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1951年,在華羅庚的召喚下,一對年輕的夫婦放棄英國的優(yōu)厚待遇,毅然回國。從此,他們科海攜手,愛戀一世,譜寫了一段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動人佳話。
他是理論物理學家楊立銘,她是被稱“中國計算機之母”的夏培肅。
異國攜手,比翼雙飛
1947年8月,24歲的夏培肅前往英國留學。那里還有一位老朋友熱切期盼著她的到來,他就是楊立銘。
早在中央大學讀書時,他們便在同學介紹下相識。一個是電機系少有的才女,清秀內(nèi)斂;一個是機械系的青年才俊,玉樹臨風。一次漫步清談后,彼此好感頓生。
楊立銘先一步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此后,他們靠書信聯(lián)系。在信中,夏培肅恭恭敬敬地稱楊立銘為“楊先生”。得知夏培肅有留學的打算時,他幫助她申請到了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
作為工學院唯一的女生,夏培肅的到來引起轟動,記者們紛紛來采訪,爭相一睹這個東方女子的芳容,而她的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飛向了電路實驗室。
愛丁堡大學學術氛圍濃厚,夏培肅信心倍增。但同時,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也深深地刺傷了她的心。中國留學生需要每年去警察局登記,而同時需要登記的是各類犯人。當夏培肅在學習之余當助教時,有人甚至挑釁:“中國人不配給英國人當助教!”
“不能讓他們瞧不起中國人!”種種屈辱刻骨銘心,每次出門前,夏培肅都會“鏡箴自鑒”,以莊重、自信和典雅的姿態(tài)穿行于校園。
這樣的夏培肅越來越讓楊立銘傾心。那時,楊立銘師從量子力學奠基人馬克斯·玻恩,已在理論物理學研究方面小有成就。盡管經(jīng)常工作到深夜,但每個星期天的下午,他都會到夏培肅的住所去看望她。
同樣出身書香之家,同樣在戰(zhàn)亂中艱難求學,同樣懷著拳拳報國之心,在不斷的學術交流中,愛慕之心與日俱增。
1950年,夏培肅與楊立銘獲得博士學位后,在愛丁堡登記結(jié)婚。蜜月里,兩人一同去了巴黎大學,在居里夫人學習和工作過的地方,他們心有戚戚。由居里夫人對波蘭的熱愛,他們想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新中國剛剛成立,急需人才,他們歸心似箭。多年以后,楊立銘回憶:“當時我們已有良好的工作待遇,但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回祖國參加建設?!?/p>
磨難,使兩顆心靠得更緊
1951年,應清華大學教務長周培源之邀,楊立銘、夏培肅夫妻倆登上回國的輪船。在清華工字廳,一個破舊的小房間成了他們的家,物質(zhì)條件艱苦,但他們滿懷激情,在各自的領域奮斗著。隨著院系調(diào)整,楊立銘到北京大學擔任物理系教授,而數(shù)學好又懂電路的夏培肅則被華羅庚選中,參與到電子計算機的研制中。
計算機是新生事物,研究小組一無所知。為了弄清原理,夏培肅泡在圖書館抄資料,去舊貨市場收集器材,真正的白手起家。在北京西郊中關村內(nèi)的一幢大樓里,她帶領年輕人日夜奮戰(zhàn),很快就掌握了蘇聯(lián)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夏培肅將幼小的孩子托付給保姆,忘我地投入工作。1959年,她負責研制的107計算機橫空出世。
在科技報國的路上,夏培肅和楊立銘意氣風發(fā),攜手前行??墒?,為了理想,他們忽略了自己的孩子,1962年5月4日,噩耗不期而至。
那天,夏培肅照常去上班,只有楊立銘一人在家,他只顧在屋內(nèi)潛心鉆研,不知何時,7歲的大兒子失足落下院內(nèi)的糞坑,不幸夭折。
家庭遭此重創(chuàng),很長一段時間,楊立銘陷入自責,郁郁寡歡。夏培肅把悲痛埋進心底,她沒有責怪,沒有吵鬧,相反,她理解他,尊重他,更加呵護他。
由于營養(yǎng)不良,再加上長期伏案,過度勞累的楊立銘染上了肝炎。于是,夏培肅自學治療,精心照料:供應的陳米發(fā)霉,為不影響到他的健康,她一粒粒剔除;物資短缺時,她想方設法買來蜂蜜和銀耳,為他補充營養(yǎng);為了讓他走出愧疚情緒,她把每個星期天的下午定為“家庭團聚日”,在小兒繞膝的天倫之樂中,楊立銘的身心逐漸恢復。
磨難,使兩顆心靠得更近。政治運動到來后,夏培肅被關進牛棚,楊立銘守護著她,助她熬過風雨如晦的日子。1970年,他們一同去江西干校勞動,一個養(yǎng)雞,一個養(yǎng)牛,住在茅草房里,他們互稱“雞司令”“牛軍長”。
在溫柔的意境中,彼此越來越坦然、豁達。
科苑雙星,相愛一生
動亂結(jié)束后,科學的春天終于到來。夏培肅和楊立銘把全部精力都用來鉆研學問。她創(chuàng)辦學術期刊,培養(yǎng)研究生,助力計算機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計算機之母”;他則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深夜里,在微黃的燈光下,或討論學術,或各自捧讀,對他們來說,這便是最浪漫的事。
1991年,夏培肅和楊立銘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科技界譽為“科苑雙星”。后來,一位詩人特意送上一首七律:“風雨愛戀一世濃,靈犀常伴壯行程;醇醇魂追恩師誨,摯摯心涌赤子情。師撫幼樹成巨樹,我獻此生托后生;科海攜手浪最處,萬里波濤弄潮聲?!?/p>
這正是他們幾十年科研與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于如何兼顧事業(yè)與家庭,夏培肅這樣說:“共同的理想是最重要的,雙方的感情好,能夠尊重對方,不僅是對方本人,還有對方的工作,雙方相互支持對家庭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
經(jīng)歷過喪子之痛,她更能體會到,唯有愛的力量才能使恐懼和痛苦都化作甜蜜和前行的勇氣。
年事漸高后,夏培肅逐漸淡出科研一線,但她依然“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計算機”。2000年,量子計算成為研究熱點,可是,主要是物理學家在研究,計算機專業(yè)的科研人員難以深入地理解。近水樓臺先得月,在楊立銘的指導下,夏培肅撰寫完成《量子計算》一文,被計算機界廣泛應用。
2003年,在夏培肅的陪伴下,楊立銘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他去世后,夏培肅常常獨行于幽幽小徑,在古樹綠草中尋找那個記憶中的身影。他留下的幾千冊專業(yè)書刊,她都無償捐贈給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圖書館。只要有人記得,他就沒有離去。
科技報國是他們共同的夢想,讓中國的計算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夏培肅最大的愿望。為著這個目標,她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2014年,91歲的夏培肅走完了一生。她的倩影永遠地留在中關村內(nèi),她和楊立銘留下的美好愛情,也如天上星河,長久地閃爍著動人的光芒。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