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經》廣泛使用各種意象,辭簡理博,言微旨遠,其中“水”是重要的意象之一。老子贊美水,認為水具有廣博的力量,蘊含世間萬物,“水”意象的隱喻,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吧仙迫羲眰鬟f的水之包容,“善利萬物而不爭”表現的水之謙遜,“柔弱勝剛強”蘊藏的水之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包含的水之智慧等等,給我們提供了諸多深刻啟示。
關鍵詞:以水喻道;善與靜;柔弱;道
從黃河到長江,中華文明傍水而生,踏浪而行。水,養(yǎng)育了中國世世代代的民眾,塑造了中國人民獨有的文化性格。老子因之戀水勝過世間萬物。在老子的觀念中,水是至善至美的,擁有一切美好的品質和無窮的力量?!兜赖陆洝纷鳛榈兰液诵乃枷氲年U述,將水的內涵刻畫得入木三分。通過“水”的隱喻,老子將抽象無形的“道”具體展現出來,向世人講述了許多深刻的哲理與寶貴的為人處事之道。水是萬千物象的形象隱喻。據統(tǒng)計,“水隱喻”在《道德經》中的使用頻率占該書各種隱喻使用頻率總和的40.50%。[1]《道德經》構建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以水為主的水哲學思想,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水文化。水在《道德經》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用意中。在老子看來,“水”與“道”擁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同融于自然、化入天地。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在諸多對“水”的描寫下體現的,其間“水”與“道”交相融合,交相輝映。老子論“水”,也是論“道”。老子說“水幾于道”,即以水喻“道”。因此,“水”是《道德經》的核心,也是理解整個道家思想的關鍵所在?!兜赖陆洝吩趯Α八钡木呦蟊磉_中,逐漸勾勒出道家思想的概貌??梢哉f,沒有水,便沒有《道德經》,也沒有世間萬物?!兜赖陆洝分械摹八?,凝固了道家的智慧,承載著萬物的運行。
一、“上善若水”:水之上善
水所隱喻的思想內涵之一是善?!吧仙迫羲笔抢献又匾恼軐W思想之一,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盵2]老子以這“七善”講述了立身處世的道理、人世間的哲學。在老子看來,圣人要像水一樣有最高的德行、最好的善行。水滋潤世間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位于眾人所不齒的卑劣之地。擁有善行的人應如水一般,能謙卑低調,內心寧靜,與人為善,言行真誠,為政時擅于治理,做事時擅于發(fā)揮專長,行動時擅于把握良好時機。人若如水一般,能將這七善面面俱到,那么也就擁有了如水的品格,達到了超然物外的狀態(tài)。水不爭不搶、寧靜致遠、謙虛友善、和平和諧的特征正是人類追尋的一種高尚境界。水與老子所講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抽象而不可名狀的事物?!耙驗樵诶献涌磥?,道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實體。因為水的特征和作用都很像道,這樣就把玄而又玄的道具象化形象化了。”[3]老子以水論善,實則以水喻道,認為善良的德行也是道所追求的標準。
此外,水雖普通平常,隨處可見,但卻是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物質。普通尋常的水極易陷入不利的處境,因為世間萬物皆以稀為貴,大量的水難免會讓人忽略到它的重要性。但是水依然處變不驚,仍為養(yǎng)育萬物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水體現出深仁厚澤的向善之意。善與道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子是在借水論道,亦是在以善明道。水雖處于眾人忽視的卑微之地,卻從未妄自菲薄,不嫉妒他物,不蔑視自我。它從始至終關注自身的提高與發(fā)展,充滿自信與自力,盡力發(fā)揮自我價值。滋潤世間萬物,養(yǎng)育萬千物象是水的本能,也是它的上善。善惡之念,或在瞬間,但上善卻是經年累月而成。水以自我的奮發(fā)拼博及默默奉獻精神為人類的向善與進步提供了范式。水與善的結合,讓善有了具體的形象;水與道的融匯,給道賦予了豐富的內涵。由水到善,由善至道,老子的哲學思想層層深入,以隱喻構建了獨屬于自己的水哲學。
二、“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之沉靜
水還具有沉靜謙遜的品格。水之靜不是說柔弱沉默,而是沉著冷靜、謙遜低調。水有時以靜謐柔和的姿態(tài)出現在世人心中;有時也以澎湃激昂、一瀉千里的強大氣勢震懾人心。但不管是平緩寂靜的湖泊,還是波濤洶涌的江河,水都展現出沉靜而強大的特點。水處于眾人往往忽略的卑微之處,給人與世無爭的印象。水柔而不弱,堅忍不拔,常常息波斂浪,隱匿鋒芒,以等待適宜的時機揚波激浪,驚濤拍岸。水雖是萬物生存之本,但從不驕傲自滿。水能以謙遜低調的形象示眾,正是因為其擁有廣闊的胸懷、淡泊名利的品質與寧靜致遠的智慧。
水往低處流的現象體現的是水樂意順從自然、寬容謙遜的開闊胸懷。水因流動而具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在奔騰不息的激流中,仍一如既往保持自己沉靜而靈動的特性。它在流動過程中,即使遇到崇山峻嶺,也不畏懼、急躁,而是劈山開峽,勇往向前,于驚濤駭浪中展示自己的力量美。遇險阻時不慌不忙的肅穆感和自信力,正是水自帶的靜之美。水之靜美在于其敢于沉默,又敢于爆發(fā),“圣人的無為而創(chuàng)生萬物的狀態(tài),如水流動于時空中,本身沉默不言,卻幻化無窮”[4]。水應自然要求,變化多端,有時柔和,有時纏綿,有時洶涌澎湃,但其靜的本質則使它從始至終都保持著初心。水以變化應不變,于動態(tài)中顯出的無常,在激烈或是緩慢的流動中順勢而為,遵循自然規(guī)律,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老子認為水善“處眾人之所惡”,正如同“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5]。這是說善于用人者對人謙卑,即使處于下位,也不爭不搶,依然柔和平靜。這樣才是符合天道、符合自然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水的無色無味是水純凈自然、靜謐無為品質的體現。做人做事應如水一般,處人之下,沉著冷靜。靜而不諂媚,柔而不虛假,是謂靜之美德。水蘊含的善與靜是對天道的順應,其蘊含的自然法則揭示了道的力量之所在。
三、“柔弱勝剛強”:水之力量
力量是萬物生長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力量則有希望,有力量則能破釜沉舟。水之力是其暗含的又一層深刻意蘊。老子說:“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盵6]老子認為事物總是相輔相成,遇見困難時,反其道而行之,便會收獲不一樣的結果。水再柔弱,魚兒依然無法離開它。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只注重表面,而忽略了內在?!胺雌涞蓝兄匀崛鮿賱倧姟边@樣看似不合邏輯的表達,卻道出了人與道之間奇妙的聯系,也彰顯出柔弱之水的強大張力。大道即如水,柔而深遠,以柔克剛,才能曲徑通幽,其強調的是柔之剛強往往比剛之強硬更能戰(zhàn)勝困難。一滴水的力量往往不值一提,但飛流直下的瀑布,一往無前的激流,卻聚合了不可阻擋的力量。在世人眼中柔弱卑微的水,也能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老子還認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盵7]有智慧的人明白什么是剛強,仍然安于雌柔,甘愿處于溪谷之中,因為溪谷是永恒的,道德在此不會消失,還能回歸到萬物天真無邪之態(tài)。水總是往低處流,因為水遵循道意,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天下萬物,變化萬千,唯水恪守初心,固守自然,成為推開道意之門的助力者。水流的方向,是力量轉化的方向。老子多次用水來隱喻力量,傳遞以柔克剛的處世之道。水雖柔,但有潛力加持,其柔也是剛強。大道至簡,終究歸于自然、歸于淳樸。人如水,也終將回歸自然,歸于寧靜。一切合乎道的行為都應如水一般仁厚寬廣、謙遜低調。
四、“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之柔弱
柔弱始終是水最耐人尋味的意蘊。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盵8]老子認為,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然而在攻擊堅硬的事物上面,卻沒有什么能勝過水。這就是老子最為經典、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思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從積極的方面去理解,這里的“能屈能伸”與老子的“柔弱勝強”相類似。道與水無處不在,又并非顯而易見,而總是保持著低調謙卑的態(tài)度。它們無人能及,無往不勝,其依靠的是示弱的智慧和進取的精神。老子以水隱喻道,所闡發(fā)的善意、寧靜等美好的品質,正是中華民族和平、包容、與人為善的特質。
老子崇尚水,贊美水,以美好的詞匯來形容水,認為水之柔即是生命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柔弱是水的特性,也是‘道’的屬性?!跽叩乐谩献诱J為‘道’就是以柔弱順應自然為主要特征的,‘弱’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盵9]萬物萌生之初,皆以柔弱示眾。嬰兒在成長初期,只會咿咿呀呀;樹木在茂盛之前,總要隨風飄搖;瀑布一瀉千里,河水波濤洶涌,淵源于涓涓細流。所有成長的事物,都是以柔弱開始,歷經磨難困苦,才成長為強大的事物。但當事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經歷由盛轉衰。強大的表象下往往是虛弱的,唯有水剛柔相間,柔韌有余,維持著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老子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10]。老子再次以柔弱和剛強的兩種狀態(tài)來說明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客觀規(guī)律和事物轉化的辯證道理。
水之上善始終以仁愛寬厚的胸懷滋潤萬物,水之沉靜蘊含以小博大之智慧,水之力量隱逸在謙遜謹慎之中,水之柔弱傳遞以柔克剛的生存哲理。善、靜、力、柔以水為媒介,將神秘莫測的道哲學具體化、形象化。水之善、水之靜、水之力、水之柔是水美好的品質,是道原始的狀態(tài),也是人崇尚的高潔之德行?!兜赖陆洝分械乃庀箫柡C。仔細體悟,其水之意蘊妙不可言。
結語
《道德經》中的“水”意象將“道”予以具象化,水的廣博、深厚、寧靜將道意延伸,表現出豁達、開朗、廣闊、高遠的大格局、大境界。作為自然界中萬千普通的形象之一,水從自然中來,又順自然而去。然而自然并非單指自然界,也指自然的生存、發(fā)展規(guī)律。此亦為道。水之所以能在萬千物象中脫穎而出,就在于其能審時度勢,遵循道意。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界限和度量。水智慧地把握住了度,呈現出剛柔相濟的平衡狀態(tài)。做人做事也應如水一般柔中帶靜、靜中有力,弱而不畏,勇毅前行。水蘊含的上善、沉靜、力量、柔弱等意蘊,不僅是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生存狀態(tài)的極致追求,也是“道”的最高標準。水流的永不停息正是事物遵循客觀規(guī)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美好象征。老子“上善若水”體現的道德追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折射的生存智慧等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也是人類共有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注釋:
[1]參見毛春洲、李翔:《從隱喻理論看〈道德經〉中的水隱喻及其思想內涵》,《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2][5][6][7][8][10]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81頁,第296頁,第187頁,第163頁,第323頁,第316頁。
[3]李宗新:《老子的水哲學思想》,《北京水務》2006年第5期。
[4]溫海明:《水意之門——如何推開《道德經》的“道”之“門”?》,《船山學刊》2020年第6期。
[9]沈香萍、馬振洪:《〈道德經〉水意象的審美內涵》,《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年第7期。
作者 葉 珊: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蔣林欣: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