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
湖南2024年雷鋒精神論壇,聚焦“雷鋒精神走向世界 ”,這是人們久久的期盼,也是雷鋒精神傳播60多年的巨大影響所致。
“雷鋒屬于世界”這句話,早在34年前就成為許多人的共識。1990年2月2日早晨6點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每天最重要的“新聞與報紙摘要”時段,向世人傳播了一個使人驚詫的信息:“雷鋒屬于世界”。同一天,這個醒目的標題出現(xiàn)在全國許多報刊上。文章是由新華社記者鄭國聯(lián)采寫的。他寫道——
慕名到湖南省望城縣雷鋒紀念館參觀的美國教師吳玉婷,看了雷鋒事跡展覽后,激動地用中文在留言簿上寫道:“雷鋒屬于世界。”
另一位同時在這里參觀的美國朋友詹姆斯接著用英文題詞,高度贊揚雷鋒精神。
雷鋒紀念館的留言簿上,留下了一串串外國朋友的名字和題詞。這個紀念館自1968 年10月20日建成開放以來,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4萬多名外國朋友和港澳同胞前來參觀。
在北京學習的法國留學生施蘭,學成回國前到雷鋒紀念館參觀了一個多小時,不時發(fā)出敬佩的贊嘆。紀念館工作人員問他:你是法國人,為什么對雷鋒那樣敬重?他回答說:“如果我們?nèi)祟惗寄芟窭卒h那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那該多好?。 ?/p>
在上海學習的美國留學生溫戴爾克,專程到雷鋒紀念館參觀。他在被問到向雷鋒學習什么時說:學習雷鋒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學習雷鋒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關(guān)心人、愛護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質(zhì)。他說,這些精神都是人類應(yīng)該有的。他表示要和更多的人一起,把雷鋒精神弘揚到全世界。女青年凱西經(jīng)常做好事,人們親切地稱她是美國的“活雷鋒”。
34年后,湖南雷鋒紀念館接待外賓已經(jīng)超過12萬人次,到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的外賓已經(jīng)達到20多萬人次。有留言記錄的國家達70多個。雷鋒是中國人一張亮麗的名片,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象征。世界人民從雷鋒身上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時代魅力,感受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服務(wù)優(yōu)秀價值觀的無比美好,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可愛。
在傳播雷鋒精神過程中,我多次近距離和外國人接觸。第一次是1990年3月8日,“活雷鋒”張子祥接受外國記者采訪。張子祥是沈陽軍區(qū)駐丹東部隊的一個志愿兵,長期為駐地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做好事,并帶動一批大學生加入學雷鋒隊伍,他的事跡在報紙上宣傳后,李鵬總理稱贊他是“新時期的活雷鋒”。在解放軍總參外事局一間鋪著紅地毯的接待室里,英國廣播公司記者麥杰思,泰晤士報記者孫凱琳,法新社記者麥法誠,攝影記者凱瑟琳對張子祥進行集體采訪。
麥杰思說:“我首先問你,雷鋒對你意味著什么?”
張子祥回答:“雷鋒是我學習的榜樣。他身上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把這種傳統(tǒng)美德同共產(chǎn)主義思想相結(jié)合,他是我做人的典范,我做人就要做雷鋒這樣的人?!?/p>
麥杰思說:“你講過雷鋒具有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并且具有共產(chǎn)主義精神,你想,作為外國人怎么學?”
張子祥答:“我認為,雷鋒精神體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精華,做人要像雷鋒那樣做人,像他那樣助人為樂,對別人無限地愛,自己活著使別人更幸福,他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p>
麥杰思又問:“那你能不能設(shè)想一下我們應(yīng)當怎樣學習雷鋒,作為一個外國人怎么學習呢?”
張子祥答:“我想,每個人都有做人的道德標準,至于自己怎么學,怎么做,每個人自己都會做出選擇?!?/p>
麥杰思說:“西方談助人為樂,幫助他人,常提到耶穌,你把耶穌和雷鋒如何比較?”
我想,這在本質(zhì)上可以說是不同的,張子祥答:“我認為,雷鋒更實在,更令人容易接受?!?/p>
“為什么呢?”麥杰思問。
“雷鋒生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的助人為樂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感到他更實在,更適合我們學習?!睆堊酉榇?。
“你是否認為中國人看雷鋒就和西方人看耶穌一樣?”
“我還是重復(fù)剛才的那一點,雷鋒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身邊到處能看到雷鋒,都可以看到雷鋒精神在閃光?!睆堊酉橛执鸬?。
面對外國記者咄咄逼人的提問,一名普通士兵能如此鎮(zhèn)靜,落落大方,回答的既真誠、得體,又有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確實體現(xiàn)了當今中國人民的素質(zhì)。
第二次,《紐約時報》記者走進雷鋒雜志社。2015年7月,出版史上第一本以人名命名的雜志《雷鋒》在北京問世了,《紐約時報》對此進行專訪,文中寫道:退休的少將,現(xiàn)為雷鋒雜志社總編輯,他舉著新創(chuàng)刊的《雷鋒》雜志,在一個年輕的英雄肖像和關(guān)于雷鋒的題詞下接受本次專訪。雷鋒已經(jīng)去世了,但在雜志中他一直活著。一個在60年代成為宣傳偶像的無私士兵在中國北京一個狹小的辦公室里復(fù)活了,就在那里一本由人民出版社指導的新月刊在7月創(chuàng)刊了。在一個昏暗的電梯大廳的盡頭,有一扇門,一打開它就可以看見一面白色的墻壁,上面展示了一個紅色的士兵肖像,下面有一句銘文:“人類的美好向往——雷鋒”。雜志社其他工作人員一樣都戴著雷鋒的徽章。雷鋒——作為雜志的名稱是以毛體字的形式展現(xiàn)的。雜志是想建立一個雷鋒研究的體系去捍衛(wèi)軍人的形象和鼓勵中國社會中的利他主義。雜志的主要任務(wù)是為給那些衰落的革命榜樣贏得尊重而戰(zhàn)斗。
這位美國記者同法新社記者幾乎關(guān)心著同一個話題,“雷鋒和耶穌怎么比?”雷鋒已經(jīng)走出國門邁向世界,《雷鋒》雜志的創(chuàng)辦能夠架起國際舞臺多元文化體系融合的新紀元嗎?
第三次,在英國威廉首相故地舉行雷鋒宣講。2017年3月,我的專著《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英文版在倫敦發(fā)行,英國人選擇在威廉首相故地、英國全國自由俱樂部舉行,我在發(fā)行儀式上作了一場題為《告訴你一個人間奇跡》的演講。
雷鋒去世時年僅22歲。他的一生用一個詞來表達,那就是“好人”。雷鋒人類美好的向往。雷鋒生長在有著5000多年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土壤上,他知識面廣,喜歡名人名句,廣泛吸取人類文明智慧,在他身上閃耀著古今中外先哲們思想的光芒。從雷鋒的言行中,我們仿佛看到古今中外先哲們對信仰的堅守、對仁愛的追求。
演講開始時,臺下的聽眾似乎一個個雙目無神,但隨著我的演講的不斷深入,他們聽進去了,眼里也有光了,有的甚至在抹眼淚。演講結(jié)束后,不少人上臺發(fā)表感想。他們圍著我要求在書上簽名,我?guī)У膬砂俣嗝独卒h像章被他們一搶而空。英國漢學家米蘭·卡佩湯先生上臺發(fā)表演講《苦難的孤兒,仁愛的典范——雷鋒何以從大恨走向大愛》。他說:“中國的雷鋒,為人類健康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探索。雷鋒從苦難孤兒成長為一個偉大的好人,非常不易。他可以成為千千萬萬人的榜樣?!庇毩Ⅻh中央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前黨首候選人伊麗莎白·瓊斯女士說:“中國的雷鋒心有大愛,太可愛了。我們英國有個南丁格爾護士,她愛護傷員,猶如女神一般。她就是英國的‘雷鋒。雷鋒愛學習,有哲學思想,我很佩服?!?3歲的英國全國自由俱樂部主席莫里斯·羅伯遜侯爵,聽完雷鋒的故事后說:“將軍,可以送我一尊雷鋒塑像嗎?我的俱樂部是議員們會友的場所,俱樂部的墻壁上掛滿了首相和名流的畫像,我要把雷鋒塑像也擺在這里,讓他們都看看雷鋒,讓世界更美好!”
愛心無國界,從中國的雷鋒到英國的南丁格爾,他們的大愛、奉獻、敬業(yè),都會受到敬仰。雷鋒和雷鋒精神在全世界的傳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充滿陽光的、親和的形象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