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雨
金黃的葉子紛紛揚揚,自天堂繽紛落下,籠罩塵世。
其陣勢,隆重而浩大,卻又靜然無聲。有如一場轟然而至的黃昏雪,掩埋了所有喧囂蕪雜,擊碎了一切世俗的虛浮。像燦爛的蝴蝶,借陽光的翅膀,拂動季節(jié)的沉思。
三蘇祠里。人們賦予兩棵銀杏千里重逢的佳話,張開雙臂相擁的姿勢,定格成永遠。唯有衣袍之間,清風流淌,身軀和容顏刻滿了滄桑。
銀杏葉,因手足情深的思念而飄落,心形的切片,是一首首飽蘸情懷的詩篇。重重地砸,擊打著大地的神經(jīng)。
可是,沒有人喊疼。那些金黃的疼痛,早已化為溫暖的力量,融于無聲的朗誦,融于誠摯的頌詞字字珠璣的辭藻中。
你可知道,這些,比知覺上的傷更教人刻骨銘心吶!
翻飛的銀杏雨,恰似一場隱喻。
演繹眾生奔忙于塵世中的盛大背景,他們前赴后繼,從回憶里趕赴文化血脈的最深處。而歲月是最忠實的信徒,年復一年地為蘇氏兄弟、蘇門父子焚燒紙錢,用紛揚的銀杏葉,燃燒千古絕唱。
最難忘的浸潤和洗禮,莫過于歷經(jīng)一場銀杏雨的洗禮……
修復缺憾
彼時。人們還沒有發(fā)明如何構(gòu)筑一派聲情并茂的水,也還不知道怎樣用水去呈現(xiàn)那種由衷的愛戴與崇敬。
而如今。我們可以將水雕刻成一座生動的城池,并可以用水的方式,對一些人和事準確無誤地進行詮釋及表達。
東坡湖——是東坡先生眼里那泓深情的鄉(xiāng)愁之淚。是東坡先生紙上那輪皎潔的故鄉(xiāng)明月。
在蘇東坡先生的心里、夢里,以及三千四百多篇詩詞里,水,不過是一杯澄明剔透的美酒。
多少惆悵,多少惦念,多少家國情懷,多少訴求與祈愿,都寄寓在熟稔的、詩畫一般的山水田園中。抑或只有蓄積起來的湖水,才能貼切地印證一種文化深邃的內(nèi)涵。
只有湖水,才能熨平坎坷輾轉(zhuǎn)的顛沛人生。
只有湖水,才能播放出任憑風雨滌蕩而經(jīng)久不滅的影像。
遠不止這些,一個湖泊的神奇,還在于蘊含著東坡文化的典故,養(yǎng)育著眉州大地的鄉(xiāng)土人情,也積淀著大宋的清風明月,慰藉著超然的夢想。
用心,便可以從湖水的淡泊與平靜,讀到歷史背面的寂寞。用心,方能明悟為什么曠野粗糲的風景地,卻沒有孵化出一個穿越時空的名詞。而我們的東坡湖,成功地修補了這份千年的缺憾。
眺望內(nèi)心深處的遠
潦草的宋朝。簡陋的木樓。
是不是需要穿越天邊的白云,才能抵達遼闊的海水之岸?
是不是必須繞過崇山峻嶺,繞過烽火硝煙的原野,繞過秋天落葉的蕭殺,才能在一派蟲吟琴瑟里低調(diào)棲身?
是誰憑窗眺望,難解思鄉(xiāng)愁腸?是誰對月當歌,抒發(fā)豪言壯志?是誰長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誰感懷于稻子成熟,雜草衰退,心系天下桑梓的祥和康泰?是誰豁然頓悟,淡泊了人生的榮辱悲歡?
對岸,人影綽約,掌燈的女子伴君夜讀。
遠。是沒有邊際和止境的追求。
景。一切美好往往是我們主觀賦予的,更取決于人的心境。
樓。為開拓眼界而搭建一座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平臺。
人說遠景樓的矗立,是在眉州攬勝的標記,是承繼千年文脈的代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與蘇氏相關的文化烙印,也可以談及更多關于蘇氏的話題,想到更遠更長的風景。
不知你是否看見,當我們舉起一杯茶的時光,或者打開一部典籍時,緩緩滑翔的昭昭明月,正無私地徹照我們嶙峋或坦蕩、豪放或婉約的內(nèi)心。
解悟紅塵人生
你矗立于高山,只為眺望前朝與后世么?
你看見人間的疾苦已被悠悠江水濯洗,老百姓的日子簡樸而又安詳。自東晉以來,這座山寺香火裊裊不絕,慕名而來的游子,留下的都是已經(jīng)兌現(xiàn)的許愿。
當世界真正安靜下來,我們只能聽見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彼此交換的呼吸和心跳。
一切靜寂,皆緣于膜拜圣賢的那份虔誠。唯有泉水滴答,空靈,清澈,宛若時間在石頭上敲擊,綻放出禪意的花朵。
想到曾經(jīng)有個翩翩少年,在這里植下夢想,在清風撫慰中長大。他立志讀盡人間書。他讀《詩經(jīng)》,讀《楚辭》,讀《論語》,讀《道德經(jīng)》……讓我追尋蘇軾讀書的足跡。假如摒棄瑣碎的凡俗雜念,我們是否也會產(chǎn)生詩意的靈感?
文學藝術的熏陶,如沐春風。一座功德無量的寺院,莫不在于對于人格的錘煉與修行,教會人們向善、感恩。
有志者,心懷天下,路在四方。抑揚的誦經(jīng),悠遠的鐘鼓。
入得山門,閉目內(nèi)省,方能解悟一個人輾轉(zhuǎn)于紅塵之因果。
閱讀一段情緣
春風鼓蕩溫柔的襟懷。草木打開折疊的季節(jié)。
掠過明澈的池塘,一片平靜的水開始慌亂,仿佛深處隱約有小鹿亂撞。此時,煦暖的陽光照耀,草木拔節(jié),蔥蘢的長勢很容易讓人浮想聯(lián)翩,而啁啾的鳥鳴像古箏伴奏,更添了幾多情趣。
自在游弋的魚兒,清純而有靈性,用飛翔的優(yōu)雅,解析岸上的心事。魚,在水里,也在天上。
逐夢的人心有所屬,流連忘返。
曾經(jīng),一位少年郎意氣風發(fā),拍手輕喚,它們就來了。
曾經(jīng),一名青澀嬌羞的少女,一蹙一顰,面龐泛起紅暈,站成一枝情竇初開的桃花。
楊柳風吹面不寒,撩撥著彼此的心跳。有多少萌動的情愫,正化作情意綿綿的美妙篇章,幾欲脫口而出。
以魚為約,聯(lián)詩對句,唱酬應和。攜手同心,靈犀一點即通。
讓我們相信緣分吧。才子與佳人必為天設地造,相依相隨的形影,深情款款的呢喃,被成群結(jié)隊的魚兒捕捉,并爭相傳頌。
蟆頤觀攬勝
山因水而挺立。
蟆頤觀因山形似金蟾,因靈性而名揚天下。
金蟾形象亦為前世的水之因緣而命定。既為金蟾,便注定背負無限厚望和寄托:即將星夜兼程進京趕考者祈福金榜題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鄉(xiāng)親祈福護佑家園,大地連年豐收;恪守孝道的兒女祈愿長輩健康長壽;慈祥的老人,惟愿子孫滿堂,家族人丁興旺。
拜謁不問身份。陸游、三蘇父子、范成大、馮夢龍,前來敬香的信徒,自然也曾許下了跟尋常人家不同或相同的愿望。
善良質(zhì)樸,是人的共性和本真。
可以想象,人們臨江遠望的情景。透明而深藍的江水宛若明鏡。尤其夕陽西下,斜暉普照,江上漁歌唱晚,勝似江南。山嵐縈繞,紫霧氤氳,身處滌蕩心性的世界,詩情油然而生。縱有丹青妙手,難繪如此勝景…
這就是人杰地靈的眉州,盛產(chǎn)仁人志士的眉州,美麗富饒的眉州,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眉州。
有沐浴千古風雨滄桑而仍然屹立的蟆頤觀為證。
精神領地
我們的精神領地。滿目蒼翠,林木蔥郁。
有丹荔:“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fā)白,猶作江南未歸客……”有銀杏:“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p>
我們的文化家園。擁有“千載詩書城”美譽的圣賢之地。
遺存下來的數(shù)以千計的精華詩詞,凝聚著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一幅幅品質(zhì)獨立的字畫,傾注著滿腔赤誠的熱血。
有詩書,有茶酒,有滾滾長江,有小橋流水,有茫茫風雨,有朗朗乾坤。
有道不盡的兄弟情誼,有訴不完的衷腸情話,有對賜予并養(yǎng)育我們生命的大地和父老鄉(xiāng)親的深深眷念,更有劍斬蛟蜃的豪情壯志。
關于東坡故里,代代沿襲的風土人情,歷史與傳奇,我們常記常新。而古老文明的內(nèi)涵,任岷江之水這把尺子怎樣無盡地延伸,也不能準確地丈量出其厚重與悠遠。
我們的三蘇祠。我們的搖籃。我們的地標和名片。
我們的靈魂洗禮之所在,我們的族情之根,深植于這方不老的眉州大地,散播綠色恒久的生命張力。
而作為承繼蘇氏衣缽的后裔,我們,除了冥想、追憶,除了默默感念和齊聲誦讀,還有什么方式,能夠如此自然而莊重地表達滿懷的虔誠與恭敬?
印象
坦蕩的大地鋪開稿紙,寫不盡一方天空的祥和,萬頃田園的肥沃與富庶。
歷史,因東坡文化而更顯厚重。
但凡跟百姓相關的事物……都在內(nèi)心深處銘記了一個時代不朽人物的記憶。
岷江岸邊,這座城市的繁華背后,是濃郁的文風詩雨的浸染。蘇門父子,勤奮好學,于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獨立人格而決不隨波逐流。他們造福百姓蒼生而不計回報,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處世精神,宛若明月的光芒普照大地。
且不說這座新興而繁華的城市,有著怎樣的生機和活力,也不說它是怎樣的令人沉醉,單是如今,那些低矮的小青瓦房,其現(xiàn)代鄉(xiāng)村的氣質(zhì),也依然藏著一些古意。
民風跟稻草一樣淳樸無華的眉州。鐘靈毓秀,賢能輩出的眉州。文雅而俊秀的眉州。
我們常常在享受幸福的物質(zhì)生活時,會情不自禁地追溯那些如煙浩渺的往事,正是這種撫今追昔的情結(jié),讓我們民族優(yōu)秀與榮光的種子源遠流長。
每一天,陽光用涼爽的清風打開一座城市的城門,第一眼看見的,一定是厚厚一摞詩書。它為天下人闡釋著一條真理,所有書香人家都是平等相待的,所有熱愛閱讀與寫作、熱愛生活的人都尊榮而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