在山下的大王廟里安營。帶隊的李連長是北方人,身材高大,大約30歲,胳膊上纏著浸滿血跡的紗布。小寶看當(dāng)兵的在吃洋罐頭,饞得流口水,李連長便把自己的那份送給小寶吃。小寶也很懂事,叫李連長“伯伯”,把罐頭帶回家給娘吃。小玉得知情況后,便到大王廟給李連長道一聲感謝。
茶葉山有一個老族長,與李連長會了面,得知李連長是一支被打散的國民黨部隊,要去廣西與大部隊會合抗日,在這里作短暫休整。李連長看到鄉(xiāng)親們可憐,命令當(dāng)兵的勻出一些吃的給當(dāng)?shù)剜l(xiāng)親,還把一些金圓券讓老族長分給鄉(xiāng)親們。老族長很感動,便組織鄉(xiāng)親們?yōu)槔钸B長他們捐了一些紅薯片子、豆子等雜糧,到田頭山嶺尋些草藥為他們治傷。李連長得知小玉母子已經(jīng)無依無靠,就向老族長提出,讓娘兒倆跟隨部隊,認(rèn)小寶做干兒子。一天清晨,李連長和他的兵,帶著小玉母子離了茶葉山。聽茶葉山的一個老人講,那天天還沒亮,隱隱約約聽見娘兒倆在后山的祖墳里哭泣。隨后,村里人再沒有人見過他們……
歲月更替,時光飛逝。2010年的清明節(jié)前夕,有廣西河池市馬家三兄妹幾經(jīng)周折,終于找到了衡陽渣江,找到了魏丫沖和茶葉山。他們說,據(jù)奶奶和父親生前告訴他們,自己的祖籍是衡陽西鄉(xiāng)的,奶奶和父親是在解放前從家鄉(xiāng)逃難出去的。
如今,茶葉山上已無茶葉。魏丫沖里,也已無魏姓。魏丫沖的老屋場早已成為斷垣殘壁,老屋的側(cè)面有幾間裸露的簡易紅磚房。有幾只雞在周邊覓食,間或發(fā)出幾聲叫聲。只見一個80歲以上的老太婆顫顫悠悠地迎了過來,詢問他們來找誰。
馬家兄妹說明來意后,老太婆突然來了精神,說這里就是魏丫沖,是她的娘家,她的婆家在不遠處的茶葉山。她的娘家和婆家曾經(jīng)都是做織布加工生意的?!岸闳毡尽蹦悄辏赣H和哥哥都被日本鬼子炸死了,嫂子帶著只有4歲的侄兒跟隨國民黨部隊一個連長走了……說著說著,已是老淚縱橫。
這時,馬家老大從懷里掏出一張發(fā)黃的照片遞給老太婆:“您可認(rèn)得照片中的人?”老太婆拿著照片,走到門前的光亮處,指著照片中的一個中年女人激動地叫了一聲:“這就是我的小玉嫂嫂!”這張照片是小玉在兒子小寶成親結(jié)婚時照的全家福。這個老人,就是小玉的姑子金鳳。
在河池市檔案館,馬家兄妹找出了父親的個人檔案。父親在檔案自傳中記載:4歲隨母親逃難離井背鄉(xiāng),長大后母親告訴他,老家在湖南的魏丫沖。
原來,那一年,小玉娘倆跟隨李連長來到廣西。一路上,李連長對小玉母子疼愛有加,是他把小寶騎在肩上像“騎騾馬”一樣馱到河池的。他的兵對小玉也是十分尊重,經(jīng)常開玩笑喊小玉為“嫂子”,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先讓小玉娘兒倆先吃。小玉也沒閑著,幫李連長他們洗衣做飯,縫縫補補。
1945年3月,李連長在河池找到了大部隊,被整編到中國第二批遠征軍,參加緬北和滇西對日大反攻戰(zhàn)役。在上戰(zhàn)場的前一天晚上,李連長從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一個用紅布包好的東西塞到了玉兒手里,雙手緊緊捏著小玉的手。小玉有些緊張,她知道,這個血性男人是要告訴自己什么。
李連長平靜地告訴她,這是他母親送他上部隊時給他的一枚金戒指,也是他母親的嫁妝,要兒子留給他的媳婦。明天自己就要上戰(zhàn)場了,他雖然心里早已喜歡上了她,但他知道,自己的命不知什么時候丟在戰(zhàn)場。他讓小玉好好保管這枚戒指,如果自己有命回來,再來找她,并且親手給她戴上。如果命喪戰(zhàn)場,就當(dāng)給她留作一份紀(jì)念。
小玉面對這樣一位血性男人,已是淚流滿面,緊緊握著戒指,握著男人的手,靠在男人的胸前嗚咽了起來。隨著一聲“報告連長:我們要開拔了”,男人放開了她,整了整衣領(lǐng)和帽子,頭也不回地走了。小玉站在那里,好久才被火車的嗚嗚聲驚醒。
后來,小玉便帶著小寶,靠白天撿破爛維持生活,晚上便露宿火車站臺、橋洞或街頭。她在等,等那個男人戰(zhàn)后歸來。她在盼,盼那個男人給她戴上戒指。
然而,過了幾個月,從緬北傳來消息,中國遠征軍在中緬邊境與日寇打得十分慘烈,李連長那支隊伍全部以身殉國。
小玉聽到這個消息后,哭了三天三夜,差點兒把眼睛哭瞎了。后來,也因此落下了眼疾。
河池市民為了支援前線,紛紛給抗日前線捐款捐物。小玉便把李連長給她的那枚金戒指捐了出去。當(dāng)?shù)囟ㄖ屏艘幻惰F戒指,發(fā)給捐贈人做紀(jì)念。此后,玉兒便將那枚鐵戒指像寶貝一樣收藏了起來,直到臨終前,才將那枚戒指拿了出來,叮囑后人作為她的陪葬品。此后,小玉娘兒倆開始在河池流浪,為了記住李連長的好,也為了他以身殉國的義,她把兒子改姓了李,便叫“李傳寶”。在那兵荒馬亂、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孤兒寡母要生存下來是何等的艱難不易。后來,河池火車站一位扳道工經(jīng)??匆娝麄兡缸釉阼F路上撿破爛和垃圾,出于同情和可憐,便收留了他們母子。這個扳道工叫馬有才。
解放后,小玉和馬有才按照新中國頒布的《婚姻法》辦理了結(jié)婚證,結(jié)為了夫妻。馬有才是一個孤兒,婚后也未生育,視小寶為己出,在登記戶口時,小寶又隨養(yǎng)父姓,改名為“馬傳寶”,至此,一家三口開始過上了穩(wěn)定的日子。兒子長大后被分配在河池市總工會工作。小玉告訴兒子:“你有三個姓,一是姓羅,那是你的生父,老家在衡陽西鄉(xiāng)魏丫沖;二是姓李,那是你的義父,戰(zhàn)死在中緬邊界;三是姓馬,是你的養(yǎng)父,哺養(yǎng)你成人,為你娶妻成家?!?/p>
上世紀(jì)80年代末,這位渣江女人走完了人生。從此,他開啟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尋根之路。
2011年清明節(jié),馬家兄妹從檔案館復(fù)印出來父親“羅傳寶”的個人自傳,帶上全家人終于回到了衡陽西鄉(xiāng),回到了渣江,回到了茶葉山,回到了魏丫沖。茶葉山下,魏丫沖里,他和幾個晚輩祭祖掃墓,也圓了奶奶回家的心愿。
小玉,一名渣江女子,在戰(zhàn)火中,用她那忠孝善良、堅韌不拔的精神,演繹了一段傳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