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伯倫 陳然 羅毅 胡軍 錢麗萍
摘要:文章以橫江流域pH值為研究對象,分析了pH值的時空變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對pH值的影響,探討了pH值變化的影響因素以及內在的機理。研究結果表明:橫江流域pH值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升高的趨勢,7、8月份pH值最高為9.1,4-6月份最低為7.5。影響pH值變化主要因素是溶解氧、葉綠素a、水溫。橫江流域主要的浮游植物的種屬7門60屬,其中硅藻門最為豐富,優(yōu)勢種也是以硅藻門為主;春季以硅藻為主,夏季以藍藻為主,秋季以綠藻、硅藻為主,可以看出浮游植物群落變化導致了水體pH值的季節(jié)性的變化,因此,生物作用是橫江流域pH值變化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橫江流域;河流pH值;浮游植物;相關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志碼:B
前言
河流pH值決定了水體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當水體pH值低于6,會導致地表水酸化,水生生物死亡、群落結構改變;pH值高于9,存在藍藻爆發(fā)的風險。pH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水質中有機質的離子化作用,從而間接影響藻類生長,因此,研究河流pH值具有重要的水生態(tài)學意義。
馮澤波通過對滇池及其支流的研究認為pH值變化和周邊的土地利用情況密切相關,楊琛等認為河流pH值升高與藻類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密切關系。He等通過研究發(fā)現光合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河中pH值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通過以上研究說明藻類的大量生長繁殖導致水質pH值異常波動,因此生物作用是水質pH值變化主要原因。
山區(qū)河流的流速、流量、水環(huán)境容量、污染物的稀釋和降解能力和其他大型河流相比,很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pH值升高河段更容易引起水體的藻華現象。此次研究區(qū)域橫江流域屬于山區(qū)河流,近年來,pH值波動較為明顯,主要是pH值在每天一些時段升高超過9,每個月超過pH值大于9的天數在增加,具有在適合的條件下爆發(fā)藍藻的潛在性趨勢,因此,文章通過實地調查、采樣測試分析,并建立水質數據與藻類數據相關性,進一步探尋pH值升高的影響因素,為水質改善和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
研究區(qū)域為橫江流域,為新安江的主要支流,橫江又名吉陽水、東港、白鶴溪,源于黟縣漳嶺的白頂山,經黟縣漁亭鎮(zhèn)東流入休寧境,在川湖萬全山與夾溪河匯合,經休寧縣城繼續(xù)東流過萬安鎮(zhèn),在屯溪區(qū)黎陽鎮(zhèn)與率水匯合,注入新安江,流域面積997 km2,河道長70 km、坡度2.7‰,沿岸主要有夾溪河、東亭河、渠口河、龍源河、柳州河、福寺河、嶺觀河、霞塘河等10 km以上溪流匯入。占新安江流域(安徽省境內)面積15. 4%。主河道上游經過齊云山脈,水流湍急,河面較窄;中下游兩岸地勢開闊,大型水壩萬安壩位于中下游。是休屯盆地的主要組成部分,河道平順,匯集各支流水量后,水量增大,河面變寬,流速相對較緩,水生挺水和沉水植物茂盛,河漫灘較發(fā)育。
自然條件:平均年降雨量1 613.7 mm,降雨年際年內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8%集中在春夏兩季,年降水日數149天。常年6月中旬進入梅雨季節(jié),7月上旬出梅,歷時20多天,梅雨量為250 mm左右。日照、蒸發(fā):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931小時,日照率44%,年輻射總量為122.6 kcal/cm2;年蒸發(fā)量1 180 mm,比年降水量少433.7 mm;年平均無霜期231天。
根據研究區(qū)域河流的地形地貌,從上游到下游布設了5個監(jiān)測斷面。
1.2 樣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022年的3、4、6、7、8、9、10、11月采集了5個監(jiān)測斷面的表層水樣,同時使用25號浮游生物網過濾表層0.5米處水體數次,過濾后將網中的浮游植物濃縮液注入100 mL采樣瓶中,加入4%的甲醛溶液現場固定,在顯微鏡下鑒定浮游植物種屬。采集表層水樣1 L,滴入2 ml魯氏液保存。在顯微鏡下鑒定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植物鑒定主要參考《淡水微型生物與底柄動物圖譜(第二版)》和《中國淡水藻類-系統(tǒng)、分類及生態(tài)》。
采集的水樣測定水質指標10項,包括溫度、pH值、電導率、溶解氧、高錳酸鉀指數、透明度、總磷、總氮、氨氮,水質采樣和測定參照《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
1.3 數據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進行數據整理匯總,使用IBM SPSS 25.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Pearson相關性分析。使用OriginPr02018進行圖幅的繪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橫江流域水質pH值空間分異特征
橫江流域pH值年均值為8.10 -8.45,從上游的漳水斷面到下游的橫江大橋斷面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典口斷面位于橫江的中游,河漫灘發(fā)育,水生植物茂盛,pH值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上游(如圖1所示)。橫江流域從漳水斷面開始3/4的河段為橫江國家級濕地公園范圍,水生植物茂盛,水質為Ⅲ類水以上。
現場調查檢測了上游支流東亭河、漳水等支流水質pH值都是小于8,說明橫江流域水質pH值升高不是支流水質帶來的污染物質。橫江流域兩岸以村莊和耕地為主,河水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橫江大橋斷面為進入城鎮(zhèn)的斷面,水面變寬,流速變小,兩岸都是居民,pH日均值常年處于8.45的高位,pH日值大于9的天數在逐年增加。
2.2 橫江流域水質pH值時間變化特征
利用各個采樣點與表層水樣pH值數據所做趨勢圖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pH日均值超過9的時間段在7、8月份,從上游到下游所有點位都處在最高值,最低值位于4 -6月末。典口斷面的pH值波動較大,說明受河漫灘水生植物的影響,水位較淺、流速較緩,pH日均值受日照和水溫影響較大。橫江大橋的斷面的pH值變化比較平緩,但是變化趨勢也是和橫江流域整體變化趨勢一致。
橫江流域pH值的變化特征是7、8月份pH日均值最高,最低值位于4-6月份。
2.3 橫江流域水質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其優(yōu)勢種特征
2022年不同月份的生物鑒定數據經統(tǒng)計分析,橫江流域共鑒定出7門60屬,其中硅藻門最為豐富,共計25種,其次為綠藻門,共計16種,藍藻門共計15種。數據表明,橫江流域浮游植物種屬數在夏秋季大于冬季,萬安壩上斷面的數量多于其他斷面,尤其是夏季藍藻門較多。其中浮游植物相對占比前兩位的是硅藻門、綠藻門,合計貢獻率超過87%。
以優(yōu)勢度指數大于10%定義為優(yōu)勢種,可以看到橫江流域的主要的優(yōu)勢種為雙菱藻(Surirellasp.)、菱形藻(Nitzschia sp.)、小環(huán)藻(Cyclotellasp)、裸藻(Euglena sp.)、扁形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囊裸藻(Euglenophyta sp.)。隨著春季-夏季-秋季時間的變化,主要群落變化從硅藻門-綠藻門-硅藻門,主要是以硅藻門為主。
2.4 橫江流域水質因子與浮游植物群落相關性
為了了解橫江流域水質因子與浮游植物群落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浮游植物群落的變化對pH值變化影響,篩選各采樣點豐度占比不小于1%,且出現頻率不低于25%的浮游植物,結合環(huán)境水質因子進行消除趨勢對應分析,選擇冗余分析(RDA),排序軸1和排序軸2解釋率為79.7%、16. 8%,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水質中總磷、水溫、溶解氧、總氮對浮游植物群落變化的貢獻率較大。裸藻門、綠藻門、隱藻門、甲藻門受水溫、溶解氧影響較大。
3 討論
3.1 橫江流域水質pH值時空變化機理分析
影響水質pH值升高的因素很多,比如地質背景、氣候因素、富營養(yǎng)化元素的匯入、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等。本次調查了解橫江流域水質pH月值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升高,變化趨勢是7、8月份的pH值>9 - 12月份、3月份的pH值>4-6月份的pH值。
利用2022年不同月份采集的各個監(jiān)測斷面的表層水樣pH值與水質因子以及離子因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如圖4所示??梢钥闯鰌H值與溶解氧相關系數為0. 66,顯著正相關;pH值與葉綠素a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 57;葉綠素a與水溫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 53??梢钥闯鰧е聀H值升高的因素是溶解氧、葉綠素a、水溫。為了進一步探究橫江流域水質pH值變化機理,文章對影響pH值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
天然水體中,H+濃度主要取決于CO2 - HCO3-- CO-3緩沖體系各組分的相對變化,在整個碳酸鹽緩沖體系中,各種形式的離子保持著平衡狀態(tài),如式(1)所示:
CO2、HCO3 -、CO-3是水中無機碳的主要存在形式,能夠被浮游植物利用轉化成有機質維持浮游植物生長所需要。水中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攝取水體中的CO2或者HCO-3,同時浮游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向水體中釋放CO2,增加水中的CO2含量,因此,當水體中的CO2含量減少,式(1)向左偏移,H+減少,導致pH值增加,而水中的HCO-3含量減少,式(1)向右偏移,H+增加,pH值降低。
橫江流域pH值與葉綠素a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 57,葉綠素a的含量反映了藻類細胞生物量的變化,因此,當橫江流域pH值升高,葉綠素a的濃度也變高了,變化趨勢一致,說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長導致水體pH值升高。初步分析認為橫江流域的pH值升高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關。
河流水溫對橫江流域pH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水溫影響葉綠素a變化,從而間接的影響了流域pH值。水溫變化會影響碳酸鹽CO2 - HCO3- - CO3-緩沖體系,當溫度升高時,大氣壓降低,大氣中CO2就會通過水一氣界面進入到水體中,導致溶解在水中的CO2增加,研究表明,CO2濃度增加會促進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長速度。水溫升高也提高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式(1)向左偏移,H+減少,pH值增加,說明水體二氧化碳碳酸鹽CO2 - HCO3-- CO3-緩沖體系平衡是影響橫江流域水體pH值升高的原因。
氮、磷營養(yǎng)因素是浮游植物生長的主要養(yǎng)分,氮磷含量的變化,主要是N/P比的數值,影響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的數量,最終影響水體pH值的變化。如圖5所示,橫江流域水體N/P比的數值與總氮顯著正相關,氮的消化和反硝化作用會對水體的pH值產生影響,是由于氨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可以轉化硝酸鹽,釋放H+導致水體pH值降低。研究表明橫江流域pH值與總磷、總氮、氨氮沒有相關性,說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不是導致橫江流域pH值變化的主要因素。
3.2 橫江流域浮游植物對水質pH值的影響分析
浮游植物群落與水環(huán)境因子關系密切,直接影響著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此次研究發(fā)現橫江流域主要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綠藻、藍藻為主。根據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水質指標主成分分析,如圖5所示,橫江流域硅藻、藍藻受水溫、總磷影響較大,綠藻門和水溫、pH關系較密切,綠藻和總磷負相關。
研究表明硅藻易成為大型河流中的常見類群,其密度和生物量可達藻類總數的60%以上。硅藻門喜歡低溫,春季和秋季能夠快速生長成為優(yōu)勢種,藍藻門、綠藻門喜歡高溫,在夏季成為優(yōu)勢種,橫江流域的研究也體現了浮游植物的這種分布趨勢。由于藻類體表通常帶有負電荷,非離子態(tài)化合物比離子態(tài)化合物更容易滲入藻類細胞,pH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水體中有機質的離子化作用,從而間接影響藻類生長,因此,pH值是決定藻類密度分布的重要因素。
另外溫度也影響了藻類種屬的變化,譚嘯等室內模擬實驗表明,綠藻門在12.5℃- 16℃占據優(yōu)勢,19℃以上藍藻門增多,25℃- 30℃是藻類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也限制藻類的生長。橫江流域的pH值的變化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藻類的種屬的分布密切相關,夏秋季流域pH值較高,冬季較低,春季以硅藻為主,夏季以藍藻為主,秋季綠藻、硅藻為主??梢钥闯鲈孱惙N屬的變化導致了水體pH值的變化,與水體中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密切相關。
水體pH值過高,藍藻種屬數量越多,目前橫江流域在夏季藻類種屬較多,藍藻門、綠藻門都有,但是優(yōu)勢種主要還是以硅藻門、綠藻門為主,為了防止藻類的群落結構向藍藻轉變,就要控制pH值升高,減少氮磷等營養(yǎng)因素的入河量,可以在河岸種植高等水生植物,抑制藻類的生長。
為了減少表層藻類的數量,通過增殖放流以浮游植物為食的魚類,減少食浮游植物的動物和食底柄動物的魚類,保證河流具有一定數量的浮游動物。生物作用是橫江流域pH值升高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要持續(xù)的開展水污染治理,降低人河的磷素,不僅要治理岸邊的生活污水,還要防治土壤中的磷素進入河流,進一步控制和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
4 結論
橫江流域基巖為石灰?guī)r地區(qū),本底值較高,由于從漳水人橫江處河面變寬,流速相對較緩,水生挺水和沉水植物茂盛,以沉水植物苦草、金魚藻等為主,河漫灘較發(fā)育,挺水植物種類較多,沿河兩岸居民較多,部分生活污水匯入河流,因此,生活污水、浮游植物、沉水植物都會對河流的pH值產生影響。文章研究表明,橫江流域的pH值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冬季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pH日均值低于9;在春、夏、秋季pH值有明顯的升高和降低的趨勢,并在夏季達到最高值。從上游的漳水斷面到下游的橫江大橋斷面pH值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由于橫江流域水體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活躍,改變了水體的二氧化碳碳酸鹽平衡,使得水體偏堿性,因此,橫江流域的高pH值的產生機理主要是受高密度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影響。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2022AH040266);黃山市重點流域水體pH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HJACG2021C131A);黃山學院人才啟動項目(202lxkjq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