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問題,始終將民族工作視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頭等大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探索,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功經驗,也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依據,更為我國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提供了中國經驗。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驗;民族關系
中圖分類號:B03;D0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4)03001007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團結友愛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新征程民族團結融合的思想指南,同時也是強化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民族理念?;仡欬h的百年歷史偉業(yè),在實現民族平等團結,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獨特的成功經驗,為未來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扣好民族工作這一關鍵紐扣具有深遠影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必然性的認識,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史發(fā)展演變的產物,20世紀初最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是梁啟超先生[1]。他指出:“齊,海國也……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這是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而“中華民族”概念的本質正是中國各民族共為一體。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民族工作發(fā)展的百年歷程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有了更為深刻的研究。
(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催醒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挽救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中華民族,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指引下,嘉興紅船內中共一大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此,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有了堅定而正確的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視民族問題。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中寫道:“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功”[2],指出中華民族大聯合對于中國革命能取得勝利的關鍵作用。李大釗指出“蓋今日世界之問題,非只國家之問題,乃民族之問題也”[3],他認為民族前途與革命問題息息相關,各民族應以實現民族統(tǒng)一為共同使命,凝聚中華民族的磅礴力量。放眼歷史,中國共產黨同各族人民聯系最為廣泛和頻繁的時期應是長征時期。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利后,黨中央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zhàn)略轉移,自此開啟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之路。1934年11月,發(fā)布了長征中第一個民族工作的文件《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指出要把民族工作提高到重要位置,戰(zhàn)斗的勝利同能否爭取少數民族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4]?!吨甘尽返膶嵤┦艿矫褡宓貐^(qū)人民的愛戴,也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飽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欺辱,一致對外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極大激發(fā),各民族團結一致、奮起反抗,凝聚力、戰(zhàn)斗力空前提高。據史料記載,1937至1945年期間,我黨為做好民族工作有過很多重要指示,《團結中華各民族一致對外》《團結蒙漢人民聯合抗日》《共產黨人必須幫助各少數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等一系列文章,最大力度地爭取各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解放和發(fā)展,彰顯出我黨始終把鞏固民族團結、追求民族平等、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革命時期的重要任務;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解放全中國迫在眉睫,邊疆地區(qū)民族問題尤為復雜,毛澤東同志多次下達指示,強調要兼取政治方式解決西北地區(qū),尊重西北民族傳統(tǒng),以適應民族工作的辦法解放全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前期,東北、華北、西北等地陸續(xù)解放,人民從此擺脫了戰(zhàn)火,各民族聯系更加緊密,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具有助推作用。
(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奠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華民族在經歷民族蒙羞、國家蒙難、文化蒙塵的災難后以昂揚的姿態(tài)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5],民族事業(yè)建設也邁進新征程,我黨關于民族工作的首要問題是解決民族不平等及培養(yǎng)民族干部問題。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中國具體的革命和建設需要,結合我國的民族現狀與民族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構建了我國解決民族發(fā)展問題的認識和思路,形成了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重要理論,制定出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一解決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平等團結的基本政治制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礎?!?949年9月底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我國‘應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得以正式確立?!保?]由此,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模式在制度層面已經初步形成。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更加全面地加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在這個制度的保障下,國家的統(tǒng)治優(yōu)勢逐步顯露出來,在國家治理層面形成了廣泛的共識,進而為民族政策的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民族地區(qū)的干部培養(yǎng)問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加強各民族團結的又一重大問題。1949年,毛澤東同志在給彭德懷的信中指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就必須有大量的少數民族黨員干部,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少數民族與黨中央密切聯系,實現民族大團結。歷史上,西藏民族工作一直是極為復雜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前夕,西藏上層集團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從事西藏獨立的活動十分囂張,妄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西藏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便親自領導中央的對藏工作,1959年西藏形勢趨于安定之后,毛澤東才逐步將西藏的部分事情交給周恩來和李維漢。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地區(qū)的工作能夠更加切合實際,民族同胞更加樂于接受和支持,搭建了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黨中央團結一致的橋梁,有利于增進各民族互相了解,加強民族團結。
(三)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實踐,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站穩(wěn)了腳跟,政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為后續(xù)經濟建設打下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定當前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在這一時期,各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教育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使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
鄧小平同志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進程中,十分重視民族宗教問題在社會主義時期的地位、作用以及對民族宗教應實行的方針、政策?!?980年,國務院明確規(guī)定,‘中央對民族自治區(qū)的補助數額每年遞增百分之十’等政策”[7],促使民族自治區(qū)各方面的建設得到了極大發(fā)展,使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在新的歷史階段,要把民族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則。全國要以經濟建設為工作中心,打開國門走出去,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及市場經濟發(fā)展,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對外開放程度逐漸提高,逐步適應市場經濟模式,有效縮短了各地區(qū)間的差距。這所有的一切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少數民族干部與本民族成員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且受到本民族成員的高度信賴和尊重,對于處理民族事務得心應手。改革開放初期,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對干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8],他支持德才兼?zhèn)溥x舉辦法,十分重視支持民族團結、投身于民族事務的民族人才,在干部管理層面推動中華民族一體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文化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黨中央多次發(fā)布文件,旨在最大程度發(fā)展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如1993年發(fā)布的《民族鄉(xiāng)行政工作條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條例》涉及民族地區(qū)文化設施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等。此外,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如扶持少數民族特色產業(yè)發(fā)展等,這些措施為促進民族文化繁榮和民族團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百年目標進軍是新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任務。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民族相關工作日趨完善,各項事務穩(wěn)步發(fā)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經過了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我國民族發(fā)展的不同情況,系統(tǒng)性論述了當代民族在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民族團結進步的重大意義,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場觀點,形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共識,至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正式確定下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的提出,印證了黨在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對民族工作和民族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表明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發(fā)展方向。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召開有關民族問題的工作會議,在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高度關注和重視邊疆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鼓勵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少數民族地區(qū)依托本民族特色及國家政策支持,旅游業(yè)蓬勃興旺,經濟得到顯著發(fā)展,真正詮釋了“實現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精神。而各少數民族對于一個中國的認同感也得到提升,正如北京對于藏族人民來講是一生所向往的地方,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使藏族擺脫了農奴制社會,生活在人人平等,友好團結的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族人民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體。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在理論層面、實踐過程、時代要求和世界格局上都具有極其豐富的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但創(chuàng)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有關民族發(fā)展的理論,凸顯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體現出人類文明交往中超越國界和利益的限制,形成跨越國界的合作和共同行動,以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有助于在世界層面建立更加公正、協調的國際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國情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民族產物,是順應時代和民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進程。王滬寧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就,也是對‘兩個結合’思想的深刻總結?!边@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集中體現。[9]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解決本國民族問題。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基本的立場是“人民至上”,這是處理一切民族問題的起點和歸宿;另一方面,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活的靈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使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族問題的認知在實踐中不斷開辟新境界,得以豐富發(fā)展。[9]這也是我黨在處理民族工作中一貫堅持的指導思想。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和觀念,使人們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社會現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價值觀,讓各民族認識到彼此的相互依賴性和共同體的重要性,與各民族一道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美樂章。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意義
理論是時代的產物,歷史是實踐的寫照。理論的產生勢必會產生一定的實踐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達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是新征程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所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推崇“天下大同”思想,指出中華民族應親如一家,情同手足,各“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秉持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相處之道,要充分尊重各民族間的差異,在“差異”中找“相通”。歷史上,中國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理環(huán)境影響,中華民族文明史得以連綿不斷,“逐鹿中原”使得中原民族大量向周邊地區(qū)遷移,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密切交往與相互融合。因此,從總體上看,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民族,無論是有過直接接觸還是有過間接接觸的,無論是以部落為單位的聯盟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聯盟,無論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內部的分化還是融合,都是中國境內各個民族與周邊尤其是中原地區(qū)各個民族之間的接觸、融合。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歷史中民族融合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各民族認識到彼此間的聯系和相互依存性時,便會更傾向于共享價值觀和利益,減少民族沖突和分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為著力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關系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各領域的合作更加普遍和密切,少數民族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與祖國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能夠團結一心,相互關心和支持,共同面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時代的產物,便對時代發(fā)展具有一定作用。對內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需要,對外則是防范化解重大意識形態(tài)領域風險的有效思想手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實現民族復興離不開每個人的艱苦奮斗,“民族”復興,重在民族一體化,只有各民族團結一致,才能抵御前進道路上的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般緊緊團結在一起,并針對新時期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多次下達指示精神,大力弘揚傳統(tǒng)“家國觀念”和“大一統(tǒng)”思想,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將民族工作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zhàn)略支撐和思想指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防范化解意識形態(tài)領域風險的有效手段?!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在強調“共同體”,同呼吸、共命運、手牽手、心連心是對各民族團結友愛畫面的生動描繪。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以挑唆民族矛盾為手段實施對華政策。2020年2月以來,西方某些國家基于虛假信息,頻繁炒作新疆“強迫勞動”問題,事態(tài)不斷發(fā)酵。同年9月,美國禁止進口新疆棉花、番茄等農作物產品。“強迫勞動”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件,隨著我國科技能力的增強,新疆棉花生產已經實現高度機械化,大量人工采摘情況幾乎不存在,這表面是對新疆棉的抵御和制裁,實則是在破壞國內團結、激起民族矛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應對此類挑唆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有效手段,只有各民族互相認同,團結一致,凝聚起強大的思想力量,才能防范化解意識形態(tài)領域矛盾。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世界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格局多極化、區(qū)域間戰(zhàn)火沖突,世界極端民族問題涌現,嚴重破壞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和發(fā)展為世界其他民族處理民族工作提供了經驗方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霸谀撤N意義上,民族問題開始由世界形勢的邊緣議題轉化為中心議題。”[10]如美國種族問題和歧視政策、納卡沖突、巴以沖突等因民族沖突而發(fā)生的非和平事件,嚴重阻礙本國及世界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以民族認同為重點,鼓勵各民族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重視民族干部培養(yǎng)。世界各民族要立足本國國情,樂于學習借鑒他國民族經驗,走適合民族和平發(fā)展之路,解決歷史遺留的民族問題,消除民族沖突,在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fā)展的同時,包容接納世界其他民族,共同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
當今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世界的發(fā)展離不開各國自身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是中國為和平發(fā)展事業(yè)貢獻的中國智慧、提供的中國方案。世界民族之林由各具特色的獨立民族之木組建,每個民族都是構成世界民族之林必不可少的一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各民族共同面臨和應對著許多全球性挑戰(zhàn),如氣候危機、民族主義、戰(zhàn)火沖突等,都需要全球合作來解決。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增強民族大團結意識,各國之間需要加強對話與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追求人類共同的利益和福祉。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功經驗研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圍繞如何處理好民族關系展開深入研究,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與新時代等不同發(fā)展階段中進行實踐,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民族發(fā)展之路,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歸根結底在于始終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絕對領導,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從民族復興偉業(yè)視域出發(fā)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的絕對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推動民族工作,實現民族團結的根本保證。這既是從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中總結出的科學規(guī)律,也是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本遵循。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族的危機,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起抗擊,深刻改變了民族發(fā)展歷程,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yè)。中國共產黨堅信,只有堅持“中華民族”為一個整體,才能更有決心和信心領導好中國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中共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的決議案》,只有組成“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才能打倒公共的敵人”[11],聯合一切能夠聯合的階級,開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一致對外,最終取得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國家各項事業(yè)急需恢復,在黨的號召下,無數仁人志士犧牲奉獻,響應祖國建設,幾代人如一日的守好祖國領土?!凹沂怯覃?,國是中國”,這是卓嘎一家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祖國邊疆的信仰。西藏未解放之前,玉麥是許多藏民的家,隨著西藏和平解放,生活條件提升,許多藏民選擇離開玉麥,去往更好的地方安家,而卓嘎一家始終堅持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我黨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提高民族政策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從法律層面保障少數民族地區(qū)應有的權利,不斷探索適合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經濟道路,充分利用民族產業(yè)特色,打造出一條獨特的民族發(fā)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次發(fā)表講話,表示民族認同關鍵在于文化認同,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民族力量,中華同胞要堅定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絕對領導,是各歷史階段穩(wěn)定國家局面,促進偉大事業(yè)發(fā)展的保證。各民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強有力領導下,才能一片祥和、安居樂業(yè)、共同發(fā)展。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導地位
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為近代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從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處理民族問題便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內生動力[12]。
回顧百年歷程,中華民族之所以團結一致,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關鍵在于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科學分析了民族的形成、存在及發(fā)展,提出民族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設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革命和建設總問題處理進程中才能夠被解決,如果民族問題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得以妥善處理,就會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則會延緩革命和建設進程,阻礙社會發(fā)展。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高度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把一切受壓迫的民族都看作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13],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內容,又結合革命實踐,提出新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黨提出推動改革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實現小康社會,解決民族溫飽問題;進入新時代,我黨立足實踐、分析現狀,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為當前民族工作的開展提供價值引導和思想支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國家在處理民族問題方面有不同情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民族實際,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生動體現。
(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民族地區(qū)具體情況相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之所以行、之所以好,歸根到底是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民族地區(qū)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路徑。
我們黨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根本思想。在準確掌握民族地區(qū)實際的基礎上,以民族平等為建國的一項基本原則,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促進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使少數民族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期間,在面臨著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時,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結合民族平等、民族自決和民族團結的原則,提出了獨特的民族政策。1963年毛澤東提出要把發(fā)展民族經濟擺在民族工作的首位,并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民族學說;改革開放以來,我黨高度重視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進一步提升了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跨入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堅持人民立場,深入各民族生活環(huán)境、認真了解各民族風土人情、歷史淵源,從民族實際出發(fā),對新時代民族工作做出新的歷史定位,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大地上大放光彩。
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反對教條主義,拒絕只唯書不唯實的本本主義,關注矛盾的特殊性,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民族具體工作相結合,不斷做好民族工作,始終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
(四)堅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推動民族地區(qū)發(fā)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夙愿。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復興中華民族的根本遵循。
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黨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奮斗目標。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具體來講也是推動民族地區(qū)全方面發(fā)展的舉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攜手與共,確保一個不掉隊,馬克思主義認為,整體和部分具有辯證關系,只有部分得以良好發(fā)展,才能從大局上推動整體發(fā)展。我黨始終堅持從民族復興大計中推動各民族發(fā)展,通過制定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重點照顧偏遠民族地區(qū),支持和協調各地區(qū)的發(fā)展計劃;不斷加強區(qū)域協同發(fā)展,加強區(qū)域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推動資源、人才和資金向邊緣民族地方傾斜;通過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來推動各地區(qū)的發(fā)展;加強政策落實的監(jiān)督和評估,確保各地區(qū)將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要求落實、落細。
我黨始終把促進民族團結作為偉大復興的頭等大事、重中之重,貫徹大局意識,制定頂層設計,以長遠視野處理民族問題是我黨百年來開展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牢牢把握團結奮斗這一實踐要求,科學回答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
參考文獻:
[1] 石碩.非彼無我 美美與共:中華民族的交融與共同體意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2.
[2] 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394.
[3]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7.
[4] 陳國成,陳麗暉.從歷史維度認識長征時期黨的民族政策[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4):3.
[5] 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
[6] 金炳鎬.新中國民族政策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130.
[7] 賴龍波.中國共產黨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J].西藏發(fā)展論壇,2023(3):47.
[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9.
[9] 黃鈺,郎維偉.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成就與經驗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5):71.
[10]王軍.動蕩、趨勢與事件:2017年世界民族問題熱點評估[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4):7.
[11]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室資料編寫組.中國共產黨歷次重要會議集: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3.
[12]張新,毛嘉琪.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內在闡釋、現實指涉與價值取向: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進路的考察[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2(4):1-9.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1.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bstrac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ethnic unity and has always regarded ethnic work as a top prio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ully reflects the pragmatic national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ying a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peoples, and offers China’s experience in correctly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s China enters a new era and strive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Key word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xperience; ethnic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