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 語
常言道:“題好文一半。”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能給閱卷老師留下鮮明又深刻的印象,同時對正文也能起到很好的引領(lǐng)作用。學生在遇到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以及材料作文時,都需要先補全或者擬好作文題目再進行寫作,因此一個亮眼的標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期“名篇錦囊”將詳細講解名家那些“神仙標題”里的奧秘,讓大家輕松掌握“畫龍點睛”的妙招。
名家擬題揭秘
第一組 妙用修辭
宗璞《紫藤蘿瀑布》/ 陶世龍《時間的腳印》 /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這一組精彩的標題,都選自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宗璞在標題上巧設(shè)比喻,把紫藤蘿花比作流動著的瀑布,寫出了花的繁盛和生命力的旺盛。陶世龍以擬人化的手法擬題,新穎別致,讓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時間怎么會留下腳印呢?從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梁啟超把“苦”與“樂”這兩個意義相反的詞放在一起,相互對比,又分別以“最”來修飾,這樣既能使論題鮮明、突出,又能引發(fā)讀者想象。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借用比喻、對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擬寫出一些亮眼的標題,如:《我渴望老師的“陽光”》《堅持是成功的法杖》《躺著讀書,站著做人》《與落日一起奔跑》《家燈,爺爺?shù)难垌贰?/p>
第二組 巧設(shè)懸念
馬德《我愿為你收藏一粒鹽》 / 鮑爾吉·原野《樹林里的眼睛》/周海亮《洗手間里的晚宴》
馬德用“收藏一粒鹽”這種看起來不符合現(xiàn)實邏輯的搭配擬寫標題,敘述了一位老師為了保護學生,不直接將他犯的錯公之于眾,而是用一顆愛心包容和引導(dǎo)學生的動人故事。鮑爾吉·原野以“樹林里的眼睛”為標題,容易讓讀者發(fā)出“是誰的眼睛?”“眼睛看到了什么?”等疑問,引人入勝。周海亮把“洗手間”和“晚宴”搭配到一起,具有強烈的懸念感,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妙趣橫生。借此方法,學生也可以擬寫出一些富有懸念的標題,如:《感謝對手》《厲害了,我的語文老師》《放棄?堅持!》《7.9秒的執(zhí)著》。
第三組 以小見大
閻連科《父親的樹》/ 蕭紅《祖父的園子》/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閻連科在《父親的樹》中,四次把樹比喻成旗桿或旗。初讀,以為這僅僅是一種通俗的比喻而已;再讀,才品味出它所包含的象征意義。他在文章結(jié)尾處寫道:“父親終于在生前死后都沒有了他的樹,和人心中最終沒了旗一樣。”通過“樹”這個常見事物,表達了父親在看到樹被砍后內(nèi)心無限的哀傷和痛惜之情。蕭紅在《祖父的園子》中,記敘了童年在祖父的園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讓她感到快樂的,不光是這個園子,更是慈愛的祖父,是祖父給了她心靈的自由,是祖父允許她隨便玩鬧,是祖父對她傾注了愛心和耐心,放飛了她身上孩子的天性。標題切入點小,擬題新穎。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也是通過對家鄉(xiāng)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學生可以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在寫情感類作文時擬寫出一些新穎的標題,如:《送你一碗油潑面》《路燈下的那把勺》《銀耳蓮子羹里的溫暖》《予你樟葉微香》。
擬題錦囊
1以小見大法
所謂“以小見大法”,就是用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細小的點,引出大的寫作對象或表達某種情感。比如,以“變化”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如果擬題為《母親的變化》《父親的變化》《故鄉(xiāng)的變化》……就過于大眾化,缺少吸引力。如果能從小處著手來擬標題,就能化大為小,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從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效果。
比如可以這樣擬題:《母親的頭發(fā)》,通過描寫母親為了照顧家庭由長發(fā)飄飄到剪為短發(fā),抒發(fā)“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又如《父親的背影》《背影,卻是深情》,通過背影的變化,抒發(fā)“我”對親情的理解。再如《記憶中的青石板路》《故鄉(xiāng)的釀豆腐》,通過特寫與故鄉(xiāng)相關(guān)的事物,展現(xiàn)“我”對故鄉(xiāng)“變”與“不變”的感慨,抒發(fā)“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2情境入情法
“情境入情法”是將敘事置于一個情境之中,讓這個情境貫穿整篇文章。使用這種方法擬標題,會增添一些詩意,更容易抓人眼球。還是以“變化”這個話題舉例,如果要寫成長類作文,擬題《成長中的變化》就會顯得平淡;如果擬題為《夕陽下的蛻變》,寫“我”在放學后訓(xùn)練的故事,展現(xiàn)“我”的成長,就會顯得比較新穎,引人入勝。
類似的情境擬題還有很多,比如《柿子樹依舊》,寫家門口柿子樹下發(fā)生的故事,抒發(fā)“我”對親人的思念;《鐫刻在宣紙上的約定》,寫“我”練習書法的波折經(jīng)歷,從想放棄到最終堅持下來,實現(xiàn)夢想的故事;《久違了,馬蹄聲》,寫“我”在騎馬過程中由起初的不熟悉、不自信,到逐漸掌握騎馬技巧并展現(xiàn)出從容態(tài)度,表達成長感悟。
語文講師,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學和15年寫作經(jīng)驗,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fā)表多篇閱讀量達10W+的文章,在《讀者》《青年文摘》《做人與處世》等雜志發(fā)表作品累計十余萬字,部分文章被選為中學語文閱讀理解材料。
教育宣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