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碧拼娙嗣辖嫉倪@首《登科后》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詩人進士及第后得意喜悅的心情。金榜題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制度成形于隋朝。創(chuàng)立之初,制度難免不完善,因而考生要想獲知考試結(jié)果,只有一條路——查看官方公示的榜單。那么,古代的錄取通知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
宋人筆記《云麓漫鈔》第二卷中記載:“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於帖面,而謂之榜帖?!?/p>
宋朝初年,進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黃紙制作錄取通知書,長五寸,寬兩寸半,上填考生姓名,下有考官簽名。填好以后,用一個稍大的紙袋裝起來,紙袋上面同樣填寫考生的姓名。這樣的錄取通知書,在宋朝叫作“榜帖”。
如今網(wǎng)上流傳的一些文章,說唐朝就有錄取通知書,名曰“泥金帖子”?!澳嘟稹笔址ㄊ侵袊鴤鹘y(tǒng)的高檔裝涂工藝,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diào)和在油漆中涂飾器物。唐代開始用泥金涂飾在箋簡上,作為進士及第到家報喜所用。宋代詩人楊萬里在《送族弟子西赴省》中寫到:“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钡捎谀嘟鹛邮菍W子附于家書中寄出,而非通過官方渠道遞送的,所以泥金帖子不能算是“正式版”錄取通知書。
唐朝有沒有“正式版”錄取通知書?應該沒有,至少文獻里不見記載。真正的錄取通知書極可能是從北宋初年才開始出現(xiàn)的,而且只出現(xiàn)了幾十年,就被朝廷取消。為什么要取消呢?主要是為了省事。古代的官郵系統(tǒng)效率低,任務重,僅僅是寄送公文和軍事消息,就讓差役和臨近百姓苦不堪言,再為每一個中榜考生遞送錄取通知書,負擔自然更重。從實用角度來講,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古代交通落后,考生考完試不會馬上回鄉(xiāng),都會在放榜那天去看成績,所以朝廷也就沒有必要再費勁遞送錄取通知書了。
明朝時期,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或“報帖”,民間稱“喜報”。明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錄》中云:“諸生中鄉(xiāng)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薄度辶滞馐贰分械姆哆M中舉后,送來的就是捷報。
宋朝新科進士之間盛行一種習俗:在公布榜單之后,會忙著聚會、喝酒、交換聯(lián)系方式、刻印《登科小錄》。什么是《登科小錄》?就是新科進士的同學錄,上面印著他們所有人的名字、名次、年齡和籍貫,批量印刷,人手一本。印刷費是他們自己湊的,朝廷偶爾也會撥給他們一筆印刷費。
新科進士拿到《登科小錄》后,會與報喜的信箋一起寄回家里。不嚴格地說,這份《登科小錄》也算是錄取通知書——進士們自己印的錄取通知書。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家里就藏有北宋時期的《登科小錄》,封面上還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由北宋朝廷印發(fā)的錄取通知書。周必大認為那是考生粘上去的,將朝廷的錄取通知書和進士同年的同學錄一起寄給家人,家人將它們珍而重之地收藏起來,世代相傳,激勵子孫。
好在南宋閑人不少,有人專門給考生印發(fā)和寄送錄取通知書,以便得到賞錢。《夢粱錄》第二卷《蔭補未仕官人赴銓》中記載:“蓋臨安輦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報榜之徒,皆是百司衙兵,謂之喜蟲兒?!边M士榜單剛一公布,就有人趕制出類似錄取通知書的喜報,分送到考生住處,稱為“報榜”。報榜人都是俸祿低微或者沒有俸祿的衙役,他們報榜討賞,人稱“喜蟲兒”。
“喜蟲兒”沒有工資,為了及時獲得考生的錄取信息,需要向考官付費購買錄取信息,還要出錢刻版,請抄寫員謄錄考生姓名,騎上快馬滿城分送,甚至跑百十里路送到外地。付出如此巨大,無非為了多賺賞錢。
與此同時,“喜蟲兒”的內(nèi)部競爭也非常激烈,每科中進士的最多幾百人,而分送喜報的“喜蟲兒”卻可能達上千人,誰消息靈通,誰的腿快,誰才能搶到活兒,否則很可能血本無歸。
由此可見,古代的錄取通知書并不僅僅是一張紙,還是一門生意。
(摘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