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欣
摘 要:《宋國子監(jiān)圖》是研究宋代太學史的重要資料之一,常被學者引用,惜出處未明。伊藤東涯稱,此圖出自類書《事林廣記》,然驗之今本不合?,F(xiàn)以《永樂大典》卷六六二“辟廱舊規(guī)”條為線索,比勘文獻,可推知《宋國子監(jiān)圖》確實存在于早期的《事林廣記》,應源于某種已佚的南宋中晚期文獻。
關鍵詞:《宋國子監(jiān)圖》 宋代太學 《事林廣記》 《永樂大典》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4)02-0095-06
日本江戶時期的學者伊藤長胤(號東涯)(1670—1736)著有《制度通》一書,該書附有《宋國子監(jiān)圖》(圖一)。經查閱比勘,《宋國子監(jiān)圖》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南宋時期的太學空間布局,應是研究宋代太學的重要史料之一。1《宋國子監(jiān)圖》早在上個世紀就屢為學者征引,如黃現(xiàn)璠《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張其昀《南宋杭州之國立大學》、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多冠以“宋代太學圖”之名2。近年來,仍有諸多論文引及其中的內容,如李春燕《宋代太學研究》、張彥聰《分齋與序位:宋代太學“分齋教學”的空間詮釋》1等。
雖然學者對此圖引用較多,可惜《宋國子監(jiān)圖》最早見載于何書的情況不明,不免影響到了《宋國子監(jiān)圖》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伊藤東涯在《制度通》中稱,其所錄附之《宋國子監(jiān)圖》轉錄自《事林廣記》?!妒铝謴V記》是成書于宋、元之際的日用類書,元、明時期屢經傳刻抄寫,其間又屢經增竄刪改,形成眾多版本,而各版本之間內容互有出入?!妒铝謴V記》今存元刊本三種,分別是:元至順年間建安椿莊書院刻本(以下簡稱“椿莊書院本”)、元至順年間西園精舍刻本(以下簡稱“西園精舍本”)、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建陽鄭氏積誠堂刻本(以下簡稱“鄭氏積誠堂本”),還有日本元祿十二年(1699)刻本(以下簡稱“日本元祿本”),以元泰定二年(1325)刻本為底本,受到重視。2經核檢,在這四種刊本中都沒有《宋國子監(jiān)圖》的蹤跡,故伊藤東涯之言暫未能從今存的《事林廣記》中得到驗證。那么《宋國子監(jiān)圖》是否真的存在于《事林廣記》?是否有較《事林廣記》更早的文獻來源?
一、值得注意的線索:《永樂大典》“辟廱舊規(guī)”條
《永樂大典》中隱含著的一條值得注意的線索,即卷六六二“辟廱舊規(guī)”條的附圖(圖二),該圖未標圖名,這里暫稱為“《宋國子監(jiān)圖》”3。將《永樂大典》附圖與《制度通》的附圖相比,其圖形略顯粗放,僅以少量文字和簡單直線標示建筑及方位,但仔細對比,兩圖標示的建筑、方位極為一致,這就有理由相信,兩圖應具有同源關系。4
“辟廱舊規(guī)”條的內容,不見于日本元祿本、鄭氏積誠堂本《事林廣記》,不過與椿莊書院本、西園精舍本大體相符。比對《永樂大典》卷六六二“辟廱舊規(guī)”條與椿莊書院本《事林廣記》后集卷六“宋朝太學舊規(guī)”所收文、圖內容,情況如表一所示5:
從以上列表看:二者都記述了宋代太學二十齋及齋中爐亭的情況,附有相同的“爐亭之圖”;《事林廣記》多出“學校之制,三代共之”的敘述;《永樂大典》多“《事類全書》周學士《上庠錄》曰”一句;《永樂大典》有《太學圖》,而《事林廣記》無;《事林廣記》有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而《永樂大典》無;“學官”“前廊”“逐齋”等與南宋太學制度相關的小條目,《永樂大典》相較多出“監(jiān)廚”“齋用”兩條。
圖文之間表現(xiàn)出較為相契的聯(lián)系。《爐亭之圖》與“每齋有爐亭,大率可坐二十四位”的文本相對應,標明了“爐”“板牌”“齋亭”的分布;《宋國子監(jiān)圖》不僅可與“二十齋”的介紹文本相呼應,還明確標示了二十齋的名稱與位置,后續(xù)的“學官”“前廊”也可以在《宋國子監(jiān)圖》相關部分中找到對應的“學官位”“前廊位”等,對于讀者了解上下文本內容有極大幫助。1
《永樂大典》“辟廱舊規(guī)”條提到了引文出自于《事類全書》中,該書已經亡佚,是“與《博聞錄》、初期的《事林廣記》《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等書密切相關的類書”2。從《永樂大典》征引該書的內容來看,情況確實如此。如《永樂大典》卷五四〇“肉蓯蓉”條云:“《事類全書》:肉蓯蓉最難辨,唯咀之,即化都無滓者真。以刀切肉,有細煤沙而無滓者,亦真也?!蓖碓俅我迷摼洌鎏帪椤恫┞勪洝??!队罉反蟮洹肪砦宥恕疤で痢睏l:“《事類全書》: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今之橇人,蓋象此也。”內容見于椿莊書院本《事林廣記》前集卷五“長臂國”條?!队罉反蟮洹肪戆肆拧靶扌小睏l引《事類全書》,所轉引的《元城先生語錄》、《修心寶鑒》、李長者《華嚴經合論》等文獻的內容,俱見于《事林廣記》“修行捷徑”條。4
《永樂大典》“辟廱舊規(guī)”條稱引自《事類全書》,而圖、文內容與今本《事林廣記》的內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妒骂惾珪放c《事林廣記》內容有聯(lián)系是可以認定的,今本《事林廣記》所未見的《太學圖》,在《永樂大典》中得到保留,證明《宋國子監(jiān)圖》確實應該存在于原本《事林廣記》之中,以此來看,伊藤東涯所言不虛。
《事林廣記》的成書時間約在南宋晚期,到元朝以后,《事林廣記》雖然仍在民間廣為流行,其中關于宋代制度的內容,由于實用性下降以及宋元易代等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了刪改??赏茰y的是,《宋國子監(jiān)圖》原存于陳元靚舊編的《事林廣記》,“宋代太學舊規(guī)”條的相關內容在元代被刪改,椿莊書院本、西園精舍本《事林廣記》保留了該條的大部分內容,但《太學圖》在此過程中缺失,或被重編者刪減。日本元祿本、鄭氏積誠堂本,則將“宋代太學舊規(guī)”相關內容完全刪去。而伊藤東涯編寫《制度通》時所參照的某版本《事林廣記》,尚存有《宋國子監(jiān)圖》,可惜沒有流傳至今。
二、《事林廣記》引《宋國子監(jiān)圖》的來源考
借助《永樂大典》“辟廱舊規(guī)”保留的《太學圖》,可知《宋國子監(jiān)圖》應存于原本《事林廣記》中,但這幅圖是出自陳元靚的原創(chuàng),還是有比此前更早的源文獻?在“宋代太學舊規(guī)”條相關敘述中,其所表現(xiàn)出的對太學掌故的熟稔,非親身經歷者恐怕不能做到,而陳元靚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應當是參考了其他文獻,這點從《事類全書》“周學士《上庠錄》曰”一句可以得到證實。至于該條究竟有多少內容引自《上庠錄》,《宋國子監(jiān)圖》是否出自《上庠錄》,有待進一步辨析。
據(jù)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記載:“《上庠錄》十卷,光州助教呂榮義撰,雜記京師太學故事?!渡镶院箐洝肥?,三山周士貴撰,記中興太學事,頗疏略?!?又據(jù)周輝的《清波雜志》“兩學記”條記載:“政和三年,溫陵呂榮義著《兩學雜記》,凡七十二條,所書皆太學、辟廱事也?!B興十三年,再興太學,榮義尚在,累舉得光州助教。乃摭舊記益未備,為八十一條,更名《上庠錄》投進。”6
《上庠錄》《上庠后錄》現(xiàn)皆亡佚。呂榮義《上庠錄》記錄太學故事,初成書于政和三年(1113),最后修訂于紹興十三年(1143)?!盾嫦獫O隱叢話》等文獻中留存有《上庠錄》佚文,李更曾有輯考,提出《輿地紀勝》卷一“行在所”引《上庠錄》有“諸齋牌額皆米友仁書,續(xù)置三齋乃張孝祥書”語,而張孝祥(1132—1170)生年較晚。1且據(jù)《咸淳臨安志》,“增置三齋”事發(fā)生在紹興二十七年(1157),呂榮義《上庠錄》中不可能提到“增置三齋”的情況,“周學士《上庠錄》”指的是南宋周士貴所撰《上庠后錄》。
周士貴,生平不詳,與陳元靚同為福建人,曾入太學,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據(jù)《淳熙三山志》記載:“淳熙十一年甲辰衛(wèi)涇榜:周士貴,字良彥,羅源人?!?道光《新修羅源縣志》:“淳熙十一年甲辰衛(wèi)涇榜:周士貴,字良彥,邦弼兄,官博士,自太學擢第,作《上庠錄》。”3周士貴本人曾在太學求學,所撰為《上庠后錄》,由此可見,其所記錄的內容當出自自身的親見親聞,是比較可信的材料。
不過,《宋國子監(jiān)圖》當非出自周士貴《上庠后錄》。據(jù)陳振孫所言,《上庠后錄》“記中興太學事,頗疏略”,可知有詳細附圖的可能性極低。且“辟廱舊規(guī)”“宋代太學舊規(guī)”內容比較豐富,有多個文獻來源。所以,能判定引自《上庠后錄》的,實際只有“二十齋”“爐亭”相關文本。
搜集來源不同、內容具有關聯(lián)性的圖文進行重新組合,是《事林廣記》的常例。如《事林廣記》“修行捷徑條”引元城語:“元城先生曰……孔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言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佛法亦教人為善之一端,豈不及于芻蕘之言乎?!?這段內容討論儒釋兩家的關系,與其后所附的“三教歸一圖”相匹配。“三教歸一圖”不見于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而出自宋人夏元鼎《陰符經講義》,編者有意地將來自不同文獻但內容可以相聯(lián)系的圖、文配對。類書內容豐富,編者往往采擷他書,巧妙重組,雖然《宋國子監(jiān)圖》與前后文本關系密切,不必同出于《上庠后錄》。
《宋國子監(jiān)圖》應當出自南宋中晚期的某種文獻,據(jù)圖中標示的學齋名等信息,結合《咸淳臨安志》等文獻的相關記載判斷,必定在紹興二十七年(1157)太學擴展至“二十齋”的規(guī)模以后,“崇信齋”易名為“篤信齋”之后、“誠意齋”易名為“明善齋”之前。兩齋的更名時間不詳,可以肯定的是并非同時更名,“崇信”更名在前。南宋端平三年(1236)《太學靈通廟牒》中作“誠意”“篤信”,與《宋國子監(jiān)圖》所載相符。
筆者嘗試構擬《宋國子監(jiān)圖》的流傳過程如圖三所示:
三、馀論
綜上所述,對研究南宋太學布局的重要史料《宋國子監(jiān)圖》,可以確證的來源是類書《事林廣記》。陳元靚編纂《事林廣記》中太學相關內容時,參考了南宋周士貴《上庠后錄》及其他文獻?!端螄颖O(jiān)圖》呈現(xiàn)的是南宋太學的空間布局,依據(jù)其中標示的學齋情況,應出自某種南宋中晚期的文獻。及至元代,《事林廣記》在流傳中經增刪改動,形成眾多版本,椿莊書院本、西園精舍本關系較近,都保留了引自《上庠后錄》的一些文本內容及“爐亭之圖”等,但出處“周學士《上庠錄》”刪去,《宋國子監(jiān)圖》也缺失,日本元祿本、鄭氏積誠堂本則將相關圖文全部刪減。日本學者伊藤東涯見到的某版本《事林廣記》中保留了此《宋國子監(jiān)圖》,他據(jù)以收入《制度通》。《事類全書》與《事林廣記》淵源頗深,反映了早期版本《事林廣記》的面貌,保留了《宋國子監(jiān)圖》。因此,才有了《永樂大典》引《事類全書》與《事林廣記》相合的情況。
雖然今本《事林廣記》中未見《宋國子監(jiān)圖》,但伊藤東涯在《制度通》中說“出自《事林廣記》”,其言不虛?!端螄颖O(jiān)圖》出自某種已佚的南宋中晚期文獻,與之匹配的“二十齋”文本出自南宋周士貴《上庠后錄》,圖文呼應,足見陳元靚編纂《事林廣記》時搜輯材料的用心?!端螄颖O(jiān)圖》的可信度較高,研究歷史的學者可加以利用。類書保存大量佚籍的情況,從《宋國子監(jiān)圖》的流傳可見,若非《事林廣記》,《宋國子監(jiān)圖》難以留存至今,而若非《永樂大典》,在《事林廣記》經刪改后,也難以確證此圖出自《事林廣記》。
On the Circulations of Song Guo Zi Jian Tu
Abstract:Song Guo Zi Jian Tu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Song Imperial College, but unfortunately its provenance is unknown. Ito Dongya claimed that this picture was from the Shilin Guangji, but it is not in the Shilin Guangji that we read today. Now we take the Yongle Dadian as a clue and compare the literature to prove that the Song Guo Zi Jian Tu existed in the early version of the Thinglin Guangji, and it should be derived from some kind of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Key words:Song Guo Zi Jian Tu;the Song Imperial College;Shilin Guangji;Yongle Da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