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綿竹蠶女墓及綿竹、廣漢一帶流傳的“女化蠶”的故事,與《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典籍以及近現(xiàn)代相關方志的佐證,再加上三星堆出土文物、甲骨文“蜀”字造形的印證,說明從岷山來到三星堆地區(qū)的古蜀人,是將植桑養(yǎng)蠶、繅絲制衣作為謀生立足的支柱產業(yè)的。所以人們將帶領蜀人走出大山的部落首領稱為蠶叢王。綿竹、綿遠河也因著這些故事和興盛的絲綢產業(yè)而得名。
關鍵詞:女化蠶;縱目;養(yǎng)蠶治絲;“蜀”字造形;地名
一、蠶女和蠶女墓
蠶女墓位于現(xiàn)綿竹市新市鎮(zhèn)觀魚趙家嘴南岸。在古代這里系官道觀魚渡口,是朝廷郵遞、軍事要道,北可入陜通達京城,南可下至成都。明代末年張獻忠入川,曾于此扼關置寨與官軍對峙,寨曰“俞家寨”。觀魚渡口趙家嘴的蠶女墓,原有一通石黿古碑,上刻篆書“蠶女之墓”。碑前還建有石頭鋪設的平臺,立有沿四級臺階而上的石亭,亭匾上書“石亭”篆書二字。此亭因全石而構,建設久遠,故近旁水流名“石亭江”。墓旁邊一古寺曰“石亭寺”。
在蠶女墓周邊綿竹、廣漢、德陽、什邡,自古都建有蠶女廟,至今還流傳著兩個版本的“化蠶”故事。
版本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印行的《綿竹縣志》和綿竹蠶女墓碑均記載:“黃帝高辛時,蜀無君長。有人為鄰境所掠,其妻誓曰,能還吾夫,即妻以女。其家馬絕絆而去,數日馱其夫歸。馬見女則嘶鳴。妻比以誓告夫,夫怒。殺馬而曝其皮。女過于側,皮卷女飛去。旬日得皮于桑樹之下,女化為蠶,食桑吐絲成繭,以衣被于人間。故后世養(yǎng)蠶者供馬頭娘?!?/p>
《綿竹縣志》及蠶女墓碑上的這個故事其實是講,蜀地養(yǎng)蠶織錦的歷史就此開始。由于那個吐絲成繭的蟲子乃以絲纏繞自己,人們便把它叫作“蠶(纏)”;也因為女子是在樹上喪失生命的,人們把這種樹叫作“桑(喪)”。為了悼念蠶女以身化蠶,造福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yōu)樾Q女建墓,是為“蠶女墓”,立廟為“蠶女廟”,并立碑以志。因蠶食葉時,見人則抬頭仰望,形如“馬頭”,人們又稱它為“馬頭娘”或“蠶花娘娘”。
這個神異的故事發(fā)生在綿竹與廣漢、德陽、什邡相接壤之處,所以綿竹、廣漢、德陽、什邡古來都有“蠶女廟”,蠶桑業(yè)也十分發(fā)達,成為蜀地栽桑養(yǎng)蠶的主要地區(qū)。故相傳,舊時觀魚蠶女廟香火鼎盛,每年二月初八、九月初八和臘月初八,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這里參加廟會,向廟中一個身披馬皮的女子神像禱告一年風調雨順,祈禱蠶桑之事。
版本二:墓主蠶女,相傳為黃帝時人,嫻美善良,善養(yǎng)蠶,獲大利。女不吝將養(yǎng)蠶之技傳于鄉(xiāng)鄰,使一方富裕。蠶女家居石亭江對岸,常以家白馬勞作負運。一日,蠶女騎白馬到趙家嘴一帶蠶農家治蠶病,回家時因石亭江突發(fā)大水人馬溺亡。鄉(xiāng)人尋獲其人馬遺體,為感其功德無私,為其在石亭江南岸建“蠶女墓”,并建“石亭”永世紀念。白馬也葬于與石亭江交匯的射水河岸邊,名曰:“白馬廟”。后來鄉(xiāng)親們又把河對岸的蠶女老宅建成為“蠶女廟”;且建一亭,有一絕對上聯(lián)鐫于其亭柱上曰:“風動碑搖金鈴響”。(按:碑指蠶女之墓碑,金鈴指距三星堆不遠的廣漢金陵。這是說,廣漢金陵養(yǎng)蠶人感恩于蠶女,故為她立廟以志紀念。)
史料記載,綿竹觀魚是古代川西最大的蠶種市場,每年清明節(jié)前來購種者數萬家。最為怪異的是:此處購回的蠶種格外好養(yǎng),“幾不罹害蠶病”。
筆者認為,“蠶女墓”和“女化蠶”的傳奇故事,反映了古蜀蠶叢氏部落從岷山一帶遷徙到現(xiàn)在廣漢三星堆地區(qū)居住發(fā)展的一個事實,因而蜀人把蜀國始祖稱為“蠶叢王”。又或者可以這樣假想:當年蠶叢氏部落首領聽說到廣漢石亭江畔有“女化蠶”“蠶織絲” “絲織綢”“綢制衣”的故事后,就從貧窮落后的岷山高山上來到這里實地考察,看見這里農桑發(fā)達,沃野千里,河流縱橫,正是安居樂業(yè)、生存發(fā)展的最好地方,于是蠶叢氏首領就率領部落從岷山下來,經過千難萬險(還可能進行了戰(zhàn)爭),遷徙到現(xiàn)在廣漢三星堆一帶發(fā)展。
二、典籍記載的蠶叢氏
(一)西漢揚雄《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者,有蠶叢、柏濩、魚鳧、開明。”“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后一條記載指出,蠶叢是古蜀國的第一個王,蜀先王蠶叢部落開始是居住于岷山陰暗潮濕貧窮落后的石室之中。
(二)《蜀王本紀》還說:“蜀之先,名蠶叢,教民蠶桑。”古蜀先王蠶叢教化民眾植桑養(yǎng)蠶,目的是為繅絲制衣。此記載或可證實筆者前面的假想,即蠶叢氏首領率部落到廣漢三星堆一帶后,即帶頭向當地人學會了植桑養(yǎng)蠶、繅絲制衣的技藝,然后又教化民眾,將植桑養(yǎng)蠶、繅絲制衣作為謀生立腳的支柱產業(yè),所以人們稱他為蠶叢王。
(三)《史記·五帝本紀》載:“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綿竹“蠶女墓”和“女化蠶”的傳說時間是太古高辛氏時代,與《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時間基本一致,《綿竹縣志》也記載:“綿竹古為蜀山氏地”。
(四)《華陽國志·蜀志》也記載:“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縱目,始稱王,死作石棺槨,國人從之?!薄笆菚r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縱,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蠶叢是黃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所生,是有縱目特征的蜀王。
(五)宋代章樵注《蜀都賦》引《蜀王本紀》說:“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薄度A陽國志·蜀志》《華陽國志》《蜀都賦》的記載,進一步說明了蠶叢是從岷山遷徙來到三星堆的。
同時,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的服飾、形象與古籍記載是基本相同的。蠶叢部落是氐羌的一支,他們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帶,山高林深,于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鑿起窯洞似的“石室”來居住。有研究者認為:“現(xiàn)在岷山地區(qū)的古碉樓就是蠶叢部落遠古的石室演變而來”。蠶叢族人的長相和穿著都很奇特:眼睛是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的(其目縱),頭發(fā)在腦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樣式是左邊斜著分了叉的。現(xiàn)在三星堆考古發(fā)現(xiàn)的銅像群(包括大小立人、跽跪人、人頭像)的服飾、相貌與古籍記載基本一致。四川大學林向教授在《周原卜辭的“蜀”》一文中論證道:“縱目人是古蜀國蠶叢氏之特征。”出土文物印證了各種史籍對蠶叢王的記載和民間的歷史傳說。一些專家認為三星堆出土的那件青銅大立人像就是蠶叢王。筆者由此還認為立人像所穿的三層衣裳(應為絲綢質地)和三星堆發(fā)現(xiàn)的絲綢痕跡,都可以印證綿竹“蠶女墓”和“女化蠶”的傳說。
三、蠶女墓在綿竹
(一)《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薄皻W(嘔)絲”即吐絲,戰(zhàn)國時荀子《蠶賦》中有:“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指出蠶頭像馬頭。這兩處記載雖未直接點出地點,但使綿竹女與馬、女化蠶、蠶女墓、馬頭娘的故事有了可循之跡。
(二)古籍中很多關于“女化蠶”的記載與綿竹“女化蠶”故事也基本相同。
東晉干寶的“女化蠶”故事亦題《蠶馬》《太古蠶馬》(原載《搜神記》卷十四)?!洱R民要術》卷五、《玉燭寶典》卷二、《法苑珠林》卷八十、《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太平御覽》卷七百六十六等皆引載有此故事,與綿竹“女化蠶”故事基本相同。
東晉干寶《搜神記》收錄了三國張儼《太古蠶馬記》一文,名為《女化蠶》記載:“傳說有蠶女,父為人掠去,惟所乘馬在。母曰:‘有得父還者,以女嫁焉?!R聞言,絕絆而去。數日,父乘馬歸。母告之故,父不肯。馬咆哮,父殺之,曝皮于庭。皮忽卷女而去,棲于桑,女化為蠶?!?/p>
三國張儼《太古蠶馬記》和《搜神記》的記載內容和時間與綿竹“女化蠶”的千古傳說基本相同。
有學者認為,蠶神的大本營在四川廣漢,“馬頭娘”故事的原型是《山海經》女子吐絲的傳說。
(三)唐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蠶女》以及包括孫顧《龍威秘書·神女傳》等古籍記載說“女化蠶”的故事發(fā)生在蜀中“廣漢(當時綿竹屬廣漢管轄)之墟”,且賦予“蠶女”因孝義升仙,衣被天下的道德形象。“蠶女”于是成為道教中蜀地的蠶神“馬頭娘”。
(四)宋代《太平廣記》 卷四百七十九“蠶女”條引《原化傳拾遺》云:“蠶女舊跡,今在(蜀)廣漢。今家(冢)在綿竹、什邡、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四方云集。宮觀諸化,塑女子之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桑焉?!?/p>
宋人祝穆《方輿勝覽》 卷五十四記載:“在綿竹、什邡、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云集。蜀之風俗,塑女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焉。”
(五)元末明初的學者陶宗儀編纂的《說郛》卷八《諸集拾遺》《稽圣集》更明確記載說:蠶女家在綿竹縣,塑女子像,披以馬皮,謂之馬頭娘廟。
(六)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也記載了“女化蠶”的故事發(fā)生地在綿竹,發(fā)生時間在“蜀地未立君長的高辛氏之世?!保ò矗号c綿竹蠶女墓和女化蠶的記載相同。)
(七)清代《德陽縣志》對蠶女墓和蠶女廟有更加明確、具體的記載。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德陽縣志》卷二十三記載:“蠶女廟,縣西四十里通江鎮(zhèn)水滸,列朝屢建,屢圯于水,至今僅一小叢祠焉?!庇志砣骸靶Q女墓,縣西二十里石亭寺側,今為水所嚙,僅存祠宇?!毙Q女廟又名蠶姑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尚有廟繪壁畫16幅,有“強冠肆虐”“老翁被虜”“名駒赴難”等,內容大抵皆蠶馬神話之演述。1954年該廟被拆毀。(按:德陽原屬于古綿竹。)
同治《德陽縣志》為我們提供了四個信息:
1.蠶女墓確實存在,其地點在“縣西二十里石亭寺側”,即現(xiàn)在的綿竹石亭江東岸趙家嘴(廣漢、德陽、綿竹交界處,與三星堆遺址接壤)。
2.所記載的蠶女廟的壁畫內容與綿竹、廣漢的蠶女故事內容基本一致。
3.清同治十三年前蠶女廟已被水毀,蠶女墓設有專門的祠宇奉祀。
4.20世紀70年代末《綿竹縣志》所載的“蠶女墓尚存” 的蠶女墓其實是清同治十三年之后復修的。因為靠石亭江邊太近,70年代之后又遭水毀。
(八)清代同治版《什邡縣志》對蠶女墓也有記載:“邑廩生、王璽(古亭)過蠶女墓(舊志墓在石亭江北岸,予過訪之唯見小廟獨存,墓實無有也)留詩一首:化作春蠶跡已空,香魂縹緲繭絲中。稗官縱說多神異,抔土何從辯始終。短陌人歸芳草綠,荒祠鴉噪夕陽紅。我來憑吊生惆悵,衣帛徒思上古風?!?/p>
(九)廣漢也有“蠶女廟”及“女化蠶”的故事。在與綿竹觀魚石亭江趙家嘴 “蠶女墓”相鄰的廣漢金輪鎮(zhèn)有一個十分古老、不知建于何時的“蠶女廟”,也流傳著“女化蠶”的神異故事。
綜上眾多歷代古籍和幾個縣志的記載說明了:
第一,“蠶女墓”和“女化蠶”的故事,能在綿竹、廣漢、德陽、什邡地區(qū)長期流傳,并形成祭祀風俗,說明在古蜀尚未立國的部落時期,這一帶的養(yǎng)蠶治絲制衣業(yè),已處于相當發(fā)達的水平。這些地區(qū)一定是古蜀蠶桑絲綢的發(fā)源地與生產地之一。
第二,“女化蠶”的蠶神馬頭娘故事的發(fā)源地在綿竹。
第三,當時三星堆一帶可能已有部落聚居,但勢力都不夠強大,自然很快被蠶叢氏吞并或同化了。
四、甲骨文“蜀”字象形
(一)《說文·蟲部》釋: “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像蠶頭形,中像其身蜎蜎。《詩經》曰:“蜎蜎者蜀”。甲骨文“蜀”字像身軀蜎蜎屈曲的蜀蟲,上面的“目”像蠶蟲的頭,中間的像蠶的體形。頭部(即“目”)顯得非常突出,就像三星堆蠶叢王的眼睛一樣,下面是卷曲的身體。
(二)甲骨文“蜀”字造字暗示人們:“蠶”的誘惑不僅是古蜀先民從高高的岷山走向平原三星堆的重要原因,也是蠶叢王國從形成到走向輝煌的一個動力;同時,“蜀”字也可視為古蜀人的圖騰符號,反映了對“蠶”的神祇信仰——那是對“蠶叢王”的頂禮膜拜。
(三)蠶叢時期的古蜀國在方國并立的時代可謂名震西南,經濟、文化十分發(fā)達,以絲綢為主的手工業(yè)產品廣為流通。當時,天下都知道蠶桑、絲綢是古蜀國的最大特色,以至落入商代甲骨文造字者的法眼,以蠶的形象來建構“蜀”字。
(四)“蜀”字上的“目”是人的眼睛,這與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縱目造型、與《華陽國志·蜀志》有關蠶叢縱目的記載有異曲同工之妙。
筆者認為:“蜀”字的“目”是對蠶的眼睛的寫實,又是對作為三代蜀王之首的蠶叢眼睛的夸飾,是對蠶叢的神化。遠在中原的商朝,甲骨文的造字者注意到古蜀人的這種圖騰信仰、神祇崇拜,也注意到古蜀人最輝煌的產業(yè)“養(yǎng)蠶”和遠銷四方(包括中原地區(qū))的絲綢的巨大影響,所以他們造的“蜀”字就像吐絲的縱目的蠶蟲(叢)。
五、綿竹因蠶得名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地名的由來都是有原因的。清道光《綿竹縣志》記載:“綿竹古為蜀山氏地,西周為蠶蟲國之附庸,西漢高祖六年置綿竹縣,屬廣漢郡?!辈贿^,該《綿竹縣志》和明代《寰宇通志》釋綿竹縣命名的原因是綿竹位于綿水(今綿遠河)岸邊,且周圍竹林茂密,因此被命名為綿竹。筆者則認為,西漢命名綿竹縣的主要依據,乃該縣在西周時“為蠶蟲國之附庸”,是古蜀蠶桑絲綢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理由如下:
(一)綿竹的“綿”字,左邊“糸”讀(mi)。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形象為一束絲。按《說文解字段注》的解釋,“糸”即細絲,由蠶吐出,是織綢緞等絲織品的原料。右邊“帛”亦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白,從巾,白兼表音,本義指一種白色的絲織品,后作為絲織品的總稱。甲骨文卜辭中多用作地名。因為綿竹這地方盛產竹子,故以綿與竹來命名該地,曰綿竹。
(二)前引《綿竹縣志》“綿竹古為蜀山氏地,西周為蠶蟲國之附庸”的記載也間接說明了綿竹的地名與蠶、與絲綢有關??傊?,“綿竹”之所以以“綿”字命名,乃在于其地是蠶桑絲綢的一處發(fā)源地和盛產地。而“綿遠河”的命名緣由也大概如此:因為古蜀綿竹負載有太多蠶女的故事、絲綢的故事,境內大河沿岸蠶桑業(yè)發(fā)達,遂命名為“綿遠河”。
主要參考文獻:
1.近現(xiàn)當代出版的《綿竹縣志》《德陽縣志》《什邡縣志》。
2.(清)嚴可均輯《全漢文·蜀王本紀》。
3.(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4.(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5.(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
6.(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7.(三國)張儼:《太古蠶馬記》。
8.(東晉)干寶:《搜神記·女化蠶》。
9.(宋)章樵注《蜀都賦》引《蜀王本紀》。
10.(元末明初)陶宗儀編《說郛》卷八。
11.(明)曹學佺:《蜀中廣記》。
作者 江緒奎:德陽市江奎藝術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大學特聘教授
江 淼:川音成都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