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肅北五個廟石窟北朝遺跡考述

        2024-07-11 07:55:04張小剛
        敦煌研究 2024年3期
        關(guān)鍵詞:敦煌石窟壁畫

        張小剛

        內(nèi)容摘要:肅北五個廟石窟的西夏壁畫在敦煌石窟藝術(shù)中頗具特色,但是這個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時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營建的早期階段。五個廟石窟現(xiàn)存6個有壁畫的編號洞窟,在這些洞窟內(nèi)都保留著一些北朝時期的建筑和造像遺跡。這些遺跡與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北朝石窟遺存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其獨(dú)特之處。

        關(guān)鍵詞:肅北五個廟石窟;敦煌石窟;北朝;壁畫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3-0050-13

        A Study o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Relics of

        the Five-Temple Grottoes in Subei

        —Ongoing Studies on the Five-Temple Grottoes(I)

        ZHANG Xiaogang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736200, Gansu)

        Abstract:The Western Xia dynasty murals of the Five-Temple Grottoes in Subei,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are quite unique in their artistic style among the caves of Dunhuang. However, this group of caves was first constructed as early as the first period of construction at Dunhuang, rather than during the Western Xia period. There are currently six numbered caves that contain murals in the Five-Temple Grottoes, and all of them contain additional relics such as statuary and images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These items are similar to other Northern Dynasties relics at the Mogao Grottoes and the Western Thousand-Buddha Grottoes in Dunhuang, though they also exhibit severa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Keywords:Five-Temple Grottoes in Subei; Dunhuang Caves; Northern Dynasties; wall painting

        五個廟石窟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北18公里處(圖1),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發(fā)源于黨河南山(祁連山支脈)的黨河,經(jīng)肅北縣向北流去,其下游灌溉著敦煌綠洲。黨河上游的肅北縣及其周邊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敦煌的南大門,唐宋時期在今黨城灣附近設(shè)有紫亭鎮(zhèn)(紫亭縣),由敦煌(沙州)管轄,控制著通向南山吐谷渾、吐蕃的交通要道。這里水草豐美,易于放牧,在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等方面對敦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個廟石窟坐落之處,河灣曲折,峽谷寬闊,黨河的一段在這里折向東流,洞窟群就在河北岸的崖壁上。五個廟石窟原來至少有十余個洞窟,但大部分洞窟已經(jīng)塌毀或被積沙掩埋,現(xiàn)存有壁畫的洞窟編為6個號,分東、西兩個區(qū),西區(qū)有4個相鄰的洞窟,由西向東依次編為第1—4窟。東區(qū)有多個相鄰的殘窟,其中的兩個殘窟由西向東編為第5—6窟(圖2—3)。第1窟保存相對較好,第2窟整窟與第3—4窟的上半部分被熏黑和刻畫得比較嚴(yán)重,第5—6窟主室前部基本塌毀而且下半部分被堆積掩埋。第1—5窟殘存有較多壁畫。當(dāng)?shù)匕傩諏⑹叻Q為“廟”,可能是因?yàn)檫@處石窟有壁畫的洞窟主要有五個,故俗稱為“五個廟”。

        一 前人研究成果

        五個廟石窟以西夏壁畫而聞名于世,洞窟內(nèi)現(xiàn)存壁畫大部分是西夏重修時繪制的表層壁畫。但與莫高窟、西千佛洞等石窟一樣,五個廟的始創(chuàng)年代至遲不晚于北朝時期。關(guān)于五個廟石窟的前人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簡單的調(diào)查、介紹以及西夏壁畫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討論或部分圖像的個案研究等。張寶璽先生較早關(guān)注到五個廟石窟的北朝遺跡,他在1986年發(fā)表的《五個廟石窟壁畫內(nèi)容》一文中主要介紹了五個廟石窟第1至第4窟的洞窟形制和壁畫內(nèi)容,認(rèn)為第1窟始建于北朝,第2、3、4窟則開鑿于五代、宋,現(xiàn)存壁畫主要是五代、宋、西夏或元代[1]。1987年張先生在《河西北朝中心柱窟》一文中對五個廟石窟的3個中心柱窟即第1、5、6窟的形制、尺寸和保存狀況等逐一介紹并繪制了簡單的平剖面圖[2]。1990年張先生在《莫高窟周圍中小石窟調(diào)查與研究》一文中也介紹了五個廟石窟,他認(rèn)為五個廟石窟“約創(chuàng)建于北朝晚期。共有6座石窟。第1、5、6窟為北朝晚期的中心柱窟。第2、3、4窟是北朝晚期的前后二室的方窟,今前室已毀,參比莫高窟約創(chuàng)建于北周。壁畫皆經(jīng)五代、宋、元重修。存少量北周壁畫,多覆壓在下面”。他指出五個廟第1、5、6窟與昌馬石窟第2、4窟“皆為中心柱窟,一般都有前后二室?,F(xiàn)在前室大都隨著崖面的塌落而大部分毀掉,主室的中心柱尚存。窟室分前后室這一點(diǎn)與莫高窟的中心柱窟相同,但與之不同的是流行一種上寬下縮的柱體,即中心柱每層上廣下窄,每面開單龕或分為兩層開龕,壁面不開龕”“窟壁殘存北朝壁畫,多覆壓在重修層下面”“五個廟第2、3、4窟為前后二室的方窟。前室坍塌,但有遺跡,主室正壁落地式龕,龕楣紋樣,窟頂部壁畫椽樣紋,椽間所畫的金剛和忍冬紋皆北周樣,與莫高窟北周第294、296窟龕楣相同。與第428窟、430窟的北周紋飾有相似之處??梢钥隙ㄋ鼈兪潜敝芏纯?。這種窟形在五個廟石窟內(nèi)占半數(shù)以上,亦是北朝晚期的一種主要窟形”[3]。1994年張先生在《河西北朝石窟編年》一文中再次強(qiáng)調(diào)五個廟石窟的窟形與莫高窟內(nèi)某些北周洞窟相近,約創(chuàng)建于6世紀(jì)中,他提到“五個廟第2、3、4窟是主室約4米見方、具有前后室的方窟。前室坍塌僅留痕跡。主室人字披頂,全窟僅正壁鑿圓拱式落地龕(第2、4窟)或筑佛臺造像(第3窟),造像皆已不存。其束帛形龕柱及忍冬紋圖樣多與莫高窟北周第294、296及428、430窟紋飾近似??弑谝咽撬卧匦薇诋嫞屏烟幧锌煽闯龅讓颖诋嫳桓矇涸谙旅?,因揭露面積有限而不明布局。第1、5、6窟為中心柱窟,皆平頂。第5、6窟中心柱每層上寬下窄。第5窟也揭露出北周壁畫殘片??紤]到它與莫高窟北周洞窟諸多方面近似的關(guān)系,其創(chuàng)建亦是北周”[4]。王惠民先生在1994年發(fā)表的《肅北五個廟石窟內(nèi)容總錄》一文對五個廟石窟的6個編號洞窟從時代、形制、造像內(nèi)容等方面進(jìn)行了簡單介紹[5],也認(rèn)為這6個洞窟均始建于北周時期,后經(jīng)五代、宋或西夏等時代重修。同年趙聲良先生《清新雋永 恬淡細(xì)膩——肅北五個廟石窟藝術(shù)》一文主要介紹了五個廟石窟現(xiàn)存壁畫的經(jīng)變畫、尊像畫、曼荼羅、世俗人物像及裝飾圖案畫等內(nèi)容,主要涉及的是表層壁畫。他也同意“從現(xiàn)存石窟來看,至少在北朝晚期,五個廟已開始鑿建,第1窟為中心塔柱平頂窟,第2—4窟均為方形窟,人字披頂,正面開拱券龕,并有束帛形龕柱、龕梁等。這些窟型特征與莫高窟北周、隋時期的洞窟形制較為接近?,F(xiàn)存洞窟壁畫基本上都經(jīng)后代重繪,第2窟壁畫雖未被重繪,但卻遭到嚴(yán)重的煙熏,從龕楣和頂部勉強(qiáng)能看清的忍冬紋圖案來看,與莫高窟北魏到北周時期流行的圖案極相似??紤]到肅北屬于敦煌文化圈的范疇,其佛教藝術(shù)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我們認(rèn)為:五個廟石窟最初的開鑿應(yīng)在北周時期。大約在歸義軍曹氏晚期(北宋)到西夏期間,五個廟石窟進(jìn)行過較大規(guī)模的重修、重繪?,F(xiàn)存壁畫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6]。張寶璽先生在2016年出版的《河西北朝石窟》一書中,將五個廟石窟的6個編號洞窟都確定為北周洞窟,認(rèn)為各窟原窟不同程度地經(jīng)歷宋、西夏、元代時重新制作壁畫,其中第1窟北周中心柱窟,元代重修壁畫;第2窟北周佛殿窟;第3窟北周佛殿窟,宋代重修壁畫;第4窟北周佛殿窟,西夏重修壁畫;第5窟北周中心柱窟,宋代重修壁畫;第6窟北周中心柱窟,宋代重修壁畫,并認(rèn)定第2—4窟三座佛殿窟是三窟組合的一組洞窟[7]。其他前賢有關(guān)五個廟石窟西夏壁畫藝術(shù)及其內(nèi)容的研究成果,因與本文的關(guān)系不甚緊密,在此不作贅述。

        二 各洞窟北朝遺跡介紹

        受甘肅省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承擔(dān)了“甘肅省中小石窟調(diào)查”項(xiàng)目中河西地區(qū)中小石窟的調(diào)查工作,從2003年10月項(xiàng)目啟動,到2016年提交結(jié)項(xiàng)報(bào)告,再到此后的整理出版階段,在20年間筆者曾多次前往五個廟石窟進(jìn)行實(shí)地調(diào)查工作。下面我們將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查所獲得的資料,按照編號洞窟的次序,對五個廟石窟北朝時期的建筑和造像遺跡做一個較為詳細(xì)的介紹和考述。

        第1窟

        中心方柱窟,由前室、甬道、主室三部分組成,窟向122°(圖4)。前室大部分塌毀,殘存后壁以及左右壁殘墻。前室后壁高2.35米。表面保存部分地仗及少量涂白灰的墻面,墻面上的泥皮分為多層,后壁中央開一長方形的門洞,寬1.08米,高1.88米。門上左右兩側(cè)與頂相接處各殘存一個方形梁孔。兩梁孔均寬0.30米,高0.40米,應(yīng)是窟檐挑梁的建筑遺跡,其年代不詳,至遲不晚于重修此窟的西夏時期,能否早到北朝時期尚不可知。前室壁面殘存的底層泥皮中可能是北朝時期的地仗。甬道進(jìn)深0.80米。主室平面略呈方形,平頂略弧,中間有從地面連接窟頂?shù)姆街?。主室前壁?.35米,高2.40米;右壁寬4.13米,高2.60米;后壁寬4.70米,高2.58米;左壁寬3.70米,高2.20米。中心柱正面寬2.36米,高2.40米,中間開圓拱形龕,龕寬0.73米,高0.72米,進(jìn)深0.33米,中心柱右側(cè)面寬2.10米,高2.72米,中間開圓拱形龕,龕寬0.70米,高0.80米,進(jìn)深0.30米。中心柱背面寬2.39米,高2.43米。中心柱左側(cè)面寬2.00米,高2.58米,中間開圓拱形龕,殘寬0.67米,高0.81米,進(jìn)深0.24米。中心柱正面下部壁畫已漫漶,上部龕內(nèi)外表層壁畫為西夏繪制的八塔變相。龕內(nèi)正壁及兩側(cè)壁表層壁畫為西夏所繪佛及二脅侍菩薩;西夏主尊佛像已破損;露出底層早期壁畫,為一尊身著土紅色袈裟的結(jié)跏趺坐佛;龕下殘存一塊土紅色底的長方形方框,可能均為北朝壁畫遺跡(圖5)。中心柱左、右側(cè)面龕內(nèi)均為西夏一佛二弟子說法圖。龕外排列西夏繪坐佛約二十七身。中心柱背面中央繪一身右手下垂的立佛像。主室前壁門上西夏繪執(zhí)扇彌勒菩薩及脅侍和二羅漢及侍從。門左側(cè)西夏繪文殊菩薩及其侍從赴會圖,門右側(cè)西夏繪普賢菩薩及其侍從赴會圖。右壁從前往后依次繪水月觀音圖、彌勒經(jīng)變、壇城圖各一鋪。后壁從右向左依次繪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涅槃經(jīng)變、摩利支天像各一鋪。左壁從前往后依次繪水月觀音圖、熾盛光佛圖、壇城圖各一鋪??唔斢猛良t色寬條帶繪椽子,椽間繪小葉大花波狀長枝蓮花圖案。以上壁畫均為西夏時期所繪。

        第2窟

        佛殿窟,由前室、甬道、主室三部分組成,窟向114°(圖6)。前室大部分塌毀,殘存后壁、左右壁殘墻和斜坡頂。前室左壁殘寬1.67米,左壁后部高2.59米,下部有一過道寬0.93米,高1.61米,可通向第3窟。前室右壁殘寬1.29米,高2.56米,下部有一過道寬0.80米,高1.66米,長2.39米,可通向第1窟。前室后壁寬3.48米,門左側(cè)壁寬1.25米,高2.56米,門右側(cè)壁寬1.02米,高2.65米。前室后壁中央開長方形門洞,寬1.01米,高2.10米。門上左右兩側(cè)各殘存一個方形梁孔,應(yīng)是窟檐挑梁的建筑遺跡,梁孔邊緣的破損處可見多層壁畫痕跡,其中表層壁畫之下還有以白色為底的壁畫層。前室后壁門上表層西夏壁畫殘存兩身遙遙相對身形較小的著袍服人物,左、右壁過道上的壁面上各殘存一身供養(yǎng)人。甬道進(jìn)深0.90米。主室平面略呈縱長方形,前后縱向人字披頂。前壁門左側(cè)寬1.50米,門右側(cè)寬1.35米,右壁寬4.46米,前部高2.40米,左壁寬4.58米,前部高2.60米,人字披脊頂距地面3.66米,正壁中間開圓拱形龕(圖7)。龕底接近地面,龕寬1.39米,高1.98米,進(jìn)深0.60米。龕外左右兩側(cè)壁面及地面殘存塑像痕跡。龕外右側(cè)中間靠近壁面的地面上尚存一截木樁,可能是原來用于支撐塑像的木骨。龕外左側(cè)前方筑較高的縱長方形像臺,可能為晚期所重修。龕外右側(cè)前方有低矮較寬的縱長方形像臺,年代可能較早。此窟內(nèi)壁面及頂部基本被熏黑,壁畫內(nèi)容較難辨識。龕上浮塑桃形龕楣,邊緣殘存龕梁和龕柱的痕跡。龕內(nèi)壁面下部及右側(cè)龕柱所在位置殘存的土紅色顏料可能為北朝時期的遺存。龕楣邊沿殘存的忍冬紋具有敦煌北朝圖案的特征(圖8—9)??唔斎俗峙砻嬗脳l帶繪出椽子,椽子表面繪金钅工紋,椽間繪蓮花、忍冬、化生等圖案(圖10)。這些也是莫高窟北朝石窟中常見的圖像。正壁龕外兩側(cè)的壁面上可以辨識出西夏時期繪制的帶頭光的弟子像。主室左壁下部殘存一列西夏僧俗供養(yǎng)人像,上部的經(jīng)變中可以辨識出上方一角繪幾何形山巒的圖像,應(yīng)該屬于西夏時期經(jīng)變畫的一部分。前壁門左、右側(cè)西夏時期各繪菩薩像一鋪,因熏黑較難辨識。

        第3窟

        佛殿窟,由前室、甬道、主室三部分組成,窟向132°(圖11—12)。前室大部分塌毀,殘存后壁、左右壁殘墻和斜坡頂。前室寬3.40米,左壁殘進(jìn)深1.16米,下部有一過道,可通向第4窟。右壁殘進(jìn)深0.80米,殘高2.36米,下部有過道,可通向第2窟。前室后壁中央開一個長方形的門洞,寬1.18米,高1.52米。門上左右兩側(cè)各殘存一個方形梁孔,應(yīng)該是窟檐挑梁的建筑遺跡。前室斜坡頂上殘存西夏繪土紅色花卉圖案與邊框。前室后壁門上北朝繪說法圖一鋪,中間似為一身坐佛,有圓形背光,左側(cè)殘存兩身站立的脅侍菩薩(圖13)。門上左側(cè)殘存北朝繪二身菩薩像(圖14)。前室左壁后部殘存北朝繪菩薩像二身(圖15)。菩薩像均身體健碩,采用西域式凹凸法暈染,身體表面已經(jīng)變?yōu)楹诤稚?,白色的雙目與鼻梁突出形成小字臉,頭頂扎巾帶,著土紅色天衣或披帛。甬道進(jìn)深0.98米。主室平面呈長方形,長4.20米,寬3.66米,窟頂前后縱向人字披頂,脊頂距地面3.40米;正壁前方塑出馬蹄形佛臺,佛臺上塑像已不存。正壁中央西夏繪說法圖一鋪,包括主尊背光及二脅侍菩薩、二弟子、二天人、二供養(yǎng)菩薩、天龍八部等。左壁西夏繪維摩詰經(jīng)變一鋪,右壁西夏繪勞度叉斗圣變一鋪。前壁門左西夏繪四臂文殊曼荼羅圖一鋪,門右西夏繪十一面多臂觀音曼荼羅圖一鋪,門上清代繪供養(yǎng)人像兩身,人字披頂前披西夏繪藥師經(jīng)變,后披西夏繪彌勒經(jīng)變。

        第4窟

        佛殿窟,由前室、甬道、主室三部分組成,窟向141°(圖16)。前室大部分塌毀,殘存后壁、兩側(cè)壁的殘墻和斜坡頂;后壁寬3.68米,左壁殘進(jìn)深0.72米,高3.44米,右壁殘進(jìn)深0.74米,高3.20米;下部有一過道,可通向第3窟,過道開口上方壁面上西夏繪明王像一身;后壁中央開長方形的門洞,寬1.06米,高2.32米,門上部左右兩側(cè)各殘存一個方形梁孔,是窟檐挑梁的建筑遺跡。梁孔邊緣破損處可見三層疊壓的壁畫(圖17),可能為西夏、五代宋、北朝三個時期。門兩側(cè)表層西夏繪神像各一身。甬道進(jìn)深1.32米。甬道左右兩壁分別為五代宋時所繪的一身比丘像和一身男性官員的供養(yǎng)人像。主室略呈長方形,長4.38米,寬3.94米,前后縱向人字披頂,人字披頂最高處距地面3.66米。主室壁面及頂上壁畫多已熏黑。正壁中央開圓拱形龕,龕底接近地面。龕上浮塑桃形龕楣,龕沿浮塑龕梁、束帛形龕柱(圖18)。龕外左右西夏繪說法圖各一鋪。左壁西夏繪凈土變一鋪、文殊菩薩及其侍從赴會圖、兩尊明王像等。右壁西夏繪凈土變一鋪、普賢菩薩及其侍從赴會圖、兩尊明王像等。前壁門左右兩側(cè)西夏各繪水月觀音圖一鋪??唔斎俗峙砻嬗脤挆l帶繪出椽子,椽間繪花卉圖案。

        第5窟

        位于東區(qū),中心方柱窟,窟向119°(圖19)。前部塌毀,僅存洞窟主室中部與后部,平頂,中間有中心方柱。洞窟下部被倒塌堆積物與積沙掩埋。右壁殘進(jìn)深2.57米,地面堆積物表面至窟頂高1.18米。后壁寬5.84米。左壁殘進(jìn)深2.80米,地面堆積物表面至窟頂高0.57米。中心柱正面地仗已毀,在巖體上尚能辨識中間開圓拱形龕。從中心柱右側(cè)面看,中心柱分為上下兩層,柱體上寬下窄,底部有臺沿,柱面中央各開一個圓拱形龕,中心柱左右兩側(cè)面佛龕僅存一半,背面佛龕保存較完整。中心柱右側(cè)面殘寬1.60米,左側(cè)面殘寬1.42米,右側(cè)面佛龕殘寬0.50米,高0.73米,進(jìn)深0.11米。背面佛龕寬0.72米,高0.90米,進(jìn)深0.13米。左側(cè)面佛龕殘寬0.50米,高0.60米,進(jìn)深0.13米。右側(cè)面上層臺沿殘高0.12米。右壁距中心方柱右側(cè)面1.50米,窟頂距中心方柱側(cè)面上層龕前臺沿高0.84米。中心柱上層臺沿以下基本被掩埋,但從中心柱右側(cè)面殘存遺跡可以看出,中心柱下層中央有圓拱形佛龕。洞窟表層壁畫為西夏時期重繪。中心柱背面上層龕外左右各繪一身羅漢坐像??唔斨虚g繪纏枝花卉和幾何形萬字符及花葉邊飾圖案。中心柱左側(cè)面上部表層壁畫破損處露出一塊土紅色底的早期壁畫,中部表層壁畫疊壓在一片白色底的壁面上。中心柱左側(cè)面上方的窟頂表面殘存土紅色底黑褐色人物。后壁上部與頂相接處剝出幾處底層壁畫,均為土紅色底,采用西域式凹凸法暈染變色后形成黑褐色身體線條及色塊。從殘存人物形象看,應(yīng)為北朝時期“U”字形的飛天(圖20—21)。

        第6窟

        位于第5窟東側(cè)與第5窟緊鄰。中心方柱窟,窟向120°。前部塌毀,僅存主室中部與后部,平頂,中間有中心方柱,洞窟下部被倒塌堆積物的與積沙掩埋。右壁殘進(jìn)深1.13米,地面堆積物表面至窟頂高0.70米。后壁寬4.20米,右側(cè)地面堆積物表面至窟頂高0.70米。左側(cè)地面堆積物表面至窟頂高0.60米。左壁殘進(jìn)深1.95米,地面堆積物表面至窟頂高0.90米。中心方柱右側(cè)面殘,僅存上部少部分泥皮,殘寬0.83米,高0.83米,下部被積沙掩埋。中心方柱背面上部寬1.70米,下部寬1.30米,高0.9米,表層有西夏或元代繪白底黑框壁畫,內(nèi)容不清。中心方柱左側(cè)面殘,積沙堆積較高,殘寬1.20米,高1.00米。后壁表層西夏或元代繪白底黑框中僧人模糊不清。洞窟頂部西夏或元代用黑褐色補(bǔ)繪云氣紋。

        另外,在第1窟右側(cè)開鑿一個圓弧形平面的洞窟,壁面抹泥皮,有一個壁龕,無壁畫和塑像(圖22)。西區(qū)西側(cè)數(shù)十米和第5窟右側(cè)的崖面上均有數(shù)個洞窟,單室或多室,壁面上抹草泥,有壁龕,壁面有熏黑的痕跡,無壁畫和塑像(圖23)。這些洞窟可能是用于坐禪修行或生活起居的洞窟,其修建年代不詳,其中可能有與北朝洞窟營建和使用相聯(lián)系的禪窟或僧房窟。

        三 五個廟北朝遺跡的年代與特點(diǎn)

        五個廟石窟現(xiàn)有編號的6個洞窟均開鑿于北朝時期,其窟龕形制基本屬于早期的建筑結(jié)構(gòu),后代重修時在壁面上抹泥重繪壁畫,形成多層疊壓的重層壁畫現(xiàn)狀。洞窟原來可能均為前后兩室結(jié)構(gòu),但現(xiàn)在前室大部分已經(jīng)塌毀,僅第1—4窟的前室后部殘存部分壁面暴露于外。第1—4窟前室后壁門上兩側(cè)各有一個方形梁孔,說明當(dāng)時曾經(jīng)修建過窟檐。

        從主室形制來看,第1、5、6窟為中心方柱平頂窟,第2—4窟為縱向人字披頂佛殿窟,第2、4窟在正壁中央開一個圓券形大龕,龕外浮塑尖楣、龕梁與束帛形龕柱。五個廟石窟中的塑像多已不存,壁畫則多次重修。有些洞窟中可以看到兩層或三層的重層壁畫。較早的壁畫有北朝時期的佛、菩薩、飛天、椽間化生及忍冬、蓮花圖案等。第3窟前室殘存的西域式菩薩像身體健碩,面相方圓,頭上所扎巾帶垂于耳側(cè),雙目變?yōu)榘c(diǎn),披帛交叉于胸前,具有敦煌北朝晚期的造像特征。

        五個廟第1窟至第4窟在崖面緊密相連,整齊排列成一行(圖24),除了第1窟為中心方柱窟以外,第2—4窟均為前后縱向人字披頂?shù)姆鸬羁?。?窟中心方柱正面龕內(nèi)明顯有重層壁畫,第3窟前室殘存西域式暈染法的氧化變色的說法圖和菩薩像。第2窟與第4窟的主室正壁佛龕周圍均浮塑桃形龕楣、龕梁和龕柱。第2窟主室正壁龕楣邊沿殘存的忍冬紋與莫高窟西魏第285、288窟、北周第432窟內(nèi)佛龕龕楣邊緣的忍冬紋相似(圖25—26),人字披頂椽子表面的金钅工紋也見于莫高窟北魏第251、254、263、431窟與北周第430窟等(圖27),椽間所繪對稱升起的忍冬葉圖案在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人字披頂?shù)拇g也可以見到[8]。第4窟浮塑的尖拱龕楣、龕梁、束帛龕柱在莫高窟北朝至隋代洞窟中較為常見。

        第5窟與第6窟在崖面位置上緊鄰,均為中心方柱窟。第5窟中心柱正面開一個大龕,其余三面開上下兩層龕,中間有臺沿相隔。中心柱上層柱體上寬下窄,壁面底層剝出的壁畫有土紅色底的氧化變色的西域式飛天。第6窟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底層的早期壁畫,但始建年代很可能與第5窟相近。第5窟中心方柱與第1窟中心方柱有所區(qū)別,除了正面開一個大龕以外,其他各面明顯分成上下兩層,上下層之間以臺沿相隔,上層柱體還有收分,壁面與窟頂相接處的底層壁畫為一圈飛天,繪于土紅色底上,身體呈“U”字形,身體已氧化為黑褐色,其始建年代可能早于西區(qū)的第1—4窟。

        第5窟中心柱上層收分的做法不見于莫高窟和西千佛洞,但卻見于玉門昌馬石窟第4窟以及武威天梯山第1、4窟等。而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金塔寺石窟東窟與西窟、天梯山石窟第1、4窟等地北涼時期的中心柱窟,曾被宿白先生概括為涼州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9]??梢姷?窟的中心方柱與文殊山前山萬佛洞中心方柱一樣,具有早期涼州模式中心方柱的部分建筑特征。這一現(xiàn)象也可能與五個廟石窟及昌馬石窟、文殊山石窟等均處于南山附近,沿南山腳下存在互通的道路,相互之間可以直接影響有關(guān)。

        第1窟的中心方柱不分上下層,正面和左、右側(cè)面開一個較小的圓拱形龕,背面不開龕,這種形式的中心方柱,在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基本不見。第2窟與第4窟這樣主室為縱向人字披頂,在正壁開一個落地式主尊佛龕的形式,也不見于莫高窟和西千佛洞。西千佛洞現(xiàn)存少量北周至初唐時期的洞窟,如北周第11窟即為橫人字披頂。莫高窟洞窟中做縱向人字披頂?shù)闹饕斜蔽旱?41窟,西魏第247、286窟,北周第298、440窟,隋代第62、255、 274、 278、 293、 295、 312、 318、 395、 408、429、456窟,初唐第371窟,盛唐第300窟等洞窟,但這些洞窟中不少為小型洞窟,而且正壁均沒有開一個落地式主尊佛龕的形式??梢娢鍌€廟第2—4窟這樣的中型縱向人字披頂佛殿窟,尤其是在正壁開一個落地式主尊佛龕的形式,是五個廟石窟具有特色的一種洞窟形制。

        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五個廟石窟現(xiàn)存的6個洞窟均建于北朝時期,其洞窟結(jié)構(gòu)和窟龕形制均為北朝時期的特點(diǎn),底層壁畫為北朝時期繪制,部分洞窟的始建年代可能為北朝晚期甚至是北周。也就是說,五個廟石窟除了內(nèi)容豐富的西夏表層壁畫以外,也為我們研究敦煌早期石窟的內(nèi)容、譜系包括傳播路線、區(qū)域特點(diǎn)等提供了重要的實(shí)物資料。

        附記:

        本文插圖照片均為宋利良攝,調(diào)查過程中得到肅北縣博物館賽依吉爾格力館長與蘇力德、浩斯巴依爾等先生的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xiàn):

        [1]張寶璽. 五個廟石窟壁畫內(nèi)容[J]. 敦煌學(xué)輯刊,1986(1):85-92.

        [2]張寶璽. 河西北朝中心柱窟[C]//段文杰. 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沈陽: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1990:124-125,135.

        [3]張寶璽. 莫高窟周圍中小石窟調(diào)查與研究[C]//段文杰. 1990年敦煌學(xué)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編. 沈陽: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1995:89-92,104.

        [4]張寶璽. 河西北朝石窟編年[C]//敦煌研究院. 1994年敦煌學(xué)國際研討會文集:紀(jì)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石窟考古卷.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254,

        259-260,263,270.

        [5]王惠民. 肅北五個廟石窟內(nèi)容總錄[J]. 敦煌研究,1994(1):130-132.

        [6]趙聲良. 清新雋永:恬淡細(xì)膩:肅北五個廟石窟藝術(shù)[J]. 敦煌研究,1994(1):121.

        [7]張寶璽. 河西北朝石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4-131.

        [8]關(guān)友惠. 敦煌石窟全集:13:圖案卷:上[M]. 香港:商務(wù)印書館,2003:37-60,75-92,103.

        [9]宿白. 涼州石窟遺跡和“涼州模式”[J]. 考古學(xué)報(bào),1986(4):440-441.

        猜你喜歡
        敦煌石窟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石窟
        寶藏(2022年2期)2022-07-30 07:41:02
        壁畫上的數(shù)學(xué)
        我在敦煌修壁畫
        “回鶻·西夏·元代敦煌石窟與民族文化研討會”會議綜述
        敦煌研究(2018年4期)2018-11-10 17:41:03
        北朝、隋唐壁畫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營造現(xiàn)實(shí)版的西天凈土:敦煌石窟的性質(zhì)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敦煌石窟藝術(shù)的特殊呈現(xiàn)——以曹氏三窟為中心
        幫壁畫“治病”
        學(xué)與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6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狼人精品剧情av在线观看| 淫片一区二区三区av|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第一狼人天堂网亚洲av|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怡红院免费全部视频| 狠狠色综合播放一区二区| 熟女乱乱熟女乱乱亚洲|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尤物综合| 美女主播福利一区二区| 中文www新版资源在线|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 | 男女做羞羞事的视频网站| 国产老熟女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国产成人av综合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 国产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s| 一区二区无码精油按摩| 顶级高清嫩模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免费国精产品自偷自偷免费看| 男人的天堂av网站一区二区|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91|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日本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 国产免费一级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视频|