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帶腳”這個行當興起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盛行于七八十年代。
帶腳者大都買上了自行車,進城去帶腳,也有半路上捎個腳的。帶腳者和顧客先是討價還價,“到××多少錢?”“一塊錢?!薄氨阋它c吧,這么近便?!薄安恍?,就這個價。”……那時候,掙錢真不容易,即使一塊錢,也能買許多東西。遇到好說話的帶腳者還真能便宜點,遇到不好說話的,就這個價,愛坐不坐。講好價錢后,待顧客穩(wěn)坐到自行車后平坐上,就開始載之前行。過去坐在自行車上的顧客,也可算得上是有錢人,因沒錢的人或錢少的人都不舍得坐,寧肯步行走,也不舍得花那塊兒八毛的去坐車子。所以說,同路行進時,當看到帶腳者載著顧客恣悠恣悠地一溜煙“飛”過時,有人就會羨慕、嫉妒,有人也會恨,并丟下一句:“有幾個錢了燒的,不知怎么顯擺了?!蹦菚r候,自行車少,騎車子、坐車子都顯得新鮮,甚至還有點神奇,這才引發(fā)了普眾的羨慕嫉妒和極個別人的恨。當?shù)匾压饰幕藢O鵬航先生寫的打油詩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帶腳騎輛自行車,客人后座穩(wěn)穩(wěn)坐。風順輪利快如風,羨煞多少行路客!”
在我很小的時候,祖父在周邊的掖縣(今萊州)工作。那時候,公共汽車很少,交通不便,祖父回趟家也不容易,每每回家的時候就犯愁。他回家的時候,有時坐長途公交車,坐到平度城,再讓我父親或叔叔騎自行車去把他接回家;有時趕不上公交車,他就干脆花個十塊八塊的雇個帶腳者抄近路載回家。那時候的帶腳者仍很少,聽起來感到新鮮。后來我才知道,把祖父載回家的人就叫帶腳者。
兒時聽家鄉(xiāng)老人們說,村子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前街上一戶人家才有了自行車,他也跟外鄉(xiāng)人學著去帶腳,有時趕城集,回來時常常捎個腳,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也不好要錢。所以帶腳者有要錢和不要錢的。
后來,隨著自行車和帶腳者的增多,費用也不是那么高了,帶腳者變成了一種公平的自由職業(yè)了,騎車子與坐車子變成一種公平交易了,再正常不過了,平常人都可以坐車子,圖的是順便、方便,再也沒有說三道四的了。
及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自行車早已普及了,縣城里的帶腳者、坐車者很多,已看不出哪是帶腳者,哪是騎自己車的人了。我那時從部隊回家探親,剛下長途汽車,就見平度汽車站大門口旁擺著一溜自行車,“永久”“飛鴿”“金鹿”……各式各樣的自行車都有,我不明其意。這時看車人說:“租自行車?”我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搞得一愣怔,便隨口說:“看看吧,租一天多少錢?”車主回答說:“兩元?!蔽乙幌耄郊視r間寶貴,我若騎著自行車回家,三五天還不一定能送回來,壓著幾天,就得付幾天的租車費。再說,回送自行車,還得找人幫忙,要不就得一人騎兩輛自行車,“拖家?guī)Э凇钡?,還有點難度。正在思慮間,就圍上三四個人來,都在搶著說:“到哪去,我把你送去吧。”“送你去,比租車方便多了?!薄拔宜湍惚阋耍业能嚢??!薄粗矍暗膸_者,我疑慮,這才當兵離家?guī)啄辏h城就有這么多帶腳的了?真是變化大啊!又一想,租車真不如找個帶腳的,省心又省力。我已記不清當時花了幾元錢了,就坐上了一個看起來還算誠實人的自行車。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坐帶腳者的自行車,真正體驗了一番坐在帶腳者車上的感受。
后來,帶腳者由兩輪變成了人力三輪車,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都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再后來,人力三輪車變成了三輪摩托車,“突突突”地速度變快了,變成了許多人賺錢的來路;再再后來,的士取代了三輪摩托車,成了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一種職業(yè),也成為了新時代的“帶腳者”。
耳聞目睹新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我心中不由生發(fā)出感慨:歲月就是一首歌,能讓帶腳變的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