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越冬長茬設施栽培技術是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改進優(yōu)化、總結出的辣椒栽培新技術,目前已在多地大面積推廣應用?,F(xiàn)將該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基地選址
種植基地應選擇交通便利、集中連片、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無污染的地塊。
二、設施要求
辣椒越冬長茬栽培,宜采用雙層塑料連棟大棚或單棟雙層塑料大棚,大棚配備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根據(jù)作物定植壟畦布置鋪設滴灌帶,采用雙管或單管均可。
三、品種選擇
應選擇耐低溫弱光、抗病、連續(xù)坐果能力強、高產、商品性好、無限生長型辣椒品種。品種來源要明確,在當?shù)卦蕉耘噙m應性試種2年以上且表現(xiàn)良好。
四、播種育苗
1.育苗準備。育苗棚選擇具有防雨遮陽功能的大棚,基質選用無毒、富含有機質的商品育苗專用基質。
2.裝盤。將基質裝入規(guī)格54厘米×28厘米的50孔或72孔育苗盤中,確保每個孔穴都裝滿基質,再用刮板從穴盤的一方刮向另一方,使裝盤后各個格室清晰可見。用裝滿基質的穴盤疊放壓孔,或用與穴盤規(guī)格相對應的打孔器在填裝了基質的穴盤中打孔,每個孔穴直徑1厘米、深0.5~1.0厘米。
3.播種。播種時間為7月底至8月初。宜選用經(jīng)消毒包衣處理的辣椒種子,將辣椒種子播入穴盤中,每穴播1粒,然后用基質將穴孔蓋平,澆透水,并噴灑殺菌劑,以防止立枯病、猝倒病等苗期病害的發(fā)生。從播種到定植需28~32天。
4.苗期管理。(1)溫度管理:苗期注意溫度調控。出苗時,將棚內日間氣溫保持在28~30℃;出苗后,日間氣溫保持在25~28℃,夜間氣溫保持在18~20℃。(2)水分管理:視穴盤基質干濕情況,靈活調整噴水次數(shù)和噴水量,確保幼苗正常生長。(3)病蟲害預防:出苗后及時防治苗期病蟲害。
五、土壤處理
1.土壤改良。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0~3000公斤、稻殼1000公斤、三元復合肥(N∶P2O5∶K2O=17∶17∶17)50公斤、鈣鎂磷肥50公斤、硼肥2公斤、生石灰50~100公斤。肥料撒施均勻,犁鏵深翻30厘米以上,并旋耕數(shù)次,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每8米跨度起壟6行,壟高30~35厘米、寬30~40厘米,壟底寬60厘米,壟底間距72厘米。
2.土壤消毒。(1)高溫悶棚:悶棚在7—8月進行。關閉全部通風口及棚門,悶棚1周。之后,清除棚內上茬作物秸稈、地膜及滴灌帶,再進行土壤改良并安裝好滴灌帶。全棚地面覆蓋白色塑料膜,使之全部密封,隨后滴灌透水,再次密閉大棚,悶棚20天以上。(2)化學消毒:上茬發(fā)病嚴重的地塊,可使用石灰氮或威百畝消毒。石灰氮消毒是在土壤改良施入基肥時,每畝加施石灰氮40公斤,再進行高溫悶棚。威百畝消毒是在進行土壤改良并安裝好滴灌帶后,全棚地面覆蓋白色塑料膜,使之全部密封,隨后滴灌透水。每畝用威百畝25公斤,按照1∶1的比例用水稀釋后隨水滴入,最后將大棚密閉,悶棚20~30天。
六、定植
1.滴水造墑。定植前7天滴水造墑,使壟面以下30厘米濕透,壟間無積水。進行土壤消毒的大棚需將地膜去掉,放氣3~5天后,選用種植業(yè)專用的EM菌進行造墑。
2.蘸根定植。選用具有內吸性的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蘸根,并置于棚內遮陽網(wǎng)下靜置4小時以上。定植株距30~40厘米,每畝定植1500~1800株,選擇陰天或晴天傍晚定植。定植完成后,調整滴灌帶,使之距離植株3~5厘米,再滴定植水。
七、田間管理
1.溫度管理。(1)生長前期(自定植后至10月):溫度較高,大棚各通風口均開至最大,內層膜收攏,如無強對流天氣,無須調整。(2)生長中期(11月至翌年2月):通過調節(jié)頂通風口和邊通風口大小,使棚內白天溫度在28~32℃、夜間溫度在15~18℃。冬季來臨后,當外界最低溫度穩(wěn)定低于15℃時,所有邊風口全部關閉,展開內膜增強保溫,僅通過頂通風口進行調節(jié)。每天中午應進行換氣排濕,通風時間隨氣溫而定,應分2~3次逐步打開通風口,遵循先開內膜后開外膜的原則;傍晚關風口保溫,遵循先關外膜后關內膜的原則。當外界最低溫度穩(wěn)定低于10℃時,棚內四周增掛毛氈。當棚外最低溫度低于0℃時,采用增溫塊、竹炭、焦炭等材料增溫。(3)生長后期(翌年3—6月):進入春季后,當外界最低溫度穩(wěn)定高于15℃時,可取下毛氈,收攏內膜。合理調節(jié)頂通風口和邊通風口大小,使棚內白天溫度保持在28~32℃,夜間溫度保持在15~18℃。4月“倒春寒”天氣結束后,大棚各通風口可開至最大,如無強對流天氣,無須調整。
2.光照管理。定植后至10月上旬,可在二拱棚上增設40~50目的遮陽網(wǎng)進行遮陽降溫,氣溫35℃以下時,可收攏遮陽網(wǎng)。
3.水肥管理。定植后10天左右,采用“1234”澆水法,僅澆少量清水?;羁煤笾脸趸ㄆ?,每隔5天左右澆1次適量清水。坐果期,每隔5~7天澆1次清水,間隔2~3次清水,隨水帶肥施1次肥,可使用平衡型大量元素水溶肥(N∶P2O5∶K2O=15∶15∶15),用肥量為2公斤/畝。進入結果盛期后,每隔7~10天澆1次水,每次澆水都帶肥,采用大量元素水溶肥(N∶P2O5∶K2O=20∶20∶20)與高鉀型水溶肥(N∶P2O5∶K2O=15∶15∶35)交替使用,用肥量為4~5公斤/畝。冬春低溫時期,控制澆水量,以表土偏干為主,每隔15~20天澆1次小水。澆水時間,冬、春季選擇晴天早上澆水,澆水必帶肥,注意通風排濕,降低棚內濕度;夏、秋季選擇早晚澆水,澆2次清水再施1次肥。
“1234”澆水法:定植當天澆足定苗水后,第一次澆水距定苗水間隔1天,第二次澆水距第一次澆水間隔2天,第三次澆水距第二次澆水間隔3天,第四次澆水距第三次澆水間隔4天。
4.草害防治。定植后溫度較高,可采用壟面覆蓋稻殼進行草害防治。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從10月下旬開始,覆蓋1.5絲雙色地膜(銀色面朝上、黑色面朝下)。
5.植株調整。采用四干整枝,定植30天后,將主莖從二杈分枝以下吊起,防止倒伏。株高50厘米后,將四杈分枝的莖稈吊起,作為后期管理的四根主干。在植株向上生長的過程中,將吊繩在四根主干上進行“S”形盤繞。主干枝結果,側枝預留一葉一果摘心;主干枝、側枝同時坐果,當主干枝長至2米左右高時打頂,從基部重新預留回頭椒。管理后期,采用“N-X”整枝法進行整枝,將中下部無果枝、弱枝、病殘枝葉、畸形果、病殘果等全部疏除。
“N-X”整枝法:越冬長茬管理后期,在原有主干總數(shù)N的基礎上,去除較弱、坐果較少的X根主干,根據(jù)品種、種植密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N=4或5,X=1或2。
辣椒整個生長期均需進行控旺,可通過溫度、水分、肥料、化學藥劑進行控旺。晚秋、冬季、早春主要采用溫控措施,通過調節(jié)通風口與通風時間,控制棚內溫度在28℃左右;出現(xiàn)旺長時,可適當控制澆水量,以控制其旺長;亦可通過施肥進行生長調節(jié),控制氮肥用量,偏施磷、鉀肥;早秋、晚春、夏季氣溫高,在水控、肥控的基礎上,進行化學控旺,通過噴施葉綠素等生長調節(jié)劑控制其營養(yǎng)生長。
6.?;ū9?。坐果期,間隔10~15天噴施磷酸二氫鉀1000倍液、流體硼5000倍液進行?;ū9?。
八、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辣椒主要病害有青枯病、疫病、白絹病、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細菌性軟腐病、病毒病、臍腐病、紫斑果,主要蟲害有茶黃螨、薊馬、煙粉虱、蚜蟲、煙青蟲等。
1.農業(yè)防治。及時清園,實行輪作,進行深耕,選用抗病品種,推廣高壟栽培,及時清除枯葉病葉,加強水肥、光溫和通風管理,降低棚內濕度,控制辣椒病蟲害的發(fā)生。
2.物理防治。采用高溫悶棚,大棚外安裝頻振式殺蟲燈,棚內懸掛黃、藍粘蟲板等物理方法進行防治。
3.生物防治。通過保護和利用寄生性天敵或捕食性天敵,噴施植物源或生物源制劑等方法進行生物防治。
4.化學防治。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采收時嚴格控制施藥安全間隔期;做好病蟲預測和統(tǒng)防統(tǒng)治。
九、采收
當辣椒果實達到商品果要求時,應及時采收。
(江西省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郭麗虹 吳茵 馬承和 稂曉嘉 郵編:330046;江西省贛州市經(jīng)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何庭發(fā) 郵編:341000;江西省寧都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李雄 尚慧敏 郵編:34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