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旅行的樂趣與你所帶的行李規(guī)模是成反比的。
試想,若你帶著咖啡機前往旅行目的地,怎么可能喝得慣異鄉(xiāng)的酥油茶或熏豆茶?若你帶著昂貴的負離子吹風機,怎么可能體會到在雞毛小店里洗頭,并像當?shù)貗D女一樣做個高聳盤頭的樂趣?若你連真空醬肉、貝果面包和方便面都備足了,在旅行目的地,你一定受不了折耳根蘸醬,也受不了在米線上澆下酸筍和螺螄湯了吧。
我們的行李備得越周到,我們所攜帶的自有生活模式就越堅固,我們丟盔卸甲,進入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并沉浸式接納它的可能性,也許就越小。
100多年前,著名作家毛姆帶著他的十幾箱行李前往中國旅行,就有過類似的體會。
從1919年冬到1920年春,毛姆溯長江而上,經重慶、成都,一直抵達四川腹地,隨后,他又去了北京、沈陽,最后,他返回上海,從那里坐船來到香港。
在四個多月的旅行中,毛姆在夜航船中,在嘈雜的茶館里,在滑竿上,“用鉛筆在路邊買的黃草紙上”匆匆描繪了中國大地的優(yōu)美風光。云集千百名苦力與商賈的朝天門碼頭,晨霧氤氳的古老城墻,竹林深處的稻香農家,靜默巍峨的明代長城,長城城垛中雪亮又蒼涼的月色……他都目睹過,他此行的心愿是:目睹底層的民生百態(tài),見識一個立體、細節(jié)豐盛的中國。
然而,他的行李顯然阻礙了他一部分心愿的實現(xiàn):帶著那么多昂貴的皮箱,里面裝滿考究的西裝和大衣,品質一流的煙絲、茶葉和咖啡豆,裝著熨斗、發(fā)油、十幾條英式圍巾,連長柄傘都備了好幾把,那么,他這一路連被四川的連綿霧氣和朦朧煙雨濡濕的機會也沒有了。他必須為那么多皮箱雇上好幾位腳夫,如此,上哪兒都無法“微服私訪”了,也坐不了小舢板,而要坐大輪船;而且,為安全考慮,他也不能買二等艙以下的船票。衙門里的官員,若是愿意接見他,也一定會遞上名帖,讓他只看到當?shù)氐摹皷|方人情味”。
因為行李的龐大與考究,這場旅行,終究令他與當?shù)厝擞行└裟?,少了一些當頭棒喝般的鮮活感受。
毛姆本人,也在他的游記中承認:“但這些當?shù)厝藢δ愣援吘故悄吧?,你找不到破解他們神秘之處的線索。即使他們在許多地方與你有相通之處,也無濟于事……”
萬事皆備的行李就像一座移動城堡,把毛姆關在了里面,讓他感受不到農桑的甘苦,纖夫的掙扎,買賣人的辛酸與喜悅,或者,他感受到了,但也只是“隔窗目睹”,這和換上斗笠與蓑衣下田,和換上長衫與皮帽逛文玩市場,換上斜襟長袍在長城上騎行,感受的深度完全不一樣。
至此,我們應該明白毛姆筆下的中國,那些霧氣縈繞的平原與青山,那些蒼涼恢宏的東方古跡,不過是一架屏風上的天光云影罷了。
可見,若你不是擁有“屏風體驗”就滿足的人,下次出門旅行時,嘗試精簡一半行李吧。
要知道,打破一部分慣有的生活模式,你才能觸摸到“人在異鄉(xiāng)”的樂趣。那微微硌人的、不方便、考驗人的感受,才能披露活著的五味雜陳,而這,才是旅行的意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