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文化理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依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形成的有關什么是文化建設、怎樣建設文化的思想理論體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創(chuàng)性貢獻既包括堅持共產主義思想領導的理論基礎,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也包括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立場原則,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本任務;還包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發(fā)展指導方針。系統(tǒng)梳理毛澤東文化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對深入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文化理論;原創(chuàng)性貢獻
[作者簡介]譚吉華: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李荻: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2.005
毛澤東文化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發(fā)端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映了近代以來一定歷史時期內中國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基本國情與時代訴求,可劃分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涉及文化內涵、文化形式等問題,在理論基礎、價值取向、立場原則、根本任務、指導方針等五個問題上有突出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谖ㄎ锸酚^視角,毛澤東認為,“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fā)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這指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并將文化與政治聯系起來。“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這不僅揭示了政治、經濟對文化的決定作用,并強調了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反作用。毛澤東將文化作為社會意識范疇的獨立整體,并就其與政治經濟之間相互關系展開探討,進而對文化的概念內涵及稱謂予以界定。毛澤東正確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基本作用,在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毛澤東文化理論。系統(tǒng)梳理毛澤東文化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對把握毛澤東思想的核心要義,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旨趣。
一 理論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馬克思曾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列寧將思想意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出“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zhàn)士的作用。”(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是毛澤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思想基礎,奠定了共產主義思想的靈魂。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毛澤東十分注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各項事業(yè)中的領導地位。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誕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左”的或右的、反馬的或非馬的等思想理論準備不足的問題。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指出:“真正人民大眾的東西,現在一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因此,加強黨的領導,首先就要注重加強黨自身的思想建設。毛澤東認識到要把思想建設放在各項建設首位的基本原則,“由于現時中國革命不能離開中國無產階級的領導,因而現時的中國新文化也不能離開中國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領導,即不能離開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就是為了系統(tǒng)強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教育,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共產主義思想展開了普遍且深入的研究,這對我們堅守思想陣地,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執(zhí)政,繼續(xù)推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面對當時一窮二白的國內環(huán)境,文化、科學水平都不高,毛澤東說:“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0世紀50年代全國大掃盲向工農勞動人民敞開了教育的大門。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任務,他指出:“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為了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客觀形勢的變化,毛澤東重新審定了12本“干部必讀”書目。1950年,成立了《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掀起了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熱潮。國家大量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相關著作,成立專門編譯局,配備專業(yè)人員,鼓勵全黨養(yǎng)成熱愛學習、鉆研理論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 價值取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發(fā)展理念
中國雖是一個千年文明古國,但在舊中國,文盲比例仍舊非常高。“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墒堑刂鞯奈幕怯赊r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人類從事政治、經濟等活動的物質生產資料,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可供加工改造的文化藝術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卻被少數人所掌握。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應該“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絕不應該是少數人的專利。文化發(fā)展“為了誰”“依靠誰”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文化發(fā)展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體現了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新民主主義文化應是民主的,應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八鼞獮槿褡逯邪俜种攀陨系墓まr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毛澤東將“人民”二字鐫刻在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才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文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人,文化發(fā)展道路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毛澤東在關于文化理論的構思上凸顯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文化戰(zhàn)略、領導文化發(fā)展的鮮明立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文化要以人民群眾的現實實踐為創(chuàng)作源泉的觀點,在傳播方式上要注意言語貼近民眾。他號召中國革命的文學家、作家、藝術家,去貼近民眾,去工農兵群眾中間,去觀察、體會、研究、分析,指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要聯系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fā)。”(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文化要接近群眾,貼近生活,就是應將人民群眾的真實斗爭形勢與生活形式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原材料,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要堅持人民立場,就“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861.)。隨后,延安文藝界提出了“到農村、到工廠、到部隊中去,成為群眾的一分子”的響亮口號。一大批反映人民群眾真實生活的且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誕生,比如《白毛女》《小二黑結婚》《逼上梁山》等經典文藝作品。這些結合民眾生活實際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優(yōu)良作品為我國繁榮文學藝術事業(yè)發(fā)展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深入群眾實踐去尋找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成了文藝工作者們至今仍遵循的一個工作原則。
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性進一步凸顯?!吨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提倡文學藝術為人民服務,啟發(fā)人民的政治覺悟,鼓勵人民的勞動熱情?!保ńh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67.)這規(guī)定了文化的內涵,正式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文化方針。這一時期,我們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創(chuàng)作導向,堅持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與發(fā)展事業(yè)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向人民群眾學習,創(chuàng)造出反映人民群眾心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并專門選舉產生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工作者要繼續(xù)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創(chuàng)作價值導向,深入走進群眾,投入生產第一線,積極貼近生活,同人民群眾做朋友,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不斷增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與人民群眾的鮮活經歷與實踐中去汲取創(chuàng)作的豐沛力量。
三 立場原則:堅持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論述了十五個問題,其中就包含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他在文中以“五四”為界劃定了中國近代文化戰(zhàn)線或思想戰(zhàn)線的兩個歷史時期,并對此展開比較分析,進而對新民主主義文化做出如下定義:“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文化?!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面對當時國內的客觀實際,毛澤東對幾個不同文化派別在文化性質問題上的偏向及客觀政治經濟形式進行了分析,認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完全不同于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并對此展開了進一步闡釋,認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為“工農勞苦民眾”服務的文化。
首先,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它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土壤之中,內容上反映著中華民族政治、經濟上的客觀情況,表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訴求。它是中華民族的,帶有中華民族的特性,并以中華民族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要尊重歷史、尊重以往的文化成就,絕不能離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同時,文化的民族性也要求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相聯合,“互相吸收”“互相發(fā)展”。毛澤東將外來的東西比喻成食物,其中有“精華和糟粕”,指出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暗且磺型鈬臇|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因此,促進文化發(fā)展要站穩(wěn)本民族文化立場,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同時在維持民族特征與表現形式的基礎上,積極同別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交流交融,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其次,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它在指導思想上是科學的,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本指導思想,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它在內容上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它提出要尊重歷史,將歷史放在科學的位置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要能辯證看待,不斷引導人民群眾在對立統(tǒng)一中向前看;它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科學的,強調要想在紛繁復雜的世界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就要保持文化的這種鮮明特色,要“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毛澤東主張的文化不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文化思想,而是一種在科學立場原則指導下有批判地兼收并蓄的文化發(fā)展。
最后,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一切進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戰(zhàn)爭中,應有自己的文化軍隊,這個軍隊就是人民大眾?!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毛澤東在其著作《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了文化的人民性,并具體闡述了文化為什么人服務以及如何服務的問題,強調了文化的大眾方向,指出“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他認識到人民群眾是革命實踐的主體,并闡明了革命文化是人民大眾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之一,文化建設要以人民群眾的實踐為創(chuàng)作源泉的本質,把握好大眾性的文化立場原則,對發(fā)揮文化教育人民、凝聚人心起到重要作用。
堅持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發(fā)展的立場原則。這一文化立場原則,不僅引領中國共產黨人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還為后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文化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文化反過來也為人民群眾服務?!吨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保ńh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66.)雖然新中國成立后,對于“人民”這個詞的概念范疇較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有了一點變化,但本質仍舊沒變。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推進,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毛澤東在政治、經濟、文化三者辯證關系的基礎上分析:“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這指出了“文化建設高潮”之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到來的必然性,就在于堅持了文化發(fā)展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的立場原則。
四 使命任務: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保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馬克思、恩格斯簡明扼要地指出了意識對生活的依賴關系,認為生活第一,意識第二。列寧也有類似看法:“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保ㄗT培文,陳新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0.)這指明了現實實踐的第一性,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毛澤東文化理論著眼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在把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積極探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缺陷,批判繼承,著手推動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建設。
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基本國情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發(fā)展好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統(tǒng)一思想,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發(fā)展經濟。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既要圍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進行經濟與政治斗爭,又要積極開展相關文化工作,傳播進步思想,促進中華民族新文化建設,傳好五四運動的接力棒。面對當時出現的一些提倡所謂“從愛出發(fā)”,否定存在決定意識,否定客觀現實提倡個體思想情感的作家、文學家和文藝家,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根本上否定了他們那種純粹感性的文化觀點,認為當時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并提出新文化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的文化任務,強調了中國共產黨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當下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毛澤東文化理論揭示了文化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一面,明確了建設中華民族新社會與新國家的思想理論前提就是建設好中華民族新文化,這是當時文化建設的使命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文化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革命實踐中逐步成型。毛澤東將文化建設納入國家發(fā)展藍圖,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建成具有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國家。他提出要重視文化的社會功能,繼續(xù)要求文化理論要立足于實踐的發(fā)展,并依據不同領域的現實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就全國的文化水平而言,要正確認識普及與提高關系的思路;就團結問題而言,提出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積極因素,盡可能地團結、利用知識分子。他繼續(xù)要求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深入實踐,繼續(xù)強調知識分子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打造能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進步起重大推動作用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對此,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保珴蓶|.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積極構建中華民族新文化,能夠對推進構建中華民族新社會、新國家起到重要的引領導向作用。毛澤東文化理論將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建設作為目標任務,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做出的突出性原創(chuàng)貢獻。
五 指導方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歷史延續(xù)的特殊形式,追求文化的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理論發(fā)展的整體方向。文化要發(fā)展,不僅要重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要不斷與時代相碰撞,與時俱進,積極推陳出新。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篇章,人們發(fā)憤圖強,經濟建設的高潮帶來了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毛澤東莊嚴宣告:“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因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成為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建設具有高度文化的中華民族的重要指導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毛澤東文化理論的重要內容。1956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他認為在藝術問題上要“百花齊放”,提倡“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在學術問題上要“百家爭鳴”,提倡“講學術,這種學術也可以講,那種學術也可以講,不要拿一種學術壓倒一切。”(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5.)“雙百”方針提出后,我國涌現出很多風格不同、形式各異的文化作品。社會鼓勵、尊重作家藝術家們積極創(chuàng)作,大大促進了我國文化文藝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面對一些同志關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可能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文化領域領導地位的擔憂,毛澤東指出:“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保珴蓶|.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歷史證明,“雙百”方針順應了繁榮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反映了國家與人民對文化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文化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國家文學藝術事業(yè)繁榮發(fā)展要求的正確方針,充分體現了文化發(fā)展的趨勢,是完全正確的。認真堅持好貫徹好這一方針,文化藝術事業(yè)就會繁榮發(fā)展,文化藝術事業(yè)園就會百花爭艷;如果背離這一方針,文化藝術事業(yè)就會循規(guī)蹈矩,文化藝術事業(yè)園就會百花凋零。毛澤東文化理論致力于探求現代化之根本,在處理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問題上,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當下深入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 當代價值: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毛澤東文化理論堅持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面對瞬息萬變、波譎云詭的國內外環(huán)境,要想把握好文化建設的方向,牢牢占領住思想文化的高地,就需要結合時代發(fā)展,賦予文化事業(yè)新的時代內涵與現代表現形式。全面系統(tǒng)闡釋毛澤東文化理論,能夠為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重要借鑒。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彰顯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體現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要求,為堅守新的文化使命,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力量、文化條件,具有濃濃的中國味、中國情。正本清源、守正創(chuàng)新,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毛澤東文化理論堅持從實踐中尋找歷史規(guī)律,從歷史中發(fā)現問題本源,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積極展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與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做出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選擇,對抵制各類錯誤文化思想能發(fā)揮重要的積極作用。開拓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有利于堅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積極開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在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只有堅持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貫穿到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與世界各國開展深入的文化交流互鑒,把握好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與價值取向,在凝聚起最廣泛共識的基礎上,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毛澤東文化理論是在長期革命與實踐過程中發(fā)展形成的,體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邏輯嚴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毛澤東在綜合分析近代中國客觀局勢與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反帝反封CSQavOfi/dvSmnhpHXVSxw==建的民主革命目標,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一新命題,為后來建設中華民族新社會新國家、文化事業(yè)接續(xù)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毛澤東文化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仍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我們要始終堅持共產主義思想的引領,不斷加強對民眾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發(fā)現、認識、分析、解決文化問題;要積極貼近群眾,抓住文化“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深入群眾,不斷在實踐中培養(yǎng)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文藝工作者;要積極鼓勵能體現時代發(fā)展、人民生活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誕生;要緊抓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這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立場原則,從科學的視角出發(fā),以民族的形式去發(fā)展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要堅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發(fā)展指導方針,堅定文化自信,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文化觀點,立足時代,在開放中保持自身獨立,在傳承中賡續(xù)發(fā)展本質,推進社會主義文化邁上新的發(fā)展臺階。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MAO Zedong’s Cultural Theory
TAN Jihua,LI Di
Abstract:MAO Zedong’s cultur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which was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was based on the actu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wha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d how to achieve it. It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not only adhering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mmunist ideology leadership,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orientation,but also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scientific,and popular cultural stance,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a new culture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fā)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MAO Zedong’s cultural theory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to deeply understand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nd construct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MAO Zedong;cultural theory;MAO Zedong Thought;original contribution
About the author:TAN Jihua,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Marxist theory.LI Di,Master’s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